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JTT 980-2024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JTT 980-2024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系统功能要求25 数据要求56 设施设备技术要求67 系统性能要求8JT/T 980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JT/T 9802015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与 JT/T 980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总体要求(见 4.1,2015 年版的 4.1);更改了主要功能要求(见 4.2.1,2015 年版的 4.2.1);更改了图像监测与分析的部分功能要求(见 4.2.2,2015 年
2、版的 4.2.2);更改了客流监测与分析的功能要求(见 4.2.3,2015 年版的 4.2.3);增加了运力监测与分析功能要求(见 4.2.4);更改了载运工具监测与分析功能要求(见 4.2.5,2015 年版的 4.2.4);更改了设施设备运行监测与分析功能要求(见 4.2.6,2015 年版的 4.2.5);将“环境与能耗运行监测与分析”更改为“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与分析”,更改了监测与分析功能要求(见 4.2.7,2015 年版的 4.2.6);更改了应急资源管理功能要求(见 4.3.3,2015 年版的 4.3.3);更改了应急处置决策支持功能要求(见 4.3.4,2015 年版的 4
3、.3.4);将“综合信息服务”更改为“电子购票服务及综合信息服务”,更改了服务功能要求(见 4.4,2015 年版的 4.4);将“信息交换共享与联动支持”更改为“协同联动支持”,更改了信息交换共享与联动支持功能要求(见 4.5,2015 年版的 4.5);更改了载运工具停泊管理要求(见 4.6,2015 年版的 4.6);将“综合运行信息管理”更改为“数据要求”,更改了数据管理的内容及功能要求(见第 5 章,2015 年版的 4.7);更改了设施设备技术要求总体要求(见 6.1,2015 年版的 6.1);更改了客流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要求(见 6.2.2,2015 年版的 6.2.2);增加
4、了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设备要求(见 6.2.3);更改了动态信息发布终端要求(见 6.3,2015 年版的 6.3);将“监控中心设备”更改为“监控中心设备要求”(见 6.5,2015 年版的 6.5);将“显示大屏”更改为“监控大屏”(见 6.5.1,2015 年版的 6.5.1);更改了视频会议系统设备要求(见 6.5.2,2015 年版的 6.5.2);更改了监控中心要求(见 6.6.1,2015 年版的 6.6.1);更改了网络和通信要求(见 6.6.2,2015 年版的 6.6.2);更改了系统性能要求(见第 7 章,2015 年版的第 5 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
5、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8)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北京市机动车调控管理事务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公联交通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云星宇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保障中心、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北JT/T 9802024京市运输管理技术支持中心、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勇、李斌、张晓亮、刘冬梅、于
6、海涛、汪林、孙蕊、肖晖、王雯雯、吴蕾、黄建玲、刘杰、衡玉明、姜天晓、刘力力、张海林、廖惠敏、程娜、焦伟赟、张建苍、王海鹏、刘禹卿、王家川、刘浩、杨雪、杨新征、肖冉东、靳猷、周昕、李静、孙宇星、隋莉颖、柴娇龙、朱杰锐、包左军、乔国梁、赵琳、丁丽媛、骆林、郭宇奇、于帅、宋艳、王晶、裴光石、任冬亮。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 年首次发布为 JT/T 980201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JT/T 9802024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功能要求、数据要求、设施设备技术要求和系统性能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
7、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及工程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 8898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GB/T 15629.3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第 3 部分: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CSMA/CD)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GB 15629.11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
8、 11 部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GB 17945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T 20090.2 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 2 部分:视频GB 20815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T 2224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6770 停车诱导信息集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30147 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GB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464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T/T 1065 综合客运枢纽术语JT/T
9、11172017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信息交换技术规范JT/T 1389.7 交通运输视频图像文字信息标注规范 第 7 部分:综合客运枢纽YD/T 1171 IP 网络技术要求 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 5032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JT/T 98020243.1综合客运枢纽 multimodal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hub将两种及以上对外运输方式与城市交通的客流转换场所在同一空间(或区域)内集中布设,实现设施设备、运输组织、公共信息等有效衔接的客运基础设施。注:对外运输方式是指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
10、来源:JT/T 10652016,2.1。3.2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multimodal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hub集成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和系统工程等技术,具有运行监测、安全疏散与应急、电子购票及综合信息服务、协同联动支持、载运工具停泊管理等功能,支持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效组织运行、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系统。3.3载运工具停泊管理 parking management of carrier为进出综合客运枢纽的火车机车、道路客运车辆、船舶、飞机、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机车、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11、以及其他载运工具停泊提供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4 系统功能要求4.1 总体要求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应根据枢纽规模、实际特点和需求建设。系统功能包括运行监测、安全疏散与应急、电子购票及综合信息服务、协同联动支持、载运工具停泊管理等。4.2 运行监测4.2.1 主要功能运行监测功能主要包括图像监测与分析、客流监测与分析、运力监测与分析、载运工具监测与分析、设施设备运行监测与分析、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分析等。4.2.2 图像监测与分析4.2.2.1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公共区域和重点作业区域的图像监测,覆盖以下区域:安检区、售票区、候车区、换乘区、行包托运区、重要设备区、进站口、出站口、主要通道、楼梯
12、口、停车场、枢纽出入口相连的道路、人行天桥及桥梁、办公区、枢纽外广场区域及枢纽周边区域等。4.2.2.2 应实时监测综合客运枢纽内客流秩序和安全,包括对重要的换乘通道、电梯、枢纽内走行客流的交汇处和冲突点等进行监测及风险预警。4.2.2.3 应实时监测进出综合客运枢纽的各种运输方式,包括火车机车、道路客运车辆、船舶、飞机、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机车、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载运工具在枢纽内的秩序和安全。4.2.2.4 应对综合客运枢纽内及周边区域的异常事件进行自动识别监测和预警,具备自动截图及截取视频、标注事件位置、类型和详细描述等功能。4.2.2.5 宜具备载运工具识别与跟踪、定位
13、和生成轨迹等功能。4.2.2.6 应实现视频图像在枢纽内各运营单位之间,以及与公安、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共享。4.2.2.7 应对综合客运枢纽内视频图像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存储文件格式应符合 GB/T 20090.2 相关规定。文字信息标注应符合 JT/T 1389.7 的相关规定。2JT/T 98020244.2.3 客流监测与分析4.2.3.1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主要区域和周边重要区域的客流监测,覆盖以下区域:枢纽出入口、上/下客通道、换乘区、售票区、候车区、安检区。4.2.3.2 应实现客流数量和客流方向的采集,宜具有动态识别并捕获乘客走行线路功能,能生成相应的客流分析图表。4.2.3.3
14、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客流排队长度过长、发生拥挤及异常事件的自动识别与报警功能,包括突发聚集、逆行等。4.2.3.4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重点区域客流量热力图生成,重点区域、重点断面的客流统计、分析和查询功能。4.2.3.5 应具备对枢纽相关的客票数据进行集疏运客流综合性和波动性趋势分析功能。4.2.3.6 宜实现对客流数据按时间、空间位置、交通方式的预测功能。4.2.3.7 宜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乘客体温、红外数据等监测功能。4.2.3.8 宜实现枢纽内客流舆情监测功能。4.2.3.9 可利用其他辅助数据完善客流监测功能。4.2.4 运力监测与分析4.2.4.1 应实现对综合客运枢纽各类载运工
15、具班次信息的实时监测功能,包括班次计划、实际发班、实际到达、最大载客量、实际载客量等。4.2.4.2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各类载运工具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实现对不按规定班次发班等异常事件自动监测及预警功能。4.2.4.3 宜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各类载运工具运力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客流量匹配分析,及时识别运力不足,并自动预警功能。4.2.5 载运工具监测与分析4.2.5.1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载运工具的实时监测功能,包括载运工具标识、数量、类型、牌照信息及时间等。4.2.5.2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的各类载运工具整体运转状况及异常事件的监测与报警功能,包括长时间滞留、逆行等。4.2
16、.5.3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的各类载运工具整体运转信息汇总、统计和查询功能,并能够按照不同维度输出统计数据。4.2.6 设施设备运行监测与分析应实现与枢纽建筑门禁、楼宇自控及消防报警等基础弱电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对基础弱电设施设备以及可能影响枢纽正常运行的其他设施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宜对枢纽卫生设施、供水充电设施、无障碍设施的部署和使用率进行分析。4.2.7 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与分析4.2.7.1 应对综合客运枢纽内电能能耗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包括内部照明能耗、空调使用能耗、通风设备能耗、电梯能耗、新能源车辆充电能耗。4.2.7.2 宜对综合客运枢纽用水、热力、天然气能耗进行监测
17、。4.2.7.3 应对综合客运枢纽内消防隐患进行监测和分析。4.2.7.4 宜根据综合客运枢纽的管理要求对枢纽内及周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与分析,包括温室气3JT/T 9802024体、三害气体、噪声、可吸入颗粒物等。4.3 安全疏散与应急4.3.1 主要功能安全疏散与应急应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报送及响应、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处置决策支持和安全疏散集中控制。4.3.2 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报送及响应4.3.2.1 应实现对报送到安全疏散与应急系统的各种突发事件信息的快速定位和响应,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的自动记录和存储。4.3.2.2 应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文字、视频图像、语音等信息的快速报送。4.3.2
18、.3 宜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突发事件信息自动报送,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4.3.3 应急资源管理4.3.3.1 应具备应急模式下对用户登录和资源访问限制的功能,保证系统资源和响应不受影响。4.3.3.2 宜实现按照分类、所属区域等条件对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类应急救援物资、设施设备、应急人员及应急预案进行信息录入和查询功能。4.3.3.3 宜实现基于枢纽电子地图的综合客运枢纽内应急资源的快速浏览和查询定位功能。4.3.4 应急处置决策支持4.3.4.1 应实现对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统计分析。4.3.4.2 应快速提取并显示综合客运枢纽应急预
19、案。4.3.4.3 应支持综合客运枢纽应急预案的演练,并能够生成演练报告。4.3.4.4 应支持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报送应急事件相关信息的功能。4.3.4.5 应支持发送应急指令的相关功能。4.3.5 安全疏散集中控制4.3.5.1 应能够强制切断综合客运枢纽内的各种信息发布终端的日常信息发布,直接向各种信息服务终端推送突发事件信息和安全疏散指令。4.3.5.2 宜能通过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综合客运枢纽内可变安全疏散标志的集中控制和统一操作。4.4 电子购票服务及综合信息服务4.4.1 宜通过枢纽内电子售票机、售票窗口等实现电子客票终端购买、票据打印及退改签等功能,购票终端应能够支持多种支付方式
20、,同时应支持用户短信服务提醒功能。4.4.2 检票进站闸机设备应支持多种方式快速检票入站。4.4.3 宜通过静态标志、动态信息显示屏、站内广播、触摸屏、有线电视、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应用软件以及无障碍设施服务系统等,向综合客运枢纽内、外乘客提供各类综合信息。4.4.4 动态信息显示屏宜设置在换乘区、售票区、安检区、等候区、待发区、行包托运区、停车场、值机大厅、边检口岸等公共服务区,且不能影响乘客在该区域的通行效率。4.4.5 综合信息服务应至少实现两种以上(含两种)语言支持。4.4.6 宜利用室内定位与导航技术为结构复杂的综合客运枢纽提供位置信息及导航服务。4JT/T 98020244.4.7
21、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通过紧急广播和各种显示设备在规定的区域优先播出安全疏散引导信息。4.5 协同联动支持4.5.1 应实现枢纽内所有运输方式信息互联互通并支持协同调度联动功能。4.5.2 宜实现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城际枢纽协同管理部门及其他客运枢纽、公安交管、海关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4.5.3 宜自动生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协同联动支持方案,具备支持与上级相关部门及时联动响应的功能。4.6 载运工具停泊管理4.6.1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的各种运输方式载运工具的运行安全及秩序管理功能,实现载运工具进出枢纽站管理、停泊区域管理、行驶线路管理和排班调度管理。4.6.2 应实现对进出综合客运枢纽非运
22、营载运工具的管理,宜实时采集并发布空余泊位数量信息、停车泊位位置信息、载运工具引导信息。4.6.3 应对非法营运工具及违停等影响载运工具运行秩序的行为进行识别预警。4.6.4 综合客运枢纽内停车场区域引导及车位信息显示系统应符合 GB/T 50314 的规定,停车引导信息发布应符合 GB/T 26770 的规定。4.6.5 停车场收费系统应兼容多种支付方式,具备电子不停车收费功能,支持电子不停车收费。4.6.6 应实现枢纽内新能源车辆的充电状态以及枢纽内的充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管理。5 数据要求5.1 总体要求应具备数据汇聚、存储、备份、管理、分析与应用、交换与共享等功能,实现可持续的数据质
23、量和数据安全管控。5.2 数据资源汇聚5.2.1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运行监测数据的汇聚。5.2.2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内多种运输方式业务系统间运行数据和管理数据的汇聚。5.3 数据存储管理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数据存储、备份以及对存储状态的监控等功能。5.4 数据资源管理应制定统一数据资源目录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各种数据元的数据定义、访问权限、访问途径、访问方法。5.5 数据质量管理应实现数据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等质量监测及异常预警。5.6 数据分析和处理5.6.1 应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数据预处理、统计和汇总、导入和导出、图表报送与打印等基本功能。5.6.2 应实现 4.2 中运行监测中要求的数据分
24、析功能,具备数据分析结果展示等功能。5.6.3 应实现票务信息与综合客运枢纽内多运输方式运力匹配分析等功能。5JT/T 98020245.7 数据交换共享5.7.1 数据传输要求5.7.1.1 应支持数据交换双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据交换。5.7.1.2 应保持7 24 h 持续稳定、安全的传输链路,支持实时或按需数据交换,可用性应达到99.9%。5.7.1.3 数据交换系统应支持故障恢复后的数据补传或断点续传。5.7.1.4 在网络连通的情况下,数据交换共享要求应及时响应。5.7.2 数据共享交换内容5.7.2.1 综合客运枢纽接入数据:应接入但不限于进出综合客运枢纽各类运输方式的票务数据、运
25、力数据、班线(次)数据等,枢纽周边交通信息、周边地理信息、道路拥堵情况、周边停车场、公交、出租、轨道、共享单车等,气象数据、应急信息及有关部门管控信息等。5.7.2.2 综合客运枢纽对外共享数据:综合客运枢纽日客流量、运力情况、班次计划、售票信息、枢纽运营信息和枢纽视频图像信息等。5.7.2.3 数据交换类型和交换优先级应符合 JT/T 11172017 中的规定,数据交换应尽可能依托各地行业部门现有开放数据平台、通过开放数据服务接口等方式,实现各运输方式间数据实时共享。5.8 数据安全管理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及技术防护体系,实现数据分级分类,实现对数据安全风险管控及监测预警,确保数据
26、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6 设施设备技术要求6.1 总体要求6.1.1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应整体规划、统筹设计、避免系统间冲突。6.1.2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所需设施设备应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统筹使用。6.1.3 综合客运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运营主体网络间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系统内信息安全可靠。6.1.4 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系统设备设置应与设定的系统功能相适应,且应具备扩展和升级能力,以满足现有业务运营要求及未来系统的扩展需求。6.1.5 综合客运枢纽内关键设备应采用冗余设计,以保障设施、设备、系统能持续稳定运行。6.1.6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所集成设施设备应采取必要的容错技术和可靠性
27、措施,并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6.1.7 综合客运枢纽内所有区域应实现移动通信运营商信号全覆盖,宜实现无线通信网络(WLAN)全覆盖,重点保障换乘区、售票区、等待区、发车区、餐饮区等的网络通畅,并应符合 GB 15629.11 的有关要求。6.1.8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交换共享与联动支持应满足数据安全机制、数据质量、数据传输稳定性要求。6.1.9 宜根据枢纽实际需要评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精细化管理及服务系统。6.1.10 在具备空铁或不同铁路班线之间等需要多次安检换乘的客运枢纽内,宜采用安检互认模式实现乘客快速换乘衔接,宜设置行李直挂和提取智能设备以减少乘客行李运输困难。6.1
28、.11 综合客运枢纽内有关机房设计宜考虑安全和性能要求进行独立建设,宜支持云计算、云存储等资源的应用。6JT/T 98020246.2 前端采集设备要求6.2.1 图像监测设备6.2.1.1 应具有设备自检和设备故障自动上报功能。6.2.1.2 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兼容不同厂家的监控设备,便于系统的增容扩充。6.2.1.3 设备安全应符合 GB 4943.1 和 GB 8898 的相关规定。6.2.1.4 视频录像设备应符合 GB 20815 的相关规定。6.2.1.5 设备信息传输、交换和控制应符合 GB/T 28181 和 GB 50395 的相关规定。6.2.2 客流检测设备6.2.2.1
29、 客流检测设备数据输出的刷新周期应不超过 30 s。6.2.2.2 客流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应不低于 90%。6.2.3 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设备6.2.3.1 应监测采集 4.2.7 提及的能耗与环境运行信息。6.2.3.2 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设备上传信息的刷新周期应不超过 30 s。6.2.3.3 能耗与环境运行监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应不低于 90%。6.3 动态信息发布终端要求6.3.1 应采用一体化、模块化设计,支持增减功能块。6.3.2 应支持远程控制、远程升级、集中维护和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功能。6.3.3 宜支持文字、图形、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6.3.4 应采用信息安全防护手段,确保信
30、息发布系统网络安全,具有“一键断电”功能。6.4 安全疏散与应急系统设备要求6.4.1 应采用冗余设计,能够支持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6.4.2 应符合 GB 17945 的相关规定。6.5 监控中心设备要求6.5.1 监控大屏6.5.1.1 应对输入信号源图像进行大小、位置的拖动,可实现图像整屏、单屏、置前、组合、叠加以及漫游显示等功能。6.5.1.2应实现输入设备的信号源定义、调度和管理,并能任意定义、编辑和调用信号源窗口模式组合。6.5.1.3 系统设计和项目施工应符合 GB 50464 的规定。6.5.2 视频会议系统设备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应符合 YD/T 5032 的规定。监控视频应符合
31、 GB/T 30147 中视频智能分析的规定。6.5.3 会商控制系统设备应支持音视频、计算机、大屏、扩声系统等会议设备的集中控制。7JT/T 98020246.5.4 系统设备监控中心系统设备安全应符合 GB 4943.1 的相关规定。6.6 配套设施要求6.6.1 监控中心6.6.1.1监控中心宜独立设置,并满足日常监控、视频会议、会商讨论、应急值守、协同联动的功能要求。6.6.1.2 监控中心应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调度要求预留网络通信、工位等环境,主要建筑环境应符合GB/T 50314 的相关规定。6.6.2 网络和通信6.6.2.1 应配置满足设备运行的通信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局域网(LA
32、N)、无线局域网(WLAN)、广域网接口(WAN)、电话和无线集群,应符合 GB/T 15629.3 和 GB 15629.11 的相关规定。6.6.2.2 网络信息安全应符合 GB/T 22240 的相关规定。6.6.2.3 网络性能要求应符合 YD/T 1171 的相关规定,能够对无线局域网(WLAN)的接入量进行监测与调整,满足信息服务畅通的要求。7 系统性能要求7.1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应具备可用性、扩展性和适当先进性,并保证 7 24 h 连续运转,可用性需达到 99.9%。7.2 视频图像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90 d,涉及重大事件的录像应永久保存;相关业务数据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5 年;警情信息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1 年,录音文件的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6 个月。7.3 系统发布紧急事件信息的刷新周期应不超过 30 s;无线对讲系统接讲即通;动态信息更新周期不宜超过 60 s。8JT/T 98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