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07.060P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survey for landslide,collapse and debris flow(1:50000)2014-09-22发布2014-12-01 实施(1:50000)2014-09-22发布2014-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 02612014目次目次前言.引言.IN1范 围
2、.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任务.24.2基本要求.24.3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34.4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34.5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34.6调查区分级.34.7调查基本工作量.35调查方法.45.1资料收集.45.2遥感调查.45.3地面调查.65.4地球物理探测.75.5山地工程.75.6钻探.85.7测试与试验.86地质环境调查.86.1一般规定.86.2地形地貌.96.3地质构造.96.4岩(土)体工程地质.96.5地表水和地下水.96.6人类活动.106.7气候与植被.107滑坡灾害调查.107.1基本要求.107.2核查.117.3调 查.11
3、7.4测 绘.117.5勘查.11DZ/T026120148崩塌灾害调查.128.1基本要求.128.2调查.128.3测绘.139泥石流灾害调查.139.1基本要求.139.2调查.139.3测绘.1410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1510.1基本要求.1510.2调查.1510.3测绘.1510.4勘查.1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1611.1基本要求.1611.2隐患点评价.1611.3区域评价与区划.1612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制.1712.1资料整理.1712.2成果编制.1712.3成果提交.1713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1713.1质量检查.1713.2野外验收.1713.3成果审查验收.1
4、8附 录A(规范性附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表格.19附录 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害对象及地质条件等级划分.32附录C(资料性附录)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分类.34附录 D(资料性附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野外判别.38附录E(资料性附录)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1附录 F(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43参考文献.46DZ/T02612014DZ/T02612014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CA/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
5、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国土资源部航空遥感中心、四川地质调查院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姚鑫、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周平根、薛强、唐亚明、李林、黄玉华、武文英、曾磊、李政国、祁小博。IVDZ/T02612014DZ/T02612014引言引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标准。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0000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特别是开展了覆盖全国
6、山地丘陵区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更为系统翔实、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1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
7、0)1范 围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1;50000)的内容、控制精度、基本方法以及成果编制与验收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的区域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滑坡3.1滑坡landslide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质弱面向下向外滑动。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重力滑动过程,或指重力滑动的地
8、质体和堆积体。3.2崩塌3.2崩塌rockfall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滚落或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或倾覆。3.3泥石流3.3泥石流debris flow山区沟谷或坡面在降雨、融冰、决堤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物质的流体。3.4斜坡斜坡natural slope由各种地质作用演化形成的在地形上具有高差的自然坡体,如山坡、海岸、河岸等。3.53.5不稳定斜坡unstableslope具有蠕滑、溃屈、倾倒或侧向拉裂等变形特征或趋势的斜坡。3.6危岩体危岩体dangerous rockmass被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
9、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质体。3.7变形体变形体deformable rockmass or soilmass受重力作用,未形成清晰滑移或崩塌的地质分离体,在开挖等人工扰动下,易转化为滑坡或崩塌。2DZ/T026120143.8地质灾害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本标准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3.9地质灾害隐患geological hazard potential地质灾害隐患geological hazard potential潜在的地质灾害点。通常指通过地面地质、地形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推测可能会发生地质
10、灾害的地点或区段。3.10地质灾害易发区zoneforgeological fazardprone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3.11地质灾害危险区riskzone forgeologicalhazard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可能对生命财产构成危害的区段。3.12地质灾害危险区划3.12地质灾害危险区划zoning and mapping on geological hazard risk综合考虑地质、地理条件、触发因素和潜在社会经济损失等因素,进 行地质灾害危险分区评价的工作。4总 则4.1任 务4.1任 务4.1.1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 件,编 制地质 灾害地
11、质条件图,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4.1.2调香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点,子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 估。4.1.3 调查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4.1.44.1.4 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与区划。4.2基本要求4.2基本要求4.2.1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调查方法。4.2.2点的调查指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
12、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应进行重点地质调查。4.2.3线的调查指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4.2.4面的调查指采用遥感和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修测,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环境条件;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区域性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4.2.5调查技术路线宜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环境条件。4.2.6对威胁集镇、重要公
13、共基础设施、居民点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1:20001:500)。3DZ/T026120144.2.7对重点调查区且危害对象为一级,或具有典型结构和演化特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点,宜布设适当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工作量,了解岩土体结构,获取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4.2.8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4.3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4.4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4.3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4.4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4.4.1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主要包括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
14、公共基础设施等。4.4.2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 B.2 划分危害等级。4.5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4.5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3种地区类型,见 B.3。4.6调查区分级4.6调查区分级按危害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见表1。表 1调查区分级表表 1调查区分级表调查区分级危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条件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一般(或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一般(或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4.7调查基本工作量4.7调查基本工作量4.7.1调查基本
15、工作量参见表2。4.7.2重点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调查为先导,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b)对于基本具备成灾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地段或区域逐一排查,通过大比例尺测绘,圈画地质灾害隐患的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评估。c)在地质灾害发育的县城、集镇或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分布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测量。d)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应布设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4.7.3一般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应采用遥感调查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b)野外调查 一 般按照简测(简测的点密度及数量按照正测要求的 70%控制)的要求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野
16、外路线核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 km10km。c)对于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不发育或人口稀疏的区域可按照草测(草测的点密度及数量4DZ/T02612014DZ/T02612014按照正测要求的50%控制)的要求主要开展1:50000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条件核查。d)在一般调查区内,对于群众报险点、遥感解译认为基本具备成灾条件的居民点、基础设施、小型矿山与水库等地段,应逐一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e)对于排查中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按照1:50000正测的要求进行实地调查和危险评估。表 2每千平方公里调查区基本工作量表表 2每千平方公里调查区基本工作量表工作内容
17、单位工作量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1:50000遥感调查km100010001:10000遥感调查km501001:50000地质灾害测量(正测)km10001:50000地质灾害测量(简测或草测)km10001:10000地质灾害测量km0101030观测点点100100010005000实测剖面条/km2101020物探m050002000钻探m020001000浅井m05001005调查方法5.1资料收集5调查方法5.1资料收集5.1.1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5.1.2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
18、,包括: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其调查、勘查、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5.1.3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与经济现状、发展等基本数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耕地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等。5.1.4收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划和群测群防体系等减灾防灾资料。5.2遥感调查5.2遥感调查5.2.1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精度,选用中、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以及无人机遥感等信息源。5.2.2采用国家控制点、地形图采集、GPS 现场实测点等,对遥感图像消除畸变,
19、与地理坐标配准,对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5.2.3在建立控制点网基础上宜用地形图、航片立体像对、卫星图像对或雷达数据产生数字高程模型(DEM)。5.2.4无人机遥感外业宜按如下要求布置:a)结合工作区具体地形气象条件,以及最终成图要求,确定航线并结合任务载荷性能指标进行航5DZ/T02612014线精确设计。b)针对不同工作区实际条件,选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或采用相对坐标系进行地面控制,控制点指标应满足测图需求。c)航摄实施阶段应满足航空管制要求,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并制定应急预案,必要时应准备多处备降场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风力变化,采用固定翼和直升机工作时风力不得大于四级,飞艇应不大
20、于三级。5.2.5无人机遥感内业处理包括:a)内业产品应为满足工作需求的大比例尺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且产品生产过程中应进行外业地面控制点测量和以此为基础的空三加密处理。b)空间坐标系可针对不同工作区不同的任务类型,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或采用相对坐标系。c)根据具体工作区及比例尺要求,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可参照表3。针对特殊困难地区(高山峡谷及黄土沟壑区等)精度可以放宽1倍。表 3无人机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要求表 3无人机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要求单位为毫米比例尺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1:20001:5000.60.8d)数字高程模型可参照表4。其中,最大误差为中误差的两
21、倍。针对特殊困难地区(高山峡谷及黄土沟壑区等)精度可以放宽1倍。表 4无人机遥感数字高程模型精度要求表 4无人机遥感数字高程模型精度要求单位为米比例尺高程中误差1:500平地0.37丘陵地0.75山地1.05高山地1.501:1000平地0.37丘陵地1.05山地1.50高山地3.001:2000平地0.75丘陵地1.05山地2.25高山地3.00e)影像图地面分辨率应满足表5。6DZ/T02612014表 5无人机遥感影像图地面分辨率要求DZ/T02612014表 5无人机遥感影像图地面分辨率要求成图比例尺地面分辨率/cm1:50051:1000101:200020f)设备及软件应处于检定合
22、格使用期限之内。影像预处理应对航摄资料进行无损格式转换和图像增强处理并针对数码相机的检定资料进行畸变差校正。g)空中三角测量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由姿态记录系统提供的外方位元素自动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5.2.6遥感调查主要内容包括:a)地质灾害体调查,包括识别地质灾害体、确定灾害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分析其位移特征、活动状态、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危害范围和程度。b)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主要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发育有关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地表覆盖等内容。5.2.7应建立典型地质灾害类型、构成要
23、素、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土地覆盖类型等的遥感解译标志。5.2.8初步解译草图应在熟悉地质资料、实地踏勘、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进行,通过基础图像识别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了解地质灾害的结构特征,圈划边界,指出所有不确定及疑问点,逐一填写解译信息卡片。5.2.9应对初步解译结果及所有的不确定及疑问点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包括:a)应 按 A.7 逐一填写解译结果及野外实地验证情况。b)对于位于县城、集镇、重要建筑工程、交通线及其他重要场所附近的地质灾害体除可解译程度很高,前人研究程度较深者外,应该尽可能全部进行野外验证。c)其他地质灾害初步解译结果的野外验证率应不少于60%。5
24、.2.10应按1:50000国际分幅或工作区范围自由分幅编制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遥感解译图,其中,对于重点地质灾害体,宜表现其结构组成并附三维影像图。5.2.11应提交专门遥感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目的任务、完成主要工作量;进行调查质量(精度)评述;遥感图像(数据)的类型、分辨率、接收时间、图像处理和遥感解译、图件编制的方法技术;遥感解译结果及综合分析灾害形成的基本地质环境条件及触发因素;灾害发育规律,评价其影响及危害,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5.3地面调查5.3地面调查5.3.1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在一般调查区应采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在重点调查区宜采用1:25000或更大比例
25、尺的地形图。5.3.2地面调查应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面上调查路线宜垂直岩层与构造线走向以及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进行穿越调查;点上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等应采用追索法调查。5.3.3观测路线与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危害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地质灾害点的密度合理布置。重点调查区观测路线间距宜为500 m1000m,调查点数不应少于5点/km。一般调查区在遥感调查基础上进行野外核查,核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7DZ/T02612014DZ/T026120145.3.4对于危害
26、较大或典型的地质灾害点应进行大比例尺的地面测绘,测绘的点数不低于调查点总数的 1 0%。5.3.5对于规模不大,且危害小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一般调查,但应填写调查卡片,并不得遗漏主要灾害要素。5.3.6对于地质灾害点较稀少的区段,可视具体情况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性定点调查。5.3.7对县城、集镇、矿山,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均应布设控制性调查点。5.3.8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对于一般居民点均应布设控制性调查点。5.3.9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定为一个观测点。对于同一地点存在的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以主要灾害类型为主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做好其他类型灾害
27、的记录。5.3.10野外调查记录应按照调查表规定的内容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并用野外调查记录本做沿途观察记录,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或素描图以及影像资料等。5.3.11图上观测点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a)凡能在图上表示出面积和形状的灾害地质体,均应在实地勾绘在手图上,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b)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顶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生的前沿。c)所有的调查点均采用GPS 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定位误差不得大于10 m。5.3.1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应在野外采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5.4地球物理探测5
28、.4地球物理探测5.4.1应在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测绘或勘查中采用物探。5.4.2初步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空间分布状态、地质结构及滑床埋藏情况、软弱夹层的分布、覆盖层厚度等。5.4.3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调查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探方法。对于单一方法不易明确判定的地质灾害体,可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物探方法。物探方法可参照表6。表 6探测内容及常用物探方法表 6探测内容及常用物探方法探测内容物探方法初步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范围、厚度和结构电测深法、电剖面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瑞利波法、瞬变电磁法、层析成像、综合测井、声波法、无线电波透视、测氡
29、法初步查明 覆盖层 厚度和基 岩面埋深电测深法、电剖面法、瞬变电磁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高密度、探地雷达、综合测井5.4.4物探测线的布置应根据调查要求、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测线长度、间距以能控制被探测对象为原则,主要测线方向应垂直于地质灾害体的长轴方向(崩塌、滑坡体纵轴方向等),并尽可能通过钻孔或地质勘探线。5.4.5物探成果应包括工作方法、地质灾害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释推断、结论和建议,并附相应的工作布置图、平剖面图、曲线图、解释成果图等。5.5山地工程5.5山地工程5.5.1山地工程以探槽和浅井为主,应配合野外调查进行。5.5.2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
30、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宜布置适量山地工程。5.5.3探槽、浅井的深度应根据调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施工安全具体确定,5.5.4对探槽、浅井揭露的地质现象都应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和制作大比例尺(一般为1:201:100)8DZ/T02612014DZ/T02612014的展视图或剖面图,内容包括:地层岩性界线、结构、构造特征、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取样位置等,对重要地段(滑面带等)应进行拍照或录像。5.6钻探5.6.1在严重威胁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体勘查中应布设钻探。5.6.2应初步查明滑动层面位置及要素,了解滑坡的稳定程度及深部滑动情况,为评价滑
31、坡的稳定性提供有关参数。5.6.3钻探应在地面调查和物探工作基础上进行。5.6.4勘探钻孔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3-m 6m,控制性钻孔应深入稳定地层以下5 m10m。b)钻孔口径110 mm,采取原状岩土样的钻孔口径130-mm。c)在遇滑带或软层时,宜采用无水钻进,每回次钻进不超过0.5 m,岩芯采取率应达到70%以上,钻孔斜度偏差应控制在2%之内。5.6.5钻孔竣工居,应及时提交如下资料:钻孔施工设计书、岩芯记录表(岩芯的照片或录像)、岩芯素描图、钻孔地质柱状图、采样记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测井曲线、钻孔质量验收书、钻孔施工小结等。5.7测试与试验
32、5.7.1岩工体性能原位测试应符合下 列 规 定a)开展勘查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宜开展原位测试b)原位测试方法主要 包括 现场直剪试验和岩石声波测试等。c)对于危害严重的特大型滑坡,可开展 滑带现场直 剪试验,5.7.2室肉试验应包括:a)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水化学成分(见 表)b)室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指标应包括:密度、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孔隙率、孔隙比、吸水率、饱和吸水率抗剪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c)室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指标一般包括:密度、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天然舍水量、孔隙比、饱和度,颗粒成分、压缩系数、凝聚力、内摩擦角。黏性土应增测塑性指标(塑限、液限、计算塑性指
33、数、液性指数和含水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砂土应增测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颗粒不均匀系数、相对密度、渗透系数等。表7地质灾害调查室内测试项自表7地质灾害调查室内测试项自灾害种类测试项目滑坡滑带、滑体、滑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滑带粘土矿物成份及含量分析,地下水水质分析崩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裂缝充填物矿物成份及含量分析。必要时进行崩塌堆积体的年龄测定泥石流泥石流体物质成分、粒度、重度的测试,进行泥石流体年龄鉴定6地质环境调查6.1一般规定6地质环境调查6.1一般规定6.1.1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9DZ/T026120146.1.2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
34、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做好野外调查记录。6.2地形地貌6.2地形地貌6.2.1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6.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6.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6.3地质构造6.3地质构造6.3.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
35、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6.3.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6.3.3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6.3.4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4岩(土)体工程地质6.4岩(土)体工程地质6.4.1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
36、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6.4.2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6.4.3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应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6.4.4应对岩体风化特征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6.4.5
37、应对土体工程地质进行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6.5地表水和地下水6.5地表水和地下水6.5.1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6.5.2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和流通情况6.5.3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或主要居民点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的灾害。并对行洪区、沟口和堆积区建筑物灾害危险进行评估。6.5.4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
38、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6.5.5核实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6.5.6现场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补给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10DZ/T026120146.6人类活动6.6人类活动6.6.1人类活动以资料收集和核实调查为主。6.6.2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6.3了解大型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7气候与植被6.7气候与植
39、被6.7.1气候与植被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6.7.2气候因素应调查发生滑坡、泥石流时的前期和临界降水量值。6.7.3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史变迁与原因。6.7.4植被与坡耕地调查,主要包括植被种类、分布、覆盖率、风化层及饱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水唐、鱼塘分布及渗水状况。7滑坡灾害调查7.1 基本要求7滑坡灾害调查7.1 基本要求7.1.1滑坡分类按 C.1 执行7.1.2滑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调查,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及滑坡防治情况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按 A.1 滑坡野外调查表 填写,不得遗漏滑坡主要要素。7.1.3滑坡区主
40、要调查内容如 下,a)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玻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b)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c)水文地质条件。7.1.4滑坡体调查内容包括:a)形态与规模: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以及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b)边界特征:量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c)表部特征:微地貌形态,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他前兆特征。d)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
41、,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他结构面的关系。e)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发展特点及其变形活动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稳定状态。7.1.5滑坡成因调查内容包括:a)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b)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c)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滑坡危害调查内容包括:a)滑坡发生发展历史,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等现状。b)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1
42、1DZ/T02612014DZ/T026120147.1.6滑坡防治情况调查应调查滑坡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7.1.7古(老)滑坡应按 D.1.1 进行野外识别。7.1.8滑坡稳定性划分为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3级。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 D.1.2 执行。7.1.9滑坡野外调查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开展。7.1.10滑坡灾害点调查应根据调查分级按核查、调查、测绘和勘查四个层次开展。7.2核查7.2.1滑坡灾害遥感调查结果应进行野外核查,核查数不得低于解译总数的80%,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7.2.2对一般调查区已有滑坡点资料,应根据其完整程度进行野外
43、核查或补充调查。7.2.3核查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7.3调查7.3调查7.3.1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滑坡灾害高发区居民点应进行现场滑坡调查。7.3.2滑坡灾害野外调查应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方法。7.3.3滑坡调查点均应实测滑坡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7.3.4调查记录应按 A.1 滑坡野外调查表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灾害主要要素。7.3.5应初步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评价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4测绘7.4测绘7.4.1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7.4.
44、2地形测绘a)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20001:1000之间,b)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10001:500 之间。7.4.3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7.4.4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均应实测具代表性的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基本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了解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5勘查7.5勘查7.5.1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稳定性差的滑坡,应进行勘查。7.5.2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坡面(带)位置,了解地下水埋深、流向和性质,采取岩土试
45、样。7.5.3勘查方法应以钻探为主,并辅以物探、井探和槽探等验证与控制。7.5.4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1条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的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3个。7.5.5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稳定地层3 m5m。7.5.6应采取滑体与滑带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7.5.7滑坡稳定性验算应根据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断面和适合的计算公式计算,并可参考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进行综合考虑。计算方法可参照 DZ/T02182006的要求执行7.5.8滑
46、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位置、规模、影响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综合判定,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12DZ/T026120147.5.9滑坡勘查成果应包括: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以及平面图、剖面图、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稳定性分析、防治建议等。8崩塌灾害调查8崩塌灾害调查8.1基本要求8.1.1崩塌分类按 C.2 执行。8.1.2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按A.2 崩塌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崩塌主要要素。8.1.3崩塌稳定性划分为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3级。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 D.2 执行。8
47、.1.4崩塌灾害点调查应按调查和地面测绘2个层次开展。8.2调查8.2调查8.2.1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崩塌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应进行现场崩塌调查。8.2.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应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8.2.3崩塌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8.2.4调查填卡记录应逐一填写,不得遗漏崩塌灾害要素。8.2.5应调查崩塌及崩塌堆积体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危岩体、崩塌堆积体失稳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8.2.6崩塌灾害调查内容宜分为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调查2类。8.2.6.1危岩体调查内容包括:a)危岩体位
48、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b)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c)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d)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e)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f)危岩体形成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g)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h)危岩体崩塌后
49、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i)在峡谷区,应评价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潜在损失。j)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k)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2.6.2崩塌堆积体调查内容包括:a)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b)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c)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
50、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13DZ/T02612014d)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e)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f)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碎屑流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8.3测绘8.3测绘8.3.1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崩塌,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8.3.2崩塌灾害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地质测绘,要求如下:a)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20001:500之间。b)测绘剖面图比例尺宜在1:10001:100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