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73.020D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812015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hase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2015-07-24 发布201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2015-07-24 发布201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02812015目次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符号.14应用范围及条件.24.1应用范围.24.2应用条件.25技术设计.
2、25.1资料收集.25.2野外踏勘.25.3方法有效性、合理性分析.35.4电极装置及参数选择.35.5频率选择.55.6测区、测网与工作比例尺确定.55.7工作精度确定.65.8设计书编写.66仪器设备.76.1主要仪器设备的选择.76.2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76.3仪器使用维护与保养.87野外工作.87.1测网布设.87.2仪器校验.87.3测站布设、电极埋设与导线布设.97.4数据采集.97.5日常验收.107.6质量检查与评价.117.7安全管理.117.8相位的测定.127.9野外资料验收.128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128.1资料整理.128.2异常圈定.138.3资料解释.1
3、38.4图件编制.14DZ/T028120159成果报告编写.159.1编写要求.159.2报告主要内容.15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相位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格式.16参考文献.20DZ/T02812015前言前言本标准按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卫忠、雷达、罗延钟、李金铭、林品荣、廖桂香。1DZ/T02812015DZ/T02812015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相位激
4、发极化法技术规程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相位激发极化法工作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使用维护、野外工作、资料整理、资料解释、成果提交等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技术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中的相位激发极化法工作;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测量中的相位激发极化法工作亦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示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0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15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符
5、号3术语和定义、符号下列术语、定义及符号适用于本文件。3.13.1相位激发极化法phase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相位激发极化法phase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通过供电电极向地下供入某一频率的低频电流,观测接收电极间该频率的电位差相对于供电电流的相位移和视电阻率,由此探测地下介质激电性和导电性分布的电法勘查称为相位激发极化法。相位激发极化法通常称为相位激电法,用于探测与周围介质有激电效应差异或电阻率差异的目标体。视相位(g)和视电阻率(p)是相位激发极化法的基本观测参数。3.2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3.2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常用符号及
6、计量单位见表1。表 1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表 1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序号符号名称或意义计量单位1f工作频率Hz(赫兹)29视相位mrad(毫弧度)3Ps视电阻率m(欧姆米)4I供电电流强度A,mA(安培,毫安)2DZ/T02812015表 1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续)DZ/T02812015表 1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续)序号符号名称或意义计量单位5AB供电电极距m,km(米,千米)6MN测量电极距m,km(米,千米)7U电位差V,mV,V(伏特,毫伏特,微伏特)80O偶极距m(米)9A偶极子长度m(米)10n隔离系数11K装置系数m(米)4应用范围及条件4.1应用范围4应用范围及条件4.1应用范围4
7、.1.1在矿产勘查中,用于直接或间接找矿。4.1.2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用于划分地层、岩体、构造及蚀变带范围。4.1.3在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考古等调查中,用于探测与其有关的地质目标体。4.2应用条件4.2应用条件4.2.1目标体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的激电效应差异或电阻率 差异。4.2.24.2.2目标体有足够的规模,观测的异常信号可以从背景场中分离出来。4.2.3在存在人文电磁于扰的环境中,观测数据质量能达到本规程所规定的工作精度要求。5技术设计5.1资料收集5技术设计5.1资料收集编写工作设计前,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收集下列资料:a)工作地区的人文、水文、气象和交通等相关资料;b)工作
8、地区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土壤、植被等情况;c)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测绘资料,使用GPS 进行测地工作时,应收集或测算当地的GPS 校正参数;d)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钻探等资料,重点收集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岩(矿)石电阻率、极化率等物性参数资料;e)其他有关资料。5.2野外踏勘5.2野外踏勘5.2.1对于未开展过工作的新开工区,设计前应进行野外踏勘;已开展过工作的工区,设计前也宜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工区概况,确定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5.2.2野外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a)了解测区地形、地理、交通、通信、供电、气象等工作条件;3DZ/T02812015b)了解测区内人文干扰的种类、
9、强度及分布等情况;c)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探、化探和测绘资料;d)当已有资料无法说明方法有效性时,可采集适量物性标本或开展方法有效性试验。5.3方法有效性、合理性分析5.3.1在技术设计过程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有效性进行分析:a)邻区或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地质、物化探工作结果;b)测区或其他与测区岩(矿)石类似地区的物性参数;c)以测区物性参数为基础的正演计算或模拟试验结果;d)野外踏勘和现场试验结果。5.3.2在新区应用条件不明或测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时,开工前应安排方法有效性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工作选择测量装置、极距、工作频率等最佳技术方案。5.3.3设计过程中,应详尽地分析配合其他方法解决
10、地质问题的可能性程度。5.4电极装置及参数选择5.4.1装置选择电阻率法的各种装置均可用于相位激发极化法,常用的装置有偶极一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和三极测深装置三种。野外工作中,一般采用受电磁耦合影响较小的偶极一偶极装置;采用其他装置时,应采用压制或避开电磁耦合影响的技术措施。5.4.2偶极-偶极装置偶极-偶极装置见图1,参数选择如下:ma40BMO图 1 偶极-偶极装置示意图a)一般取AB=MN=a,隔离系数n-1,2,3,OO(-a(n+1),O和O分别为AB 和MN 的中点。为增强观测信号,允许采用较大的供电电极距(ABMN)。b)用于扫面工作时,00应根据目标体埋深选择合适的值,应取O
11、O2H(H指拟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c)a 值通常等于测点距,具体应通过试验确定。d)通常取 O0的中点位置为记录点,向下取 OO/2 作为视深度。e)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1)式中:AM 供电点A 点到测量电极M 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4DZ/T02812015AN 供电点 A 点到测量电极N 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BM 供电点B 点到测量电极M 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BN 供电点 B 点到测量电极N 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f)当AB=MN时,计算公式可简化为:K=an(n+1)(n+2)(2)5.4.3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装置见图2,参数选择如下:图2中间梯度装置示意图a
12、)AB 距的选择应根据目标体埋深和测线长度合理布置,应通过野外试验选择;b)MN 距一般最小 MN 距的确定取决于探测目标体的规模和有效信号的获得,应通过试验确定;c)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可采用较大的MN距;d)观测范围限于装置中部 AB 距的三分之二范围内;e)当测线长度大于AB 距的三分之二范围,需移动A、B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f)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测线与主测线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 距的五分之一;g)应选择有效措施消除电磁耦合影响;h)装置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1)。5.4.4三极测深装置三极测深装置见图3,参数选择如下:a
13、)一般取 AO3H(H为拟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c)应选择有效措施消除电磁耦合影响;d)“无穷远极”应垂直测线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10倍 AO;e)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3)5DZ/T02812015DZ/T02812015图 3三极测深装置示意图5.5频率选择5.5.1选择工作频率应考虑电磁耦合影响、工作效率、异常衬度等因素,原则上通过试验确定。5.5.2减小电磁耦合干扰的方法:a)采用供电装置和测量装置分开的偶极-偶极装置;b)将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拉开一定距离布设;c)采用长导线工作装置时,避开潮湿地段布设导线;d)采用较低的频率进行工作;e)采用多频观测进行电磁耦合校正。5.5
14、.3当工作地区大地电阻率很低,电磁耦合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电磁耦合校正。5.6测区、测网与工作比例尺确定5.6.1测区范围5.6测区、测网与工作比例尺确定5.6.1测区范围测区范围确定原则a)测区范围应根据地质任务及测区的地质条件确定;b)测区范围应保证有足够的背景场;c)测区边界原则上应规整,避免零碎和参差不齐。5.6.2测网5.6.2.15.6.2测网5.6.2.1测网应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性质、勘查对象和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点线距应能很好地反映目标地质体。5.6.2.25.6.2.2测线应垂直于目标体的走向。当目标体有几组走向时,应垂直于主要目标体的走向,兼顾其他目标体的走向。5.
15、6.2.35.6.2.3测线宜与已有的地质、物化探勘查剖面重合,宜通过已知钻孔。5.6.2.45.6.2.4测点、测线号编排宜采用相同比例尺;点线号通常应以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5.6.3比例尺与测网密度5.6.3.15.6.3比例尺与测网密度5.6.3.1比例尺与测网密度,应根据具体勘查任务和地质条件确定:a)普查线距,应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走向长度;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三个满足观测精度的观测点,6DZ/T02812015DZ/T02812015b)详查线距,应保证至少有三条测线通过最小极化体上方;点距应保证异常区内至少有五个测点满足观测精度的要求。c)精测剖面,通常使点距
16、密度达到即使再加密测点,异常的细节特征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5.6.3.2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见表2。表2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表表2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表工作比例尺线距/m点距/m1:10000010001005001:500005001002001:25000250501001:1000010020501:50005010205.6.4测网联测5.6.4测网联测对于1:10000比例尺测量工作,测网面积小于1km;1:5000比例尺测量工作,测网面积小于0.25km。其测网可不与国家标准网联测,只与附近永久性的地物标志联测,允许自建测网。5.6.5测网精度要求5.6.5测网精度要求测地精度及其
17、他未尽事项执行 DZ/T0153中有关电法剖面和电测深测地工作的相关要求。5.7工作精度确定5.7工作精度确定5.7.1工作精度分为 A、B两级(参见表3)。应根据地质勘查任务、测区噪声水平等工作条件,以取得地质效果为原则,选择某一观测精度或A、B之间的中等精度;也可以由设计者以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分别确定不同的视相位和视电阻率精度级别。表 3工作精度表(有位误差)精度级别视相位视电阻率均方误差/mrad均方相对误差/%均方相对误差/%A1.557B3.010105.7.25.7.2视电阻率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视相位小于30 mrad 时用均方误差来衡量,大于30 mrad 时用均方相对误差来
18、衡量。5.7.3电磁干扰较强的地区,可以分区设计精度。通过实验证明在可满足勘查任务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精度要求,并由设计书另行规定,经批准后才能执行。5.8设计书编写5.8设计书编写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可进行设计书编写。设计书可按下述提纲编写:a)目的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测区范围与工作量、技术要点等;b)测区概况:包括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位置、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以往工作程度等;7DZ/T02812015c)方法技术:包括测区、测网、仪器设备、装置、技术指标、野外工作方法、质量要求等;d)工作部署:包括工作量、工作进度安排等;e)数据处理与解释;f)安全生产、组织与管
19、理;g)预期成果及提交时间;h)经费预算;i)有关附图及附表。6仪器设备6.1主要仪器设备的选择6仪器设备6.1主要仪器设备的选择6.1.1编写设计书时,应根据勘查任务和工区地电条件,合理地确定仪器设备的型号与数量。6.1.2应尽量选择灵敏度和观测精度高、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设备。6.1.3各种仪器设备的易损、易耗零件应有足够的备用件。6.2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6.2.1接收机6.2.1.16.2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6.2.1接收机6.2.1.1测量电位最高分辨率应优于10V,测量相位分辨率应优于0.2mrad。6.2.1.2仪器输入阻抗应大于8M。6.2.1.36.2.1.3与发
20、送机的同步精度,应 优于100 ns。6.2.2发送机6.2.2.16.2.2发送机6.2.2.1按功率可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三种,应根据需要选择某一功率的发送机。6.2.2.2稳流精度应优于5%。6.2.2.36.2.2.3应有完善的保护电路。6.2.3供电电极6.2.3.16.2.3供电电极6.2.3.1供电电极A、B 可选用坚固耐用、导电性能良好的不锈钢或铜制金属棒,电极的根数应满足供电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需要。对直径为2cm3cm、入生深度为0.5m左右的电极,以平均每根电极通过的电流不超过0.2A 为宜。6.2.3.26.2.3.2金属供电电极应经常保持表面清洁无锈。用多根电极作
21、供电电极时,应用裸导线连接,并保证电极与导线接触良好,6.2.3.36.2.3.3在接地电阻较大或需要较大供电电流工作的地区,不常移动的电极宜用铜板、铜丝网、铝箔等片状电极。6.2.4供电导线6.2.4.16.2.4供电导线6.2.4.1供电导线的规格和长度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测区自然条件选择。6.2.4.26.2.4.2使用小功率发送机时,可选择每千米导线电阻小于200的轻便被复线。使用中功率、大功率发送机时,应选择内阻小、绝缘性能好的多芯全铜导线,每千米导线电阻应小于20。6.2.4.36.2.4.3当供电电压为500V 时,导线绝缘电阻每千米应大于2 M。8DZ/T02
22、8120156.2.5接收电极.2.5接收电极6.2.5.1接收电极应采用易维护、电化学性能稳定、极差变化小的不极化电极。6.2.5.2不极化电极应避免被曝晒、雨淋,保持清洁并定期检查极差。6.2.5.3硫酸铜不极化电极应注意补充饱和硫酸铜溶液,固体不极化电极应定期维护避免风干。6.3仪器使用维护与保养6.3仪器使用维护与保养6.3.1仪器检修时应关机,焊接时应切断电烙铁的电源。6.3.2仪器保险丝应严格按发送机允许最大电流选用,不得用高熔点金属丝代替。保险丝烧断后,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更换。6.3.3仪器工作前应检查电路,防止电源接反、供电回路AB 短路等现象发生。6.3.4连接发送机
23、电路时,宜做到一人操作,一人检查。6.3.5用电池作供电电源时,连续的供电电流不得超过电池额定的最大放电电流。需要大电流时,宜用多组电池并联。停止用电后,宜将电池与外部连线断开。6.3.6使用发电机供电时,不宜让发电机长期超负荷工作,发电机应经常维护检修并注意用电安全。6.3.7各种电源均应避免受潮或过热。在严寒季节工作时应采取防冻措施。6.3.8导线应绝缘良好,避免机械损伤,使用期间定期检查,及时维护。6.3.9长期存放或长途运输前,应将潮湿导线及时晾干。6.3.10仪器设备(发送机、接收机、电极等)应建立专门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维护和管理。6.3.11仪器设备存
24、放场所应避开阳光直射,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和无腐蚀气体;运送、使用中应注意防尘、防震、防雨、防冻、防曝晒。6.3.12仪器设备长时间存放应定期通电检查。有充电电池的仪器,要定期充、放电维护。长期存放应卸除仪器电源。6.3.13仪器设备发生重大故障后,经检修、校准后方可用于生产。7野外工作7.1测网布设7野外工作7.1测网布设根据设计书布设测网,当设计的测点位置遇到沟坎等障碍时可在二分之一线(点)距范围内将测点平移到合适的地方以避开障碍,并记录实际点位坐标。由此引起的装置系数K 值变化在2%以内时,可不做K 值改正。7.2仪器校验7.2仪器校验7.2.1应定期对使用的接收机、发送机及附属设备进行
25、校验(校验方法可依据各仪器自带说明书的规定执行)。仪器设备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野外工作。7.2.2仪器一致性对比试验如下:a)使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接收机在同一测区工作前,应进行多台仪器一致性对比试验。b)仪器一致性对比试验应在野外条件下,选择电磁干扰小、视相位变化较大的地段以剖面测量方式进行,测点数不少于30个;测量点中应包含正常场和异常场;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9DZ/T02812015c)使用多道仪器进行工作时,应视为多台仪器进行各道间的一致性对比,不得将各道并联在同一测点同时进行测量。d)应分别计算每两台(道)仪器间的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其最大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应
26、不大于设计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的二分之一,超出范围不允许在本区使用。e)均方误差公式见7.6.2中公式(4),均方相对误差公式见7.6.2中公式(5)。7.3测站布设、电极埋设与导线布设7.3测站布设、电极埋设与导线布设7.3.1接收机、发送机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防晒和防漏电的措施。7.3.2每天观测开始前,操作员应进行下述工作:a)检查仪器、装备和通信工具的基本性能;b)检查不极化电极极差和内阻;c)可用兆欧表检查导线漏电情况;d)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点号;e)供电前,发送机操作员应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并在确保所有人员都已离开供电线路后,方可供电,以防意外。7.3.3供电电极布设应
27、遵循以下原则:a)采用多根钎状电极并联供电时,应沿垂直于测线方向打成一排或几排供电。相邻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两倍,电极组的宽度应小于AB 距的五分之一,入土深度应小于 AB距的二十分之一。b)采用铜板、铜丝网、铝箔等片状电极供电时,应平敷在接地点上,并用湿土或沙袋压实。c)当需要较大供电电流时,可采取增加电极根数、加大入土深度、挖坑埋铝箔或铜丝绳、浇水以及移动接地点位置或加粗供电线等有效措施。采用移动接地点位置的措施时应记录电极移动后的实际位置并改算K 值。d)应避开高压线、矿山(洞)上方、暗埋管道、溪流水域、平行的断裂构造等。e)应避开已知金属矿、煤矿、湖泊、溶洞和局部高阻隆起
28、等可能引起场源效应的已知地质体。7.3.4测量电极埋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k,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等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量电极下为裸露岩石时,应填以湿土。b)应避免将测量电极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以减小电极的极差变化;电极的引出裸线不得与线架、杂草等接触。c)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置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做同方向、同距离移动,并记录电极点的实际位置,重新计算K 值。7.3.5导线布设应注意以下几点:a)为减少电磁耦合,多余的AB、MN 导线应完全放开,当导线过长时应使其平行布设。b)采用中间梯度等长导线装置
29、工作时,供电导线应离开测量导线50m 以上布设,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c)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其受损,并便于人、畜、车通行。d)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应避免悬空布设,必须架空时,应拉紧导线。7.4数据采集7.4数据采集7.4.1数据采集前,发送机操作人员应监视发送机工作状态,保证供电电流的稳流精度。7.4.2接收机操作人员应根据观测噪声水平设定叠加次数,手动调节增益的仪器,应选择合适的接收机10DZ/T02812015增益,避免测量信号过小或者溢出。7.4.3数据采集时,有电位差曲线显示的仪器,应认真审视仪器显示的电位差曲线,及时剔除不合格曲线。当观测到异常曲线时,可根据
30、曲线形态判断问题,查找原因,改善观测条件。7.4.4在强人文干扰区工作时,应避开干扰严重的时间段采集数据,可适当减少接收机观测叠加次数,增加重复观测次数,以避开干扰时段,取得有效数据。7.4.5每个测点应至少采集两个有效数据作为一组有效数据。每组有效数据都应满足以下要求a)每一组有效数据中,视相位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超过 2nle|(e为视相位的设计工作精度,n 为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b)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做舍弃处理,但舍弃的数量应小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如观测四次舍弃一次、观测七次舍弃两次。若超限的观测数据过多,说明不具备观测所需求的基本条件,如干扰太强或仪器、电源、线路等有问题,应
31、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7.4.6应计算每一组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最终的观测数据。7.4.7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发送机和接收机附近不得使用对讲机通话。7.4.8当信噪比较低,无法测得有效观测数据时,应采取改善AB、MN/电极的接地条件,提高发送电压,增加接收机观测叠加次数,加大AB 极距等措施。7.4.9野外数据记录要求如下;a)所有手工输入仪器设备的信息均应记录在野外专用记录本或记录卡中,记录格式参见附录A。应确保输入数据正确,输入数据有误时,应在记录本中标注,以进行修改。采用电子记录的仪器应在记录本中对存储号做必要的说明。b)野外专用记录本重点记录仪器状况
32、、各测点周围可能的于扰物、地质、地形等内容。除用作与观测有关的记录外,不得兼作其他杂项记录,不得空页、撕页和贴其他纸张。c)不同测区、不同装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的观 测数据,应 尽可能地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记录本中。d)记录本中各栏应认真填写,各项 原始记录应 在观测当时 记录清楚,不得追记,操作者、记录者和检查者应本人签名。e)野外专用记录本应使用中等硬度(2H)的铅笔进行书写,字迹应工整清晰。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改,记错时可划去重记,但应能辨认重记前的数据,并注明重记原因。f)对测区内的干扰因素(如架空电线、地下电缆、建筑物等)及对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布极因素和地形因素,均应在备注栏加以必要的描
33、述。7.5日常验收7.5.17.5日常验收7.5.1应当天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验收,检查记录本各栏目及数据填写是否完整、存储文件名是否正确、是否有必要的备注等。7.5.27.5.2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仪器电子记录数据保存到计算机,对比野外纸介质记录,经检查确认无丢失、遗漏、错误数据后,存盘备份并设定唯一标识。确认所有数据无遗漏并备份成功后方可清除仪器内存储的数据。提交原始资料时,电子记录应作为原始记录同纸介质记录一起提交。7.5.37.5.3采用自动记录的仪器,应将原始数据经过必要的整理,调整成统一、易读的格式,打印后由操作人员签字。项目结束后装订成册,作为原始数据提交。7.5.47.5.4
34、当天的观测数据应逐点检查、复核、剔除不合格观测值;检查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野外工作人员沟通,查明原因,及时改正。对有疑问的数据记录,应安排重复观测或质量检查。7.5.57.5.5当天的质检点应及时统计,查看质量是否合格。7.5.6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或观测数据不合格的测点应予返工。7.5.7检查验收人员应在记录本相应页面上签名并填写验收文据。11DZ/T028120157.6质量检查与评价7.6.1质量检查方法7.6.1.1一个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应以系统检查的观测结果评价。7.6.1.2系统检查观测应以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的方式进行,不得以重复观测代替独立质检。当只有一台仪
35、器参与工作时,应以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操作员的方式进行。7.6.1.3系统质量检查的工作量,应占总工作量的3%5%,并在测区内大体均匀分布,在异常区段应有一定数量的检查观测点。7.6.1.4系统质量检查结果,应列入专门的统计报表内。7.6.1.57.6.1.5无特殊理由,全部质检观测点均应参与质检结果计算;个别误差大的点需要舍弃时,舍弃量不得大于质检工作量的1%。7.6.2误差统计7.6.2.1不大于30mrad 的视相位质量检查结果用均方误差e 衡量精度;计算公式为:(4)式中:g视相位总均方误差,单位同视相位的单位;w 第 i 点原始观测视相位值;u第 i 点检查观测视相位值;n检查点数
36、。7.6.2.2大于30 mrad 的视相位用均 方相对误 差M 衡 量 精度,计算公式参见公式(5)。7.6.2.3视电阻率用均方相对误差M 衡量精度,计算公式为:式中:M视电阻率或视相位均方相对误差;A!第i 点检查观测视电阻率值或视相位值;A,第 i 点原始观测视电阻率值或视相位值;A,第 i 点视电阻率或视相位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的平均值,A;=(A;+A!)/2;n 总检查点数;i质检点的序号,i=1,2,3,n。7.6.2.47.6.2.4应根据设计书设计的工作精度判断野外工作质量是否合格。7.7安全管理7.7.17.7安全管理7.7.1出工前应对供电导线进行检查,任何损坏或开裂的导
37、线都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接头处应使用高压绝缘胶布包裹。7.7.2在山区收、放导线经过高压线时,严禁抛抖导线或手持长物,以防高压触电。7.7.37.7.3布线需要经过水域时,除处理好导线外,应保证过水安全,严禁徒手拖曳导线涉水(或泅渡)。水上或冰上作业应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应急措施。(5)12DZ/T028120157.7.4在供电电极和导线经过的村庄、路口等障碍物的位置,应有明显清晰的高压警示标志,并派专人巡视看管。7.7.5使用发电机组工作时,发电机组运行期间,不得添加燃油。7.7.6供电期间,操作员应密切看护发送机及配套设备,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随时处置出现的故障。7.7.7移动测站
38、前或全天工作结束后,在尚未收到发送机操作员明确断电的指令前,为确保人身安全,不允许任何人接触供电导线和电极。7.7.8野外作业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员应配备可靠的通信工具;供电系统人员应使用绝缘胶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7.7.9雷雨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突遇雷电,应迅速关机,断开连接仪器设备的所有电缆。7.8相位的测定7.8相位的测定7.8.1进行异常解释和布置进一步工作之前,应对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电参数(电阻率、相位、极化率等参数)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标本测定法、露头小四极法和小极距测深法。7.8.2在露头和浅覆盖区,应进行野外小极距偶极-偶极测量,一般选AB=MN=a=1m
39、3m,n=13;也可进行小极距对称四极测量。7.8.3电性参数测量要求如下:a)应尽量选择实验室条件下测量电性参数,当不具备实验室测定的条件时可参照 DZ/T0070 所列的方法测量电性参数。b)当无法测量相位参数时,可测量极化率代替测量相位。7.9野外资料验收7.9野外资料验收7.9.1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后,收队之前应进行野外资料验收,验收内容包括:a)野外观测记录;b)测地数据(纸介质和电子文档);c)原始数据和检查数据(纸介质和电子文档);d)仪器设备检测记录(纸介质和电子文档);e)实际材料图(测点位置、检查点位置、物性测定点位等);f)系统质量检查点及误差统计表;g)野外工作小结;h)
40、成果草图;i)其他相关资料。7.9.2野外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结束野外工作。8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8.1资料整理8.1.1数据整理8.1.1.18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8.1资料整理8.1.1数据整理8.1.1.1剔除由干扰引起的单个突变点。8.1.1.28.1.1.2纠正输入错误的参数,改正因点位偏移引起的K 值和测点坐标错误。13DZ/T 028120158.1.2电磁耦合校正8.1.2.1在大地电阻率较低、工作频率较高或电极距较大时,可能观测到较强烈的电磁耦合干扰,有必要进行电磁耦合校正。8.1.2.2校正电磁耦合时应根据仪器特点选取适当的校正方法,常用的校正方法有:a)多频率测量校正方法
41、;b)两频率测量校正方法;c)单频率测量校正方法;d)利用层状介质的电磁感应耦合的理论值进行改正。8.1.3地形校正8.1.3.1测区地形起伏较大时,地形所引起的异常有可能会干扰或掩盖有意义的异常信息,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软件进行地形校正。8.1.3.2只有一个深度的平面数据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校正,测深数据应选取带地形的二维或三维软件进行反演。8.2异常圈定8.2.1以面积性电法工作为主的工区,在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前应进行视相位异常圈定。8.2.2视相位单点异常下限可根据公式(6)确定:=q?(23)N(6)式中:!视相位异常下限;q?工区的视相位背景值,可在工区正常场范围内取多点计算确定;N观测
42、视相位误差的调整值,取值决定于视相位背景值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若视相位背景值稳定,则 N 取为视相位(qs)的均方误差值;若背景值不稳定,则N 取为背景值的标准离差,取背景地段上n(20)测点的视相位()值,按公式(7)算出:(7)式中:qu 第i 点视相位观测值;p:背景地段上n 个测点的视相位平均值。8.2.3对多点连续异常系数N 可以适当降低。8.2.4当测区背景变化较大的时候,应分区计算异常下限,8.2.5有异常叠加现象的时候,可以在前一级异常的基础上圈定局部异常,形成多级异常。8.3资料解释8.3.1一般要求8.3.1.1资料解释一般分为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地质解释。8.3.1.
43、2异常的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地质解释应有第二人进行复核。8.3.2定性解释8.3.2.1定性解释是根据异常的地质背景、异常特征(包括强度、形态、走向等)、地形、物性及综合物化14DZ/T02812015DZ/T02812015探资料分析异常的起因。初步划分为由目标体、地形、其他目标体、干扰引起的异常。8.3.2.28.3.2.2凡推断有意义的异常均应进行现场踏勘,并在异常中心附近采集物性标本或布设精测剖面对异常起因进行研究,复核异常起因。8.3.2.38.3.2.3对确认有重大意义的异常,应布设精测剖面。当异常定性有困难的时候,精测剖面应采取综合物化探方法。8.3.3定量解释8.3.3.1
44、8.3.3定量解释8.3.3.1定量解释应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应尽可能利用测区内实测的物性参数、地质勘探控制的地下地质资料以及其他物探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并利用定性解释的分析结论或认识建立反演初始模型以减少定量反演的多解性。初始物性参数选取不当或约束条件不足将影响定量反演结果的正确性。8.3.3.28.3.3.2定量解释常用的反演方法有一维反演和二维反演,可根据装置特点和地形情况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8.3.3.38.3.3.3通过反演可求取物性参数,确定极化异常体的性质和起因,并定量推断极化异常体的埋深、规模、形态及产状。8.3.4综合地质解释8.3.4.18.3.4综合地质解释8.3.4.
45、1综合地质解释是综合已有的所有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将电性解释成果推断为地质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常验证的建议,并提出书面的异常验证建议书,包括定性依据、定量反演结果、综合剖面图、建议的工程布置参数和 注意事项等。8.3.4.28.3.4.2当异常进行了工程验证后,应进行再解释。8.3.4.38.3.4.3再解释的内容包括a)在工程中采取物性标本进行物性测定或 进行电性测井、井旁测深等工作,根据实测物性数据和验证的几何参数修改反演初始模型,进行约束反演,进一步进行综合地质解释;b)根据定性、定量和综合地质解释结果编绘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成果图,并对资料解释成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46、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8.4图件编制8.4图件编制8.4.1图件编制的一般要求如下:a)图件是工作成果的主要表达手段,应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勘查成果;b)正式图件的编绘,应在观测数据经过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进行;c)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应包括方法技术条件(包括功率、装置、极距、隔离系数、频率等)以及其他应说明的问题;d)成果图件应包括数据参数成果图和推断解释图两部分,在清晰、醒目的前提下,可适当绘制综合性图件;e)推断解释图中,出露地质体与隐伏推断地质体应区分表示,推断隐伏地质体应标明推断顶深;f)面积性工作必须绘制观测参数剖面平面图和观测参数等值线平面图g)面积性综合推断成果图原则上不应使用水
47、平平面切面图表示;h)用于布置工程的图件原则上应使用综合剖面图;i)各种图件的编绘,应符合 DZ/T0069中的相关要求。8.4.2以相位激发极化法工作为主的工区,应编制的图件一般包括;a)视相位与视电阻率参数剖面平面图;b)视相位与视电阻率参数等值线平面图;15DZ/T02812015c)视相位与视电阻率参数测深拟断面图;d)相位与电阻率参数反演断面图;e)面积性综合推断成果图;f)地质与物探参数的综合平面或剖面图(地质内容应适当简化,使图面清晰);g)说明工作质量的图件,包括:仪器性能标定的图件、质量检查对比和误差分布图等,此类图件一般以报告插图形式绘出。9成果报告编写9成果报告编写9.1
48、编写要求9.1.1报告应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论述及推断有据且充分,文字简练,逻辑严密,结论客观明确。9.1.2报告附图、附表、附件要规范、清晰,内容齐全、准确,布局合理、美观,文字说明简练、清楚、全面。9.2报告主要内容9.2.1序 言9.2.1序 言简要介绍工区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a)工作目的和任务;b)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本次工作情况及完成任务情 况;e)应包含的图件: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9.2.2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及地9.2.2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球 物理特征物理特征内容包括:a)成矿地质背景包括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火山岩
49、和侵入岩)、构造条件、编制作用条件等;b)地球物理特征包括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9.2.3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和质量评述9.2.3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和质量评述包括仪器设备选择、仪器一致性试验、参数选择试验、野外工作布置、野外工作施工、完成实物工作量、质量检查情况等。9.2.4数据处理9.2.4数据处理包括电磁耦合校正、地形校正、异常圈定、定性解释、定量解释等所采用的工作手段。9.2.5解释推断9.2.5解释推断主要内容为根据电性成果和其他已知的地质、物探、化探资料推断得到的地质现象。9.2.6结论和建议9.2.6结论和建议包括取得的重要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
50、题及结合调查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建议。9.2.7附表附图9.2.7附表附图16DZ/T02812015DZ/T02812015附录A(规范性附录)相位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格式相位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格式A.1相位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格式相位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格式表 A.1至 表 A.3 分别给出了相位激发极化法偶极-偶极装置野外记录本格式、中间梯度装置记录本格式、测深记录本格式。表表 A.1相位激发极化法偶极-偶极装置野外记录本格式相位激发极化法偶极-偶极装置野外记录本格式工作区:年月日仪器号(名称):工作频率:天气:a=n=线号点号I/APs/mradU/mVps/(m)存储号(段)备注记录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