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朝的历史故事-顾炎武著书立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清朝的历史故事-顾炎武著书立说.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清朝的历史故事-顾炎武著书立说 顾炎武是明朝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化家,在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下面小编细心整理了顾炎武著书立说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爱! 顾炎武著书立说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纳一个方法开博学鸿词科,吩咐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举荐给朝廷,立刻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真很灵,不少全国闻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丢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急,也不愿应召。其中有一个
2、是闻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盼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假如肯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肯定要探讨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爱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非常关切时事。后来参与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探讨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起先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值他专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与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
3、兵力悬殊,最终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叮嘱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跑,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终归势孤力单,没能胜利。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觉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淹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
4、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挚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原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倒戈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情愿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挚友知道顾炎武不愿那样做,就自作主见,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挚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行。挚友不愿讨还,他爽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非常尴尬。 经过挚友们的奔跑,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愿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
5、攻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援,才脱离危急。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挚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探讨。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假如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学问就更丰富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跑,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挚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
6、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登记来,后来假如发觉错误,又随时修改;发觉跟古人争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一般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与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
7、初三先生。 文学大家顾炎武的故事有哪些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肯定的探讨。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许多哀痛壮丽的诗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起先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起先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
8、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予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据,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风波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终辞逝。 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为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行,他更名炎武,
9、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起先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阅读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醇厚实的事,必需仔细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实行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需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
10、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终,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觉差异,立即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前人的治学阅历告知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探讨作了打算。但录抄或笔记时要留意几点: 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需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 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劲不便利。 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索、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 假如不思索,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旧学不到真正的学问。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