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祈福辟邪、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祛病防疫、爱国精神。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 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 除灾的愿望。有说法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 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 都与辟邪除灾、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与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佩香囊、 拴五色丝线辟邪、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憎像、喝雄黄酒、洗草药水、薰苍术 祛病防疫等等习俗。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
2、是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公元前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 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 的爱国主义乐章。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 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 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
3、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23、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 用箸叶(或枝叶、筋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其由来久 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 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 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 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 亚诸国。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 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
4、、蛤篓、蛋黄等多种 馅料。24、吃五黄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鳍、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 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 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 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 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 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
5、隆重节日。端午节是古老 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 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 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 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 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 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6、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 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 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 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 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 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前476年)的伍子
7、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 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 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 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 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 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 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
8、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 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 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 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 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 的图腾的部族-
9、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 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 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 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 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 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 的节日。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 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 流行,
10、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 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 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 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 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 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11、。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 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 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 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 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 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 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
12、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 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与、白芷、排草、苓草、丁香、山 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 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 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6、挑“端午担”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称已定 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萝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礼品到女 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7、铸
13、阳燧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 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 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 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 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 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 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
14、间根深蒂固。8、栓五色丝线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缙、朱索等。系在蚊帐、 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 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 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 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 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9、浸龙舟水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 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
15、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 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 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 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 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龙舟水”来 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 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10、放纸莺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 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莺。它是玩具,在竹蔑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 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
16、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11、佩长命缕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 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 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 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 一名辟兵绍”。12、采药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 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 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
17、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 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 间。13、打午时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 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 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 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 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14、贴午时符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 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 疾
18、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 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 福,蒲剑斩千邪。”15、新抱手艺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 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 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 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 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16、送灾难送灾难,是古时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该民俗主旨是驱邪、 消灾。端午节正
19、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另有形式为, 从社境庙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 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17、薰苍术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 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 神清气爽。18、斗草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 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 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
20、;儿童则以叶柄相勾, 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19、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 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 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 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 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 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20、佩豆娘佩豆娘是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 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21、: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缙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 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21、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 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娱蚣、毒蛇、蝎子、壁虎和 蟾蛛,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 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 日、恶日”而避之。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 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22、跳钟帽、悬钟帽像跳钟帽:一种民间舞蹈,又称“
22、嬉钟帽” o据悉,跳钟懈,源自北宋,是古 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 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帽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 懈”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懈,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懈图一月, 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钟懈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懈像, 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 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 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尴, 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 中所见画成钟情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