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高一上下册16赤壁赋苏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高一上下册16赤壁赋苏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设计XXXXX 中学 XX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XX之传世名篇。文章在诵读、鉴赏、 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 读浅显的文言文。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 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 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三、教学目标1 .感
2、受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2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并进一步体 会文中体现的儒道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3 .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四、教学重难点1 .疏通文意,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 .探讨文中的人生哲理,理解主客对话背后的儒道精神。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乌台诗案”后,历经风波的苏轼被贬黄州,黄州期间可谓苏轼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苏轼曾作诗云:“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O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
3、了他,使他在文学上走向“成熟”,他光耀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 壁怀古、前后赤壁赋都在这里写成,苏轼也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赤壁赋,看看面对命运的不公和人生的坎坷,苏东坡如何突围 成熟?二、写作背景、关于“赋”的文体知识。1 .关于赤壁赋:宋神宗元丰一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 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游记,本文 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2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 衰于宋元明清。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
4、物写志(铺陈文采,抒写情志)”。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语句上,句式错落而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协调。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表现真 情实景,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找出文中有关情感的字词,说一说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 (1)月下泛舟乐(乐甚)二(23)主客问答悲(愀然、哀、悲)三(45)宾主同欢乐(喜而笑)四、疏通文意,品读鉴赏。(一)月下泛舟之乐自读第一段,尝试翻译,圈画出有疑问的字句。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用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谓,
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兼天。 级一苇之所如,透万顷之茫灰;浩浩乎如日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力而登仙。.文言知识要点:1 .既望,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通常农历每月十六为既望。而农历月初的第一天叫朔;阴 历每月末的一天叫晦。2 .属:劝人饮酒3 、少焉:一会儿。焉:语气助词。4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放任。如,去、往。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 茫的江面。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冯,同“凭。乘。虚,太空。浩 浩然好像要凌空驾风而行。品读鉴赏:1 .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苏轼和客人因何而乐?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朦胧梦
6、幻,辽阔旷远,XX空灵情景交融XX陶醉,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美景:清风xx,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赏心:纵一苇之所如,XXX之茫然。XXX如XX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第1段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描绘了 副朦胧梦幻,辽阔旷远,澄明空灵的 画面,主客因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而乐。苏轼和客人在一个天气惬意、明月朗照的秋夜,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拂来,水波平静,人的心情也格外爽朗舒适,他们把酒临风,对江 而歌,好生快意。杯酒下肚,醉月望月,月似乎对“我”饱含深情流连不去,此时“我”对 月
7、有情,与外物渐渐合一。白露横江,四周如仙境朦胧,江天相接,水天一色,无边开阔。 白露屏蔽日常景物,平日生活坐标消隐一一“好像超出了平常了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任凭小舟漂流,随意自在,无目的地,无功利心。“一苇”的感知表明视角已变,精神自我 离开躯体,俯瞰大地,只觉外在世界无边广阔。感觉像是凌空驾风而行:连水和船都似乎消 失了,精神的自我完全自在舒适,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 已然物我两忘,又物我合一 交融一多么快乐的赤壁泛舟啊,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有此一游,不枉此生也。作者以生花的妙笔,细致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发了赏玩之乐和开阔的 胸襟,同时作者畅然的心情又融在对江上月
8、出的描摹中,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与景完美 地融合在一起。请同学再次自读第一段,感受良辰美景之中苏轼的赏心之乐。(二)主客问答之悲面对美丽的秋江月夜之景,苏轼与客人在船上“饮酒乐甚”(快乐得不得了,快乐极了), 可是紧接着“苏子愀然(容色改变)”转乐为悲,作者的“愀”从何而来呢?先读第二自然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文言知识要点:1 .渺渺兮予怀: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主谓倒装)。2 .客有吹洞箫者:有一个吹着洞箫的
9、客人(定语后置句)3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指江面浮动的月光。船桨划破月光 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行。4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局势危急或 声音细微悠长。5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鉴赏品读6 .苏子的“愀然”从何而来呢?(1)从箫声中来一一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的悲与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 的悲相契合,箫声如此苍凉,恰是苏轼心境写照。(2)从歌声中来一一闻洞箫之声前,作者扣舷而歌的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面对眼前的美景,思慕起天各一方的“美人”,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以美人比君的传 统,这里“怀美人
10、”的情感,意味着遥不可及的梦想,暗含着思君而不能见的失意。同时, 上一段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也有“思念美人, 无比烦忧”的情感,由此我们不难捕捉到,作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层情感:被贬黄州的思 君之情。由此,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第 二自然段是全文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疏通第3段,用笔在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 的字或词。读完后想想自己明白“客”的意思没有,进而思考这里“悲”的内涵是什么,看 看客人表达了几层悲意。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
11、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 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 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文言知识要点:危坐:端坐。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这样呢?完整的意思是: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下江陵攻下;顺流而东:向东进发鉴赏品读7 .客人因何而悲?客人因英雄安在、世事无常而悲。“固一世之
12、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的诗学才气, 枭雄霸气,何其威武。然而纵使千古英雄也和万物一样,都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何况是 我等渔樵于江渚之上的人。因人生短暂、个体渺小而悲。“寄蜉蜥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时间上:吾生须臾,长江无穷;空间上:粟(沧海),蜉嵋(天地)。人生天 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较之于天地山川,何其短暂,何等渺小。因登仙乏术、理想幻灭而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理想是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现实是不可轻易得到,箫声寄托着 悲凉。客人的三重悲叹,悲英雄不在,悲生命短暂,悲理想幻灭,让人涌起无限伤感
13、。客人 之所悲可谓人生永恒的悲哀,现在苏轼面对了一个无数人难以跨越的人生的终极命题,且看 他如何完成生命的超越。五、本课小结:前面我们讲到苏轼和友人泛舟赤壁之下,因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而乐。而客人的三 重悲叹。悲英雄不在,世事无常;悲生命短暂,个体渺小;悲登仙无望,理想幻灭。让人听 来涌起无限伤感。这里客人之所悲,可谓人生永恒之悲。那么现在,苏轼面对了一个 无数人难以跨越的人生命题,且看他如何完成生命的超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收看。六、答疑部分【问题一】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题关键】掌
14、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参考答案】D,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问题二】第2段作者是如何形容箫声的?【解题关键】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鉴赏文章的能力。【思路引领】1 .概括描写了箫声的什么方面什么特点。2 .指出表现这些内容和特点的手法。【参考答案】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用“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直接表现箫声的凄凉哀 怨,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描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 妇”表现箫声感人的效果。其中第一二个角度是实写,第三个角度是想象虚写,这一段文字 还借助于夸张、比喻等手法,把箫声的悲咽低回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第二课时一、导
15、入:上节课我们讲到,苏子和客人的月下泛舟之乐,在歌声和箫声的推导之下,陷入了怀古 伤今之悲。然而,这种悲愁并没有持续太久,第5段“客喜而笑”又转悲为乐,这得益于苏 子的劝慰和说理。我们来看看,苏轼是怎样引导和消除客人心中的悲凉之气的呢? 二、疏通文意,品读鉴赏。自读第4、5段。课文第三部分:宾主同欢之喜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知识要点:1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逝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像这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3 .虽:即使4 .适:享有鉴赏品读5 .苏轼是如何劝慰和说理的?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用水与月作喻。流水不断流去, 不舍昼夜,可是反过来看,那水何曾流过去,江水依然长流不息。流水如此,月亮也如 此。 明月时缺时盈,不停变化,但从明月的本体而言,没有消长。“盖将自其变者而
17、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从变化的一面看,宇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也不停止;但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生命一样永恒。应该如何理解在不变的角度下,个体生命的永 恒?作者立足于整个人类的视角来考量生命的价值,个体生命虽有限,但生命的繁衍即群体 生命是无穷无尽的;个体生命的时间有限,但个体参与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命价值是无 限的。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个个体和万物一样也是永恒的。由此,苏轼对此的态度是“而又何羡乎? ”没有必要去羡慕宇宙自然的永恒,而应该用一种旷达的态度,摆脱人生无畏的烦恼。“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一一接下来苏轼更
18、进一步从哪两个对立面阐述道理?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万物,哪些是“非吾之所有?生命长久、成仙幻梦、功名利禄I“虽一毫而 莫取”意味着对以上种种不必强取,不必强求,坦然接受生命的限制,正视人生的种种不自 由;而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自 然万物“无穷”,而要使无尽的清风明月、自然万物为我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总结:面对客人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苏子以眼前江月作 比,以水的逝去而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取与
19、不取、瞬间与永恒 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该正视现实、把握当下,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由此带来人生的超脱 和跨越。最后一段,客人听闻苏轼的启发后,“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 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知识要点:1.洗盏更酌:更,再。洗净杯子,重新斟酒。2,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3.既白:已经发白,已经天亮了。鉴赏品读5.结尾有怎样的韵味?这一段收束极简,却耐人寻味。“客喜而笑”这一笑,是完全释然的一笑,是经过一 番情与理的思辨,彻底摆脱了人生悲怀的一笑。“洗盏更酌”,有兴致高涨,准备推倒过往、 再来一场豪饮狂欢的架势。“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0、。” “既尽”和“狼藉”的饭桌残局可见二人胃口绝佳,更有二人彻底放下秩序和顾忌后的酣畅 快意。醉倒成眠时,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界限也消除了,在狭窄的小舟中歪着挤着 枕着靠着,不分彼此,一宿安睡。结尾这一段的畅饮酣眠的快乐,可以说是对上一段“及时 行乐”人生观的一次即刻实践,束笔于不知东方之既白,将作者尽情享受美好时刻的瞬 间定格,余味无穷。三、全文探究研讨1 .首尾两段同写“乐”,有什么区别?首段之“乐”一一月夜泛舟之乐,重感官审美的愉悦;尾段之“乐”一一精神畅游之乐, 重哲理思考的超越。尾段之乐是对个人忧患、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这是一种觉醒后 的豁达、坦然、轻松和自
21、在。有了这种自在,人就能够活得潇洒,无论人生际遇如何,无论 把“我”贬到哪里,“我”都无所谓,后来苏轼接连又被贬了几次,贬得越来越远,而苏轼 并没有消沉,反而随缘自适,乐观洒脱。2 .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 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第一问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认为真有一个客的存在。有人考证同游 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 有吹洞箫者” 一句,也可作出判断。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是赋体文 传统的表现手法,常常假托一个“客”来作为议论的对立面,对比作者也就是“主”
22、真正想 表达的观点。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也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文章中的主客对话,一苦闷一开解,一沉郁一旷达,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两种 思想的交锋,“客”是日常现实的感受和苦恼,而“主”是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后的哲学领 悟,正是作者个人思想矛盾的表现。而两种思想激战的结果是达观战胜了苦闷,于是苏轼的 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的一笔。3.“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 仿照示例,各找一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赤壁赋语句情思儒家思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XX 方以美人XX,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幽怨,思 为
23、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道家思想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XX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 得精神的超脱示例:赤壁赋语句情思儒家思想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 一世之雄也赞美三国英雄,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人生道家思想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吾 与子之所共适正视不自由的现实,寄情山水,及时行乐四、课文小结本文通过表现月下泛舟之景,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感官审美的愉悦, 到陷于怀古伤今的悲愁,又转为哲理超越的喜悦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 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前人评赤壁赋“凭 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
24、,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请同学们在反 复朗读之中感受本文的“悠然旷然”之味。本节课结束,谢谢收看。五、答疑部分【问题一】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士子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有过与客人类似的悲叹,你能举 出这方面的文句吗?【解题关键】本题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鉴赏、古诗文积累。【思路引领】L把握文中客之悲的内涵。2,关联相关情感主题的诗文。【参考答案】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 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问题二】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岫胪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
25、人的怀古之情,搜集写 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同情思,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李白赤壁歌送别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苏辙赤壁怀古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何景明题苏子瞻游赤壁图袁枚赤壁【解题关键】本题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意蕴和对文化意义的探究。【思路引领】1.搜集相关资料r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2 .归纳不同诗文主要的情感意蕴。3 .探究景物描写背后的文化观念。【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人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主要有三种:礼赞赤壁风景,崇拜三国英 雄,追慕XX之风。这些不同情思,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体现。三国英雄崇拜体现儒家建 功立业思想,礼赞江山胜景和追慕XX之风则体现寄情山水、适时归隐、全身而退等道家思 想。文人们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正是儒道互补思想的表征,这些思想互为补充、彼此相济, 共同融会于传统文人的内心,使得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居庙堂之高而不自 矜,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现实又飘逸,既稳重又洒脱,具备了宠辱 偕忘、圆融自足的人格。这些美好的品性代代相传,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