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pdf(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07.060D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712014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Code for the designing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network2014-12-05发布2014-12-05发布2015-0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DZ/T 02712014目次目次前言.I引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监测区背景调查.26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57成果编制与提交.8附录 A(规范性
2、附录)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附图要求.9附录 B(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表.16附录 C(规范性附录)附表.21附录 D(资料性附录)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密度.25附录 E(资料性附录)区域地下水位监测频率设计方法.27附录 F(资料性附录)克里金插值法基本原理.31附 录 G(规范性附录)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报告.32参考文献.34IDZ/T02712014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
3、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鹏、殷秀兰、王庆兵、董殿伟、朱瑾、凤蔚、王俊桃、张源等。DZ/T02712014引言引言地下水监测及其成果是开展水文地质研究、掌握地下水资源状况、合理开发利用和管护地下水资源、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有效保护地质环境等工作的基础。我国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所使用的专门监测井,大部分是在水文地质勘查和水源地勘察时留存下来的,也有一些是利用地下水开采井兼作监测井使用,由于不是针对监测网(点)建设而设立的,不能完全满足监控区域地下水动态的要求,不能实现地下水监测的目标。为了对地下水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高水平、高
4、效率的地下水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监测网(点)建设,全面提升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决策支持与信息服务水平,需要对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中监测区背景调查、监测网现状调查与评价、监测网密度设计等工作进行规范,在充分吸纳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1DZ/T02712014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的区域资料收集与分析、监测网现状调查与评价、监测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成果产出方式等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已有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的加密与完善,也适用于监测空白区地下水位监测网点的布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
5、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月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 区减地质图图 例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538综合水文地质 图 图 例及色标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 规范DZ/T033-19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O571:50000地 质 图 地理底图编绘规范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下水位动态 groundwafer levelregime地下水的水位及其相关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3.2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groun
6、dwater level monitoring对一个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孔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对地下水动态要素进行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的工作。3.3地下水位监测网groundwaterlevelmonitoringnetwork为掌握区域地下水位动态要素而设置的地下水监测点(水井或泉)构成的网络。3.4监测区监测区monitoring region监测区是指监测网监控的范围。3.5地下水位动态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groundwater level regime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2DZ/T02712014
7、3.6DZ/T027120143.6地下水动态单因素分区图zoning map based on the factor affecting groundwater regime根据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水文地质单元、非饱和带、地下水补给、局部影响因素等单要素的类型、影响程度进行分区所形成的图件。3.7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integrated zoning map based on factors affecting groundwater re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integrated zoning map based on factors affecting groundwater regime在编
8、制地下水动态单因素分区图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矢量叠加形成多因素综合分区图。3.8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optimizal design of 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network在现有地下水位监测网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地下水位监测井的密度和监测频率进行设计,确定合理的监测井(或泉)数、位置和监测频率,满足获取区域地下水位信息的需求。4基本规定4基本规定4.1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应满足以下工作目标对地下水位动态信息的要求:a)地下水系统识别:包括含水层参数识别、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与地表水的联系、补
9、给与排泄区的划分;b)地下水资源开发:包括地下水最优开采方案设计、降落漏斗区圈定、地下水开采的影响评价;c)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含水层保护,地下水水位埋深控制,水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跨界水流的确定;d)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维护,湿地保护,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防治。4.2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中的监测井宜为专门监测井。4.3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点布设应遵循区域代表性和分层监测原则,兼顾地下水质的监测。4.4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测点,以保持监测序列的延续性。4.5确定监测点位置应结合交通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城乡建设等因素。4.
10、6确定监测区范围应充分考虑流域、水文地质单元或行政单元的完整性。4.7工作流程:根据工作要求设计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现状评价、监测点布设、成果提交等内容。5监测区背景调查5.1一般规定5监测区背景调查5.1一般规定监测区背景调查的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已有监测网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实地调查及水位统测等。调查方法以收集资料为主,辅以补充性踏勘、地下水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实地调查及水位统测。5.2资料收集5.2.1一般要求5.2资料收集5.2.1一般要求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地下水开发引
11、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具体内容可按照 GB5002720013DZ/T02712014DZ/T02712014中的3.23.3执行。5.2.2地形地貌5.2.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调查内容应包括监测区地貌类型、分布、形态、成因及时代、物质组成以及地貌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分析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关系,并编制监测区地形地貌图,用于编制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5.2.3气象与水文5.2.3气象与水文气象与水文调查内容应包括监测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蒸发量等10年以上的逐月气象资料和地表水体资料(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水位、水质;水库、湖泊的容量、水位和水质等),并编制
12、降水量等值线图,用于编制地下水补给分区图。5.2.4区域地质5.2.4区域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a)地层岩性调查内容应包括区域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b)地质构造调查内容应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类型、性质、规模、分布、形成时代及其水文地质意义等。5.2.5水文地质5.2.5水文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包括,a)区域地下水埋藏类型、分布、补给、径流、排泄,含水层岩性、渗透性和富水性,包气带岩性及厚度,用于编制地下水系统分区图和含水层结构特征图;b)监测区内地表水体的类型、出露条件、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用于编制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
13、分区图;c)监测区内枯、丰水期地下水位统测,按照附录A 中 A.2 的要求,编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埋深等值线图;d)其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可在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区选取有针对性的调查内容,见附录 B。5.2.6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5.2.6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应包括:a)收集监测区地下水开采历史资料,统计地下水多年开采量及各含水层(组)的开采量,分类统计工业、农业、生态和生活等地下水用水量;b)收集、核查监测区地下水开采井位置、数量、开采量和泉位置、数量、流量等资料c)收集、核查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位置、范围、调蓄量及运行情况等资料。5.2.7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5.2.7水资源
14、、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水资源、土地利用综合规划调查应包括:行政区划、流域水资源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等资料的收集,用于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5.2.8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5.2.8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包括;a)地下水水位、超采情况,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范围、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4DZ/T02712014DZ/T02712014b)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分布、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危害及程度等;c)海(咸)水入侵的范围、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主要危害等;d)地下水污染范围、受污染含水层的层位
15、、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污染源、发生发展历史、趋势及危害等;e)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土地荒漠化及植被退化的分布、程度、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危害等;f)土壤盐渍化的分布、程度、土壤类型、发生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危害等。5.3已有监测网调查与评价5.3.1已有监测井调查5.3.1.15.3已有监测网调查与评价5.3.1已有监测井调查5.3.1.1调查内容包括,监测井(点的级别、类型、数量、分布、临测层位、监测手段、监测频率与运行状况等。按附录C 的要求填写表C.1 和表 C.2,以此为基础,编制地下水位监测基(点)现状分布图。5.3.1.25.3.1.2监测井周围环境调查
16、内容包括:监测井附近有无地表水体、水体类型与特征、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周边抽水井的分布、开采时间、开采量、开采层位等。5.3.1.3监测并保护措施调查内容包括;井日保护装置、井房(地下井室),标识及警示标志等。5.3.2地下水位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状况调查5.3.2.15.3.2.1数据管理调查数据管理调查包括:a)暑类与地下水位监测相关的基础资 料及成果资 料管理现状;b)监测数据检查的方法和于段;c)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库建库情况以及地下水位监 测数据录入、存储及备份联况;d)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及应用状况5.3.2.2信息服务状况调查5.3.2.2信息服务状况调查信息
17、服务状况调查采用走访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水管理部门及水用户对地下水位、水量信息及成果表达方式的需求。5.3.3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5.3.3.15.3.3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5.3.3.1主要对监测点(水井和泉)受损、淤堵、保护、监测层位及监测数据完好状况等方面的评价。5.3.3.2监测点(水井和泉)受损状况分为完好、轻微损坏与严重损坏三种情况:a)完好:监测井未遭到损坏;b)轻微损坏:监测井遭轻微损坏,尚能进行监测;c)严重损坏:监测井遭严重损坏,不能进行监测。5.3.3.3监测井淤堵状况分为未淤堵、轻微淤堵、中等淤堵与严重淤堵四种情况:a)未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小于5%
18、;b)轻微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介于5%30%之间;c)中等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介于30%60%之间;d)严重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大于60%。5.3.3.4监测井保护状况分为井房保护、井口保护、简易保护与无保护四种情况;a)井房保护:有专门性井房进行保护;5DZ/T02712014b)井口保护:安装专门性井口保护装置;c)简易保护:仅有简易井口保护;d)无保护:井口无任何保护措施。5.3.3.5监测层位状况分为清楚及不清楚两种情况:a)清楚:滤水管放置深度及监测层位明确;b)不清楚:滤水管放置深度及监测层位不明确。5.3.3.6监测数据完好状况分为数据完整、数据较完整及数据不完
19、整三种情况;a)数据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小于监测序列长度的10%;b)数据较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占监测序列长度的10%30%;c)数据不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大于监测序列长度的30%。5.3.4监测网现状评价5.3.4监测网现状评价根据已有监测井调查和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结果,对监 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受损程度、淤堵状况、保护猪施、监厕层位清楚与否、监测数据完好状况及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5.3.5图件编制5.3.5图件编制按照附录 A 中A和 A.4的要求,编制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分布图和监测点(水井和泉)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6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6.1监测网
20、设计原则6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6.1监测网设计原则区域地下承位监测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a)区域控制,监测点(水基和泵)的布设应有利于掌握整个区域的地下水位动态;b)点线结會,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布设应能够皮映含水层的分布特征与地下永的都给、径流、排泄规律,有利于识别地下水系统特征;c)分层监测,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布设应突出主要开采层及易于污染和支撑生态系统的浅层含水层;d)经济合理,监测点(水井和泉)的布设应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对监测数据的需求;e)监测点密度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含水层类型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等,布设密度参照附录 D;f)全自动监测频率一般不小于1次/小时
21、。非自动化监测频率可进行地下水位监测频率设计,一般为1次/月,具体方法参见附录E。也可参照 DZ/T01331994中6.1执行。6.2监测网设计6.2监测网设计6.2.1根据监测区水文地质调查程度,选择相应比例尺的专业图件:a)在初步查明含水层特征、分布规律和水质类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规律,并进行过地下水资源前期论证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500000。b)在基本查明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地下水化学特征,掌握不少于半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并进行过地下水资源初步勘察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200000。c)在查明含水层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掌握一年以上系统的地下水动态资料
22、,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详细勘察研究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100000。6DZ/T02712014DZ/T027120146.2.2在一般条件下,采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法进行监测网设计。在已有监测网密度较高的地区,可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法进行监测网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对监测网密度进一步优化调整。6.2.3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法6.2.3.1编制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6.2.3.1编制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综合分析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因素,绘制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非饱和带影响分区图、地下水补给影响分区图及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等单因素分区图,将单因素分区图进行矢量叠加
23、,编制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编图流程参见图1):a)根据水文地质盆地(平原)的边界、地下水系统、地貌单元及含水层系统等因素,编制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1)水文地质盆地(平原)划分到次级地下水系统;2)地貌单元按成因类型进行分区;3)含水层系统按含水层组结构特征分区。b)根据地下水埋深和非饱和带岩性等因素,编制非饱和带分区图1)地下水埋深分区:根据监测区地下水位埋深特点和范围,将监测区划分为水位埋深大、中和小区;2)非饱和带岩性分区:根据非饱和带岩性结构进行合理分区3)将地下水埋深分区和非饱和带岩性分区进行矢量叠加形成非饱和带分区图。c)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入渗系数编制地下水补给分区图1)地下水
24、的补给来源主要考虑降雨、灌溉回渗等面状补给;2)入渗系数主要考虑土地利用状况和地表岩性。可将监测区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补给区。d)根据影响地下水水流的地质构造带、地表水体、水源地保护区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泉排泄区等因素编制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分区图。e)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矢量叠加功能对上述四种因素图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6.2.3.2监测井布设6.2.3.2监测井布设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基础上,对综合分区适度归并,结合监测网密度设计原则和每个综合分区中主要开采含水层至少布设一个监测井的原则,设计监测网密度(图1),还应考虑以下因素:a)在垂直地质构造带、有地表水监测断面的
25、河流两侧布设监测井;b)在地下水源保护区或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适当增加监测井;c)在面积较大的分区适当增加监测井;d)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区布设分层监测井;e)监测井布局适度考虑形成区域的纵、横水文地质监测剖面;f)充分利用现有的专门监测井。702712014地下水系统地貌单元含水层结构特征十地下水位埋深非饱合带分区非饱和带岩性十土地利用地下水补给分区降水量十地表水体、泉、水源地及水位降落漏斗区等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地质构造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水文地质单元分区注:十表示图件的矢量叠加,=表示生成图件。图1地 下 水 动 态 综 合 分 区 图 编 制 流 程6.2.4克 里 金 插
26、 值 法6.2.4.1图1地 下 水 动 态 综 合 分 区 图 编 制 流 程6.2.4克 里 金 插 值 法6.2.4.1应 用 克 里 金 插 值 法 进 一 步 优 化 监 测 点(水 井 和 泉)的 位 置 与 个 数。克 里 金 插 值 法 的 步 骤 包 括a)整 理 现 有 监 测 井 信 息 及 监 测 数 据,包 括 监 测 井 编 号、坐 标 及 水 位 等;b)绘 制 地 下 水 位 等 值 线 图,拟 合 地 下 水 位 的 变 差 函 数,生 成 插 值 误 差 标 准 差 等 值 线 图;c)将 插 值 误 差 标 准 差 等 值 线 图 与 设 定 的 临 界
27、值 对 比,在 插 值 误 差 标 准 差 高 于 临 界 值 的 区 域 增 加新 的 监 测 井,在 插 值 误 差 标 准 差 低 于 临 界 值 的 区 域 去 除 原 有 监 测 井;d)重 复 步 骤 b)和 c),直 至 计 算 的 插 值 误 差 标 准 差 逼 近 临 界 值,得 到 最 优 化 的 监 测 网;e)设 计 流 程 参 见 图 2。现有监测网观测值(x,y.z)克里金插值法新设计的监测网否标准差逼近临界值是地下水最优监测网图2克 里 金 插 值 法 优 化 设 计 流 程 图图2克 里 金 插 值 法 优 化 设 计 流 程 图6.2.4.2克 里 金 插 值
28、 法 原 理 参 见 附 录 F。调整监测网密度插值误差标准差DZ/T8DZ/T027120147成果编制与提交7.1成果要求DZ/T027120147成果编制与提交7.1成果要求7.1.1成果包括报告、图件、表格及其他野外调查资料等。7.1.2所有成果应同时提交纸介质材料和电子文档。7.1.3纸介质材料的报告、图件和表格均应单独装订成册。7.1.4所有成果的电子文档均应刻录成数据光盘,并附文档说明。7.1.5图件数据应同时提供栅格文件和矢量文件两种。矢量文件应包括工程文件、各要素文件、图例、比例尺及投影方式等,各要素文件应以单要素内容表示,每一要素为一个独立图层。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格式提供的
29、矢量文件,应提供字库和图库文件。7.1.6图件的工程文件应置于以图名命名的相应文件夹下,不同图件不能共用文件夹。7.2报告按附录G 的要求编制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报告。7.3图 件7.3.1图件虚包括:a)地重水等水位线图和理深分区图;b)地下水位监测点现状分 布 图;c)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d)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e)非饱和带分区图;f)地予水补给分区图;g)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分区图;h)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i)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7.3.2图件的具体编制要求见附录 A,编图宜采用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与工程建设方达成一致,确定所用软件工具。7.4表格7.4
30、表格表格编制要求见附录 C,具体包插a)地下水位监测井现状调查基本信息表;b)地下水位监测井现状调查位置和成果表。9DZ/T02712014附录A(规范性附录)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附图要求A.1一般要求一般要求A.1.1成果图件应在深入分析已有资料和最新调查成果及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A.1.2成果图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记齐全,读图方便。A.1.3图名与比例尺、图廓的间距和字体、字号按相关规定执行,但可根据图面情况整饰,体现美观协调为宜。A.1.4工作底图采用最新地理底图、地质图或水文地质图,地理要素编绘方法应执行 DZ/T0157的规定
31、。A.1.5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数字化成图,图形文件命名清晰并与工程文件一起存储。A.1.6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A.1.7附图接合表(分多幅时):对一张图分两幅以上的图件,为表明其相互关系时,应在每幅图的图廓外左上角绘制其相邻幅的接合标识框,在框内标明图幅编号,确认为该图幅时框内用斜影线表示。A.1.8图 例图件有一套图式图例,其大小尺寸按规范规定的标准绘制,其中的花纹注记符号与图面相一致,便于阅读识别。按照面、线、点的顺序排列。常用图例参照GB/T14538,其他图例参照GB/T958。A.1.9图 签附图图签(详见表 A.1),应绘制统一的标准图签。内容包括:提交报告单位、图名
32、、拟编、清绘、审核、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图号、顺序号、比例尺、制图日期、资料来源等项。多幅拼接附图可绘制简易图签,内容为图名、图号、顺序号。最后一幅绘制标准图鉴。其图签位置均绘制在本图件的右下角,便于折叠查阅。表表 A.1图签式样表图签式样表提交报告单位名称图名拟编图号清绘顺 序 号审核比例尺单位负责人制图 日期技术负责人资 料 来 源图签长90 mm,宽 1 5 mm。第1列和第3列项目栏长20mm;第2列和第4列项目栏长为25 mm;第1行图名行宽8 mm;第 2 行 行 宽 7 mm。有关图签与简易图签的使用作以说明:凡为独立图件的附图均应标绘图签,其位置设在图面的右下方,便于折叠露
33、出查找;如某一图件为两拼幅以上的附图,以最后一幅标绘图签为原则,其他各幅均标绘简易图签,其位置设在图边外右下角,同时各接合图幅在邻接10DZ/T02712014DZ/T02712014位置标绘接合图式,以表明相互关系。A.2监测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监测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A.2.1图名:监测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图名描述时,还应明确该图所反映的地下水类型、所采用的数据时间。A.2.2地理底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比例尺大小。内容主要包括: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等。A.2.3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主要地质构造及性质、控
34、制性水点(如井、泉)、地下水溢出带等。图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A.2.4工作区范围:即监测区范围。A.2.5等水位线及埋深等值线绘制:采用插值方法或手工绘制。A.2.6等水位线的粗细按照各图比例尺适当给定,原则上要在图中清晰看出等水位线分布情况。埋深分区根据实际埋深情况按照从浅到深的排列在色谱表中选取合适的颜色填充。浅 A.3地下水位监测井(点)现状分布图A.3.1图名地下水位监测井(点)现状分布图A.3.1图名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点)现状分布图。A.3.2工作区范围工作区范围以监测区范围为边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实际需要适当外延。A.3.3反映的主要要素A.3.3反映的主要要素a)地
35、下水位监测点类型:采用不同符号和颜色组合表示不同类型(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的地下水位监测井(点)。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b)对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位监测井(点)分别进行编号。监测深度:标示监测深度的范围,以m 为单位。监测频率:标示每年监测次数。一 深11DZ/T02712014A.4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A.4.1图名A.4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A.4.1图名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A.4.2工作区范围工作区范围以监测区范围为边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实际需要适当外延。A.4.3监测井要素监测井要素包括监测井损坏、淤堵、保护、监测层位及监测数据完好状
36、况。A.4.4图 例图 例示例1:监测井淤堵分类未淤堵轻微淤堵中等淤堵严重淤堵示例2:监测井损坏分类完好轻微损坏严重损坏示例 3:监测点级别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企业级示例4:监测点类型专门性监测点临时性监测井12DZ/T02712014示例5:监测层位第四系潜水(无红色箭头指示点)第四系承压水第四系混合水基岩裂隙水监测层位不清示例 6:监测手段自动监测自动传输手动监测(无向左蓝旗指示)A.5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A.5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A.5.1图名图名监测区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A.5.2工作区范围工作区范围采用明显的黑色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A.5.3水文地质单元分区水文地质单元分区按照地下水
37、系统+含水层结构+地貌单元十其他进行命名、排序。A.5.4图例图例专题要素图例置前。图例用颜色图示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反映出分区总体变化趋势,突出各分区边界。A.6非饱和带分区图A.6非饱和带分区图A.6.1图 名图 名监测区非饱和带岩性分区图。A.6.2工作区范围A.6.2工作区范围采用明显的黑色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A.6.3非饱和带分区图分区要素非饱和带分区图分区要素非饱和带的岩性分类包括:粉土/黏土,页岩,灰岩,砂岩,层状的灰岩、砂岩、页岩,含较多粉粒和黏粒的砂砾石,变质岩,火成岩,砂砾石,玄武岩,岩溶发育灰岩。13DZ/T02712014A.6.4图 例A.6.4图 例岩性图例遵循
38、GB/T14538 执行。A.7地下水补给分区图A.7地下水补给分区图A.7.1图名A.7.1图名监测区地下水补给分区图。A.7.2工作区范围A.7.2工作区范围采用明显的黑色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A.7.3地下水补给影响分区图分区要素A.7.3地下水补给影响分区图分区要素根据叠加结果将监测区划分为强补给区、中等补给区和弱补给区。A.7.4图 例示例:强补给区中等补给区A.8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A.8.1图名A.8.1图名监测区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A.8.2工作区范围A.8.2工作区范围采用明显的黑色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A.8.3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A.8.3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
39、分区图按照非饱和带岩性十地下水位埋深进行命名、排序。根据附录C 地下水局部影响分区图编图要求,图面反映内容主要有地质构造带、地表水体、水源地保护区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泉排泄区等。A.8.4图 例A.8.4图 例示例:地表水体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泉排泄区A.9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A.9.1图 名A.9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A.9.1图 名监测区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弱补给区14DZ/T02712014A.9.2工作区范围A.9.2工作区范围采用明显的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A.9.3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要素A.9.3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要素按照水文地质单元+包气带岩性+补给影响分区十局部
40、影响分区进行命名、排序。A.9.4图例A.9.4图例专题要素图例置前。按照面、线、点的顺序排列。专题要素图例置前。图例用颜色图示不同的多因素综合分区,大致反映出分区总体变化趋势,突出各分区边界。A.10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A.10.1图 名A.10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A.10.1图 名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A.10.2工作区范围A.10.2工作区范围监测区边界。A.10.3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要素A.10.3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要素将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作为背景图件。图件要素包括现有监测点、设计监测点、地下水类型。A.10.4图 例A.10.4图 例下列图例可组合
41、。示例 1:设计监测点设计泉水监测点设计监测井设计地表水监测点示例2:现有监测点现有泉水监测点现有监测井现有地表水监测点15DZ/T02712014DZ/T02712014示例 3:地下水类型第四系潜水(无红色箭头指示点)第四系承压水(数字表示监测层位)第四系混合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k5120左侧表示孔号,右侧表示孔深(m)16DZ/T02712014附录DZ/T02712014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表(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表为规范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推荐按照表 B.1 表 B.7 给出的调查内容开展不同类型区的水文地质调查。表表 B.1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平
42、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类型区调查内容子区调查内容平原地区1.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和厚度,含水层(岩组)分布、埋藏条件、水动力特征及水质、水量。2.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基岩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基岩储水构造的类型、分布及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山前冲洪积平原区1.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2.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范围及垂向和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扇间洼地、扇缘湿地等微地貌的分布,冲洪积扇的叠置关系。3.古河道分布,山区河流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4.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
43、水埋藏条件,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地下水类型和水动力特征的分带规律,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和水文地质特征冲积平原区1.区域地势、地貌特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变迁历史,古河道、垄岗、洼地、湖沼、湿地等微地貌的形态特征、相对高差、物质组成及分布规律。2.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接触关系。3.划分含水层(组),调查不同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调查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特征及排泄方式与排泄量4.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地下水化学成分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咸淡水界面位置,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形成条件,5.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44、、咸(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异、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现状、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17DZ/T02712014表表B.2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类型区调查内容岩溶地区1.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应调查各类地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岩溶地区埋藏条件可划分为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四类裸露型;岩溶地层裸露,仅负地形中有零星覆盖半裸露型;岩溶地层以裸露为主,在谷地、盆地、河谷中有较大面积覆盖覆盖型;岩溶地层大面积为松散堆积层覆盖,仅有零星露头埋藏型:岩溶地层埋藏于非岩溶基岩之下,2.调查岩溶地貌、微地貌形态特征、分布与成因,地表水文网与
45、分水岭的分布及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研究岩溶发育历史,不同期岩溶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岩溶地下水的关系。调查岩溶洞穴的出露位置、分布高程形态规模、成因、化学沉积、机械堆积、生物活动及水流特性(最高与最低水位、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调查岩溶地下暗河,测制洞穴展示图。调查表层岩溶带、岩溶坡立谷、漏斗、落水洞、盲谷等的分布。3.调查碳酸盐岩及其他可溶岩层的分布,碳酸盐岩地层时代、岩性、结构、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调查各岩溶层岩溶发育规律,碳酸盐岩地层一般宜划分到组(阶)或统,对岩溶发育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应单独分层。4.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规模、展布规律,新构造运动特征,调
46、查构造对岩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调查隐伏岩溶储水构造,5.调查地下河、岩溶蓄水构造、表层带岩溶和岩溶泉的分布、成因,流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特征。调查岩溶大泉泉域和地下河系统范围,泉域或系统的边界位置、性质和类型。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必要时可进行连通试验6.划分含水层(组),调查各岩溶含水层(组)的层位、岩性、单井出水能力及水化学特征,不同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岩溶地下水与其他类型地下水、地表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集规律、水动力特征、强径流带分布,岩溶地下水流系统性质,岩溶水流向、流速、水力坡度,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区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量,岩溶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
47、排泄区位置和排泄量7.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18DZ/T02712014表 B.3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DZ/T02712014表 B.3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类型区调查内容子区调查内容黄土地区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可分为黄土丘陵区(梁峁沟壑区)、黄土塬区及河谷平原区三类地区应调查各区的分布范圃及分展界线。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丘陵山地地区鲷查要求进行黄土丘陵区1.梁峁形态、规模、高程变化,组成梁峁的黄土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厚度,与下伏非黄土地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沟谷分布及形态,调查掌地、堌地的分布、规模、堆积物的厚度、岩性组成和汇水面积,通过民井
48、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黄土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富水程度,下降泉出露的位置、地层、出露高程及其排泄状态。4.裸露和下伏基岩风化裂隙带地下水、沟谷冲洪积层潜水及基岩储水构造黄土婚区.地貌单元、形态以及微地貌;黄土塬的形态、规模,高程变化;塬面洼地的分布、形态、成因分析其在地下水补给方面的意义;沟谷的分布及其切割程度。组成塬体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岩性、厚度,黄土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贯通情况,黄土及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分析其对地下水分布、理藏、富集条件的影响黄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塬坡泉水出露特征及其排泄量。前第西纪地层、地质构造,基
49、岩风化裂隙带地书水及储水构造河谷平原地区.河谷平原的成因,松散堆积物的地层时代、厚度、岩性岩相变化规律;调查河谷阶地级数、结构类型、规模及分布,洪积扇(锥)、古河道分布、河床特征与变迁,研究河谷发育历史皮水文地质规律。2.河谷平原周边地质、地貌与水文地质条件,新生代以来地貌及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其对地下水形成的控制作用。3.地下水类型、理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不同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与地表水简的补给、排泄关系。4.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异、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现状、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2.3.4.19DZ/T 02712014表 B.4干旱内陆盆地区水文地质
50、背景调查内容表 B.4干旱内陆盆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类型区调查内容子区调查内容干旱内陆盆地区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山前细土平原及沙漠盐漠盐湖三个水受地质区,应调查各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内陆盆地区下供基岩求文地质调查可参照丘陵心地地区调查要求进行山前戈壁平原区1.盆地边缘山地与戈壁平原的交接关系,山前断裂带的性质、位置、断裂带水理性质,山区的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山区基岩地下水对戈壁平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作用。2.从山麓至戈壁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的水平与垂直变化规律及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3.古河道及冰川、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多期冲洪积扇的接触关系和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