《高二历史教案-汉代的思想大统一、宋明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教案-汉代的思想大统一、宋明理学.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代的思想大统一、宋明理学撰稿:陈敏 审稿:翟秀红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宋明理学知识经纬1、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初百废待兴休养生息需要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汉初社会恢复元气被儒家思想所取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需要董仲舒发展新儒学巩固国家大一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2、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唐宋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发展新兴儒学发展朱熹“二程”“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求理南宋后发展为官方哲学明初确定统治地位知识清单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
2、年时间。(3)地位:黄老之学在当时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2具体内容: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具体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的内容。3特点:从具体内容上讲,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影响: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5衰落的原因:(1)从主观方面讲,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从客观方面讲,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6到汉武帝时,
3、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 (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强化 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 (1)春秋推崇的 是天地之常经。 (2)“ ”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4影响 (
4、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3)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二、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危机1魏晋南北朝以来, 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二)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是集大成者。2主张 (1)哲学思想:“ ”是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2)伦理观: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认识论:“ ”。3发展 (1)南
5、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2)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2)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越南、日本。(三)陆王心学1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守仁。2主张 (1)陆九渊:“ ”,求“理”的方法是“ ”。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3影响:王守仁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积极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6、,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参考答案: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中央集权;法家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二、宋明理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理;格物致知;心即理也;发明本心;致良知。要点精析要点一、董仲舒及其思想主张【高清课堂: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专题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ID:358706 接入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一)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7、,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的统治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因而被尊为群儒之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理论家。其著作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 (二)思想主张及作用“儒学独尊”“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统一国家安宁加强君权服从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为人处世的标准中央集权 (三)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
8、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典型例题】1、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认识,最贴近董仲舒的这一思想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这段话的意思概括下就是:
9、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的是荀子,C、D两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但是与题目意思不符。答案:A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C项错误;“
10、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D项错误。答案:B要点二、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中国古代思想的早期发展脉络:两汉时代的儒学占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在“三教合一”的氛围里,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借鉴佛教、道教的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儒学,宋明理学就是这一思潮发展的成果。(一)传统儒学的不足和佛教、道教的兴起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家学说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统治地位。不过,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是一个比较
11、粗糙的思想体系,儒学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而且,儒家学者们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迭,军阀割据,战争频兴,君臣父子观念开始受到怀疑。面临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此时,以综合道、儒为主而兴起的“玄远之学”,即玄学,以谈玄论虚为至上智慧,以超凡脱尘为终极目的,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同时,道家学说的流行,以及两汉之交从印度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
12、需要。它们与玄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由小变大、由弱转强,其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典籍部书也日益完备。(二)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对儒、释、道三家各自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长处。如佛教,自觉地把儒家忠孝之道的政治伦理思想融入自己的教义中。特别是在哲学思想方面,三家互相渗透成了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如儒家传统哲学命题“理”,也被佛教吸收和改造为“佛理”“佛性”,用来指佛教意义下世界万物万象的本质。道家的长生之术被中国化的佛教吸收到自己的禅法系统中。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
13、条件下,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大儒张载等纷纷著书讲学,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建立一个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韩愈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即所谓的“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
14、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解析: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
15、家,与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兴复儒学的前驱。本题第一问考查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回答时首先要将材料关键信息找到,如“当时皇帝崇信佛教”、“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并将其与平时所学相结合,再组织答案,不要照抄照搬。同时,在回答背景问题时,一定不要忘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韩愈生活在大唐代宗和穆宗两朝,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当时的社会现状一定会影响韩愈的思想,这一点被很多同学忽视,要注意。本题第二问考查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这是本题的难点所在,因为缺少教材知识依托。我们在要点精析中讲了,韩愈极
16、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即所谓的“道统”。除此之外,这里再做一个知识的拓展:韩愈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他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他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要点三、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高清课堂: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专题之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ID:358707 接入
17、点:程朱理学】(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1、内容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亘古不变的“理”,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认识论:怎样才能认识到“理”?程朱提出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态等各种事物的认知体察,来领会和把握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则“理”。通过人们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最终达到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朱熹最为重要的成就是按照自己的理学体系,将先前的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为
18、当时统治者重新提供一种适合现实需要的统治思想,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2、地位和影响南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元明之际,上升成为官方明确扶持和制度化规定的正统思想。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开始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此后沿袭。由此,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影响1、陆九渊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陆九渊(象山学派)提出“心即理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
19、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就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2、王守仁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三)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
20、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1、历史影响:宋明理
21、学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远播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当时中国的“外藩”,对儒学在世界的传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内部,其博大的思想体系、深刻的思想内容、深远的社会影响,更值得人们重视。如理学家重视宗族团结和建设,并把它当成稳定社会及道德秩序的途径。范仲淹率先在本宗族建立义庄,以主持救贫、恤孤、管理共有财产和实行义务教育等宗族事物。欧阳修、苏轼等提倡兴修家谱。朱熹、王守仁任职地方时,注重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订立乡约,号召德业相劝、患难相恤等手段,来组织乡村联防等地方事物。理学家们都重视讲学传道的作用,古代中国的书院教育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阶段。2、评价:一方面,作为君主专制统治
22、的思想工具,它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生自然欲求的扼杀,都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理学不遗余力地维护儒家伦理三纲五常。清代学者戴震批评“以理杀人”的残酷。另一方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气节,推崇品德;讲求以理统情(也就是克制个人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自我节制、发奋有为,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尊严、强调理性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方面更是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今人应该批判地继承宋明理学。【典型例题】1(2015 广东佛山高考模拟)“它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它是()A孔孟儒学 B董仲舒新
23、儒学C宋明理学 D李贽思想解析:孔孟儒学强调仁和德,与理性和节操无关,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调仁者境界和社会责任感,符合“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C项正确;李贽强调个性,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答案:C2、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24、解析: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答案:C3、“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程灏 B.王阳明 C.朱熹 D.李贽解析: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思维拓展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
25、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认识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典型例题】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
26、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请回答:(1)战国时期的荀子是如何继承
27、并发展孔子学说的?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解析: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头的描述,一般而言,题头多提出本题的主题思想,也就是答题的中心点。本题题头就提示我们:儒家思想及其影响是我们回答问题的着眼点。(1)第一小问根据课本知识不难回答;第二小问注意从材料自身和课本所学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2)注意两派的异同点:都是儒家学派,都主张理是宇宙万物本源
28、,但在探求理的方式上存在差别。(3)注意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来综合分析。答案:(1)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接纳与强力推行。(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体察,来领会和把握事物背后的“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课外拓展一、董仲舒的
29、思想体系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第一,“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有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将天赋予道德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使天神秘化、伦理化。第二,“天人感应”说。“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就好像好事有好的兆头
30、、恶事有坏的兆头。因此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特别是君主代替天治理人民,如果统治得好,上天就喜欢,降下祥瑞;如果治理得不好,上天就震怒并且降下灾异进行谴告。“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是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规劝皇帝行仁政,并试图用上天对统治者有所规劝,有所限制,防止其行不义,招致败亡。这和他后来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是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第三,人性论。在天人感应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也禀受于天。董仲舒指出,人具
31、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需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因此提出统治者应当加强道德教育。第四,伦理学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即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同时,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第五,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代新君
32、主受命称帝,必须根据这三统来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二、二程的天理论和朱熹的理
33、气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解读】河南程氏遗书是北宋二程全部著作的汇集,是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
34、,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为后世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朱文公文集是朱熹的诗文杂著,由其子朱在编撰。朱熹的天理论承袭程颐,但有所发展,更严密更精致更深刻了。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理是本,是万物根源,而气是造成天地万物的才质,必须依傍理而运行。(1)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照,就是洞明的意思。(2)朱熹的天理论以理气说为中心内容,在这里他说明了理与气的关系。三、陆九渊的学说和朱陆之争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卷一宇宙便是吾
35、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解读】陆九渊,自号象山居士,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他批评朱熹的理学为“支离”,即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当下感奋,挺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所以他不像程朱那样致力于注经解经,因而他的著作不多,汇集在象山先生全集中,这部集子中包括他的书信、杂著、讲义和诗作,他没有写一部注经的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虽不严密,但他的思想言论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朱、陆对“理”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他们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朱陆二人方法论上的一次重要的争论发生在鹅湖寺会上。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1)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2)南宋时心学的兴起也正说明理学的弊端已经显现;(3)这一时期学术活动活跃的现象说明了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