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方案[GB50493-2009].doc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98081308 上传时间:2024-08-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方案[GB50493-200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方案[GB50493-200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方案[GB50493-200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方案[GB50493-2009].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93200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 of combustible gas and toxic gas detection and alarm for petrochemical industry2009-03 发布 2009-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258 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93-2009

2、,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2、3.0.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九年三月十九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5 124号文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在编制过程中,针对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中的检(探)测点确定、检测报警系统以及指示报警设备的设置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石油化工企业使用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实践经验,参考欧洲标准EN50073:1999可燃气体或氧气检测与测

3、量仪器的选用、安装、使用和维护指南, 并征求有关设计、生产、科研和检测器制造单位等方面的意见,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6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一般规定、检(探)测点的确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以及检(探)测器和指示报警设备的安装等。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负责对规范的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款的解释。由建设部授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负责本规范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负责对规范条文的具体解释工作。希望各单位在本规范的执行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

4、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主编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西路27号;邮编:471003参编单位:北京燕山时代仪表有限公司无锡格林通安全装备有限公司上海理研仪器有限公司深圳市南油诺安电子有限公司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文科武 李苏 秦罗明 裴炳安 王珍珠 吕明伦 朱华兴马振武 潘建新 卿笃安 刘文 王爱中目 次前言31 总则42 术语43 一般规定64 检(探)测点的确定75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96 检(探)测器和指示报警设备的安装12附录 A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特性12附录B

5、常用有毒气体、蒸汽特性16附录C 常用气体检(探)测器的技术性能表16规范用词说明171 总则1.0.1 为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人身安全和/或生产安全,检测泄漏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浓度并及时报警,预防人身伤害以及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新建、扩建及改建工程中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设计。1.0.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可燃气体combustible gas指甲类可燃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2.0.2有毒气体toxic

6、 gas指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中所列的有毒蒸汽或有毒气体,常见的有: 二氧化氮、硫化氢、苯、氰化氢、氨、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氯乙烯, 光气(碳酰氯)等。2.0.3释放源Source of Release 指可释放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有毒气体的位置或地点。2.0.4检(探)测器Detector 指由传感器和转换器组成, 将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浓度转换为电信号的电子单元。2.0.5指示报警设备indication apparatus指接收检(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发出指示、报警、控制信号的电子设备。2.0.6检测范围Sensible Range指检(探)测器在试验条件下能够检测出被测

7、气体的浓度范围。2.0.7报警设定值Alarm set point指报警器预先设定的报警浓度值。2.0.8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指在试验条件下,从检(探)测器接触被测气体至达到稳定指示值的时间。通常,达到稳定指示值90%的时间作为响应时间。通常,恢复到稳定指示值10% 的时间作为恢复时间。2.0.9 安装高度Vertical height指检(探)测器检测口到指定参照物的垂直距离。2.0.10爆炸下限 Lower Explosion Limit(LEL)指可燃气体爆炸下限浓度(V%)值。2.0.11爆炸上限 Upper Explosion Limit(UEL)指可燃气体爆炸上限浓

8、度(V%)值。2.0.12最高容许浓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2.0.1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 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允许接触浓度。2.0.14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 (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允许接触水

9、平。2.0.15直接致害浓度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IDLH)指环境中空气污染物浓度达到某种危险水平,如可致命或永久损害健康,或使人立即丧失逃生能力。3 一般规定3.0.1在生产或使用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包括甲类气体和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的储罐区、装卸设施、灌装站等)的区域内,对可能发生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的泄漏进行监测时,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可燃气体检(探)测器和有毒气体检(探)测器。1 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毒气体泄漏时,可燃气体浓度可能达到25%LEL,但有毒气体不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时,

10、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探)测器;2 有毒气体或其中含有可燃气体泄漏时,有毒气体浓度可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但可燃气体浓度不能达到25%LEL时,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探)测器;3 可燃气体与有毒气体同时存在的场所,可燃气体浓度可能达到25%LEL,有毒气体的浓度也可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时,应分别设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探)测器;4 同一种气体,既属可燃气体又属有毒气体时,应只设置有毒气体检(探)测器;3.0.2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检测系统应采用两级报警。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同时报警时,有毒气体的报警级别应优先。3.0.3 工艺有特殊需要或在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得进入的危险场所,宜对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释放

11、源进行连续检测、指示、报警,并对报警进行记录或打印。3.0.4报警信号应发送至操作人员常驻的控制室、现场操作室等进行报警。 3.0.5根据装置占地的面积、设备及建构筑物的布置、释放源的理化性质和现场空气流动特点,应在装置区域内布置现场报警器。现场报警器可选用音响器和/或旋光报警灯。3.0.6 可燃气体检(探)测器必须取得国家指定机构或其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性能认证和消防认证。3.0.7 国家法规有要求的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必须取得国家指定机构或其授权检验单位的计量器具制造认证。防爆型有毒气体检(探)测器还应经国家指定机构或其授权检验单位的防爆性能认证。3.0.8设置可燃气体或有

12、毒气体检(探)测器的场所,应采用固定式检(探)测器。3.0.9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宜独立设置。3.0.10根据生产装置或生产场所的工艺介质的易燃易爆特性及毒性,应配备便携式可燃和/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3.0.11现场固定安装的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分散或独立的有毒及易燃易爆品的经营设施,如加油站、加气站等, 检测报警系统可采用普通电源供电。3.0.12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特性见附录;常用有毒气体、蒸汽特性见附录B。4 检(探)测点的确定4.1一般原则4.1.1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探)测器的检(探)测点,应根据气体的理化性质、释放源的特性、

13、生产场地布置、地理条件、环境气候、操作巡检路线等条件,选择气体易于积累和便于采样检测之处布置。4.1.2可能泄漏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主要释放源:1气体压缩机和液体泵的动密封;2 液体采样口和气体采样口;3液体排液(水)口和放空口;4设备和管道的法兰和阀门组。4.2工艺装置4.2.1 释放源处于露天或敞开式厂房布置的设备区域内,当检(探)测点位于释放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15m,有毒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2m;当检(探)测点位于释放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5m,有毒气体检(探)测

14、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1m。4.2.2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局部通风不良的半敞开厂房内,每隔15m可设一台检(探)测器,且检(探)测器距其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不宜大于7.5m。有毒气体检(探)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4.2.3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局部通风不良的半敞开厂房内,除应在释放源上方设置检(探)测器外,还应在厂房内最高点气体易于积聚处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探)测器。4.3 储运设施4.3.1 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等产生可燃气体的液体储罐的防火堤内,应设检(探)测器。当检(探)测点位于释放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

15、的距离不宜大于15m,有毒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2m;当检(探)测点位于释放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时,可燃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5m,有毒气体检(探)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不宜大于1m。4.3.2 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的装卸设施,检(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小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在地面上每隔一个车位宜设一台检(探)测器,且检(探)测器与装卸车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2大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宜设一台检(探)测器;3汽车装卸站的装卸车鹤位与检(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m。当汽车装卸站内设有缓冲罐时,检(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第4.2.1条的规定。

16、4.3.3装卸设施的泵或压缩机的检(探)测器设置,应符合第4.2节的规定。、4.3.4 液化烃灌装站的检(探)测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封闭或半敞开的灌瓶间,灌装口与检(探)测器的距离宜为57.5m;2封闭或半敞开式储瓶库,应符合第4.2.2条规定;敞开式储瓶库 房沿四周每隔1530m应设一台检(探)测器,当四周边长总和小于15m时,应设一台检(探)测器;3缓冲罐排水口或阀组与检(探)测器的距离,宜为57.5m。4.3.5 封闭或半敞开氢气灌瓶间,应在灌装口上方的室内最高点易于滞留气体处设检(探)测器。4.3.6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装卸码头,距输油臂水平平面15m范围内,应设一台检(探)测器。

17、4.3.7 储存、运输有毒气体、有毒液体的储运设施, 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应按第4. 2节和第3.0.10条的规定设置。4.4其他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扩散与积聚场所4.4.1明火加热炉与可燃气体释放源之间,距加热炉炉边5m处应设检(探)测器。当明火加热炉与可燃气体释放源之间设有不燃烧材料实体墙时,实体墙靠近释放源的一侧应设检(探)测器。4.4.2 设在爆炸危险区域2区范围内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应设可燃气体检(探)测器。4.4.3 控制室、机柜间、变配电所的空调引风口、电缆沟和电缆桥架进入建筑物房间的开洞处等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有可能进入建筑物的地方,宜设置检(探)测器。4.4.4可能积聚比空气重

18、的可燃气体、液化烃和/或有毒气体的工艺阀井、地坑及排污沟等场所,应设检(探)测器。5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5.1 系统的技术性能5.1.1检(探)测器的输出宜选用数字信号、触点信号、420毫安信号和毫伏信号。5.1.2 报警系统应具有历史事件记录功能。5.1.3 系统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可燃气体探测器GB15322.13和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808的有关规定;防爆性能应符合现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器设备GB3836标准的要求。5.2 检(探)测器的选用5.2.1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探)测器的选用,应根据检(探

19、)测器的技术性能、被测气体的理化性质和生产环境特点确定。5.2.2常用气体的检(探)测器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烃类可燃气体可选用催化燃烧型或红外气体检(探)测器。当使用场所的空气中含有能使催化燃烧型检测元件中毒的硫、磷、硅、铅、卤素化合物等介质时,应选用抗毒性催化燃烧型检(探)测器;2在缺氧或高腐蚀性等场所,宜选用红外气体检(探)测器;3氢气检测可选用催化燃烧型、电化学型、热传导型或半导体型检(探)测器;4检测组分单一的可燃气体, 宜选用热传导型检(探)测器;5硫化氢、氯气、氨气、丙烯腈气体、一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电化学型或半导体型检(探)测器;6氯乙烯气体可选用半导体型或光致电离型检(探)测器;

20、7氰化氢气体宜选用电化学型检(探)测器;8苯气体可选用半导体型或光致电离型检(探)测器;9碳酰氯 (光气)可选用电化学型或红外气体检(探)测器。5.2.3 检(探)测器防爆类型的选用,应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要求, 根据使用场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以及被检测气体的性质,选择检(探)测器的防爆类型和级别。5.2.4 常用检(探)测器的采样方式,应根据使用场所确定:1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检测宜采用扩散式检(探)测器;2受安装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用扩散式检(探)测器的场所,宜采用吸入式检(探)测器。5.2.5 常用气体检(探)测器的技术性能见附录C。5.3 指示报

21、警设备的选用5.3.1指示报警设备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能为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及所连接的其他部件供电;2能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及其他报警触发部件的报警信号,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予以保持。声光报警信号应能手动消除,再次有报警信号输入时仍能发出报警;3可燃气体的测量范围:0100%LEL;4有毒气体的测量范围宜为0 300%MAC或0300%PC-STEL;当现有检(探)测器的测量范围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有毒气体的测量范围可为030% IDLH;5指示报警设备(报警控制器)应具有开关量输出功能;6多点式指示报警设备应具有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报警功能,并能区

22、分和识别报警场所位号;7指示报警设备发出报警后,即使安装场所被测气体浓度发生变化恢复到正常水平,仍应持续报警,只有经确认并采取措施后,才能停止报警;8在下列情况下,指示报警设备应能发出与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浓度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故障报警信号:a 指示报警设备与检(探)测器之间连线断路;b 检(探)测器内部元件失效;c 指示报警设备主电源欠压;d指示报警设备与电源之间连接线路的短路与断路。9指示报警设备应具有以下记录功能:a 能记录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时间,且日计时误差不超过30s;b 能显示当前报警点总数;c 能区分最先报警点。5.3.2 根据工厂(装置)的规模和特点,指示报警设备可按

23、下列方式设置:1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与火灾检测报警系统合并设置; 2 指示报警设备采用独立的工业PC机、PLC等;3指示报警设备采用常规的模拟仪表;4 当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包括DCS、SCADA等)合并设计时,I/O卡件应独立设置。5.3.3 报警设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燃气体的一级报警(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25%LEL;2可燃气体的二级报警(高高限)设定值小于或等于50%LEL;3有毒气体的报警设定值宜小于或等于100% MAC/PC-STEL,当试验用标准气调制困难时,报警设定值可为200%MAC/PC-STEL以下。当现有检(探)测器的测量范

24、围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有毒气体的测量范围可为030% IDLH;有毒气体的报警(高高限)设定值不得超过10% IDLH值。6 检(探)测器和指示报警设备的安装6.1 检(探)测器的安装6.1.1 检测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检(探)测器,其安装高度应距地坪(或楼地板)0.30.6m。检测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的检(探)测器,应靠近泄漏点,其安装高度应距地坪(或楼地板)0.30.6m。6.1.2 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探)测器,其安装高度应高出释放源0.52m。6.1.3 检(探)测器应安装在无冲击、无振动、无强电磁场干扰、易于检修的场所,安装探头的地点与周边管线或设备之间应留有不小于0.

25、5m的净空和出入通道。6.1.4检(探)测器的安装与接线技术要求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并应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6.2 指示报警设备和现场报警器的安装6.2.1指示报警设备应安装在操作人员常驻的控制室、现场操作室等内部。6.2.2 现场报警器应就近安装在检(探)测器所在的区域。附录 A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特性 表A 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特性表序号物质名称引燃温度()/组别沸点()闪点()爆炸浓度(V)火灾危险性分类蒸气密度kg/m3备注下限上限1甲烷540/T1-161.5气体5.015.0甲0.77液化后为甲A2乙烷515/T1-88.9气体3.015.5甲1.34液化后为

26、甲A3丙烷466/T1-42.1气体2.19.5甲2.07液化后为甲A4丁烷405/T2-0.5气体1.98.5甲2.59液化后为甲A5戊烷260/T336.07-40.01.47.8甲B3.226己烷225/T368.9-22.81.17.5甲B3.887庚烷215/T398.3-3.91.16.7甲B4.538辛烷220/T3125.6713.31.06.5甲B5.099壬烷205/T3150.7731.00.75.6乙A5.7310环丙烷500/T1-33.9气体2.410.4甲1.94液化后为甲A11环戊烷380/T2469.4-6.71.4甲B3.1012异丁烷460/T1-11.7

27、气体1.88.4甲2.59液化后为甲A13环己烷245/T381.7-20.01.38.0甲B3.7514异戊烷420/T227.8-51.11.47.6甲B3.2115异辛烷410/T299.24-12.01.06.0甲B5.0916乙基环丁烷210/T371.1-15.61.27.7甲B3.7517乙基环戊烷260/T3103.3211.16.7甲B4.4018乙基环己烷262/T3131.7350.96.6乙A5.0419甲基环己烷250/T3101.1-3.91.26.7甲B4.4020乙烯425/T2-103.7气体2.736甲1.29液化后为甲A21丙烯460/T1-47.2气体2

28、.011.1甲1.94液化后为甲A221丁烯385/T2-6.1气体1.610.0甲2.46液化后为甲A232丁烯(顺)325/T23.7气体1.79.0甲2.46液化后为甲A242丁烯(反)324/T21.1气体1.89.7甲2.46液化后为甲A25丁二烯420/T2-4.44气体2.012甲2.42液化后为甲A26异丁烯465/T1-6.7气体1.89.6甲2.46液化后为甲A27乙炔305/T2-84气体2.5100甲1.16液化后为甲A28丙炔/T1-2.3气体1.7甲1.81液化后为甲A29苯560/T180.1-11.11.37.1甲B3.6230甲苯480/T1110.64.41

29、.27.1甲B4.0131乙苯430/T2136.2151.06.7甲B4.7332邻二甲苯465/T1144.4171.06.0甲B4.7833间二甲苯530/T1138.9251.17.0甲B4.7834对二甲苯530/T1138.3251.17.0甲B4.7835苯乙烯490/T1146.1321.16.1乙A4.6436环氧乙烷429/T210.56-17.83.6100甲A1.9437环氧丙烷430/T233.9-37.22.837甲B2.5938甲基醚350/T2-23.9气体3.427甲2.07液化后为甲A39乙醚170/T435-451.936甲B3.3640乙基甲基醚190/

30、T410.6-37.22.010.1甲A2.7241二甲醚240/T3-23.7气体3.427甲2.06液化后为甲A42二丁醚194/T4141.1251.57.6甲B5.8243甲醇385/T263.9116.736甲B1.4244乙醇422/T278.312.83.319甲B2.0645丙醇440/T297.2252.113.5甲B2.7246丁醇365/T2117.028.91.411.2乙A3.3647戊醇300/T3138.032.71.210乙A3.8848异丙醇399/T282.811.72.012甲B2.7249异丁醇426/T2108.031.61.719.0乙A3.3050

31、甲醛430/T2-19.4气体7.073甲1.29液化后为甲A51乙醛175/T421.1-37.84.060甲B1.9452丙醛207/T348.9-9.47.22.917甲B2.5953丙烯醛235/T351.7-26.12.831甲B2.4654丙酮465/T156.7-17.82.612.8甲B2.5955丁醛230/T376-6.72.512.5甲B3.2356甲乙酮515/T179.6-6.11.810甲B3.2357环已酮420/T2156.143.91.18.1乙A4.4058乙酸465/T118.342.85.416乙A2.7259甲酸甲酯465/T132.2-18.95.0

32、23甲B2.7260甲酸乙酯45554.4-202.816甲B3.3761醋酸甲酯501/T60-103.116甲B3.6262醋酸乙酯427/T277.2-4.42.211.0甲B3.8863醋酸丙酯450/T101.714.42.03.0甲B4.5364醋酸丁酯425/T2127221.77.3甲B5.1765醋酸丁烯酯427/T2717.77.02.6甲B3.8866丙烯酸甲酯415/T279.7-2.92.825甲B3.8867呋喃390/T31.102.314.3甲B2.9768四氢呋喃321/T266.1-14.42.011.8甲B3.2369氯代甲烷623/T1-23.9气体10

33、.717.4甲2.33液化后为甲A70氯乙烷519/T12.2-503.815.4甲A2.8471溴乙烷511/T137.8-206.711.3甲B4.9172氯丙烷520/T246.1-17.82.611.1甲B3.4973氯丁烷245/T276.6-9.41.810.1甲4.14液化后为甲A74溴丁烷265/T210218.92.66.6甲B6.0875氯乙烯413/T2-13.9气体3.633甲2.84液化后为甲A76烯丙基氯485/T145-322.911.1甲B3.3677氯苯640/T1132.228.91.37.1乙A5.04781,2二氯乙烷412/T283.913.36.21

34、6甲B4.40791,1二氯乙烯570/T137.2-17.87.316甲B4.4080硫化氢260/T3-60.4气体4.345.5甲1.5481二硫化碳90/T646.2-301.35.0甲B3.3682乙硫醇300/T335.026.72.810.0甲B2.7283乙腈524/T181.65.64.416.0甲B1.8184丙烯腈481/T177.203.017.0甲B2.3385硝基甲烷418/T2101.135.07.363乙A2.7286硝基乙烷414/T2113.827.83.45.0甲B3.3687亚硝酸乙酯90/T617.2-353.050甲B3.3688氰化氢538/T12

35、6.1-17.85.640甲B1.1689甲胺430/T2-6.5气体4.920.1甲2.72液化后为甲A90二甲胺400/T27.2气体2.814.4甲2.0791吡啶550/T2115.52.81.712甲B3.5392氢510/T1-253气体4.075甲0.0993天然气484/T1气体3.813甲94城市煤气520/T1-50气体4.0甲0.6595液化石油气1.0甲A气化后为甲类气体,下限按国际海协数据96轻石脑油285/T33668-20.01.2甲B3.2297重石脑油233/T365177-22200.6甲B3.6198汽油280/T350150-201.15.9甲B4.14

36、99喷气燃料200/T380250280.6乙A6.47闪点按GB178879的数据100煤油223/T3150300450.6乙A6.47101原油甲B注:1. 本表数值来源以化学易燃品参考资料(北京消防研究所译自美国防火手册)为主,并与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险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J20660-2000、石油化工工艺计算图表、可燃气体报警器JJG69390进行了对照,仅调整了个别栏目的数值;移到条文说明中2.“蒸气密度”一栏是在原“蒸气比重”数值上乘以1.293,其密度为标准状态下的。附录B常用有毒气体、蒸汽特性表B常用有毒气体、蒸汽特性序号12345678物质名称蒸气密度熔点()沸点(

37、)PC-TWA mgm3PC-STEL mgm3MACmgm3IDLH mgm31一氧化碳1.25-199.5-191.4203017002氯乙烯2.84-160-13.910253硫化氢1.54-85.5-60.4104304氯3.21-101-34.51885氰化氢1.16-13.226.11566丙烯腈1.81-83.677.21211007二氧化氮1.45-11.221.2510968苯3.625.580.161098009氨0.78-78-33.4203036010碳酰氯1.38-1048.30.58注:数值来源于化验员实用手册、石油化工工艺计算图表、高毒物品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实用指

38、南、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18664-2002 。附录C 常用气体检(探)测器的技术性能表表C 常用气体检(探)测器的技术性能表*催化燃烧型检(探)测器热传导型检(探)测器红外气体检(探)测器半导体型检(探)测器电化学型检(探)测器光致电离型检(探)测器被测气的含氧要求需要O2 10%无无无无无可燃气测量范围LELLEL100%0100%LELLELLEL不适用的被测气体大分子有机物H2烷烃H2,CO,CH4*相对响应时间与被测介质有关中等较短与被测介质有关中等较短检测干扰气体无CO2,氟里昂有SO2,NOx,HO2SO2,NOx,*

39、使检测元件中毒的介质Si,Pb卤素,H2S无无Si, SO2,卤素CO2无辅助气体要求无无无无无无注:* 本表数值来源 欧洲标准可燃气体或氧气检测与测量仪器的选用、安装、使用和维护指南EN50073:1999。设计过程中,检(探)测器的选用,应根据检(探)测器产品的技术性能确定。移到条文说明中*离子化能级高于所用紫外灯的能级的被测物;*离子化能级低于所用紫外灯的能级的被测物。规范用词说明一、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