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普通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人类 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bacil 1us)。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0)及表面抗原(K)组成。抗原是分类 的依据,分为型特异性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2种。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将本属细菌分为4 个群、40余个血清型(包括亚型)o1 .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不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竣酶,与 其他各群细菌无血清学联系。2 .B群也称福氏菌群,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分解甘露醇,无
2、鸟氨 酸脱竣酶。抗原结构较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凝集。3 .C群也称鲍氏菌群,有18个血清型。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竣酶。各型内无交 叉凝集。4 .D群也称宋内氏菌群,仅有一个血清型。分解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竣酶,迟缓发酵 乳糖。有I、II相之分。(二)来源痢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远在2600多年以前的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民病, 泻泄赤白。”秦汉(公元前2世纪)以后,记载渐多。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 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5世纪)。19世纪曾经浮现全世界痢疾的大流行。1897年,日本人 志贺洁首先发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为记念志贺氏的发现,把痢疾杆菌称为志贺氏菌 痢坎杆菌。(三)传染性志贺氏
3、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 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蕙义(四)传播途径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直接传播,污染的食物或者物体可间接传播,苍蝇可作 为机械性传播媒介。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暴发型或者经水传播。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 括色 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乳制品,禽,水果,面包制 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时常被发现于人员 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 人员患菌痢或者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
4、员的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 不适当等。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5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显微镜、核酸提取仪和PCR仪、凝胶成像仪 等设备主要风险点识别可疑志贺氏菌鉴定时要用到ATB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或 者用PCR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对这些设备使用时,如果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则会导致 病原体溅出、渗漏而污染实验环境。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按微生物膜过滤装置、ATB仪、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 像仪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和维护,每次使用完毕后对设备箱体及可能污染的实验环境进行消 毒。离心机主要风险点识别在分离血清、浓缩菌液、核酸提取过程中会使用到离心机
5、。未正确 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离心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离心 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离心转子和离心腔被污染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离心时配备耐离心压力的且带螺旋管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 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每次做好 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微生物膜过滤系统主要风险点识别未按照仪器使用要求规范操作,可能发生滤杯松动,导致待检样品 滤液外流,污染实验台面和设备。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规范操作,仪器启动前,必须检查滤杯 与滤器接口的密封性,保证密闭状态,并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
6、毒 和使用维护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确保仪器机性能正常。6 .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柜主要风险点识别在进行志贺氏菌大量活菌操作时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否则易污 染实验环境而造成实验人员感染;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正确操作、维护, 使生物安全柜的气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生物安全柜使用 后未按要求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会造成使用和维护人员间接接触污染;若长期使用或者未及 时更换HEPA过滤膜,则会使其功能丧失,造成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者流向紊乱;设 备 长期关停,将会使部份电器组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对于设备移位元、碰撞受扳等, 没有及时进行性能检测等。
7、预防控制措施正确选配生物安全柜,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操作、维护培训,日常 操作和维护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者使用说明书进行。每年请有检测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 物安全柜进行风速、气流、尘埃粒子、紫外线强度等关键要素的检测,确保其正常性能。一旦 生物安全柜使用造成污染,就及时进行消毒。高压灭菌器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正确配备高压灭菌器,存在气溶胶污染环境的隐患;在高压消 毒时,如果没有按照高压锅的操作规程或者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可能使高压灭菌器 效果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压力锅长期使用又不定期监测灭 菌效果,对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无从考证,存在灭菌不彻底进而引起污染的隐患。压
8、力锅 长期关停期间,如果不及时排干锅体水分,则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预防控制措施采用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范 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的正常性能,定期检定、核查,做好使用记录。对压 力灭菌器按照WS310.3医院消毒供应我院第3部份: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规 定,每次监测化学指示物,监控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以 保证灭菌质量。个人防护用品主要风险点识别个人防护用品若穿戴不规范、大小不合适或者使用过期的防护用品 等将会导致防护效果失效或者降低。实验室不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服、 防护眼罩、一次性乳
9、胶手套、口罩和覆盖足背的防滑鞋等,使用大小不合适的个人防护用 品,个人防护用品穿戴、脱卸的程序、方法不符合要求,均可能造成人员感染和环境污染。预防控制措施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按照 规定的程序正确使用、脱卸,穿戴时相互检查确认,及时更换污染和破损的防护装备,避免 使用破损、缺陷、过期的产品。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 者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者过期,则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75%乙醇、碘 伏或者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
10、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 定期维护、清理和更新。消毒灭菌剂主要风险点识别消毒剂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者浓度不正确、种类 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者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 造成刺激等问题。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 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 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志贺氏菌特点,选用70%75%酒精和稀释10、25倍、50ro0倍、200倍的84消毒液(主要成份为次氯酸钠)作为实验 室常用消毒剂。7 .管理体系
11、的风险主要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 求,程叙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确保生物安全的主 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档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 或者衔接不当等,就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 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 .人员数量和素质人员数量主要风险点识别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者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 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预防控制措施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相匹配,尽
12、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 时进行采样和检测工作,加强质量监督员对实验活动关键步骤的监督。人员结构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检测人员职称分布不合理,新进人员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 作,不能很好应对意外事件,风险增加。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 人员带教或者监督操作。职业操守主要风险点识别志贺氏菌检测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若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预 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2 .健康管理主要风险点识别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实验室检测相关 人员浮现消化道或
13、者消化道感染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其他不适合工作的状况时,职业暴 露风险增加。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及时 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若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加强防护。3 .人员资质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测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检测方法及操 作规范,未执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未获得上岗证,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为检验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4 .生物安全培训要求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 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
14、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知 识或者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前熟练掌握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 具备相关的安全防护能力。进修实习人员参预实验活动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 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工作。5 .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 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 件。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 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
15、件的处置,强化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的处理和预防办法。(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 .主要的实验室非常规活动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定/校准、检测验证(如主 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以外的行为(如发生水灾时消防人员、 急救人员的进入)。2 .主要风险点识别上述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特殊是不慎打翻、打破标本管或者损坏仪器零 部件等情况
16、,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活动正常运行或者 导致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的风险。3 .预防控制措施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进修实习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检测活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若我院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需进 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或者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应有我院实验室人员协助 或者陪同。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应对其进行生 物安全培训,提供安全指南。实验室人员应协助、指导和规范进入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并 对其安全行为进行监督。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
17、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进入人员未经许可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wei)险品(除非经 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在二级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即将报告实验 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根据造成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按专业技术要求 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若导致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设施 设备损坏时,应及时报告。当需要更换HEPA过滤膜或者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 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干进行更换。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
18、防护区域。同 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正确洗手。(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1 .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并未实施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 及时消毒操作场所,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 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人员受伤或者设施设备损坏等事故。2 .预防控制措施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获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 以及其他一切实验活动,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内任何不熟悉物品。发生事
19、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阳性标本严格实施双人双锁管理,上送的阳性样本必须经我院盖章批准,携带可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 人员全程护送。(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志贺氏菌曾经是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之一,1969年、1976年报告分别为54例、 58例,占实验室感染的1.9%和1.5%。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做 好个人防护,降低和规避职业暴露风险。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一)紫外线1 .主要风险点识别 洁净实验室内传递窗、生物安
20、全柜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 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 白内障等眼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2,预防控制措施 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殊是眼部。生物安全 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的标识,提醒实验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 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故基本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二)辐射1 .主要风险点识别 辐射源或者辐射事故可以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破坏, 增加实验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对 使用含辐
21、射的仪器未严格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者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 破坏的隐患。2 .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远离辐射源,如果无法避开,则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防 止辐射源对检测工作和人员健康产生影响。本院实验室内部和周边建造群均没有辐射源,所 以辐射风险基本不用考虑。(三)84消毒液1 .主要风险点识别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 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 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体质过敏的人,还容易引起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 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
22、激皮肤和黏膜,严 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浮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 死。2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免使 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 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四)其他1 .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 人员造成伤害。2 .安全防护措施 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 声对人员的伤害。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 .主要风险点识别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
23、绝缘层破旧或者损坏。用火不当等引起火灾。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不兼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通风系统不当或者不充分。2 ,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实验 人员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 wei)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 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匡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实验室需装设应急
24、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浮现紧急 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应保证不经过高危(wei)险区 域就能逃 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挪移的影响。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 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水灾1 ,风险点识别 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 外溢。2 .安全防护措施在安全手册中制订实验室紧
25、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住手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 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院长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 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菌毒种和 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二)地震1 .风险识别 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伤 害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2 .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 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 范围内的封锁区。
26、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 验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 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即将用可 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六、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当生物安全柜或者洁净实验室浮现持续正压时,室内人员应即将住手操作,通知运 行 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应住手实验,按规程退出。 发生此类事故或者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wei)险的事故和污染 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
27、急措施外,还应即将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并组织对实验室 进行终末消毒。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时,应即将关闭电源,让离心机住手工作,并静止30min, 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1%的次氯 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 擦干。发生污染物泼溅或者溢出时,即将用清洁布或者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上 1025倍 稀释的84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 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如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即将通知实 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
28、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并组织对实验室 进行终末消毒。(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在制订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 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 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者其他危(wei) 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 动计划、撤离的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 设备使用和采 取相应急救措施。(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发生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时,在
29、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我院主管领导和生物 安全委员会报告。对于生物安全事件必须进行登记,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详细经过及处理方法等。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标准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者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 准等为依据。(二)危(wei)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5-8)表58志贺氏菌实验危(wei)险发生的概率评估序号潜在危(wei)险因素危害程度发生概率固有风险措施 合理性残留 风险风险可控程度1样品运输过程中容器意外侧翻、泄漏、破裂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
30、度合理低风险可控2样品的接收、开启及加样等常规实验 活动中产生的气溶胶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3离心、加样等实验活动满意外事故造 成盛装标本容器破裂、溢出瞬间产生 的气溶胶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4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与环境造成的污染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5标本、实验材料、设施设备等被误用 的风险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6阳性标本被恶意使用的风险高度较小可能高度合理低风险可控7实验器材未经规范消毒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8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9灭菌装置不符合要求,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0检测人
31、员和工勤人员被锐器误伤造 成职业暴露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1检测人员个人防护不当造成6勺病原 微生物扩散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2与八检测人员、进修实习等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的不当操作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3水、电、火灾及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不可控(三)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评估由院长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和其他熟悉志贺氏菌检验相关风险的专业人 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我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 省市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 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修订完善。(四)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
32、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五)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人和灵长类动物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营养不良的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更为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反抗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 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六)潜伏期志贺氏菌发生的感染,常经过13d的潜伏期,病情急性发作。腹泻先是水样便, 以后可转为黏液脓血便,还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绞痛、里急后重症状,有些还可引 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七)剂量一效应关系志贺氏菌感染剂量与不同型别志贺氏菌致病性的强弱密切相关,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 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根据宿主的
33、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 1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普通10150个菌就可引起典型的细菌性痢疾感染。(八)致病性1 .致病因素 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产生外毒素。侵袭力志贺氏菌有菌毛,能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继而穿入上皮 细胞内生长繁殖,普通在黏膜固有层内繁殖形成感染灶,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侵入血流较为 罕见。志贺氏菌惟独侵入肠黏膜后才干致病,否则,即使菌量再大,也不会引起疾病。内毒素各群志贺氏菌都能形成强烈的内毒素,其作用机制包括破坏肠黏膜上皮,造 成黏膜下层炎症,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脱落,进而形成溃疡,浮现黏液脓血 便;使肠壁通透性增高,
34、促进毒素吸收,引起一系列毒血症的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 至中毒性休克;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使肠蠕动失调并发生痉挛,尤以直肠括约肌受累明显, 于是发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外毒素A群志贺氏菌I型和H型能产生志贺外毒素(Shigatoxin,ST) ,ST能引起 Vero细胞病变,故也称Vero毒素(Verotoxin, VT)。ST的组成是由1个A亚单位及5 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是毒素与靶细胞表面糖脂受体结合的单位;A亚单位链为毒性部 分,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ST具有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3种生物学活性:肠毒素 素有类似E.coli和霍乱肠毒素的作用,能引起腹泻与呕吐;细胞毒素
35、可以阻挠小肠上皮细胞 对糖和氨基酸的吸收;神经毒素在痢疾志贺氏菌引起的重症感染者中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统,造成昏迷或者脑膜炎。ST在体外还可加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ST和内毒素的持 续存在的联合作用可能与志贺氏菌感染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有关。2 .所致疾病忐贺氏菌引起细菌性痢疾。痢疾志贺氏菌感染患者的病情较重;宋内氏志 贺氏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氏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志贺氏菌感染有急性 和慢性两种类型,病程在两个月以上者属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和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急性典型菌痢 的依据。在记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
36、依据的法 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数据、数据等。(五)需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前(或者新建造前)和正式启用前。当采集到的数据表明志贺氏菌的致病性、毒力或者传染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变 更其背景数据,并对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开展新的实验活动(增加新的项H),应对该项H的实验活动进行再评估。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中,发现有原评估报告中未涉及的隐患存 在,或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应进行再评估。在实验活动中发现阳性标本泄露或者人员感染等意外事件或者事故时,应即将进行 再评估。当评估过的实验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
37、)发生改 变,或者操作超出常规量、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时,应该事先或者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风险再评估。(六)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合用性等的综合评估我院已对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 据风险的内容已逐项制订了可行的、合用的防控措施。评估报告不仅合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 的常规运行期间,而且合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者关停期间。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验活动中未涉及化学、物理、辐射等相关检测和研究内容,因此,不 存在相应的风险。实验室所在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建造材料可抗六级地震,能够反抗水灾、 地震等灾害。八、评估结论
38、(一)危害等级根据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规定, 志贺氏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危(wei)险度等级为H级。(二)实验活动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2实验室进行, 大量活菌操作、样本检测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在BSL-1实验室进行。 根据上述原则,本我院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进行样本的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 涂片、显微观察、药物敏感性试验、生化血清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等实验活动,所需生物 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 o在实验室操作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工作帽、一次性手套、 覆盖脚背的工
39、作鞋。如果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手套以增强保护。本实验室志贺氏菌检测所依据的方法分别为GB478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WS287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痢疾防治手册(2022年)、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均为现行有效标准, 在 项目开展时均经过技术确认,实验方法的风险很小。(三)人员健康及素质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经充分的生物安全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组 织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合格证和上岗证,并定期参加省、市疾控我院组织的相关检测技术培 训,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四)防治
40、原则志贺氏菌经粪一口途径感染人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普通不人侵血液。在实验室工 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者微滴溅出,从而污染器物表面或者地面等。意外食入 感染;是较可能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方式。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坚固树立标准预防的 观念,规范实验操作,加强个人防护,对所涉及的器械实施严格消毒,及时正确洗手和对 手进行消毒,是杜绝实验室感染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五)应急预案和职业暴露措施要求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或者其他安全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即将向主管领导报告, 启动应急预案。尽快进行职业暴露后预防,包括医治、对暴露级别的评估、对暴露源的评 估、预防性用药、报告等,做好暴露后预防的监测
41、等。我院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建设和装备,采用细菌分离 培养、生化鉴定。本次评估是从志贺氏菌生物因子的特性开始,对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 活动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所能产生的风险制订了相应的消除、减少或者控 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对所涉及的设施、设备、人员进行了评估,制订了一系 列相 应文件,已经将可知和未知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程度,实验室具备开展志贺氏菌检测 的条件和能力。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均可由各型菌引起。痢疾志贺 氏菌引起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经治疗,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急性非典型菌痢症
42、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而导致延误治疗,常引起带菌或者慢性发展。急性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均可由各型菌引起。急怀中毒性菌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内 脏瘀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 肾功 能衰竭,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结果。(2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急性发作型三型。慢性迁延型,通 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病程超过2个月,时愈时发,大便培养阳性率低。在有 临床症状时为急性发作型,该型往往在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慢性隐伏型菌痢,是在一年 内有过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早已消失,但直肠镜镜检可发现病变或者大便培养阳性。带菌状
43、态带菌者分为三种类型: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健康带菌者,即临床上无肠道症状而又能排菌者。这种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特殊 是饮食业人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潜在的危(wei)险性更大。恢复期带菌者,即临床症状已治愈、但仍继续排菌达2周之久者。慢性带菌者,即临床症状已治愈、但长期排菌者。(九)变异性志贺氏菌存在毒力变异与其他变异。1963年,南斯拉夫Mel氏首先创用依赖链霉素 的志贺氏菌株(依链Sd株),口服预防痢疾。Sd株是一株必须有链霉素存在下才干生长 的菌株,其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美国以天然变异无毒株与大肠杆菌杂交而获得的 MH株制成疫苗,其免疫效果和稳定性均较Sd株差。
44、我国利用变异方法通过动物和药物处 理等寻觅安全有效的可供口服的痢疾杆菌活菌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十)环境中的稳定性志贺氏菌属对理化因素的反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在外界环境中的反抗力以宋内氏菌 为最强,福氏次之,志贺氏菌最弱。(十一)药物敏感性自从广泛使用抗生素以来,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艰难。 国内部份地区报导(19721974),志贺氏菌对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的耐药率分别达 74%、73.6%、97%、84%98%、75%100%和 97%100%, 由此可见,在国内,志贺氏菌对常用几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当高。(十二)消毒剂敏感性志贺氏菌属对化学消毒剂
45、很敏感,在1%石炭酸1530min即被杀死,对酸和普通 消毒剂敏感。(十三)物理灭活日光直接照射30min, 5660CI0min即被杀死,对高温很敏感。(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志贺氏菌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中,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宋内氏菌的反抗力大于福氏菌,而痢疾志贺氏菌反抗力最低。普通温度越低,则志贺氏菌的保存时间越长。在水中 (37)存活20d;各种物体上(室温)存活10d;在蔬菜水果上存活lT24do(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志贺氏菌在污染物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d,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在水和食 品中繁殖,引起水源和食源型的暴发流行。(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
46、。目前,治疗细菌性痢疾普通首选氟喳诺酮类抗生素。1 .普通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2 .抗菌治疗在决定应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卫生状 况,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和造成细菌耐抗生素的可能性等因素。止匕外,早期用适当的可吸收 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志贺氏菌的排出。对于儿童,TMP6Mx中的TMP 成份4mg/kg每12h1次为首选方案;对于成人,用双倍加强片(TMP320mg)每12h1次。 成人还可口服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或者口服环丙沙星500mg,每日2次,不少志贺 氏菌株可能对氨芾西林和四环素耐药。3 .对症治疗 腹泻常
47、引起等张性脱水(盐和水的丢失相等)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明 显失钾。脱水导致的口渴使病人过多地饮水,又可引起低张性变化。特殊是气候炎热地区的 婴儿,通过出汗和呼吸的失水,再加之严重腹泻,可导致高张性脱水。过早地应用高渗性液 体(牛奶或者鼻饲、自制电解质混合液)可引起高张性伤害,包括抽搐。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 .感染性因子的种类 志贺氏菌产生外毒素、内毒素、侵袭力等多种毒力因子。根据 其生物学特性和本院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志贺氏菌病原体本 身。2 .感染性因子的来源用于志贺氏菌检测的食品、水样、消毒产品(用于医院消毒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 以及卫生用品)、医院污水、感染性腹泻采集的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血液 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