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项目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要求.doc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97991593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49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项目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项目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项目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项目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要求.doc(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规定(试行) 4月22日发布 4月23日实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目 录前 言11 总 则22 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33 基本规定44 滑 坡54.1 普通规定54.2 勘察技术规定64.3 实验及指标拟定74.4 稳定性验算与评价84.5 动态监测114.6 防治工程要点115 崩塌危岩体125.1 普通规定125.2 勘察技术规定125.3 稳定性评价135.4 监测和预报145.5 适当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要点156 泥石流156.1 普通规定156.2 勘察技术规定166.3 测试技术规定176.4 综合评价176.5 防治监测工程要点2

2、07 不稳定斜坡207.1 普通规定207.2 勘察技术规定217.3 采样及测试237.4 稳定性评价247.5 斜坡监测257.6 斜坡防治工程258 岩溶塌陷268.1 普通规定268.2 勘察技术规定268.3 采样及测试308.4 稳定性评价318.5 岩溶塌陷长期监测328.6 岩溶塌陷防治工程339 采空区塌陷339.1 普通规定339.2 勘察技术规定339.3 采空区塌陷预测369.4 稳定性评价379.5 采空区塌陷监测379.6 采空区防治工程3710 资料整顿及成果报告3810.1 普通规定3810.2 原始资料3910.3 岩土性质指标记录3910.4 岩土性质指标选

3、用4110.5 勘察报告42附录A 地质灾害勘察设计编写提纲43附录B 地质灾害分类44附录C 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编写提纲48附录D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T49附录E 物探测试50附录F 岩体抗剪强度指标折减系数56附录G 岩溶塌陷勘察岩石实验重要项目57附录H 土洞、溶洞顶板安全厚度估算办法58附录J 矿山开采安全深度计算办法62附录K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计算办法64前 言为适应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原则化需求,加强对该工作指引,并使其更加规范,质量可靠,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关于单位专家编写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规定,以统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本原则按国标规定、并参照关于

4、地方原则、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原则共涉及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资料整顿及成果报告10章,规范性附录A、B、C;资料性附录D、E、F、G、H、J。本原则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原则起草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察规划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本原则重要起草人:常大美、时南翔、杨胜元、刘秀伟。本原则经赵国宣、丁坚平、魏康林、谢树庸、刘仁义、伍锡举、莫安儒等专家审查。1 总 则1.0.1 为统一贵州省地质灾害勘察技术原则,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符合技术先进、质量可靠、

5、经济合理、安全合用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1.0.2 本技术规定规定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办法、研究内容、评价准则,合用于贵州境内常遇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1.0.3 地质灾害勘察应在广泛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震、矿产,本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经验等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上,充分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定,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合理、结论精确、建议可行勘察报告。1.0.4 地质灾害勘察属于岩土工程领域中专门勘察,除应符合本技术规定技术规定,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关于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技术规定

6、。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滑坡 在一定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以重力为主作用下,沿斜坡内部软弱面或软弱带(一种或各种)发生剪切破坏而产生整体下滑现象。2.1.2 崩塌危岩体 陡峭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并以滚动、跳动、坠落移动现象称为崩塌。被多组不持续构造面切割分离、稳定性极差、具备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条件地质体,称为危岩体。2.1.3 泥石流 在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于暴雨或融雪等水源激发、具有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土、水、气混合流,是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一种地质作用。2.1.4 不稳定斜坡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也许

7、引起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斜坡地段。2.1.5 岩溶塌陷 由于地下存在岩溶洞隙而引起地上岩、土体覆盖层向下陷落而导致灾害现象。2.1.6 采空区塌陷 由于地下存在采空区、井巷、隧道等而引起地上岩、土体覆盖层向下陷落而导致灾害现象。2.1.7 地质灾害勘察 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地质灾害区进行系列地质工作,并提出综合报告和图件过程,是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前必要进行工作环节之一。2.2 符 号2.2.1 岩土性质指标i滑面上内摩擦角原则值;Ci滑面上粘结强度原则值w水重度Q i水平地震力W崩塌危岩体重力m泥石流重度Gm固体物质相对密度(比重)2.2.2 计算参数指标Fs滑坡稳定系数Gi滑

8、体重力Ri滑体抗滑力Ni滑动面上法向分力Ti滑动面上滑动分力i滑动面底面倾角Li滑动面长度i传递系数Pwi动水压力V滑体(岩体)后缘裂缝静水压力U沿滑面扬压力hw裂隙充水高度Ei滑体剩余下滑力t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崩塌体滑移面倾角固体物质体积和水体积之比Qm泥石流流量Fm泥石流流体过流断面面积Vm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I泥石流水面纵坡Rm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F洪水时沟谷过水断面积x湿周阻力系数泥石流修正系数mm泥石流粗糙系数2.2.3 其 她m平均值原则差变异系数n参加记录指标数量s记录修正系数3 基本规定3.0.1 地质灾害勘察应依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按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分阶段进行

9、。地质条件简朴、规模不大、基本要素较清晰,或灾情危急、需采用抢险治理地质灾害体,可以简化勘察程序,采用一次性勘察。3.0.2 地质灾害可行性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技术规定。重要采用收集资料、调查测绘为主,辅以必要勘探及测试工作。基本查明地质灾害产生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初步拟定地质灾害体分布范畴、规模大小、形成机制、形态特性,对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及危害限度、防治必要性和也许性作出评价,提出也许防治工程方案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初步指标,提供可行性研究设计进行防治或避让和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工程地质根据。3.0.3 地质灾害初步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技

10、术规定。在分析运用已有资料和控制性勘察资料基本上,开展符合初步设计阶段规定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产生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地质灾害体空间形态特性、物质构成与构造特性、变形破坏现状和危害限度,计算并综合评价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及其演化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优化可行性研究治理工程方案初步设计提供工程地质和岩土力学根据。3.0.4 地质灾害详细勘察,应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规定。应在充分分析、运用初步勘察成果基本上,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场地和地基开展有针对性工程地质测绘、勘察和测试工作。详细查明防治工程施工区地质灾害体厚度、物质构成、构造特性、空间分布特性,地下水类型及其富

11、水限度和空间分布特性,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和水文地质实验,补充采集必要室内岩、土、水实验分析样,并依照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采用各种地质模型检算地质灾害体现状稳定性和采用治理工程办法后稳定性,为地质灾害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对治理工程办法、构造形式、埋置深度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3.0.5 地质灾害一次性勘察工作深度与成果资料,应符合详细勘察基本技术规定。3.0.6 地质灾害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实验综合办法,并遵循先进行调查、测绘,后进行勘探、测试、实验工作程序。3.0.7 地质灾害勘察岩土分类与鉴定,岩土水

12、实验样采集办法、勘探编录,原位测试与室内实验技术办法,应符合国家现行关于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有关专业技术规范、规程及贵州省地方原则关于规定。3.0.8 各类地质灾害和各阶段勘察,均应先编制勘察设计书(附录A),严格按照设计书开展工作。当勘察过程中浮现与设计书预估地质状况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进行勘察办法及其工作量调节。3.0.9 现场勘察工作应保证各类勘探、测试原始资料完整性、精确性和可靠性。3.0.10 资料整顿及成果报告应符合真实精确、分析有据、结论可信、简易可行。4 滑 坡4.1 普通规定4.1.1针对滑坡灾害性质及其危害限度,查明滑坡灾害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及范畴、规模、地质背景,

13、判断滑坡稳定状况,预测其发展演变趋势,为滑坡灾害防止、治理提供根据。4.1.2 滑坡勘察涉及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及工程勘探,范畴应包括滑坡灾害区及恰当扩宽邻近稳定地段,比例尺可依照滑坡规模选用1:2001:1000。4.1.3 在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基本上,沿滑动主轴方向布设勘探线,勘探线长度应超过滑坡灾害影响区范畴1020m。4.1.4 用合理实验、验算办法拟定滑坡体岩、土物理力学抗剪指标,并进行灾害体稳定性评价。4.1.5 依照稳定性评价及监测成果,提出滑坡灾害治理原则和建议。4.2 勘察技术规定4.2.1 依照滑坡体物质构成、构造型式及滑体性质、发生年代和规模大小等因素进行滑坡分类(附录B)

14、。4.2.2 依照滑坡规模、危害限度、治理难度、工程重要性等因素,将滑坡按表1划分级别:4.2.3 依照地质环境条件和需查明工程问题,滑坡勘察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坑探、井探、槽探、物探等形式为主,对规模较大深层滑坡可采用钻探手段,并辅以必要洞探和物探工作。物探测试工作办法及应用参照附录E。4.2.4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涉及由滑坡活动引起地面变形破坏范畴,重要内容有:滑坡后缘断裂壁及滑坡台地形状、位置、高差、坡度及其形成顺序;滑坡舌前缘隆起、滑塌状况与剪出口位置;滑动面(带)坡度、分布位置、物质构成及擦痕方向等。坡体破坏裂隙分布范畴,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分布密度、产生时间、特性及其力学性质

15、。滑坡分级表表1重 要 性重 要较重要一 般危害限度大危害人数300人或经济损失1000万元一 级一 级二 级中危害人数50300人或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一 级二 级三 级小危害人数50人或经济损失100万元二 级三 级三 级治理难度复 杂一 级一 级二 级一 般一 级二 级三 级简 单二 级三 级三 级滑坡微地貌形态,地层构造、岩层产状、节理发育规律,滑体岩土构成状况,并拟定滑坡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滑坡地下、地表水露头(如井、泉、积水洼地等)及滑带水分布与流量。滑坡灾害区破坏限度。4.2.5 视滑坡灾害区规模大小,沿滑动方向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及勘探孔布置应有助于查明滑坡灾

16、害特性,除主轴方向必要布置纵勘探线外,在主轴线两侧及滑体外亦应布置纵勘探线。在垂直滑动方向上,以纵勘探线勘探孔(点)为基本,依照实际状况布置适量横勘探线。4.2.6 控制性纵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根据滑坡规模仿定,但不适当不不大于40m。纵、横勘探线端点均应超过滑坡灾害区边界。4.2.7 各纵、横勘探线上勘探孔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土层一定深度(35 m),以满足对滑坡灾害治理需要。4.2.8 为全面理解和描述滑坡灾害体工程地质特性,宜布设一定数量探槽或探井,并用于滑坡体、滑动面(带)和下伏稳定地层中采样。探井深度揭穿最低滑面即可。4.2.9 在上述各勘探线上,对预设地下

17、、地表排水及也许采用工程防治支挡设施地段,尚应按相应构造规定增布勘探点。4.2.10勘探中可以运用钻孔测斜手段,以精确拟定滑动面位置,并可延续至滑坡治理后监测阶段。4.3 实验及指标拟定4.3.1 通过采用与滑动受力条件相似实验办法,获取滑坡体和软弱构造面物理力学抗剪指标,对软弱构造面(滑带土)可作重塑土或原状土多次剪实验,并求出多次剪和残存剪抗剪强度。4.3.2 滑坡体中每一岩土单元,特别是弱构造面、滑带土取样数量,均不得少于9件。4.3.3 滑面(带)抗剪强度指标依照岩土性状、滑坡稳定性、变形大小以及与否饱和等因素,用实验值、反算值和经验值(工程类比)综合分析拟定。4.3.4 采用反算法检

18、查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实测二个或二个以上主滑断面进行计算。对正在滑动滑坡,其稳定系数Fs可取0.901.00;对处在暂时稳定滑坡,稳定系数Fs可取1.001.05。4.3.5 对大型滑坡或起控制作用软弱面,宜进行现场原位剪切实验。必要时可增作岩体应力测试、波速实验、孔隙水压力测定等。4.3.6 评价滑面(带)如下稳定层岩土性状,并提供物理力学指标,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根据。4.4 稳定性验算与评价4.4.1 滑坡稳定性验算合用于对已发生滑坡灾害区域稳定状态评价,同步也作为对灾害区与否实行治理根据。4.4.2 依照滑坡类型和破坏形式,滑坡稳定性验算办法可采用折线滑动法、圆弧滑动

19、法及平面滑动法:堆积层滑坡和较大规模碎裂构造(风化厚度较大、岩质较软或岩体整体极破碎)岩质滑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顺层滑坡和已经发生平面滑动土层滑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除圆弧滑动和平面滑动以外较为复杂滑坡,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4.4.3 滑坡稳定性验算时选取平行滑动方向、有代表性断面不适当少于3条,其中一条应是主滑断面,并应分别划分出牵引段、主滑段或抗滑段。4.4.4 当滑体中另有局部滑动也许、或具备多层滑面时,除验算整体稳定外,尚应验算局部稳定及各层滑动面稳定。4.4.5 当灾害发生与地下、地表水直接有关,在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时,应考虑动水压力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并将其同步作为提

20、交治理设计根据。4.4.6 滑坡灾害区稳定性综合评价,依照灾害区规模、滑动前兆、主导因素、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成果进行,并依照发展趋势和危害限度,提出治理方案建议。4.4.7 滑坡稳定性验算办法,相应着不同荷载组合所考虑工况有如下三种:工况1:自然工况,指勘察期间工况,作用于滑坡上荷载有滑坡体自重+地面荷载;工况2:地表水、地下水工况,指暴雨(n年一遇)条件及河流、库岸附近条件下工况,作用于滑坡上荷载有滑坡体自重+地面荷载+地下水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工况3:地震工况,指地震作用条件下工况,作用于滑坡上荷载有滑坡体自重+地面荷载+地震力。工况阐明:在河流或库岸斜坡中涉水滑

21、坡,考虑水位变动产生动水或静水压力。地震烈度为6度或不大于6度时,不计入地震力;不不大于6度时,灾害体稳定性验算应计入地震力。地震荷载仅考虑沿滑动主滑轴线方向水平向地震作用。计算工况拟定,可依工程详细条件和整治设计需要综合而定。4.4.8 滑坡稳定性验算计算公式:当滑动面为折线时,综合考虑工况1、工况2、工况3稳定系数Fs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4) (5) (6) (7) (8)式中:Fs滑坡稳定系数;Gi第i计算条块滑体所受重力与建筑等地面荷载之和(KN/m);Ri第i计算条块滑体抗滑力(KN/m);N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上法向分力(KN/m);Ti第i计算条块滑动

22、面上滑动分力(kN/m),当浮现与滑动方向相反滑动分力时,Ti应取负值;i第i计算条块底面倾角();i第i计算条块滑面上内摩擦角原则值();Ci第i计算条块滑面上粘结强度原则值(KPa); L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i第i计算条块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计算条块时传递系数;Pwi第i计算条块所受动水压力(KPa),作用方向倾角为i(),动水压力作用角度取为计算滑块底面倾角i和地下水面倾角i平均值;w水重度(KN/m3);Vi第i计算条块岩土体水下体积(m3/m);Qi水平地震力(KN);kH地震水平系数:烈度为7度时kH0.1;烈度为8度时kH0.2;烈度为9度时kH0.4;Cz地震综

23、合影响系数,取0.25;i地震加速度分布系数,对崩塌、滑坡体取1.0;当滑动面为圆弧时,综合考虑工况1、工况2、工况3稳定系数Fs计算公式如下: (9) (10) (11) (12) (13) (14)式中各字母变量含义同前。3 当滑动面为单一平面(平面滑动)时,综合考虑工况1、工况2、工况3稳定系数Fs计算为上述公式914,但取条块数为1。4 对于岩质滑坡,滑动面普通为层面或外倾软弱构造面,稳定系数Fs计算公式同公式9、公式10,且条块数为1,其中: (15) (16) (17) (18)式中:V滑体(岩体)后缘裂缝静水压力(KN/m);U沿滑面扬压力(KN/m);hw裂隙充水高度(m),取

24、裂隙深度1/22/3;4.4.9 依照滑坡稳定性验算成果,采用表2评价滑坡整体稳定性: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滑坡级别稳定系数计算方法表2一 级二 级三 级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1.351.301.25圆弧滑动法1.301.251.20当滑坡稳定系数计算值Fs不大于表中规定值时,滑坡整体稳定性不满足规定,必要要对滑坡进行治理,以保证滑坡此后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对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滑坡,其稳定性评价系数应恰当提高。4.5 动态监测4.5.1 对滑坡灾害区动态监测涉及灾害发生阶段和治理后稳定阶段。 4.5.2 动态监测可以提供滑坡灾害发生阶段发展变化趋势,同步作为灾害治理办法和设计方

25、案根据,并验证稳定性评价成果。4.5.3 动态监测涉及:滑坡及其各某些地面变形,水平、垂直位移,裂隙延伸变化、速度及移动方向;地面建筑物变形特性,开裂状况、破坏后果和位移量大小;已有支挡构造及相应工程设施承受压力及位移;滑坡体内地下水露头、水位、流向观测等。4.6 防治工程要点4.6.1 在稳定性评价基本上,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先治坡,后建设防治原则。结合滑坡灾害特性采用治坡与治水相结合办法,合理有效地整治滑坡,避免灾害再度发生。4.6.2 滑坡防治工程应考虑滑坡类型、成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稳定性、工程重要性、坡上建(构)筑物和施工影响等因素,分析滑坡有利和不利因素、发展趋势及

26、危害性,对于滑坡主滑地段可采用挖方卸荷、排水注浆等应急辅助办法,对抗滑地段可选用抗滑支挡、堆方反压等有效治理办法。4.6.3 滑坡防治方案除满足滑坡整治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护构造与相邻建(构)筑物基本关系,并满足已有建筑功能规定。4.6.4 当滑坡灾害治理抗滑支挡构造需提供滑坡下滑推力时,可按传递系数法由下列公式计算: (19)式中:Ei、Ei-1分别为第i条块、第i-1条块滑体剩余下滑力(kN/m),当Ei、Ei-1为负值时取0;t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普通取1.051.25。Ti、Ri变量含义同前。4.6.5 普通状况下,工程滑坡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取t=1.25,而对于自然滑坡,涉及新滑坡、古滑坡

27、,依照滑坡类型、对滑坡研究限度、工况条件判断及稳定现状、破坏后果严重性和整治难度,由滑坡灾害规模、危害限度、工程重要性等因素综合拟定,也可由附录D拟定。当对滑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工况条件判断接近实际、滑坡自身较为稳定期,可恰当减少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取值。5 崩塌危岩体5.1 普通规定5.1.1 在崩塌危岩体灾害区中,对已发生崩塌体和危岩同步展开调查,对尚未发生应着重对其状态和与否稳定进行调查,并预测崩塌危岩规模及形成堆积体、落石危害范畴。5.1.2 崩塌危岩体灾害区勘察需查明危岩分布及产生崩塌条件、危岩规模、类型、稳定性等,拟定崩塌危岩危害范畴,对灾害区做出工程建设适当性评价,并依照崩塌产生机制

28、提出防治建议。5.2 勘察技术规定5.2.1 崩塌危岩体灾害普通多由不稳岩体塌滑、倾倒或坠落引起。崩塌危岩体可依照其规模和解决难易限度划分为如下三类:类:崩塌危岩体落石方量不不大于5000m3,破坏力强,难以解决。类:崩塌危岩体介于I类和类之间。类:山体较平缓,岩层单一,风化限度轻微,岩体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等。崩塌危岩体落石方量不大于500m3,破坏力小,易于解决。5.2.2 崩塌危岩体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在顺崩塌方向纵断面上,比例尺宜采用1:200。其内容重要为:调查崩塌、危岩特性、类型、分布范畴及崩塌危岩体大小、崩落方向和发展过程。查明灾

29、害区斜坡地貌、坡度、山体危石分布状况及坡脚塌落规模。查明斜坡地层构造、岩性特性和风化限度,岩体构造面发育限度、产状、组合关系,延展、贯穿状况和闭合、填充等状况,以及危岩体节理密度、卸荷裂隙发育宽度等。收集本地气象、水文及地震资料,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崩塌落石影响。综合分析崩塌危岩发生各种内、外因素。5.2.3 在灾害区,对有覆盖层地段布置适量探井进一步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限度,同步运用探井采用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实验,为崩塌体稳定性验算提供计算参数。5.2.4 当遇较大规模崩塌危岩体时,应布设适量勘探剖面。勘探线按其活动中心,贯穿崖顶、锥顶、岩堆前缘弧顶布置纵向剖面,或按垂直地

30、形等高线走向布置横向剖面。勘探线间距不适当不不大于50m,每个崩塌体至少有1条勘探线。5.2.5 勘探线上布置勘探点钻探孔深宜钻至崩塌体如下5m,查明岩土软弱夹层、含腐植物夹层和地下水等资料。5.2.6 岩石峭壁普通采用地层岩性描述、节理记录办法,可不布置勘探点。5.2.7 依照崩塌危岩破坏型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有关图件,标明崩塌危岩分布、大小和数量。5.2.8 运用工程物探技术,查明崩塌危岩体厚度和平面分布,辅助对灾害区评价和整治。5.2.9 凡与崩塌、危岩灾害发生联系滑坡、泥石流,按第4章及第6章规定进行勘察和评价。5.3 稳定性评价5.3.1 对已发生灾害或存在崩塌隐患、即将发生

31、崩塌危岩体,应进行稳定性评价和验算,拟定崩塌危岩体稳定状况,为选取整治办法提供根据。5.3.2 运用工程类比法,对已发生危岩崩塌区或稳定山体所表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不稳构造面特性及客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比,依照崩塌危岩体当前状况,判断产生危岩崩塌也许性及其破坏力。5.3.3 对已发生崩塌体稳定状况可用下式初步决定: (20)式中:崩塌体滑移面倾角();崩塌体内摩擦角()。当崩塌体以碎石为主时取3040,当崩塌体以粘性土为主时取1025。5.3.4 对滑移式崩塌危岩体,其抗滑动稳定性系数可按第4.4.8条中第4款规定计算。5.3.5 对普通倾倒式崩塌危岩体,其抗倾覆稳定性系数按下式计算: (2

32、1) (22) (23)式中:W崩塌危岩体重力(KN);崩塌危岩体倾倒前外侧下端处至重力延长线垂直距离,可取崩塌危岩体宽度一半(m);h0水位高,暴雨时取岩体高度(m);h岩体高度(m);fw静水压力(KN);Q水平地震力(KN)。5.3.6 对已发生坠落危岩体,视其坠落区地质条件及崩塌范畴大小、平面展布,采用恰当计算模式验算其稳定状况。5.3.7 在稳定性验算基本上,结合勘察技术工作,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趋势并指出与否需进一步监测和采用应急办法预案必要性。5.4 监测和预报5.4.1 当鉴定灾害区崩塌体或危岩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同步,宜对张裂缝进行监测,以便对崩塌危岩变形类型、发展速度进行判断,为

33、崩塌危岩预测预报和制定对的治理方案提供根据。 5.4.2 对潜在崩塌体和张开性裂隙危岩进行长期监测时,可以在岩体重要部位设立伸缩仪,记录其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绘制时间与水平位移、时间与垂直位移关系曲线。依照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对其变形、发展速度作出判断和预报。5.4.3 对有较大危害大型危岩,结合监测成果,对也许发生崩塌时间、规模、滚落方向、途径、危害范畴等作出预报。5.5 适当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要点5.5.1 经对崩塌危岩体灾害区及稳定区山体形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构造面分布、产状、闭合及填充状况调核对比,分析山体稳定性、危石分布,判断产生崩塌落石也许性及其破坏力。5.5.2 适当性评价

34、应符合下列规定:类灾害区不应作为各类建筑物建筑场地,各类线路工程应绕避,确无绕避也许时,必要采用切实可靠治理办法。类灾害区,当坡脚与拟建建筑物之间不能满足安全距离规定期,必要对也许崩塌岩体进行加固解决。必要通过线路工程,应采用防护办法。类灾害区作为建筑场地时,应以所有清除不稳定岩块为原则,对稳定性稍差岩块应采用加固办法。5.5.3 崩塌危岩体灾害治理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必要采用安全可靠防治治理办法,其方案以覆盖遮挡、支撑加固、抗滑锚固、灌浆勾缝、护面排水、刷坡卸载等为主。6 泥石流6.1 普通规定6.1.1 对泥石流灾害勘察普通通过收集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35、地层岩性、水文气象等方面状况,判断灾害发生区及其上游沟谷所具备产生泥石流条件,评价泥石流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危害限度等,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井提出解决办法。6.1.2 对泥石流灾害区勘察手段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辅以适量勘探测试工作,查明其从上游到下游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工程地质特性。6.2 勘察技术规定6.2.1 泥石流类型划分基本原则:依流域特性可划分为山坡型和河谷型两类;依地貌特性可划分为山区泥石流和准山前区泥石流;依物质成分可分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依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固体成分占4060,最高达80,粘性大)和稀性泥石流(水为主,固体物质占1

36、040,粘性土少)。6.2.2 泥石流灾害依照其爆发频率划分为高频率泥石流沟谷和低频率泥石流沟谷,并依照其规模和破坏限度划分为三个亚类(附录B)。6.2.3 泥石流勘察中调查测绘范畴涉及沟谷至分水岭所有地段和也许受泥石流影响地段。测绘比例尺,对全流域宜采用1:100001:50000;对中下游可采用1:10001:5000。6.2.4 为查明灾害区工程地质条件应着重调查如下内容:已发生暴雨强度,涉及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地表水、地下水活动状况;沟谷地形地貌特性,涉及沟谷切割状况、坡度,弯曲、粗糙限度,并划分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沟谷整个汇水面积;灾害形成区水源类型、水量、汇水

37、条件,山坡坡度、地层岩性和风化状况;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及也许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分布范畴、储量;灾害流通区沟床纵横坡度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状况、沟床冲淤变化;灾害堆积区内堆积扇范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状况;查明堆积物性质、层次、厚度、普通粒径和最大粒径;鉴定堆积区形成时间、堆积速度、估算最大堆积量;灾害区与否有发生泥石流历史,历次泥石流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和灾害状况;与否有促成灾害发生人类工程活动等。6.2.5 在测绘与调查工作基本上,运用物探、钻探、井槽探等勘探手段进一步查明:灾害形成区固体物质来源;灾害堆积区堆积物性质、构造、粒径大小和分布,

38、分析泥石流物质来源、搬运距离、泥石流发生频率;在也许设立防治工程地段,查明该地段各类岩土层岩性、构造、厚度和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关资料。6.2.6 勘探线应采用纵向重要勘探线和辅助勘探线相结合办法,每条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布置要点:在泥石流形成区,勘探线和勘探点布置在固体物质来源相对集中部位,勘探深度应揭穿松散体厚度,进入下伏基岩不不大于5m;在泥石流堆积区,主勘探线布置于扇形轴部,勘探点间距2050m,主剖面两侧布置辅助剖面。剖面及勘探点间距视堆积扇大小而定。勘探点深度应穿过堆积体厚度,进入稳定地层不不大于5m;在拟设治理工程支挡地段应布置勘探线,在岩土

39、层厚度、性质变化较大部位可垂直轴线布置短剖面。勘探点间距2040m,勘探点深度应结合治理设计规定,穿过松散层进入基岩35m。以上各勘探点进入下面稳定基岩深度还应满足不不大于泥石流体中最大块石直径1.01.5倍,对于厚度较大泥石流堆积体,勘探点深度宜恰当加深。6.2.7 为理解泥石流灾害区整体岩土构造,也可采用物探办法,探测点间距不不不大于50m。6.2.8 泥石流区存在滑坡、崩塌、危岩体时,地质测绘与勘察工作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第4、5章规定。6.3 测试技术规定6.3.1 为查明岩土性能,可在钻孔中进行标贯、动力触探、波速测试;为查明土渗入性可在钻孔中进行抽水、注水、压水实验。6.3

40、.2 堆积物颗粒分析样品,考虑其含大颗粒特点,每件样需500kg,且应在现场将2cm 以上颗粒在野外筛分,2cm 颗粒送实验室进行颗分。6.3.3 泥石流区土样采集数量不应少于6件;在防护工程地段,每一稳定土层取样不少于9件;当存在滑坡时土样采集数量应符合4.3.2条规定。6.4 综合评价6.4.1 在勘察工作基本上,对泥石流按表6.2.2进行工程分类,然后依照泥石流规模及其危害限度进行综合评价。6.4.2 泥石流特性值测定与计算:泥石流重度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24)式中:m泥石流重度(kN/m3 );w水重度(kN/m3 );Gm固体物质相对密度(比重),普通取2.42.7;f固体物质体积

41、和水体积之比,以小数计。泥石流重度也可由表3经验值拟定:泥石流重度经验值表3泥石流稠度泥石流重度(kN/m3 )泥石流稠度泥石流重度(kN/m3 )泥砂饱和液体1112粘性粥状1516流动果汁状1314挟石块粘性大浆糊状1718泥石流流量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25)式中:Qm泥石流流量(m3/s);Fm泥石流流体过流断面面积(m2);Vm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泥石流流速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26) (27) (28) (29)式中:Vm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I泥石流水面纵坡(%);Rm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F洪水时沟谷过水断面积(m2);x湿周(m);阻力系数;Gm固体物质

42、相对密度(比重),普通取2.42.7;泥石流修正系数;mm泥石流粗糙系数,见表4。泥石流粗糙系数表4河 床 特 征mm值坡 度极限值平均值糙率最大泥石流沟槽,沟槽中堆积有难以滚动棱石或稍能滚动大石块。沟槽被树木(树干、树枝及树根)严重阻塞,无水生植物。沟底以阶梯式急剧降落。3.94.94.50.3750.174糙率较大不平整泥石流沟槽,沟底无急剧突起,沟床内均堆积大小不等石块,沟槽被树木所阻塞,沟槽内两侧有草本植物,沟床不平整,有洼坑,沟底呈阶梯式降落。4.57.95.50.1900.067较弱泥石流沟槽,但有大阻力。沟槽由滚动砾石和卵石构成,沟槽常因稠密灌丛而被严重阻塞,沟槽凹凸不平,表面因大石块而突起。5.47.06.60.1870.116流域在山区中下游泥石流沟槽,沟槽通过光滑岩面有时通过具备大小不一阶梯跌水沟床,在开阔河段有树枝、砂石停积阻塞,无水生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