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mengk****6310 文档编号:98027217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5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清版)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清版)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pdf(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3.020.01Z 0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87201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ining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2015-09-06发布2015-12-01实施2015-09-06发布2015-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02872015目次前言.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工作部署原则.24.2工作流程.25资料收集与补充调查

2、.35.1资料收集.35.2补充调查.36监测方案编写.46.1监测方案.46.2监测对象.46.3监测要素.56.4监测级别.56.5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67监测点布设.97.1总体要求.97.2地下水环境背景监测.97.3土壤环境背景监测.97.4采空(岩溶)塌陷监测.107.5不稳定边坡监测.107.6地下水环境破坏监测.107.7土壤环境破坏监测.117.8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117.9地下水环境恢复监测.117.10土壤环境恢复监测.117.11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监测.118主要监测方法.128.1选取原则.128.2方法与仪器.129数据采集与记录.179.1数据采集.179.2

3、数据记录.1710数据预处理与保存.1810.1数据预处理.18DZ/T0287201510.2数据保存.1811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1811.1现状评价.1811.2预测分析.1811.3成果报告编制.19附 录A(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情况记录表.20附录 B(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记录表.21附录C(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写提纲.27附录 D(规范性附录)监测点类型符号.29附录E(规范性附录)矿业活动影响对象重要程度分级表.30附 录 F(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登记表.31附 录G(资料性附录)地形变监测点标志要求.32附录 H(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

4、监测数据记录表.33附 录I(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纲.38DZ/T02872015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伟、张进德、郝春明、王议、田磊、张志鹏、任鹰、张德强、白光宇、何培雍、马冬梅、肖建兵、孙贵尚。IVDZ/T02872015DZ/T02872015引言引言为了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水平,统一工作流程,准确确定监测对象、监测要

5、素、监测级别及监测频率和监测点密度,科学布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精准采集监测数据和研判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本标准。1DZ/T02872015DZ/T0287201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流程、监测方案编写、监测点布设、主要监测方法、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成果编制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扰动的地质环境背景、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治理恢

6、复成效的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54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22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

7、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矿山地质环境3.1矿山地质环境mininggeo-environment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影响到的矿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客观实体的集合。3.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3.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mininggeo-environmentmonitoring布设专门性的监测网(点),定期观测矿山基础建设、生产,以及闭坑以后的地质环境和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情况。3.33.3采空(岩溶)塌陷mined(karst

8、)subsidence矿产资源开采在地下留下空洞、空腔后或者在岩溶分布区疏排地下水后,在自然重力、人为及降雨等2DZ/T02872015DZ/T02872015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其地表岩土体失稳陷落的过程或现象。3.4不稳定边坡不稳定边坡unstable slope在自然重力、人为及降雨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矿山基础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且易发生失稳变形或破坏的临空岩土体。3.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landform and landscape devastation矿产资源开采改变了矿区地势高低和形态特征,造成山体剥离、岩石裸露、植被损毁的过程或现象。3.6地下水环境破坏3.6地下

9、水环境破坏ground water environment devastation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下水含水层位置、厚度、孔隙率等发生物理变化,致使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改变的过程或现象;或者矿产资源开采、选冶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3.7土壤环境破坏3.7土壤环境破坏soil environment devastation矿产资源开采、选冶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人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致使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

10、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现象。4总则4.1工作部署原则4总则4.1工作部署原则4.1.1应掌握矿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采选工艺等资料,合理布设地质环境监测网点。重点监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集中分布,且危害严重、动态明 显的 区域。4.1.24.1.2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经济、实用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4.1.34.1.3根据矿山建设规模、开采方式,以及矿业活动影响对象的重要程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级别,实行分级别监测。依据监测级别确定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和监测方法,

11、确保监测精度。4.1.44.1.4按照精准、高效的要求,布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确定监测内容与方法,采集与记录监测数据,编写监测报告,保证监测数据准确,监测成果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并有利于统计和查询。4.2工作流程4.2.14.2工作流程4.2.1应收集、分析、汇总监测矿区的基础资料,掌握矿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矿山基本信息等。4.2.2近一年内没有开展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的矿山,应部署开展地质环境补充调查工作。4.2.3在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应编写监测方案。明确监测工作目的和任务,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监测要素,划分监测级别,规定监测频率和监测点类型、密度、位置,说明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类型和精

12、度等。监测方案应附监测工作部署图、监测标识及监测设施施工图、地下监测点地层剖面图等。4.2.44.2.4布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埋设监测标识,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点档案。4.2.54.2.5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传输、存储。4.2.6发现监测网布设、监测仪器运行、监测数据采集等环节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做好监测网调整优化和监测仪器维护。3DZ/T028720154.2.7应及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汇总,编制成果报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流程按照图1所示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矿山地质环境补充调查监测方案编写监测对象、要素、级别及频率确定监测点布设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预保存与处理监测数据

13、分析监测成果编制图1 工作流程图5资料收集与补充调查5.1资料收集5.1资料收集5.1.1应收集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山基本情况和开采引发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等有关资料。填写内容见附录A。5.1.25.1.2矿区地质环境背景收集内容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等。收集的图件应包括:矿区地形地质图、矿床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污染源分布图、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等。5.1.35.1.3矿山基本情况收集内容包括:名称、位置、矿区范围拐点坐标、面积、开采规模、建矿时间、服务年限、开采矿种、选矿方式、生产现状、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开挖深度、剥

14、离面积、顶板管理方式、顶板厚度、顶板岩性等。5.1.45.1.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收集内容包括:种类、威胁对象、威胁对象所处方位及距离、危害程度、治理对象及治理率等。5.2补充调查5.2补充调查5.2.1近一年内没有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的矿山,应补充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5.2.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路线的布置及调查点的密度,应满足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和4DZ/T02872015DZ/T02872015布设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要求,调查精度应高于1/10000。5.2.3在实地调查工作中,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物特征,采用GPS、水准测量等方法定位,采用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影像资料,

15、应现场记录,必要时绘制调查对象的平面和剖面素描图。矿山地质环境补充调查内容见附录 B。5.2.4调查时应准确记录,完整填写调查表格,保留影像资料。调查结束时,应及时编写调查成果报告及编绘附图。6监测方案编写6.1监测方案6监测方案编写6.1监测方案6.1.1内容应包括:前言、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实物工作量、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编写提纲及编写内容见附录 C,监测工作部署图上监测点类型符号见附录 D。6.1.2在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中应重点说明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

16、测方法、监测仪器型号及精度,并应说明监测标识埋设和监测设施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6.2监测对象6.2监测对象6.2.1主要包括:地下水环境背景、土壤环境背景、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不稳定边坡、地下水环境破坏、土壤环境破坏、采空(岩溶)塌陷、地下水环境恢复、土壤环境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等。监测对象分类见表 1。6.2.26.2.2根据矿山生产阶段、开采方式、重点保护方面、开采矿种等影响因素确定。6.2.3矿山生产阶段分为在建、生产、闭坑;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井工开采、混合开采;开采矿种分为煤炭、金属和非金属、水气油矿产三大类;重点保护方面分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

17、表 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表 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生产阶段重点保护方面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煤炭金属和非金属水气油矿产在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地下水环境背景地下水环境背景土壤环境背景地下水环境背景土壤环境背景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露天开采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不稳定边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下水环境破坏不稳定边坡土壤环境破坏井工开采采空(岩溶)塌陷地下水环境破坏地下水环境破坏土壤环境破坏采空(岩溶)塌陷采空(岩溶)塌陷地下水环境破坏土壤环境破坏混合开采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空(岩溶)塌陷不稳定边坡地下水环境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不稳定边坡采空(岩溶)塌陷地下水环境破坏土壤环境破坏5DZ/T02872015表 1矿山地质

18、环境监测对象(续)DZ/T02872015表 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续)生产阶段重点保护方面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煤炭金属和非金属水气油矿产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采空(岩溶)塌陷地下水环境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地下水环境恢复土壤环境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地下水环境恢复土壤环境景观恢复6.3监测要素6.3监测要素6.3.1反映监测对象的形态、位置、结构、组成的变化及诱发因素。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详见表2。6.3.2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测量。表 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表 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监测对象监测要素地下水环境背景地下水水位(水温),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量,地下水流速土壤环境背景土壤矿物质全量

19、,土壤微量元素采空(岩溶)塌陷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降水量,地下水位(水温),地声不稳定边坡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土压力,地应力,降水量,地声,地下水位(水温)地下水环境破坏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孔隙率,含水层渗透系数,地下水位(水温),地下水水量,地下水水质土壤环境破坏土壤粒径,土壤绝对含水量,土壤导电率,土壤酸碱度,土壤碱化度,土壤重金属,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污染源距离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剥离岩土体积,植被损毁面积,降水量地下水环境恢复地下水位(水温),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量土壤环境恢复土壤酸碱度,土壤水溶性盐,土壤重金属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危岩治理体积

20、、绿化面积及盖度6.4监测级别6.4.16.4监测级别6.4.1根据矿业活动影响对象重要程度、矿山建设规模、矿山开采方式、矿山生产阶段等影响因素确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见表3。6.4.26.4.2矿业活动影响对象重要程度根据集中居民区人口、重要交通干线等级、水利水电设施规模、国家及省级保护区级别、重要供水水源地类型、耕地林地面积等确定,分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矿业活动影响对象重要程度分级见附录 E。6.4.3生产阶段分为在建、生产、闭坑;开采方式分为露天、井下、混合;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见 DZ/T0223 附录 D。6DZ/T02872015表 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级别D

21、Z/T02872015表 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级别生产阶段矿业活动影响对象重要程度开采方式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在建重要一级二级三级较重要二级三级三级一般三级三级三级生产重要混合一级一级一级露天一级一级二级井下级二级二级较重要混合级级二级露天一级二级二级井下二级二级三级一般混合一级二级二级露天二级二级三级井下二级三级三级闭坑重要二级二级三级较重要级三级三级一般三级三级三级6.5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6.5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6.5.1根据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确定,见表4。6.5.2汛期或者监测要素动态出现异常变化时,可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点密度。监测要素数值半年以上无变化或变幅特小

22、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或监测点密度。表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表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地下水环境背景地下水水位(水温)一级4个矿6个矿自动监测24次/天人工监测6次/月二级3个矿5个/矿自动监测12次/天人工监测3次/月三级2个/矿自动监测6次/厌人工监测2次月地下水水质4个/矿6个矿3次/年2个矿3个/矿2次/年1个矿1次年地下水水量4个/矿6个矿6次/年2个/矿3个矿3次/年1个矿2次/年地下水流速2个矿4个矿6次/年1个/矿2个/矿3次/年1个/矿2次/年7DZ/T02

23、872015表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续)DZ/T02872015表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续)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土壤环境背景土壤矿物质全量及土壤微量元素级4个矿6个矿3次/年二级2个矿4个矿2次/年三级1个/矿2个/矿1次/年采空(岩溶)塌陷地表形变4个/100m6个/100m4次月6次/月2个/m4个/m2次/月4次/月1个100m2个/100m1次/月2次/月地下形变2个/100m4个/100m4次月6次月个/100m2个/100m2次/月4次/月1个/100m1次月2次/月岩土体含水

24、率2个/100m4个/100m6次/年12次年1个/100m2个/100m4次/年8次年1个/100m1次/年3次/年孔隙水压力3个/100m4次/月6次月2个/100m2次月一4次/月1个/100m1次月2次/月土压力3个/100m4次月6次/月2个/100m2次月4次月1个/100m1次月2次/月降水量1个矿自动监测24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12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6次天地下水位(水温)4个/km6个/km自动监测24次/天人工监测10次月2个/km4个/km自动监测12次/天入工监测5次月1个/km2个/km自动监测6次/天人工监测3次/月地声3个/矿自动监测24次天2个/矿自动监测12/天

25、1个矿自动监测6次天不稳定边坡地表形变4个/体6个/体4次月6次月2个/体4个体2次/月4次月1个/体2个/体4次月6次/月地下形变2个体4个/体4次月6次/月1个/体2个/体2次/月4次月1个/体2个/体4次月6次/月岩土体含水率2个体4个/体6次月12次月1个/体2个/体4次月8次月1个/体1次/月3次/月土压力2个/体4 个 体4次月6次月1个/体2个/体2次月4次月1个/体1次月3次/月地应力2个/体4个/体4次月6次/月1个/体2个/体2次/月4次/月1个/体1次/月3次/月降水量1个矿自动监测48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24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12次/天地声1个/体自动监测48次/天1个

26、/体自动监测24次/天1个/体自动监测12次天地下水位(水温)1个/体自动监测24次天人工监测10次/月1个/体自动监测12次/天人工监测5次/月1个/体自动监测6次天人工监测3次/月8DZ/T02872015表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续)DZ/T02872015表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续)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监测级别监测点密度监测频率地下水环境破坏含水层厚度孔隙率渗透系数一级2个/km3个/km3次/年二级1个/km2个/km2次/年三级1个/km1次/年地下水位(水温)6个/km8个/km自动监测48次/天人工监测1

27、0次/月3个km5个/km自动监测24次/天人工监测6次/月1个km2个/km自动监测12次天人工监测3次/月地下水水量4个/km6个/km12次/年2个/km3个/km6次/年1个/km2次/年地下水水质4个/km6个/km6次/年2个/km3个/km3次/年1个/km2次/年土壤环境破坏土壤重金属6个/km8个/km4次/年4个km6个/km3次/年2个/km4个/km2次/年有机污染物4个/km6个/km3次/年2个/km4个/km2次/年1个/km2个/km1次/年土壤粒径土壤绝对含水量土壤导电率土壤酸碱度土壤碱化度4个km5个km2次/年3次/年2个/km3个/km1次/年3次/年1

28、个/km1次/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剥离岩土体积高分辨率影像或照片3次/年6次/年高分辨率影像或照片2次/年4次/年高分辨率影像或照片1次/年植被损毁面积3次/年6次/年2次/年4次/年1次/年降雨量1个矿自动监测48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24次/天1个/矿自动监测6次天地下水环境恢复地下水位(水温)地下水水量2个/km4个/km自动监测12次/天人工监测3次月2个/km自动监测6次/天人工监测2次月1个/km自动监测2次厌人工监测1次/月地下水水质2个/km4个/km3次/年2个/km2次/年1个km1次/年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危岩治理体积1 个 体3次/年1个/体2次/年1个/体1次/年绿化面积高

29、分辨率影像3次/年高分辨率影像2次/年高分辨率影像1次/年土壤环境恢复土壤水溶性盐2个/km4个/km3次/年2个km2次/年1个/km1次年9DZ/T028720157监测点布设7.1总体要求DZ/T028720157监测点布设7.1总体要求7.1.1布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之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工作,并应了解掌握矿区的交通、通信、供电、气象和大地测量基准点等情况。7.1.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覆盖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证确定的矿区范围,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矿山基本建设影响的区域。重点监控范围包括露天采场、地下采空区、尾矿和废渣堆放场、排土场、洗选矿废水排放口,以及所影响的区域。7.1.3矿山

30、地质环境监测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地表位移测量点、地下位移测量点、岩土体含水率监测点、地下水位(水温)监测点、地下水质监测点、地下水量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地应力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监测点、降水量监测点、地声监测点、土壤监测点、地形地貌景观监测点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确定后,及时建立档案,见附录 F。7.1.4地形变监测点布设要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要求。要求首先布设基准点,之后再布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按GB/T12897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一级监测应按GB/T12898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二级、三级监测应按GB/T12898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7.1.

31、5及时优化调整监测网。矿山开采现状和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较大变动时,应优化和调整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准确、及时。半年以上动态不明显的监测点应降低监测频率,或及时更换;动态显著的监测区域应适当提高监测密度,或提高监测频率。7.1.6监测点要求设立标志,标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字样。地形变监测点应埋设固定的监测标石,具体要求参见附录G。其他监测点应设立易辨识、不易损毁的标识。7.2地下水环境背景监测7.2地下水环境背景监测7.2.1在采矿活动预计影响到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域,沿地下水流向或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设地下水位、地下水质、地下水温度监测点,监测未进行矿

32、产资源开采前矿区及周边区域地下水环境背景状况。7.2.2地下水环境背景监测点应优先选择矿区范围内自然出露的泉眼,以施工专门性监测井为主,选用生产井或居民生活饮用井为辅。7.2.3地下水环境背景监测点布设以矿山为单位,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量、地下水流速监测点。7.2.4地下水环境背景水质监测要素为全分析。检测项目包括:颜色、水温、气味、口味、浑浊度或透明度、pH、游离二氧化碳、总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负硬度、可溶性二氧化硅、耗氧量、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亚硝酸根及重碳酸根、铵、钙、镁、三价铁、二价铁、钾、钠。7.3土壤环境背景监测7.3土壤环境背景监测7.

33、3.1在采矿活动预计影响到的矿区及周边区域,沿着地形由高到低布设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监测未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前矿区及周边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状况。7.3.2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布设以矿山为单位,矿区范围内每个微地貌单元至少有一个土壤环境监测点。7.3.3土壤环境背景监测要素为土壤微量元素和土壤矿物质全量。土壤微量元素分析检测项目包括:全硼、有效硼、全钼、有效钼、全锰、有效锰、全锌、有效锌、全铜、有效铜、全铁(TFe)、有效铁、硒(Se)、钴10DZ/T02872015DZ/T02872015(Co)、镉(Cd)、铅(Pb)、铬(Cr)、镍(Ni)等;土壤矿物质全量分析检测项目包括:硅、铁、铝、钛、钙、

34、镁、锰、钾、钠、磷、烧失量。7.4采空(岩溶)塌陷监测7.4采空(岩溶)塌陷监测7.4.1根据矿井上下对照图、岩溶发育特征及地表塌陷情况,确定采空(岩溶)塌陷监测网分布范围。重点监测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下水位、降水量、地声等要素。7.4.2井下采用房柱式开采法,宜采用十字形布设监测线;井下采用机械化长臂综采法,宜采用丰字形、井字形或田字形布设监测线。监测线长度应大于采动影响范围,至少一端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7.4.3生产矿山重点监测初始塌陷(从地表塌陷出现至活跃期开始的塌陷值)和累计塌陷(从活跃期开始至活跃期结束的塌陷值)。纵向监测线应沿采掘进深方向布设,主

35、纵向监测线要布设在纵向塌陷最大部位或者是推断最大部位。纵向监测线间距宜10m20m,横向监测线间距宜5 m15m。闭坑矿山重点监测残余塌陷(从活跃期结束至衰退期的塌陷值)。纵向监测线应沿地表塌陷坑展布方向布设,间距宜20 m40m,横向监测线间距宜10 m20m。7.4.4在采空(岩溶)塌陷周边的拉张裂隙带加密布设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监测点,在采空(岩溶)塌陷的塌陷量最大的区域加密布设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下水位监测点。7.5不稳定边坡监测7.5不稳定边坡监测7.5.1根据不稳定边坡体组成岩土特征、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其范围、形状、地形地貌类型、通视条件合理布设监测网。重点监测地表形变

36、、地下形变、地下水位、降水量、地声、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应力等要素。7.5.2变形测线应穿过不稳定边坡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测线 两 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7.5.3纵向监测线应沿不稳定边坡垂向 展布,由中 部向两侧对 称布设。横向监测线一般与纵向监测线垂直,由中部向上下方向对称布设。7.5.4监测点布设在监测线上,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并利用钻孔、平 硐、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不同地层接触带或软弱地层等部位的深部位移监测点。7.5.5在不稳定边坡的坡面鼓胀带、坡顶拉张带等部位加密布设地表形变、地下形变监测点,在坡底阻滑带加密布设地下水位监测点。7.6地下水环境破坏监测7.6

37、地下水环境破坏监测7.6.1在采空(岩溶)塌陷区、地下水疏干漏斗区以及废水废液排放口的地下水汇水区域,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合理布设地下水环境破坏监测网。重点监测含水层厚度、地下水位、地下水量、地下水水温、地下水流速、地下水水质等要素。7.6.2通过布设水文地质钻孔、浅井和采取岩心样等手段,监测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变化情况。通过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流速监测井,监测保障生态环境的地下潜水、开采目的层及疏干层的水位、水量、水温、流速变化特征。通过采取地下水样品或现场测试,监测地下水质变化情况。7.6.3水文地质钻孔、浅井和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流速监测井应沿着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设,监测线间

38、距应250 m500m。在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疏干)区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布设穿过中心的监测线,下降漏斗(疏干)的边缘和中心区域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应加密布设监测点。7.6.4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流速监测井可专门开凿,也可选用非开采井,但应具有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并能保证进行常年连续监测。监测井(孔)应远离地表水体,应修筑井台,防止地表水体倒灌。监测井(孔)监测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组)之间应止水良好。修建保护装置,避免监测井(孔)和监测仪器、设备遭受破坏,并应及时清淤。11DZ/T028720157.7土壤环境破坏监测DZ/T028720157.7土壤环境破坏监测7.7.1土壤环境破坏监测网主

39、要布设在矿区固体废弃物、尾矿库、露天采场等堆占、破坏和污染的地区,以及被洗选矿污水污染的地区,重点监测土壤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7.7.2根据污染质扩散特征,采样点沿平面和垂向布设。平面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设采样点。剖面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采样点距离铁路、公路至少300 m 以上。7.7.3应布设平面采样点和剖面采样点,采样点间距500 m2500m。平面采样点采集深度0cm20cm。剖面采样点应采集A 层(腐殖质淋溶层)、B层(沉积层)、C 层(母质层)样品。7.7.4要求

40、采集混合样,布点方法依据监测区面积。面积较小的监测区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和梅花形布点法,面积中等的监测区采用棋盘式布点法,面积较大的监测区采用蛇形布点法。7.7.5土壤无机污染物检测项目包括:汞、镉、铅、砷、铜、铝、镍、锌、硒、铬、钒、锰、硫酸盐、硝酸盐、卤化物、碳酸盐等或其他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检测项目包括:石油、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三氯乙醛等。7.8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7.8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7.8.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网主要布设在露天采场和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和废渣堆、排土场等分布区域。重点监测植被损毁面积、岩土剥离体积等要素。7.8.27.8.2

41、重点监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水系的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情况。7.8.3地形地貌景观监测以卫星遥感影像监测为主,摄像、摄 影、人工测量方法并用。7.9地下水环境恢复监测7.9地下水环境恢复监测7.9.17.9.1采矿活动结束或实施矿区地下水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后,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污染区布设地下水环境恢复监测点,重点监测矿区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恢复情况。7.9.27.9.2监测点应在地下水环境破坏监测点中优选,选择监测要素动态特征明显,且井口保护装置良好、井孔未出现淤塞、取水设备运行正常的监测井。7.9.3地下水水位监测点应兼顾地下水流向和

42、垂向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监测线间距以500 m1000m为宜。7.10土壤环境恢复监测7.10土壤环境恢复监测7.10.1采矿活动结束或矿区水土环境污染源得到治理后,在土壤被污染的区域,布设土壤环境恢复监测点,监测土壤环境恢复进展。7.10.2监测点应在土壤环境破坏监测点中优选,重点监测土壤中水溶性盐和重金属的变化。平面监测点应按地形由高到低蛇形布设,监测线间距以500m1000m为宜。剖面监测点布置到腐殖质淋溶层和沉积层即可。7.10.37.10.3土壤溶性盐分析和重金属检测项目应包括:全盐量、碳酸根、重碳酸根、氯根、钙、镁、硫酸根、钾、钠、铜、铅、锌、锡、镍、钴、锑、

43、汞、镉和铋等。7.11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监测7.11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监测7.11.1采矿活动结束或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恢复治理后,应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已经治理的区域,布设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监测点,监测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进展。12DZ/T02872015DZ/T028720157.11.2重点监测危岩体治理的稳定性和复绿植被成活情况,监测要素为治理危岩的体积、复绿植被面积及盖度等。8主要监测方法8.1选取原则8主要监测方法8.1选取原则8.1.1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选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并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对矿山地质环境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优化监测方法和手段。8.1.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的动

44、态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及数据源,应保证监测精度和监测时效性。8.2方法与仪器8.2方法与仪器8.2.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按测量方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按数据采集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按测量指标分为测量高程、位置、距离、应力、应变、压力、地声、温度、含水率、容量、流速,记录影像和物质分析等。8.2.2推荐的监测方法、选用的监测仪器及遥感数据类型见表5。监测主要方法适用对象、参照技术规范、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见表6。表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一览表表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一览表监测要素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数据类型地表形变水准测量法水准仪、全站仪GPS定位法GPS定

45、位系统遥感影像监测法全色及多光谱捆绑数据,空间分辨率2.5m或优于2.5m,立体像对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距法土体沉降仪、激光测距仪、钢尺测缝法裂缝计、卡尺干涉雷达法高分辨率的InSAR数据应变测量法光纤应变计、埋入式振弦应变计地下形变钻孔测斜法自动钻孔测斜仪、手动钻孔测斜仪、多点位移计瞬变电磁法电磁仪高密度电法电法仪地震法地震仪探地雷达法探地雷达岩土体含水率现场测试法岩土含水率测定仪采样送检测试法岩土体含水率分析仪、电烤箱、称重仪、燃烧皿降水量降雨量测量法虹吸式、翻斗式、新型数字式土压力土压力测量法土压力计地声地脉动测量法地脉动监测仪孔隙水压力振弦测量法振弦式渗压计光纤测量法光纤渗压计1

46、3DZ/T02872015表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一览表(续)DZ/T02872015表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仪器一览表(续)监测要素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数据类型地下水位(水温)手动监测法测绳、测钟、万用表、温度计自动监测法自动监测及自动传输仪地应力地应力测量法应力计地下水富水性容积法水箱、水塔堰测法三角堰、梯形堰、矩形堰流速仪法流速仪地下水温度手动测量法水温计自动测量法自动地下水温监测仪地下水水质现场测试法便携式水质测定仪采样送检测试法采样器、添加药品、水样容器地下水流速示踪法同位素示踪剂电解法电解质充电法电法仪土地压占规模水准测量水准仪、全站仪GPS定位法GPS定位系统遥感影

47、像监测法全色及多光谱捆绑数据,空间分辨率2.5m或优于2.5m,立体像对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摄影、录像法照相机、录像机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水溶性盐粒径绝对含水量导电率酸碱度碱化度采样送检测试法采样器、样品袋现场测试法便携式测定仪植被损毁面积GPS定位法GPS定位系统遥感影像监测法全色及多光谱捆绑数据,空间分辨率2.5m或优于2.5 m摄影、摄像法照相机、录像机岩土剥离体积水准测量水准仪、全站仪GPS定位法G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摄影、摄像法照相机、录像机14DZ/T02872015表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主要方法DZ/T02872015表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主要方法

48、名称适用对象技术规范技术特点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水准测量法采空(岩溶)塌陷和不稳定边坡地表形变高程测量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测量精度有保障,必须具备通视条件,且作业距离不能太远,对测量人员的素质要求要高,人工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水准网布设时,应尽量利用或靠近已有的国家水准点、城市高程网点,便于进行水准测量的联测。各等水准测量路线应选设在坡度较小、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大河、沙滩、草地等地段。测量作业应从变形量大的地区开始,依次向变形量小的地区推进,尽量缩短水准环线或路线

49、的长度。可用两架同级仪器代替往返测量,以缩短观测时间。测量路线、测量季节、所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操作人员应保持固定。在变形量较大的地区,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闭合环的测量,水准网中的结点由几个小组协同作业时,应同时接测。及时发现异常点,并要求复测。水准测量必须由专业测量单位或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实施GPS定位法监测点地表定位,采空(岩溶)塌陷和不稳定边坡地表形变高程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测量精度高,测 站 间 无 须 通视,观测时间短,仪器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经纬度测量精度高于高程测量精度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

50、个点。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地区,C、D级GPS网点应有12个通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采空区塌陷监测网可用C级精度布设,不稳定边坡监测网可用D级精度布设。各级GPS网中,最简单独立闭合环或复合路线的边数C级应小于或等于6,D级应小于或等于8。C级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等于10 km15 km,D级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等于5km10 km。C级网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级网可依具体情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C、D级GPS点按GB12898四级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遥感影像监测法采空(岩溶)塌陷、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