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样本.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97991452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样本.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州市产业布局计划(-)目 录一、产业布局现实状况 二、功效定位和布局标准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城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温州市产业布局关键指标表 附表二:温州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温州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温州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温州市服务业布局表温州市产业布局计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关键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含有长远性和全局性战略问题。 为加紧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连

2、续发展, 依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编制温州市产业布局计划,关键就关键产业空间布局进行计划,计划年限至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实施性计划,是引导行业布局指导性计划,是平衡专题计划协调性计划。 一、产业布局现实状况(一)陆域资源条件 本市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 11783.5km 2 (约占浙江省 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 2059km 2 ,仅占 17.5% (浙江省为 23.2% )。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 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 627 人 /km 2 (浙江省为

3、 440 人 /km 2 ),平原地域更高达 800 人 /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停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年实现中国生产总值 1060.9 亿元,人均中国生产总值达 14357 元,三次产业百分比为 5.3 : 56.6 :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组成为 28.7 : 32.3 :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紧;轻工产业总产值达 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4、达成 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经济增加点。 (三)产业分布现实状况及特点 本市关键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河口三角洲地域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 “一带两区” 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 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 沿海产业集聚带 ,集聚了全市约 85% GDP 、 90% 工业总产值、 95% 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 以生态产业为主 内陆山地经济区 ,集聚了全市 65% 旅游总收入、 60% 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 海洋岛屿经济区, 集聚了全市 95% 海洋总产值。 产业布局展现以下特点: 1 、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 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

5、山区趋散”。 75% 左右 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域发展相对落后; 85% 以上 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域,山区、海岛发展缓慢。 2 、产业布局基础表现区域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 种植业相对布局在内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域。工业布局关键依靠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温州市区,旅游业则充足挖掘了得天独厚“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 3 、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 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特色产业,前后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全部”、“中

6、国电器之全部”、“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 16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而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块状经济:市区服装和鞋革、乐清电子电器、瑞安汽摩配、永嘉泵阀、苍南包装印刷、平阳塑编等。 (四)产业布局存在问题产业布局面临很多亟待处理问题: 1 、区域分工不清楚,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关键县(市、区)产业结构差异不显著,“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 2 、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和全国优异水平差距较大。 市区集聚辐射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基础设施运

7、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效难以充足发挥,和全国相同城市相差较远。 3 、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资源利用率较差,可连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虽 90% 以上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产业集聚带上,但城镇空间及其内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效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二、功效定位和布局标准 (一)产业功效定位 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把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1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 包含轻工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流通枢纽三层含义。 国际性轻工产品生产基地 做强特色产

8、业、做大潜力产业、培育高新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产品加工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基础达成同期国际优异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含有国际影响力,使温州成为国际轻工产品关键生产基地;完善轻工产业链,努力发展上游原材料业和机械装备业,成为轻工业关键支撑。 国际性轻工产品研发中心 加大优异技术引进、吸收、开发力度,经过引进中国外著名企业、研发设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轻工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加紧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使企业拥有含有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优异技术,使温州成为国际关键轻工产品设计中心、创新中心。 国际性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扩大对外交往,提升国际声誉,加紧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发

9、展,拓宽轻工产品世界流通网络,让世界轻工产品聚集温州、让温州轻工产品走向世界,使温州成为国际关键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2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主动发展为轻工配套服务业同时,大力强化温州作为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产业服务功效,主动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紧温州深水大港建设和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集聚、辐射功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温州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 (二)产业发展方向 紧紧围绕功效定位,结合产业基础,确定本市产业关键发展方向是:主动发展 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高新产业、石化工业、

10、效益农业、旅游业等六大产业。 轻型加工业 关键发展鞋革、衣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 锁具、眼镜、打火机、剃须刀、文具业等 )、汽摩配和塑料制品业等,并延长产业链,主动发展和轻工配套机械装备业。 现代服务业 关键发展 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和科研教育业。商贸物流关键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等。金融关键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金融租赁业等。商务办公关键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和调查、知识产权服务和会展等。科研教育业关键发展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科研服务业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服务业。 高新产业 在主动发展有地方特色轻工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引资力度,主动

11、承接中国外产业转移,培育高新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和当地轻工产业亲密相关高新技术,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充足发挥其对其它产业先导带头作用。 石化工业 充足发挥温州含有岸线资源和深水大港等优势, 加强“引资、引智、引业”,承接外部相关产业转移; 扶持发展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工业和石油液化气深加工等;做大作强有一定产业基础船舶修造业。 效益农业 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果蔬、名优茶、竹笋、中药材、花卉等)、效益养殖业(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加强捕捞业管理调控力度,保持渔业资源可连续利用。 旅游业 经过协调统

12、一、合理开发全市旅游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专题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产业布局标准 1、统筹安排标准: 把本市产业布局放在浙南闽北,长三角经济区、粤闽经济区乃至全国、世界更大视野中考虑,尤其是考虑和周围区域相衔接。统筹考虑市域内县(市、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进行布局。 2、战略调整标准: 依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城市化标准,大幅度整合原有以小城镇为依靠产业分布结构;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5 年乃至更长时间,对产业发展定位、方向提出要求,进行产业布局前瞻性考虑安排。 3、合理分工标准: 城区退出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

13、升产业层次;拉开拉大布局框架,在沿海布局数片大型工业用地;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产业集群布局。 4 、递次推进标准: “面上”在全市分别构筑定位分工各异产业区,引导产业相对向功效产业区集聚;功效产业区产业相对集聚到“线”上,形成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络产业带;产业带上产业相对往“点”上集聚,改“小而多”布“点”为“大而少”布“点”格局。 5 、完善综合标准: 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络,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尤其是轻工产业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6 、突出关键标准: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关键,在布局

14、上确保用地;提升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关键行业特色区块建设。 7 、集约利用标准: 置换整合现有土地,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可连续发展;根据土地级差标准,不一样地域布局土地产出效率不一样产业。 8 、有效调控标准: 充足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布局框架中去,提升产业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四)关键指标 到 年: 中国生产总值达成 4100 亿元,工业总产值达成 8000 亿元; 三次产业百分比调整为 2 : 52 : 46 ; 经济密度达 3500 万元

15、 / 平方公里; 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 0.2 亩左右; 工业(产值)入园率为 85% 左右; 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为 40 亿元 / 平方公里; 万人服务业用地为 0.3 平方公里。三、产业总体布局(一)总体目标 产业布局总体目标是: 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紧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沿海平原构筑若干大型工业产业园,拉开布局框架;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科学分布,构筑“一核三带四区”总体布局,突出农业六类基地,建设工业四大产业园,构建一个中央商务区、一个科研教育区、八个商贸区、十个物流园区,把本市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

16、性综合服务中心。 (二)总体布局 依据总体目标,突出点线面结合,强化梯度集聚,构筑 “一核三带四区” 产业总体布局。 一核强化一个产业关键。 “核”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关键往东、南两方向拓展,东到东海、 南含大罗山、西临五笼山 、北至瓯江。着重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扶持高新产业,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功效,增强辐射能力。 三带培育三条产业带。 以海域、沿海平原、西部山区为主体分别形成蓝色产业带、金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充足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区位优势,形成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带。 蓝色产业带 围绕东部海域(含岛屿和沿海滩涂),主动开发“港、渔、涂、景”等资源,逐步

17、形成以港口物流、新兴产业为关键,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 金色产业带 依靠市域交通干道,在沿海平原地域建成现代化工业、服务业集聚带,着重发展鞋革、衣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等轻工产业及其配套工业,培育扶持石化工业、高新产业,主动利用高新技术和优异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紧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业等。 绿色产业带 - 围绕北部、西部、南部内陆山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合适发展“清洁型资源类工业”。 四区形成四大产业区。 依据资源和产业特色,形成中部

18、城市产业区、南部轻工拓展区、北部旅游产业区、西部生态产业区。 中部城市产业区 以“核”为主体,南北拓展,东西延伸,北临楠溪江、雁荡山景区,西至丽水交界,南接飞云江,东至瓯江口(含“洞头列岛”),陆域总面积约 2700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1000km 2 ,总人口约 390 万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主体,产业“核”内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核”外着重发展技术含量较高轻型加工业和石化工业、商贸物流及生产配套服务业。 南部轻工拓展区 以鳌江流域平原为主体,东到东海(含南、北麂列岛和大北列岛),西近南雁,南至浙闽交界,北临飞云江,陆域总面积约 1700km 2

19、,其中平地面积约 700km 2 ,总人口约 200 万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品关键生产基地和温州轻工产业转移承接中心,着重发展轻工及配套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生产配套服务业。 北部旅游产业区 以楠溪江、雁荡山景区为主体,关键包含北雁风景区、中雁风景区、楠溪江中上游流域及东部海域,陆域总面积约 2800km 2 ,总人口约 60 万人;成为中国著名“山、水”旅游胜地和海水养殖基地,关键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海水养殖业。 西部生态产业区 以飞云湖库区为主体,往周围拓展,包含文成、泰顺全部和鳌江、飞云江中上游内陆地域,总面积约 4600km 2 ,总人口约 90 万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

20、生态旅游业。 高新产业指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表 1 :产业总体布局表 区域 陆域面积 (km 2 ) 年人口 ( 万人 ) 产业功效定位 产业发展方向 中部城市产业区 2700 390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主体 轻型加工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配套服务业 南部轻工拓展区 1700 200 国际性轻工产品关键生产基地和温州轻工产业转移承接中心 轻型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生产配套服务业 北部旅游产业区 2800 60 中国著名“山、水”旅游胜地和海水养殖基地 旅游业、特色海水养殖业 西部生态产业区 4600 90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累计 1

21、1800 740 四、农业布局农业关键布局在绿色产业带和蓝色产业带上,形成六类基地: 经济林果基地、蔬菜花卉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海洋捕捞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经济林果基地 关键布局在绿色产业带上。充足发挥绿色产业带含有特色林果良好生长优势环境,突出抓好特色果茶、中药材等生产,作为山区农业经济关键支撑;在抓好生态林建设基础上,抓好速生林基地、竹笋两用林基地建设。 蔬菜花卉基地在金色产业带沿海平原地域城镇结合部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在绿色产业带主动发展山区蔬菜、山区花卉、马蹄笋等特色品种,完善山区农业产业结构。 畜禽养殖基地食草类禽群养殖布局在山区、半山区,食粮类畜禽养殖布局在低山

22、丘陵地带,蛋、奶生产布局在城郊地域,关键建设文成中部和西北部、泰顺中部和南部、瑞安西北部、瓯海西部、永嘉西部、苍南南部及沿海城郊地域等七个畜禽养殖基地。 水产养殖基地在沿海平原地域滩涂和浅海、岛屿周围和陆域水网地域关键建设七个水产养殖基地:以特色海产品和贝类育苗为主乐清湾养殖基地、以鱼藻类为主洞头养殖基地、以特色海产品为主滨海养殖基地、以贝藻类为主江南养殖基地、综合性大渔湾养殖基地、以贝藻类为主沿浦湾养殖基地和陆域水网淡水养殖基地。 海洋捕捞基地主动实施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实现渔业资源可连续性发展,关键建设洞头鹿西、半屏、瑞安东山、平阳下厂、苍南 舥 艚、霞关六大捕捞基地,在后方主动发展水产

23、品加工业。 粮食生产基地在乐清石帆和天成西部、瓯海潘桥周围平原、瑞安马屿周围平原、平阳万全平原、平阳麻步周围平原、苍南南部沿海平原建成六个面积较大粮食生产基地,主动发展粮食种植、农业高新孵化、种子种苗产业、农业综合服务业等,充足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工业布局遵照统筹计划、合理布局、依靠路港、强化中心标准,以金色产业带为主体, 构筑一条工业产业带,突出四个大型产业园,合适建设若干特色工业园。 1、构筑一条工业产业带 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体,以有效集聚为手段,建设一条从北到南贯穿中部城市产业区和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合理、关键突出、和城市发展协调工业产业带。 2、突出四个大型工

24、业产业园: 在瓯江北岸,以柳市、翁 垟 、乐成和虹桥为中心 乐清片工业产业园 ;在瓯江南岸及瓯江口,以滨海新区和灵昆岛温州浅滩工程造地地域为中心 滨海片工业产业园 ;在飞云江下游两岸,以安阳、飞云为中心 飞云片产业园 ;在鳌江流域,以龙港、 鳌江为中心 鳌江片工业产业园 等四片各具特色工业产业园,使其成为全市工业关键集聚地。 (1)乐清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城市产业区北面地域,北至虹桥、南至黄华 - 七里沿江、西由大桥北入口延伸到永嘉乌牛、东至滨海地带,包含大小门岛 4km 2 ,总工业用地约 110 km 2 ,着重发展电子、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船舶及相关产业,更深层次加强中国外合作

25、,拉宽产业带,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建成为中国最关键、国际有影响电子电器基地。在虹桥东南面布局电子业;在乐成以北、 天成乡以南、 甬台温高速公路以西布局电工电器业;在乐成盐盆山以南和象阳、柳市、北白象、乌牛等镇布局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电机及相关产业。以翁 垟 为中心 , 北含翁 垟 、南临瓯江、西黄华、东至小门和大门,关键发展石油液化气储运、石化深加工业、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建成为亚洲最大石油液化气储运中转基地、中国相关键影响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和浙江省关键船舶修造基地。在翁 垟 一带着重布局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和石化深加工业,在小门、大门布局 石油液化气流通、贮备及后向加工。 在黄华

26、、七里一带预留部分港岸线及纵深一部分陆域布局船舶修造业,成为浙江省内著名船舶修造基地。 (2)滨海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城市产业区东面地域,北至半岛工程围垦区、南到瑞安大典下、西至沙城 - 鲍田 - 大典下一带、东至滨海围垦区,总工业用地约 110km 2 ,关键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汽摩配、模具等产业,大力加强“引资、引智、引才”工作,主动承接中国外轻型加工产业转移,成为温州新经济增加点。在沙城 - 场桥滨海一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永兴 - 沙城滨海 - 带布局新兴产业;在灵昆 - 浅滩造地地域布局新兴产业;在温州浅滩造地地域东段布局出口加工业(远期);在塘下东面沿海平原地域布局汽摩

27、配业和模具业,提升产品质量,广泛参与中国成车制造协作分工体系,成为中国关键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基地之一;在沙城沿海一带布局文具、水暖器材、包装印刷等,做大作强传统优势产业。 (3)飞云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城市产业区南部和南部轻工拓展区北部,即飞云江三桥以东南北两岸和宋桥以南、瑶山以东地域,总工业用地约 80km 2 ,关键发展衣饰、轻工机械装备业、塑料薄膜、五金工具等。在安阳东面沿海平原地域布局五金工具、塑料薄膜、水产品加工等综合工业;在飞云江南岸、飞云江三桥沿线公路以东布局轻工机械装备、通用设备及零部件等;在昆阳和郑楼以西平原地域、沿甬台温高速公路布局衣饰业、制鞋业等。 (4)鳌江片工业

28、产业园 布局在南部轻工拓展区鳌江流域和飞云江南岸平原地域,北至平阳黑牛湾围垦区、南到苍南金乡、西跨甬台温高速公路、东至东海,总工业用地约 120 km 2 ,关键承接中部城市产业区产业转移、培育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山区经济发展,着重发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精细化工、家俱、不锈钢等,建成为全国三大包装印刷基地之一、最大塑料制品生产基地。在鳌江东侧靠山地域、黑牛湾围垦区布局台商投资业;在鳌江西面和钱仓周围布局综合工业;在龙港以南、宜山以东沿海地域布局包装印刷业;在龙港以南靠近芦浦东部沿海平原地域布局精细化工原料业;在 舥 艚以北、龙金大道以东沿海地域布局综合工业;在萧江、灵溪间,沿 104 国道

29、两侧布局塑编、薄膜、合成革等塑料制品业;在甬台温高速公路沪山互通口和萧江互通口之间,龙港、灵溪、宜山平原地带布局山海协作区,发展家俱、不锈钢等产业,接纳产业转移,扶持山区经济发展。 3、合适建设若干特色工业园。 依据资源条件、交通情况、工业基础、经济发展等多种原因,在四大片产业园外其它地域,合适建设 16 个特色工业园作为补充,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面积约 98 km 2 。温州鹿城轻工园,布局在鹿城藤桥 - 上戍,面积约 18.3 km 2 ,关键发展眼镜、剃须刀、打火机及配套业; 温州鞋业鹿城工业园,布局在鹿城双屿、仰义沿江、 104 国道两侧,面积约 6.5 km 2 ,关键发展制鞋

30、及其配套产业; 温州制锁工业园,布局在瓯海潘桥 - 娄桥 - 白云山,面积约 5km 2 ,关键发展锁具、眼镜及配套业; 温州瞿溪制革工业园,布局温瞿公路以南、瓯海大道以北、瞿溪路以东、园区西路以西,面积约 2km 2 ,关键发展鞋革业; 温州东瓯工业园,布局在永嘉瓯北镇 104 国道以南、东瓯大桥接线两侧,面积约 11km 2 ,关键发展泵阀、鞋服及其相关产业;温州衣饰辅料工业园,布局在永嘉桥头镇建成区以南 - 瓯江沿江,面积约 2.5km 2 ,关键发展钮扣、拉链业等衣饰辅料业; 温州教仪玩具工业园,布局在永嘉桥下镇,面积约 2.5km 2 ,关键发展教学仪器、玩具业等; 瓯海经济开发区南

31、工业区,布局在仙岩南面靠近瑞安地界,面积约 4km 2 ,关键生产鞋服、汽摩配等产业; 温州汽摩配罗凤工业园,布局在塘下西北到瑞安行政区划界线,面积约 10km 2 ,关键发展汽车、摩托车配件业; 温州水头皮革工业园,布局在平阳水头东北、鹤溪 - 腾蛟一带,面积约 10km 2 ,关键发展鞣制革及皮件加工业; 温州农产品加工园,布局在瑞安马屿 - 梅屿 - 荆谷到飞云江南岸,面积约 10km 2 ,关键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及饮料、食品业,并接纳文成部分产业转移; 温州针织品工业园,布局在陶山 - 碧山之间,面积约 7km 2 ,关键发展针织品、经编等产业; 温州蒲岐水产品加工园,布局在虹河

32、主干河以西、虹港计划路以东、南至高速公路出口、北至后宅小河,面积约 1km 2 ,关键发展鲨鱼深加工及其它水产品精加工业; 温州南塘水产品综合工业园,布局在洞头北岙镇南塘围垦区,面积约 1.8km 2 ,关键发展水产品精加工业; 温州山魁农产品加工园,布局在泰顺三魁以北,大安和戬洲之间,面积约 3km 2 ,关键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温州彭月工业园,布局在泰顺富 垟 和月湖之间,面积约 4km 2 ,关键利用贫困山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无污染产业。六、服务业布局以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科教文卫和旅游业为关键,进行不一样层次、各具特色布局: 1、金融、商务办公和信息服务业布局布局在

33、“中央商务区”内,以服务全市为宗旨,加强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 中央商务区布局在杨府山东北和七全部岛西西地域,结合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关键发展金融、会展、商务、信息、办公等现代服务业。 2、商贸业布局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发展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总代理等为主体新型商贸业态,同时加强各类商贸区和商业网点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效、满足不一样消费需求商贸服务网络,关键建设三类商贸区( 市级商贸区、区级商贸区和边际贸易区)。 市级商贸区全市布局旧城、蒲州、滨海、娄桥四个市级商贸区。改造提升以大南门、五马街、人民路为中心旧城商贸区 ;配合中央商务区建设

34、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区)“退二进三”,在紧邻中央商务区南面蒲州一带建设 蒲州商贸区 ;和“城市东扩”相衔接,改造提升永中街道商贸服务水平,形成 滨海商贸区 ;以分流老城区部分产业、人口为契机,依靠瓯海行政中心建设,形成 娄桥商贸区 。市级商贸区要融购物、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 区级商贸区全市布局乐清、瑞云、龙鳌三个区级商贸区。在柳市北白象组合城市布局 乐清商贸区 ;在安阳塘下组合城市布局瑞云商贸区;在龙港鳌江组合城市布局龙鳌商贸区 。区级商贸区关键满足当地商贸服务需求。 边际贸易区依靠灵溪镇,在灵溪镇西面关键交通干道两侧主动发展边际贸易,布局 浙闽边贸区 ,满足浙江

35、、福建两省边际贸易服务需求。 在较大型小区布局“小区商贸服务中心”;在交通便捷、回旋余地较大城郊地域部署大卖场;在居民小区主动发展便利店和连锁超市,并和电子购物配送紧密结合。 3、现代物流布局 充足发挥海、陆、空枢纽综合优势,以“物畅其流、快捷按时、经济合理”为准则, 以道路交通网络完善为基础,以十大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构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 加紧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对外道路设施建设,形成三条物流走廊:以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为基础南北向物流走廊;以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为基础西向物流走廊;依靠温州深水大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构筑港口东向物流走廊。完善市内道路交

36、通网建设,形成便捷、快速、经济物流交通网络。 建设十大物流园区 全市布局三类(综合型、产业型、商贸型)十个(状元岙、南岳、龙湾、七里、双屿 - 潘桥、瑞安、龙鳌、鹿城、乐清、浙闽边贸)物流园区。在洞头状元岙港区布局以港口为依靠 温州状元岙物流园区 ,成为以中国外大型集装箱运输为主综合型港口物流园区;在乐清南岳港区布局以港口、公路为依靠 温州南岳物流园区 ,成为以大宗散杂货运输为主综合型港口物流园区;在龙湾港区布局以港口、公路为依靠 温州龙湾物流园区 ,成为以面向中国集装箱运输为主综合型港口物流园区;在乐清七里港区布局以港口、公路为依靠 温州七里物流园区 ,成为以面向中国集装箱运输为主综合型港口

37、物流园区;在双屿 - 潘桥布局以公路、铁路为依靠 温州潘桥物流园区 ,成为以轻型加工产品集散、商品配送为主综合型物流园区;在瑞安鲍田以南地域布局以公路为依靠 温州鲍田物流园区 ,成为服务于工业基地以商品配送为主产业型物流园区;在鳌江 - 萧江间布局以铁路、公路为依靠 温州龙鳌物流园区 ,成为服务于工业基地以商品配送为主产业型物流园区;在鹿城(依靠金温铁路货运站)布局 温州鹿城物流园区 ,成为商贸型物流园区;在乐清乐成北面靠近高速公路出口布局 温州乐清物流园区 ,成为商贸型物流园区;在苍南灵溪以西(观美一带)布局以公路为依靠 浙闽边贸物流园区 ,成为商品集散为主商贸型物流园区。 形成物流中心城市

38、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关键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建成为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中国东南沿海关键区域性物流中心。 4、科教文卫业布局 结合全市科教文卫发展,着重在中部城市产业区内建设以高等教育、产业孵化为关键温州科研教育园区;建设一个大型温州体育运动园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温州卫生教育园区。 温州科研教育园区 以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为关键,兼顾高中段教育,根据产学研联合要求,统筹安排科研教育产业布局,关键在茶山、丽岙一带建设 “科研教育园区” :以高等教育为关键,在茶山一带,建设好温州高教园区、温州中学,

39、并合适向周围拓展,形成以高等教育为关键、高中段教育为补充、集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为一体 “大学城” ;依靠大学城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主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以研发机构为载体,在丽岙一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中试为主体 “孵化区”。温州体育运动园区 以举行大型赛事为关键,在龙湾新行政中心南部地域布局较大型市级体育运动园区。 温州卫生教育园区 在七全部岛南部布局融医疗、疗养、优质教育等为一体、环境优美卫生教育园区。 5、生产配套服务业布局 结合六大工业基地发展,以满足工业基地所需配套服务业为目标,在全市布局三个大型生产配套服务区: 乐清生产配套服务区 在乐清市乐成沿海地域布局乐清生产

40、配套服务区,以满足南岳港口和电子电器基地发展需要。 瑞云生产配套服务区 在瑞安市莘塍汀田沿海地域布局瑞云生产配套服务区,以满足综合轻工基地发展需要。 龙鳌生产配套服务区 在苍南宜山、钱库为主体沿龙金大道布局龙鳌生产配套服务区,以满足南部轻工拓展基地发展需要。 6、旅游业布局 旅游业发展和布局强调统筹安排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集中度较高旅游集散中心,形成“ 中心,内环,外金三角” 旅游业布局。 一个旅游服务“中心”强化“核”内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功效,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在瓯北三江一带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和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吃、住、行、游、购、娱”设施设备和软件服务质量,主动发展文化、经济等专题旅

41、游。 一个旅游休闲“内环”加强“核”边缘和外围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以满足市民周末休闲度假需求为关键,着重建设若干旅游休闲基地,形成周末旅游休闲度假环。 一个旅游观光“金三角”统筹开发旅游资源,形成“北、西、东”三个融山、水、海于一体旅游“金三角”:协调整合楠溪江、雁荡山旅游资源,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构建 “北旅游区” ;统筹开发西部生态产业区内关键景区,完善交通网络,构建 “西旅游区” ;以中部城市产业区内“海中湖”为主体,协调开发周围海上景区,构建 “东旅游区” 。七、中部城市产业区布局中部城市产业区:以“核”为主体,南北拓展,东西延伸,北到虹桥、上塘和桥头,西至丽水交界,南接飞云江,东至瓯江口

42、 ( 含“洞头列岛” ) ,关键包含虹桥黄华平原、温瑞平原、洞头列岛及周围山区和海域,陆域总面积约 2700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1000km 2 , 年底总人口约 390 万人。 (一)产业功效定位和发展方向产业功效定位:温州市产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主动利用高新技术和优异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主动培育新兴产业。 1、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和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形成综合服务中心。 2、轻型加工业: 关键发展电子电器、

43、汽摩配、生活用具、鞋革、衣饰、泵阀业等,建设一批优势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温州国际性轻工产品关键生产基地。 3、高新产业 :加大“引资、引智、引才”力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扩建出口加工区,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工业产业梯度转移、技术进步“源泉”。 4、石化工业 :以提供轻工所需原材料为契机,延伸产业链,着重发展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精细化工原料业和大型石化工业,成为全市轻工原材料起源关键供给基地;扶持发展船舶修造业,成为浙江关键船舶修造业基地。 5、其它产业: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合

44、适发展效益农业和城市型农业。 (二)总体布局 中部城市产业区总体布局为 “一核四极” 。“核”内着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成为综合服务中心和工业产业梯度转移“源泉”,外围地域着重发展轻型加工业及生产配套服务业,成为温州关键轻工产品生产基地。 1、加强一个“核”心。 “核”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关键往东、南拓展,东到东海、 南含大罗山、西临五笼山 、北至瓯江,陆域总面积约 410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240km 2 ; 成为综合服务中心和高新产业中心,辐射外围四个产业发展极。关键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教文卫等服务业,培育高新产业。以城区“退二进三”、增强老城区服务功效、“城

45、市东扩”为契机,形成若干特征显著、辐射力强产业功效区块。表 2 :关键产业功效和布局表 产业 功效 关键产业 产业布局 面积(km 2) 备注 综合服 务中心 商贸业 大南门、五马街、人民路为中心 5 以商业街为主,关键是改造提升 蒲州一带 2 以超级购物中心为主 瓯海新行政中心西北面 2 以购物中心和大型商贸市场为主 永中街道为主体 2 以购物中心和商业街为主 物流业 龙湾港区 1.5 以件杂货运输为主 鹿城(金温铁路货运站) 1 商品配送为主 金融业 杨府山东北、七全部西北 3 形成中央商务区 商务办公 同上 信息服务业 同上 科教文卫产业 茶山、丽岙一带 15 高等教育、科研孵化为主 龙

46、湾新行政中心南部 1 体育运动 七全部岛南部 1 卫生教育 旅游业 瓯北三江 2 旅游集散 高新产 业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 沙城 场桥沿海地域 15 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金融设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 新兴产业 永兴沙城沿海地域 20 新兴产业 其它 农业 大罗山 20 其中,名优茶 5 km 2 ,杨梅 15 km 2 三 垟 3 瓯柑种植业 沿海滩涂 25 海水养殖业 丽岙、仙岩地域 3 花卉种植业 2 、突出四个产业发展极: 灵昆北岙发展极、安阳塘下发展极、瓯北潘桥发展极、乐成柳市发展极。 灵昆北岙发展极。 包含灵昆岛、温州浅滩工程造地地域、洞头南片诸岛及周围海域,陆域面积约 100 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65 km 2 (大部分为新增围涂造地)。成为全市海洋产业中心,构筑以港口物流、新兴产业为支柱,海洋旅游和海洋渔业为特色产业体系。 产业布局空间形态呈“轴一环”结构。“轴”即为灵昆岛温州浅滩工程造地地域,“环”即为洞头南片诸岛围成环形。 “轴”关键在 灵昆东面和浅滩造地地域布局 新兴产业和出口加工业 ;在灵昆西面布局 旅游业 。“环”关键在 状元岙深水港区纵深地域布局 港口物流业 ; 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