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843316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康德形而上学 摘要: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行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觉其所要找寻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关键词:主体性;物自体;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6-733X(2022)06-0005-06一、康德与笛卡尔:相识论转向、主体性、先验理性主义 谈到康德的物自体,就不得不从 “哥白尼革命”说起,相识论的主体性转向也就是在笛卡尔到康德的这一接续中得以完成。正如康德在将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所说的:“纯粹理

2、性要求我们给一个事物的每一个属性找寻属于它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本身也必定仅仅是一个属性,然后再给它找寻属于它的主体,这样进行直到无穷。”1(P112-113)在找寻这个主体的过程中,笛卡尔采纳了普遍怀疑的方法,怀疑到最终,发觉唯一不能怀疑的是我自身,而这个我自身是由思维规定着的。“现在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只要我在思维,那么我是,我存在,就是靠得住的假如我停止思维,或许很可能我就停止了存在。”2(P25-26)我之思,是一种纯思,也是一种理性之思。因为在这种思中,“我清晰地望见在一个无限的实体里比在一个有限的实体里存在有更多的实在性。因此在我心里对无限的领悟是以某种方

3、式先于对有限的领悟的,这也就是说,我对上帝的相识先于我对我自己的相识。”3被这种理性之思所规定的“我”,也就成为了相识论中的确定性主体,或精神实体,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包括上帝都由此而被给出。“笛卡尔举例说,像数学、逻辑的范畴,思维的我、肯定完满的上帝之类的观念,都不是我们通过感觉从外部世界中阅历到的,因而只能是天赋的,即人的理性中固有的。”4(33)通过“天赋观念”,笛卡尔在人的理性中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人的理性从今取代了旧的实体,成为形而上学的新方向主体或主体性。从客观的对象,到主观的主体,康德继承了笛卡尔开启的主体性转向。然而他关注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或者说:“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应当做

4、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与笛卡尔不同的是,康德不愿给予“我”以实体性,在他的范畴的先验演绎中指出,先验自我只是先天综合的功能,而非精神实体。康德悬置了形而上学,通过“先天综合推断”的提出,去追问实体是何以可能的,从理性的基本构成中挖掘形而上学存在的根源,这使得他成为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代表。康德从何种程度上超越了主体?作为传统形而上学根源的纯粹理性,在他这里又是如何被批判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对其做一先验理性主义的剖析。康德把人类的学问分成两部分:感性和知性。感性供应直观对象,知性以概念或范畴思索对象。对感性和知性的形式,康德分别做了形而上学的和先验的说明和演绎。而感性是知性的质料,所以

5、我们从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入手进行分析。我们想要说的是:我们的一切直觉不过是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觉的事物并非我们的直觉所对的东西自身,而这些事物的关系自身亦非如它们所显现于我们的样子;再者,假如我们撤销我们的主体,甚或仅撤销一般而言的感觉的主观特质,则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对象之全部特质、全部关系甚至空间与时间均会消逝,而且这些作为现象的特质和关系无法在其自身存在,而只能在我们之内存在。离却我们的感性的这一切受纳性,这些对象自身可能是何情状,我们完全无所知。5感性的先验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而时间和空间依靠我们的主体,或“感觉的主观特质”,因此时间和空间都只能“在我们之内存在”。其中时间又是“一切现象之先

6、天的方式条件”。因为空间仅是外在现象的先天条件,但“一切表象,不问有无外的事物为其对象,其自身实为心之规定而属于吾人之内的状态;又因此内的状态从属内的直观之方式条件,因而属于时间,故时间为一切现象之先天的条件。”6(P59)把外在表象归结为内在状态,从而归属于时间,这构成了康德相识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想象力对时间进行先天的规定,联结了感性与知性。在知性范畴的先验演绎中,感性直观先被领悟力综合为很多表象,这些表象再被想象力综合为具有同一性的表象,最终被概念综合为统一的对象。“无一概念能由分析产生。杂多之综合,乃首所以产生学问者。”“综合纯为想象力之结果能以此种综合加之于概念者,则属于悟性之机能

7、,由此种悟性机能,吾人始能得真之所谓学问也。”6(P88)概念由想象力对杂多表象进行综合而得出,而概念的连接产生推断:“康德根据传统把相识理解为推断”;“既然任何推断本身已经是一个我联结,即对主词和谓词的联结;作为推断,即使是分析推断也已经是综合的,哪怕这里主谓词联结的一样性依据仅在主观表象之中:但这样一来,综合推断的综合便有了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推断;二是作为这种状况,即表象的联结(综合)的合法性是由推断所及的存在者本身中得知的(综合)。”7(P91,93)因而,推断的形式与知性的范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先天范畴由悟性(知性)机能和感性直观共同产生,即:然而这个“内的直观

8、之方式条件”时间缘从何来?关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这个进行相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相识原委怎么能有一个对象?必需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相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这一入手处尽可千变万化,但随之却始终漏过了这个相识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相识被首先锁闭于其中的那种内在的内的确定的含义是什么,或相识的这种在内的存在性质如何奠基于主体的存在方式对这些问题却都讳莫如深。”8(P71)无论是感性论中感性直观,还是知性论中的先验统觉,都离不开一个主体的存在,绕不开一个主体“人”的预设,这恰恰是康德所未曾直面的。也就是说,“对形而上学本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心灵诸基本实力之统一性的探讨。”7(P101)那么。康德的相识理论可以这样总结: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