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438-2023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pdf

上传人:mengk****6310 文档编号:98027536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75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DZT 0438-2023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清版)DZT 0438-2023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清版)DZT 0438-2023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438-2023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07.060CCSP13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地 质 矿 产 行 业 标 准DZ/T 0438202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ofgeologicalhazardrisksurveyandassessment(150000)2023-04-19发布2023-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 布DZ/T 04382023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与定义.14总则.24.1目的任务.24.2部署原则.34.3总体要求.35设计书编写.46调查内容.56.1基本规定.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内容.56.3特殊地区

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76.4地质灾害调查.8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96.6承灾体调查.97基本调查方法.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107.2遥感调查.107.3地面调查.107.4地球物理勘查.117.5钻探.117.6山地工程.117.7测试与试验.11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28.1基本要求.12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2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2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2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139成果编制与验收.139.1图件编制.139.2报告编制.139.3数据库建设.139.4成果验收.149.5资料归档.15DZ/T 04382023附录 A(资料

3、性)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6附录 B(规范性)规定符号图示图例.17附录 C(资料性)设计书编写提纲.19附录 D(规范性)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21附录 E(规范性)地质灾害分类表.45附录 F(资料性)土的类型与结构.48附录 G(资料性)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49附录 H(资料性)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50附录I(资料性)岩体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51附录 J(资料性)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52附录 K(资料性)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55附录 L(资料性)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57附录 M(资料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59附录 N(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65

4、附录 O(资料性)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67附录 P(资料性)附图附件编制.68参考文献.70DZ/T 0438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

5、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菊松、李铁锋、乐琪浪、李媛、田运涛、倪化勇、张勇、王涛、高幼龙、徐勇、唐亚明、葛华、杨旭东、王立朝、张泰丽、李浩、王军朝、王家松等。DZ/T 04382023引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当前,存在对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的不足,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与我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 1 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深化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做好不同层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出

6、风险管控措施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是十分必要的。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制定本文件。1DZ/T 0438202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总则、设计书编写、调查内容、基本调查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编制与验收等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

7、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5012320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 50000)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孕灾地质条件geohazardrelatedgeologicalconditions地质灾害孕育、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斜坡

8、结构、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表水与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等要素。3.2地质灾害隐患potentialgeohazard通过地形、地质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推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3.3工程地质岩组engineeringgeologicalpetrofabric具有一定地质成因联系,建造类型、岩性、岩体结构、强度和工程地质特征等相似的岩层(体)组合。2DZ/T 043820233.4易崩易滑地层stratum pronetocollapseandslide对形成崩塌、滑坡控制性较强的岩层、土层或岩土体组合。3.5斜坡结构slopestructure斜

9、坡坡向与岩层层面、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交切关系。3.6地质灾害成灾模式modesofgeohazardformation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及其造成危害的典型方式或模型。3.7地质灾害易发性geohazardsusceptibility一定区域内由孕灾地质条件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8地质灾害危险性geohazardprobability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一定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3.9承灾体elementsatrisk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等。3.10易损性vulnerability承灾体可能遭受

10、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3.11地质灾害风险geohazard risk在一定区域和时期内,各类承灾体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3.12高位远程地质灾害high-locationand long-distancegeologicalhazard启动于山坡中上部,剪出口一般高于地面百米以上,具有流滑距离远、高速运动等特征,易形成链式地质灾害效应,严重威胁人口聚集区或重大工程等。4总则4.1目的任务4.1.1开展地质灾害与孕灾地质条件、承灾体调查,判识地质灾害隐患,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3DZ/T 04382023规律,分析地质灾害成灾模式。4.1.2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

11、和风险评价,编制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相关图件。4.1.3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空间数据库。4.1.4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建议,为防灾减灾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础依据。4.2部署原则4.2.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应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部署,优先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员聚集等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依据按照 DZ/T02612014的附录 B执行。4.2.2应充分利用已实施 150000或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工程地质、遥感地质等地质调查成果,对以往的调查点部署核查工作,核实后补充相应调查工作量。4.2.3调查区划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

12、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按照 150000比例尺开展调查,对县域面积大、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低、人员与工程活动少的县级行政单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范围。重点调查区针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员聚集区部署 110000调查工作,重点调查区面积原则上应不低于调查区总面积的 10%。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见表 1。4.2.4工作量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应结合承灾体分布特征开展目标地质体调查。表 1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工作内容实测剖面km钻探m岩土样组物探点一般调查区不少于 1不少于 25不少于 2不少于 40重点调查区不少于 15不少于 80不少于 40不少于 60

13、04.3总体要求4.3.1应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和周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等已有成果资料,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资料,结合遥感解译成果,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4.3.2遥感解译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量。4.3.3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数字化填图方式。加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无人机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综合应用。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参见附录 A。4.3.4地质灾害

14、风险调查应以 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缺少 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的地区,应开展 150000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在孕灾地质条件差的重点区域应进行详细地质灾害补测。4.3.5一般调查区应采用 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遥感图等作为工作底图。重点调查区应采用 1 1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遥感图等作为工作底图,按斜坡单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斜坡单元应采用汇水盆地、分水岭与河网沟谷结合的方法进行剖分,单元尺寸根据地形切割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确定。单体地质灾害调查点和勘查点应分别开展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价。4.3.6野外调查定位上图精度误差应小于

15、 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 4mm2的地质灾害和长度大于 2mm 的线状地物;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规定符号图示图例见附录 B。4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山地工程、工程地质测绘等实际材料图(1:50 000)、野外调查记录、钻探物探测绘野外记录等调查准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踏勘和重点工作区确定设计书编制与审批工作部署图(1:50 000)、地质灾害分布草图(1:50 000)、孕灾地质条件图(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报告DZ/T 043820234.3.7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空间数据库,按照不同比例尺编制图件,提交风险调查评价

16、成果。4.3.8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流程图见图 1。图 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流程图5设计书编写5.1应在编制设计书之前充分了解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收集分析调查区相关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开展室内分析研究。5.2应开展基于遥感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了解工作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5.3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适用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5.4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细化目标任务,确定量化可考核的预期成果,明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专题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

17、进度安排,落实具体实物工作量,阐明部署依据等。5.5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提交调查区以往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草图,并附工作量表。设计书编写提纲参见附录 C。成果产出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1:50 000)、孕灾地质条件图(1:50 000)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图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风险区划图、风险管控图、防治区划图孕灾地质条件调查、承灾体调查典型地质灾害及隐患测绘与勘查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调查第阶段第阶段阶段第三5DZ/T 043820236调查内容6.1基本规定6.1.1应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调查对象和内容,重点对主要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开展调查,

18、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其他调查内容。野外记录内容格式及相关调查内容见附录 D。6.1.2调查内容应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涉及的地质灾害分类标准见附录 E。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内容6.2.1地形地貌6.2.1.1应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及地形条件,确定调查区地貌单元的形态、成因、类型,分析斜坡的高度、坡度、坡向等特征。6.2.1.2应调查易形成地质灾害的断层崖、背斜山(谷)、向斜山(谷)、风蚀和岩溶洼地、阶地、崩积堆、残峰、侵蚀平台、冰川槽谷、土丘、鼓丘、方山等地貌特征。6.2.2地质构造6.2.2.1应系统梳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应力应变场背景特征,

19、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解译调查区内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裂隙等,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性作用。6.2.2.2应加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调查评价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位置、规模、活动性、活动方式、强度等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评估活动断裂引发地震滑坡的灾害效应。6.2.2.3应选择断裂破碎带、断裂交汇带、褶皱转折端等对地质灾害控制性较强的构造部位开展成灾模式研究。6.2.3工程地质岩组6.2.3.1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土的类型与结构分类参见附录 F。6.2.3

20、.2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性组合、节理裂隙、岩组界线、强度特性、岩体结构等。6.2.3.3应划分区域工程地质岩土体类型,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2.4地表水和地下水6.2.4.1以资料收集为主,核查地表水流量、最大流量、历史最高洪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入渗条件、冲刷强度及流通情况,分析地表水对斜坡的侵蚀切割作用。6.2.4.2应核查调查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和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流量、埋深、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含水层、隔水层等,分析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6.2.5气象、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6.2.5.1应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多年平均降水量、

21、历史最大降雨量等资料,核查已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和临界降雨量。6.2.5.2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类型、覆盖率。地面重点调查“马刀树”和“醉汉林”等现6DZ/T 04382023象,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2.5.3土地利用状况可以收集资料为主,分析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相互关系。6.2.6人类工程活动6.2.6.1应调查切坡、加载、开挖、填方、振动、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6.2.6.2应调查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6.2.6.3应调查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

22、、主要作用、运维情况及防治效果等。6.2.7易崩易滑地层6.2.7.1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6.2.7.2应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获取物理力学参数。6.2.7.3应调查分析易崩易滑地层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等。6.2.8软弱层6.2.8.1应调查工程地质岩组易软化、易压缩、易流变、易碎裂、易崩解等特性,对形成地质灾害具有控制性作用的特殊岩土体。6.2.8.2应通过钻探、槽探等获取软弱层样品,土样主要测试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膨胀率、耐

23、崩解性指数、块体密度、吸水率等。6.2.8.3应评价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影响范围等。6.2.9岩体结构6.2.9.1应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夹层等特征。6.2.9.2应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确定优势结构面,分析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评价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参见附录 G。6.2.10斜坡结构6.2.10.1应以划分的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响区域,初步划分易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区段。6.2.10.2调查应以实地测量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

24、区段按照 12000比例尺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适当配合钻探、槽探或坑探、物探等手段,编制斜坡工程地质剖面图。6.2.10.3应编制调查区斜坡结构类型分区图。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参见附录 H。6.2.11风化程度6.2.11.1应选择典型剖面划分调查区岩体风化程度,以统一的判识依据开展岩土体风化程度调查。划分标准参见附录I。6.2.11.2应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差异风化特征及风化裂隙的长度、宽度、填充、密度、交切关系等,分析岩体风化程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2.12沟谷特征6.2.12.1应调查沟谷形态(纵横断面特征)、规模、松散堆积物、沟谷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风化、7DZ/T 0

25、4382023水文现象、发育阶段等,分析形成泥石流物源及水动力特征。6.2.12.2应调查沟底及沟口中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系,判断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性。6.2.13冰碛物、冰湖6.2.13.1应调查冰碛物的来源、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等;调查冰碛物形成的斜坡类型、规模及变形特征等。6.2.13.2应调查形成冰湖的冰斗或槽谷特征、分布、规模等,分析冰湖退缩、扩张、溃决等变形特征。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6.3.1红层地区6.3.1.1应调查红层的岩性、风化程度、软弱层、结构面、成岩程度、溶蚀等特征,进行岩体分类、风化带划分,确定调查区易崩

26、易滑地层,分析孕育地质灾害的基本规律。6.3.1.2应调查红层区斜坡结构,划分基覆界面,分析判定滑面(带)的位置、形状等特征;重点对受软弱层控制的顺向基岩斜坡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6.3.2黄土地区6.3.2.1应调查黄土时代、成因类型、厚度、节理裂隙、落水洞等特征,评价黄土湿陷性等,分析斜坡变形方式、扩展形式及成灾规律。6.3.2.2应调查斜坡结构类型、下伏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总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6.3.3岩溶地区6.3.3.1应调查溶隙、岩溶堆积体、溶洞、岩溶塌陷坑、土洞、溶蚀凹槽、地下水、泉、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发育特征,调查地表或建筑物开裂变形等特征,分析产

27、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变形方式、稳定性和影响范围等。6.3.3.2应调查斜坡结构类型,重点调查由上部为碳酸盐岩和下部为煤系地层、泥页岩、石膏、泥灰岩等软弱地层构成的斜坡,分析采矿、切坡、蓄水等工程活动的致灾作用。6.3.4红黏土地区6.3.4.1应调查红黏土的厚度变化、胶结程度、成层特性、孔隙及裂隙、差异风化程度等特征,分析胀缩性、崩解性和软化性等。调查斜坡中软化层的埋藏和分布情况,分析斜坡稳定性。6.3.4.2应调查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和地表水渗漏情况,土洞、塌陷、基岩面起伏状况及地表或建筑物开裂变形等特征,分析红黏土地区形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条件和规律,评价地质灾

28、害的发育程度和发展趋势。6.3.5膨胀土地区6.3.5.1应调查膨胀土的厚度、裂隙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等,测试矿物成分,膨胀土膨胀、收缩等性质,判定膨胀潜势,按强、中、弱三个等级对膨胀土进行分类分区,分析膨胀土胀缩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膨胀潜势分类应按 GB501122013中 4.3.4的规定执行。6.3.5.2应调查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重点评价斜坡中发育膨胀土软弱层的致灾8DZ/T 04382023效应。6.3.6软土地区6.3.6.1应调查软土的物质组成、厚度、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测试压缩性、渗透性与流变性等特征,分析软土的压缩变形、侧向扩展变形等对形成地面沉降、地

29、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作用。6.3.6.2应调查软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淤泥、泥炭、硬壳等特殊土层的分布发育规律,分析地下水特征及排水条件,剖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6.3.7冻土地区6.3.7.1应调查冻土的类型、厚度、垂向及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等,分析季节融化层和季节冻结层的厚度,调查由冻融产生的鼓胀、下沉、陷落、开裂、滑移等现象。6.3.7.2应调查冻土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和动态变化等,分析由冻融作用产生的冻融泥流、热融滑塌、热熔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对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6.3.8冰川地区6.3.8.1应调查分析冰川的类型、形态、规模、运动方式、历史变形过程及冰碛物的分布特征等,评价潜在

30、冰崩的形成条件、发育位置、规模、运动方式及形成链式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等。6.3.8.2应调查冰湖的分布、规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等,调查冰碛物、冰川槽谷、沟道等特征,分析形成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和链式地质灾害的可能性。6.4地质灾害调查6.4.1滑坡调查6.4.1.1应调查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活动历史等基本特征,调查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6.4.1.2应调查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评价应按 DZ/T02612014中 D.1.2的规定执行。6

31、.4.1.3滑坡核查、调查、测绘相关内容应按 DZ/T02612014中 7.27.5的规定执行。滑坡勘查应按 GBT328642016的规定执行。6.4.2崩塌调查6.4.2.1应调查崩塌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堆积体等;调查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等。6.4.2.2应调查崩塌诱发因素、形成机理、成灾模式、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积区,分析崩落路径,评价崩塌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评价按照 DZ/T02612014中 D.2的规定执行。6.4.2.3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应按 DZ/T02612014中

32、 8.18.3的规定执行。6.4.3泥石流调查6.4.3.1调查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活动历史、堵塞程度等,调查分析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6.4.3.2调查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防治情况、致灾对象等,评价泥石流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9DZ/T 043820236.4.3.3泥石流调查、测绘等其他相关内容按照 DZ/T02612014中 9.19.3的规定执行,勘查要求按照 DZ/T02202006的规定执行。6.4.4地面塌陷调查6.4.4.1在岩溶区,应调查岩溶塌陷区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岩溶发育特征等

33、;应调查岩溶含水层组特征、含水介质类型、富水性、埋藏和分布状况等;应调查地下水开采井井深、结构、开采量、开采层位、水位变化等。6.4.4.2在采空区,应调查采空塌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弱层等;调查地下工程的性质、规模、开采方式、开采规划、地下水疏干情况和降落漏斗分布特征等。6.4.4.3应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灾程度、处置情况等;应分析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6.4.5地裂缝调查6.4.5.1应调查地裂缝发育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开采情况等,分析地裂缝灾害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

34、及其影响因素。6.4.5.2应调查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产状、规模、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成因类型、发育强度、分布规律、危害程度等。6.4.6地面沉降调查6.4.6.1应调查地面沉降区第四纪覆盖层土质及厚度、地下水基本特征及水位变化、水文地质结构等。6.4.6.2应调查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表开裂、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6.4.6.3其他相关调查内容按照 DZ/T0283的要求执行。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6.5.1应在调查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形成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应用遥感、工程地质类比、测绘、勘查和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圈定地质灾害隐患位置或

35、范围。6.5.2应重点调查地质灾害隐患所处区域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节理裂隙、地下水、变形特征、形成因素、威胁范围等,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稳定性评价方法参见附录J。6.5.3应重点调查泥石流隐患区域松散堆积物储量、沟道特征、水动力条件、堵塞程度、堆积扇特征、一次冲出体积和致灾对象等,分析泥石流隐患的活动性。6.5.4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记录内容按照 DZ/T02612014中 10.1.4的规定执行。重要、典型地质灾害隐患测绘、勘查相关内容按照 DZ/T02612014中 10.3、10.4的规定执行。6.5.5应加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隐患和灾害链调查,重点调查隐

36、患源区特征、动储量、静储量、微地貌特征、历史变形破坏迹象、控制性边界条件、威胁对象等,分析灾害体变形特征及链生效应、可能的运动路径、潜在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等。6.6承灾体调查6.6.1在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内应调查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危害对象,一般通过资料收集分析、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方式开展,调查内容见表 2。针对调查区内大规模工程活动,应开展专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0DZ/T 04382023表 2承灾体调查内容序号承灾体调查内容1人员居住、工作或旅游等人员数量和人员结构2建筑物解耦类型、建筑用途、面积、楼层数、常住人员等3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活设施、通信设施

37、等财产4重大工程重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交通建设等工程5其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耕地、经济林地、公园绿地等6.6.2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应补充调查承灾体的特征属性信息,如人员的结构特征、房屋的建筑类型等。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内容见附录 D中表 D.12。7基本调查方法7.1资料收集与分析7.1.1应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及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水文、地质、规划等资料,加强信息共享和走访、调研。7.1.2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初步分析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7.1.3通过综合分析,结合遥感解译,进行预编图。7.2遥感调查7.2.1宜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遥感

38、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分布发育规律等,初步圈定地表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参见附录 K。7.2.2在一般调查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时应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2m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在重点调查区应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1m的多光谱或无人机遥感数据。7.2.3最新影像数据时效性不宜超过两年,云、雪等覆盖率不宜大于 5%,应选择地震、强降雨等对地质环境有较大影响事件之后的影像数据。7.2.4应解译出影像图中图斑面积大于 4mm2的地质灾害和长度大于 2mm 的线状地物,小于解译精度的,应用规定符号表示。解译的界线与影像误差不应大于 2mm。7.2.5应对识

39、别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野外核查,确认后统一纳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对符合精度要求的承灾体可解译后再现场核实。遥感解译及野外核查应按附录 D中表 D.1填写相关内容。7.3地面调查7.3.1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宜采用追索法及穿越法,应按照调查精度要求布设调查线路和控制点,查明调查区孕灾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7.3.2对重大、典型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应开展比例尺不小于 12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对泥石流、地面沉降严重区应开展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应对典型斜坡开展 12000的实测工程地质剖面测量(见附录 D中表 D.13)。调查的灾害点应填写调查表格。7.3.3在野

40、外调查过程中,原则上滑坡调查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调查点定在堆积扇扇顶,崩塌调查点定在崩塌(危岩体)前缘,地面塌陷调查点定在塌陷坑的周缘,地面沉降调查点定在地面沉降中心,地裂缝调查点定在裂缝位移最大区段。11DZ/T 043820237.4地球物理勘查7.4.1应重点布设在典型斜坡区段、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危岩体)源区、地面塌陷区、泥石流堆积扇、采空区等位置,结合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合理布置物探测线,重点探测工程地质岩组界线、斜坡结构类型、基覆界面、软弱层、风化程度、塌陷坑、地下空洞、地下水位、节理裂隙、滑面(带)等。7.4.2勘查剖面方向应按垂直探测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地质灾害条件变化大的

41、方向布设。7.4.3测线长度、间距应控制被探测对象。7.4.4探测深度应大于地质灾害厚度、基覆界面深度、裂缝深度、塌陷坑深度、地下水埋深、软弱层深度及钻孔深度等。7.4.5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钻探之前进行,成果应结合钻探成果进行验证和二次解释,提高物探成果的准确性。7.4.6地球物理勘查成果报告应论述工作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释推断、结论和建议,并附相应的工作布置图、平剖面图、曲线图、解释成果图等。7.4.7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选择应按 DZ/T02612014中 5.4.3的规定执行。7.5钻探7.5.1钻探应重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斜坡体、工程地质区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上。

42、7.5.2钻探应以揭露地质结构为目的,重点揭露控制性结构面、软弱层、潜在滑面(带)、覆盖层、风化带、地下水等特征。7.5.3钻孔编录应按钻进回次逐次记录,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表格记录。7.5.4岩芯采取率不应低于 80%,钻孔深度应穿过目标层位 3m5m。7.5.5岩芯的地质编录应重点描述滑带、软弱层、风化程度、裂缝、岩溶等内容;应记录地下水变化情况、取样信息和钻进异常现象等。7.5.6钻孔竣工后,应及时提交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钻孔施工设计书、开孔终孔通知书、钻探班报表、岩芯记录表、岩芯照片集、采样记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钻孔施工小结等资料。7.5.7钻孔验收后,对不需要保留的钻孔宜进行封

43、孔处理。7.5.8野外成果验收前,宜保留各孔岩芯。7.5.9钻探其他要求按照 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规定执行。7.6山地工程7.6.1山地工程应以探槽和浅井为主,调查探测对象的规模、边界、物质组成、形成条件等,获取现场试验参数等。7.6.2山地工程应布置在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点及重点测绘区段等。7.6.3探槽、浅井的深度应根据调查需要和施工安全具体确定,对探槽、浅井应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制作比例尺为 1201 100的展示图或剖面图。7.6.4应提交地质编录图表、施工小结、照片集等;宜提交重要地段施工记录(支护、变形情况、地下水排水措施等)、取样记录等。7.6.5槽探

44、、浅井等山地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回填,必要时进行保护与封闭。7.7测试与试验7.7.1测试与试验应以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7.2采用原位测试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时,宜选择现场直剪试验、大重度试验、孔内波速测试、岩12DZ/T 04382023石声波测试、点荷载试验、渗透试验等方法。7.7.3室内试验可用于测试岩土体物质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等。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参见附录 L。7.7.4岩土体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应按 GB/T501232019、GB/T502662013的规定执行。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8.1基本要求8.1.1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评价方法参

45、见附录 M。8.1.2地质灾害风险应在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8.1.3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半定量的方法确定,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定量方法确定,人员易损性应取易损性区间值的高值。8.1.4应按照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分类型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叠加确定风险等级,据此开展风险区划。8.1.5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应实地核查,对区划边界、风险等级、异常区等进行复核,必要时补充相应调查工作量,并对区划结果进行局限性评述。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8.2.1地质灾害易发性应采用统计模型方法

46、(信息量、证据权等)进行评价,以孕灾地质条件为基础选取评价指标。阈值的选取应与野外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匹配。8.2.2应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宜采用历史月累积(大于五年)降雨量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8.2.3应分别评估人员和基础设施易损性,设定权重综合确定承灾体易损性。8.2.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与区划结果。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8.3.1采用统计模型方法(信息量、证据权等)以栅格单元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中对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员聚集区采用无限斜坡模型等方法以斜坡单元进行易发性划分。8.3.2应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

47、,结合 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降雨工况或多遇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工况,分别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应按 GB18306执行。8.3.3人员聚集区承灾体易损性应在承灾体调查基础上,分别评估人员、基础设施等承灾体的易损性,叠加确定承灾体的综合易损性。8.3.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结果,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段。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8.4.1应对单体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定性评价,确定风险等级。评价方法参见附录 M.4。8.4.2应对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结合现场调查、历史统计、经验公式和数

48、值模拟等方法划分灾害体潜在影响范围。8.4.3在单体承灾体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灾害体潜在影响范围,评价承灾体易损性。8.4.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确定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风险等级。13DZ/T 0438202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8.5.1一般调查区风险区划结果应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原则上极高风险区不应开展大规模城镇和工程建设,有序引导人员、经济向低风险区聚集。8.5.2重点调查区应编制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图件,对风险等级为极高和高的区段,提出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排危除险、监测预警等一种或多种风险管控建议或风险防控预案。8.5.3针对极高和高风险单体地质灾害应提出不同工况条

49、件下工程治理措施、避险距离、避险搬迁范围、监测预警手段等综合风险管控对策。8.5.4地质灾害中和低风险区开发利用时应符合 6.6.1中的相关规定,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8.5.5宜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实施后的风险区划结果,适时调整风险区等级。9成果编制与验收9.1图件编制9.1.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件,坐标系应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9.1.2应编制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孕灾地质条件图、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等,一般调查区比例尺应不小于 1 50000,重点调查区比例尺应不小于 1 100

50、00。9.1.3成果图件要素齐全,应包含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指北针、镶图和责任签等内容。9.1.4应编写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说明书,包括以下内容:a)调查区概况,工作基本情况及完成工作量、起止时间、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相关资料来源及说明等;b)调查区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c)孕灾地质条件及特征;d)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e)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成果;f)风险评价及管控建议。9.2报告编制9.2.1成果报告应按照县级行政单元编制,综合反映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取得的成果。9.2.2结合调查区防灾减灾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