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赤壁赋教案(07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999520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9赤壁赋教案(07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9赤壁赋教案(07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9赤壁赋教案(07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赤壁赋教案(07人教版必修2).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 9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 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 相

2、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三、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 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 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蒙杰。遥想公理当年,小乔初嫁了,碓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橘槽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礁穗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 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苏轼)词须关西 大汉,铜甚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 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4、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 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 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2背景性资料。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 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 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 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硬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 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

5、的小人污蔑他“衔 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 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 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 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 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 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 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 交往中,感到了温暖

6、,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围想情感。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可采取个别诵读、整体指导,再集体诵读的方法。四、品读课文第1、2段。问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明确:景一一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一一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一一“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 生情。问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

7、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 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五、总结、扩展。“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亦由写景起 睾,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 放歌之乐,再写萧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弓I出作为主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 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六、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 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第二课时一、品读35段。问1:第3段感情如

8、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感情之悲原因: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 困境。)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 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J。“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 慨。问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 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 于自

9、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问3:结尾段感情如何?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问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 “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 和消极的心态。问5: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 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问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明确:(1)引出赋的特点。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 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

10、.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苏轼 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 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 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为主”。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二、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曲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 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

11、基础。第4 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 品味感受。三、扩展:比较阅读。1阅.读后赤壁赋,体会两篇赤壁赋一的异同。苏轼以“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游赤壁作赋借景抒情,咏古寄慨,使“前”“后”赤壁赋 成为古文中的典范之作。“前” “后”赤壁赋是姐妹篇。前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日的江 中夜游,后赋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时间仅隔三个月。地点同是黄州赤壁,背景同是月 下大江,但因为季节不同,心境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也各异前赋描写的是初秋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赋 与客相约,泛舟月下,所写之景,主要是大江、明月、清风,所抒之情,所发议论也是围绕 此景而展开。前赋只是在舟上观景、抒情、议论,简直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前赋运 用主客对话的传统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看法。前赋抒发的主要是超脱地俯察人生与 宇宙之后的哲理感悟。主要通过文中设定的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不同看法的 议论,比较明显豁然。后赋描写的.是初冬江上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 赋是作者从东坡雪堂出来散步,面对“月白风清”的良夜,偶然产生的游兴后赋虽也是与 客泛舟赤壁,但是不只是在舟上,而且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更像一篇游记散文。后 赋则用道土化鹤的梦境,照应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书法超脱的情怀。后赋带 有更浓重的消极情调和虚无色彩,是作者希冀摆脱显示生活的.苦闷,而又无法摆脱的痛苦 情绪的反映。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叙述的感情色彩,比较隐晦。过景物描写和叙述的感情 色彩相同:两篇文章用韵疏密相间,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而又归于自然畅达,典型地表现了 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