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模拟训练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模拟训练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 .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中,“父”被用于年龄较低贵族对年龄较长贵族的称呼。 战国之后,将“父”与“兄” “老” “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这是“父”的进一步泛化。 这种变化A.体现了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B.表明礼乐制延伸至底层C.说明社会宗族推进社会变革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答案】Do【解析】材料中“父”称谓泛化体现了古人以血缘政治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关系“血缘化”的尝试和结 果。“父”称谓的泛化加强了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的联系,这种泛化扩大了社会阶层的认可,有利于促进 社会的团结,故选D项。儒家伦理体系在西汉
2、时才建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 料并未涉及“父”称谓泛化的推动力量,排除C项。2 .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乃使长鱼矫杀那犀、都车奇、那至于 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这说明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答案】Co【解析】材料“使长鱼矫杀郑壁、郑锈、郑至于朝”“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等说明当时晋国出现了国君 随意处置臣子、大臣囚禁国君的现象,这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 霸,无法说明诸侯争霸
3、导致礼崩乐坏,故A项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 传承,材料中周厉王除掉大臣,提拔身边人不等于世袭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囚禁君主属于僭越行为, 材料主旨与仁义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3 .在西周的文字记录中已经有“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C.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答案】Ao【解析】A.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
4、夷”,“无论华夏 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为是同一民族(华夏族),故民族和文化 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B.该项中的“共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且题干未涉及“国家统一”的 信息,故B项错误。CD.两项题干均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故选A。4 .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 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0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 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答案】Do【解析】D.题干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5、,铸造了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除最 主要的货币布币外,还铸造了与燕齐地区商业交往的刀币和受秦国影响的圜钱等,可见赵国积极开展商贸 活动,故D正确。AB.此两项在题干中无体现,故排除AB。C.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故选D。5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 僚政治:商鞅变法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b.统一国家的建立B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运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o【解析】A.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制度,确立了封建
6、的经济政治制度;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变革;百家争鸣 主要是为新秩序著书立说。以上种种信息表明,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没有 形成统一的国家,故B错误。CD.图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而非繁荣开放,也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故CD错 误。故选A。6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二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答案】Co【解析】题干中的“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反映了“公田”已经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了,“公田” 即是春秋时期的井田,这种现象说明
7、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晚期出现了私田,这促使土地所有制 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岁亩”。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形 成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故C正确,故排除ABD。故选C。7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 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候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这反映了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答案】Bo【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
8、的发展,以卿大夫为代表的新兴贵族地主崛起, 并逐渐掌握了各诸侯国的政权,相反地,各诸侯国国君的势力却不断衰落,这种现象充分反映出社会经济(私有制发展)与政治体制(诸侯势力下降,卿大夫势力崛起)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题干所述及的时 间段是“春秋时期”,而分封制在该时期并没有“彻底崩溃”,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诸侯国国君与 卿大夫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 间的关系,而不是“礼崩乐坏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8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 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9、A.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o【解析】B.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 化,故B项正确。A.此时的研究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A项错误。C.题干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 故C项错误。D.该项不能从题干得出,故排除D。故选B。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 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
10、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o【解析】A.题干与富民有关,但不能据此推论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排除A。BC.本题与私产 的保护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故排除BCo D.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普遍推行,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题干中诸家的富民思想(让民众拥有相对温饱、自我 满足的稳定生活,这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
11、单的“突破”或“断 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A.实现“哲学的突破”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答案】Bo【解析】B.据题干“显得最为温和” “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I”可知,“百家争鸣”所实现的“哲学 的突破”建立在前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思想文化的传承精神,故选B项。A.题干强调“百家争鸣” 的特点,而非结果,故A项错误。C.依据题干无法得出奠定传统文化基调的结论,故C项错误。D.题干 未涉及不同思想理论的整合,故D项错误。故选B。11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12、.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答案】Bo解析】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 情,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 有成效。孟子的意思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呢?这体现出作者胸怀大志, 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项;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项错误。 12.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 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
13、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Co【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 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中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 习,互相融合,但并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二、材料解析题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材料来源引文内容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
14、须先存百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 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J ”为什么中华民族 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 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
15、孟子、庄子等先哲 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J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答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 文化主张和而不同。(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
16、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解析】根据材料一 “必须先存百姓”等信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根据“人 法地道法自然”可知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天下之本在国家之本在身可知中华 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天下为公”可知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根据“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
17、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可知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根据材料二“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得出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根据“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得出史书典籍的编撰:根据“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 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得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等因素有关。根据材料二“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末未 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 中国社会
18、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 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 狱岁以千万数J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 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入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 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
19、,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 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 的思想模式。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从材料中提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董仲舒为什么这么说?(2)列举孔子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表现,列举思想家相对立的主张。秦汉时代个思想流派经历了 “一次 全盘整合”指什么?【答案】(1)主要内容:废分封制,行县制,废宗法制,行军功制;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造成贫 富分化、百姓赋役加重,加重了阶级矛盾。董原因:批评法家思想,提升儒家地位;(2)主张:仁;为政以德等;对立的主张:孟子荀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等;儒家和法家的法治和德治之争 等;整合指:董仲舒融合儒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