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精选试题)一、选择题1、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展现出了浓郁的古蜀特色,其中出土的青铜尊等器物以及玉石器中的璋、戈等形制具 有明显的中原制造工艺的痕迹。这体现出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答案】Bo【解析】据材料可知,三星堆的青铜器物借鉴了中原地区的技艺,说明当时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发展存在着 多元并进交流融汇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强调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并不能得出其具有独立的 起源,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青铜铸造为手工业主导,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中原经济与古蜀的对比, 无法得出中原
2、经济的领先地位,排除D项。2、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占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 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A.兽骨B.文字C.铁器D.龟甲【答案】Bo【解析】文字的发明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描写历史最详尽的工具,故选B项。3、下表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文献记载内容左传先君周公制周礼礼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 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尚书 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 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A
3、.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D.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答案】Bo【解析】据材料“周公制周礼”“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六年制礼作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周公制作周礼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西周初年的分封等级秩序,故选B项;据材料“七年致政成土”,可知 周公并未夺取政权,排除A项;据材料“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可 知西周初年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比较紧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创大一统政治局面的是秦朝, 排除D项。4、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
4、” 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占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 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 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 排除B; 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5、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
5、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答案】Do【解析】“宅兹中国”说的是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样西周通过分封制就扩大了中原文明 的影响力,故D正确;王朝长期繁荣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中华民族的成分并不单一,故B错误;西周 未建立中央集权,故C错误。6、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 神一一“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
6、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一一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这说 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 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 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B、C两项错误。7、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 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B.实行了禅让制度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帝制度【答
7、案】Co【解析】依据题干“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并结合所学可知,启取代禹确立的王位继承人伯益后继承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王位继承的方式并流传下来,故C项正确。A.禹建立了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一一夏朝,故A项错误。B.题干体现的是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而不是禅让制 的实行,故B项错误。D.皇帝制度在秦朝统一后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C。8、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C.中央对地方实
8、现了有效的控制【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 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D符合题意。A.题干中没有涉及 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故排除Ao B.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故排除Bo C.商朝中央对方 国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故排除C。故选D。9、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一系列繁 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得以贯彻 国家礼制得到完善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家国一体局面形成地方治理
9、有所加强A. B. C.D.【答案】Bo【解析】西周时期利用玉瑞制度来强化分封制度,这也完善了国家礼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 表述不符合史实,西周时期还无中央集权之说;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D三项。10、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o【解析】A.该项不能明显体现,故排除A。B.该项与宗法制有关,故排除B。C.该项明显是无关项,故
10、 排除C。D.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社 会结构,故D项正确。故选D。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 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该材料表明殷周制度中O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D.世袭和选贤的一致性【答案】D。【解析】“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当时存在嫡长子继承制,“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说明贤能之臣在当时得到任用,故选D项;A项与“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11、”不符,排除A项;商代还未出现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排除B项;C项与“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无关,排除C项。 1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 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 “授民”制度()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答案】Do【解析】依据材料“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授民” 制度可知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正确。西汉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 宗法制的相关
12、信息,排除C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 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 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 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常国墓葬 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
13、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 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铜缶铭文:於括受合,部务之绪,有比禽渔u余文 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淋夏.大意为:伯括受命,遵行大禹的功业,救分封 到需土,在曾泡这邦。我是周文王的后叁,穆 俟的长子,通过统治雷国,光大“夏”的功业.编钟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 “曾随之谜”?(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文物考 古和文献记载
14、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2)历史史实: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说明: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 历史史实: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说明: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 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历史史实: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说明: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 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解析】(1)根据“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 葬群”与铜缶、编钟、铭文:伯括受命,助画之绪,有此南源。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
15、曾以 长锌夏。可知是通过考古古墓和史物铭文的分析解决的。(2)根据铭文:伯括受命,助画之绪,有此南源。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锌夏。可知 周朝实行分封制。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联系材料: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 释读进行合理的分析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 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 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 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
16、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 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 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为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 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7、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熟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日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 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
18、侯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 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 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 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将排满发展为民族平等、统一;章太炎强调“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 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解析】(1)依据材料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露国,自秦
19、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 家,直至清王朝灭亡”等结合所学知识等结合所学知识演变归纳如下:西周时,国”为诸侯封地,秦以后为“王 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关于 原因:依据材料“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 面归纳如下: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关于内涵:结合材料中顾炎武和严复的相关思想归纳如下:顾炎面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 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将排满发展为民族平等、统一; 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个文化共同体。关于影响:依据上述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改变了传统的君 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 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