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单元单元分析单元导教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可结 合图片、补充相关资料等,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难理解的词 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不必深究。“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阅 读策略在四篇课文中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得到掌握,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得到应用。通过自 读、互读等形式,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借助注古诗三首联系上下文、插图猜想读懂词句借助工具书初步学习把握主要观点方法只有一个地球读懂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猜测想象画面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抓关键句理清脉络青山不老得方法借助资料加深理解 借助影视增加乐趣了解写作背景三
2、黑和土地读懂感情通过行动推测内心确定讨论话题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强调“郭”的读音。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学习生字(出示课件27)重难点字书写指导书写“莺”字时要注意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 住下半部分的“鸟”,使整个字结构稳定、平衡。4 .明诗意(1)(出示课件2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确“山郭”的意思是山城,山 村;“酒旗”的意思是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 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 树掩映着红花,依
3、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2)(出示课件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确“南朝”是指公元420589 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 代的总称;“四百八十寺”中的“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 寺院很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 亭台楼阁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5 .资料链接(出示课件30)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不同解读: 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佞佛著名,杜牧所 处的时代佛教也在恶性发展,因此这两句诗表达了讽刺;也 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 忧虑,或者认为本
4、诗是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 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有 人认为这两句仅仅是描绘江南的景色。(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人们对“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不同解读,从而更加深入体会本 诗的丰富内涵。)6.感受景物特点,想象画面(1)感受景物特点(出示课件31)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 的特点?预设1:本诗的第一句写了 “莺啼、绿映红”这是自然景 物。教师板书:自然景物预设2:本诗的第二句写了 “水村、山郭、酒旗风”这 是人文景观。教师板书:人文景观预设3: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晴朗之景。教师板书:晴朗之景预设4:本诗的三四句写了
5、“寺、楼台、烟雨”这是烟雨 之色。教师板书:烟雨之色读一读(出示课件32)朗读指导:在朗读前两句诗时,应该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读后两句时,语调可稍稍 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只感。(2)想象画面(出示课件33)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预设: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鸣唱,遍地的 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酒店的旗 子在风里飘着。南朝时候造起的许多寺院,如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中。二、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1 .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35)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 江西抚
6、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等存世。2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6)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 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强调“畦、阔”的读音。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间/送青来。3 .解释题(出示课件37)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确:“湖阴先生”是杨骥(字 德逢)的别号。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 邻居。“书壁”的意思是题写在墙壁上的诗。4 .明诗意(1)(出示课件38)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
7、畦手自 栽。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确“苔”的意思是青苔;“畦” 在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埋围 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 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欣赏到湖阴先生的庭院 之景。教师板书:庭院之景(2)(出示课件3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闷送青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护田”护卫环绕着田园,“排阔” 的意思是推开门,“阂”指的是小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 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欣赏到自然之景。教师板书:自然之
8、景5 .资料链接(出示课件40)护田:出自史记,指汉朝派出使者保护田地,积攒 粮食。排闲:出自史记,指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 樊哙推门而入探望。(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资料了解诗中的两个典故,有 利于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这首诗的意蕴。即使不知道这两个 典故,也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更可见作者用语的巧妙流畅。)6 .评价胡阴先生(出示课件4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了解诗意,你觉得胡阴先生是个怎 样的人呢?预设: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热爱生活。(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环境联想到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 人,体会居所主人的生活品味与情趣,进而感受作者对湖阴 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7 .感受对仗之美
9、(1)(出示课件42)教师提出问题,从本诗的前两句 我们可以感受到景美、人美,本诗的后两句有什么特点?预设:“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阂”,”将 绿绕”与“送青来”是两两相对的,这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手法,体现了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2)(出示课件43)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句吗?预设1: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一唐杜甫预设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一宋 苏轼8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出示课件44)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预设: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作者不仅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更表达出对胡阴先生高洁人 品的赞美。教师板书:和
10、谐之美品质高洁9 .读一读,背一背(1)读一读(出示课件45)朗读指导:全诗可以用较为舒缓、闲适的语气来读,读 出胡阴先生居所的清幽之感,在读后两句时,节奏可适当放 缓,读出诗中的自然田园之美。(2)背一背(出示课件46)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背诵江南春书护阴先生壁。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8)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现了诗人对 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 的。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 对环境的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2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0、51)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2)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板书设计】浪淘沙(其一)写景一壮观豪迈气概J江南春想象A奇特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晴朗之景烟雨之色书湖阴先 生壁和谐之美品质尚洁【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一共包括三首写景的诗歌浪淘 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简短凝练的诗句描绘出种种景色,极 富画面感。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并不陌生,前期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古 诗的方法,但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可能还不能很好地把
12、握。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诗意,再重点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感情的方法。第二课时,我引导学 生按照相同的方法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没 有给出更多引导性的指导,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选好角色分组演练习得交际要点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习作要点确定倡议主题习作:学写倡议书提出倡议建议认真修改阐述看法与理由写倡议书语文园地:巩固阅读方法【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
13、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 情地朗读、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融人情境,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 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语言运用: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结合对方的意见,表达自己 的观点。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思维能力:学习倡议书格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倡议书,能把自己倡议的内容、意义说得 清楚明白,有条理,能从内容、格式两方面修改倡议书。审美创造:通过课文讲读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词之美,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
14、境的重要意义。 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单元教学目标字词 1 .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2 .了解、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感受中国文化。L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3 .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段落的主要观点。阅读 3.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4 .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1 .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口语口 2,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表达3.表达观点时,要简单明了,有理有据。书面 1.能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表达 2.写倡议书能
15、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单元任务群设计】课题18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语言应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 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前解析】本课古诗三首中所选取的诗均为七言古诗,诗人通过简短凝练的诗句描绘出种种图 景,且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便于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了解 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六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方法已经初步掌握
16、,但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可能还不能很好地把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关注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 其诗风也颇具独特性,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 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等。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文 学家、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 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
17、怀为主。其诗风格独特,内容深刻,独树一帜。其诗 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散文雄健峭拔,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 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诗歌有1500余首, 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登飞来峰梅等。关注创作背景:浪淘沙: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 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 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
18、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先后经历两次罢相,晚年退居江宁,纵情山水, 勤于读书著作,因此这一时期的王安石的作品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细腻,字句精致,意境清远自然,备受后人喜爱。书湖阴先生壁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 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关注传统文化:“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 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
19、就中断了织 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中的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 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排阚”出 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说的是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教学目标】1 .会写“涯、莺” 2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3 .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4 .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学重点】1 .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2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
20、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 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 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涯”字。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3 .理解古诗浪淘沙(其一),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 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教学过程】学习古诗浪淘沙(其一)一、情境导入,揭示诗题(出示课件3)1 .(出示课件4)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 写黄河的诗句?预设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一唐王之涣预设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一唐 王之涣2 .揭示
21、诗题浪淘沙(其一),板书诗题:浪淘沙(其 一),学生齐读诗题。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5)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曾任监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 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 石头城等。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 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教师强调“曲、簸”的读音,及根据注释,让学 生明确“簸”的意思是颠簸。(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
22、牵牛/织女家。2 .学习生字(1)多音字(出示课件7)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曲、簸”的发音。“曲”表 示弯曲时读一声,表示歌曲时读二声。“簸”用作动词时读三声,如颠簸;用作名词时读四声,如簸箕。(2)重难点字书写指导(出示课件8)书写“涯”字时要注意右半部分“ J ”的穿插,“厂” 里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土”。四、解释题(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浪淘沙是唐代曲名,刘禹锡创作的 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五、明诗意(1)(出示课件1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 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九曲”是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风簸”的意思是风浪滚动,“天涯”的意思是天边。这两
23、句诗的意思是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 边蜿蜒奔腾而来。教师总结:诗的前两句写景,这景象实在是壮观。教师板书:写景壮观(2)(出示课件11)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 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直”的意思是一直;径直。这两句 诗的意思是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一一银河冲去,和传说中 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织女家。教师总结:诗的后两句是想象,这想象可谓十分奇特。教师板书:想象奇特六、资料链接(出示课件12)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 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 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 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混合,
24、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 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本诗中的典故,从而 更加深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七、感受诗歌气势,体会诗歌豪情1 .感受诗歌气势(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问题: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预设1: “九曲、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预设2: “浪淘风簸”写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2)(出示课件14)教师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让学 生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设计意图:让学直观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为体 会诗歌所表现出的豪情作铺垫。)2.体会诗歌豪情(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
25、预设:我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 句诗中感受到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教师板书:豪迈气概八、读一读,背一背1 .读一读(出示课件16)朗读指导:在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有 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 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 句再转向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2 .背一背(出示课件17)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背诵。九、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9)浪淘沙(其一),前两句歌咏黄河,既写出了黄河 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 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想到 自身,进而驰骋浪
26、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 豪迈气概。十、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0、2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莺”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江南春书 湖阴先生壁。3 .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 点。4 .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教学过程】一、学习古诗江南春5 .情境导入(1)(出示课件23)出示江南秀美景色的图片,同学 们一起欣赏图片。教师导入: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是 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 世外桃源吧!(2)(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描写 江南景色的诗句?预设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一宋 苏轼预设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一唐 白居易(3)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杜牧去欣赏他 笔下的江南春色。揭示诗题江南春,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齐读诗 题。6 .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25)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 薇”“杜樊川”。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 李杜”。著有樊川文集。7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26)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