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模板.doc

上传人:满*** 文档编号:97948452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模板.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一) 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严寒,难培养,怎么办? 1.假如是在系统刚刚开启时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伴随培养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分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2.当然微生物量是和你源水中碳氢含量相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验。3.假如你系统早就开启了,想要提升微生物数量。我认为没有太大必需。达成平衡就行了,关键是处理出水情况。4.特意提升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5.温度问题,我认为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 6.依据F/M值大小,能够知道你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小于0.25,就说明你微

2、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二) 我今天算了一下我们厂上个星期污泥龄(它计算公式不是(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吗?跟你提供公式有差入吧!),在4d左右,而我们设计污泥龄是9d,即使我们设计进水跟实际相差二分之一(BOD),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吧!还有F/M是0.17左右,应该符合要求,到底问题出在哪呢?还想问问,沉淀池出水带点绿色是什么原因呢? 1.真对不起,是我疏忽了,你公式是正确.2.你食微比是正常,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泥水分离。3.我不知道你们厂是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假如是话,出水带点绿色也很正常。这应给和污水在管网内发生厌氧后结果。4.请检

3、验SV30值,该值应给对你有帮助,大于50%,可能是丝状菌问题。小于25%,上清液混浊,夹有细小颗粒,显微镜观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原因。 (三) 怎样降低污水厂能耗?政府拨经费可怜,期望您能介绍一下运行管理方面经验。 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应该是电费,假如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针对以上问题:1.降低曝气量,以降低电费。我经验是,理论上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我认为,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经足够了。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2.系统有调整池、中段提升泵站,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

4、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依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四) 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冬季会不会影响部分高效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1.微生物繁殖速度和源水中碳氢含量关系最为关联。2.我平时运行曝气池(氧化沟)出水溶解氧浓度一直维持在1.0ppm,冬天也没有太大改变.你能够尝试一下,自己调整和探索出自己水厂适宜参数。3.控制低溶解氧出水,能够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加强内源呼吸,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挥愈加好吸附氧化作用。 (五) 我想咨询一下化工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污泥培养问题,水解酸化池填料上

5、一直没有活性污泥挂上去,影响了处理效果。前段时间进水浓度COD在1200mg/l左右,已经有30天时间。这段时间我把进水浓度降到COD400mg/l左右,发觉接触氧化池填料上污泥有降低迹象,请问怎么样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中污泥立即培养好,其进出水指标怎样才最理想? 你好!我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工艺运行接触时间不是太长。以下个人见解仅供你参考一下吧:1.水解酸化段能够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由此利于后段生物对有机物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2.有鉴于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设填料,并长出生物膜来就需要源水有足够有机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时间。3.1200ppm源水CO

6、D,我想在停留时间不足时,自然不会有生物膜产生啦。更不用说400ppm了。所以,连接触氧化池生物量也会下降。4.生物量和进流水有机物量是平衡,我想,你进水浓度还不足以产生挂膜。但出水水质应给还能够吧!?5.现阶段,只要出水能够,挂不挂膜又有多大关系呢! 我曾做过一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经验,谈点自己想法 1.首先你处理是化工废水,就要考虑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培养降解这些难降解有机物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假如接种处理相关废水污水厂污泥,可能开启会快些。2.即使你进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为微生物立即利用可能极少(因为化工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

7、解物质),所以三丰兄说得对,在开启阶段先无须考虑出水浓度;而你把进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当然更低了,因为原来易降解有机物占百分比就小,你有把1200改为400,那微生物没有吃当然繁殖更慢。3.假如你处理水不是很轻易生物降解,那在开启前期可加部分生活污水或其它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数量提升,然后再驯化污泥。4.不知可否听过共基质代谢方法,在理论研究上已经有一定水平,我也不知实践中有否应用。 因为现在出水没有达标,我才把进水浓度下降,进水在400mg/l左右时,出水还有200mg/l左右!我想先降低进水浓度以确保出水达标,然后才增加进水浓度,不知这么是否可行? 1.作为系统开启时污泥培

8、养,进水浓度先浓后淡是不正确。2.既然是试运行开启阶段,你无须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标,可加紧逐步提升浓度。3.尤其是生物池比较大,填料比较多生物系统,降低进水浓度,会造成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挂膜了。 我做了几年接触氧化法,个人意见COD1200不是很高,你能够停止进水,加菌种,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看看行不行? 据我所知确实应该象楼上这位老兄所说,停止进水,加入活性污泥曝气,不过我想不应该是至水达标后开始进水,而应该是经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后,再开始进水。(六) 最近出水水质变差,SS显著变大,应该从什么方面考虑它原因 1.SS显著变大,原因实在太

9、多了,短时间改变,可能和负荷过大相关。长久,周期性改变,则可能和丝状菌膨胀或污泥老化相关。2.还请检验控制参数及进水成份改变情况。做出判定和处理方法。3.污泥龄、食微比、进水水质、前段物化处理效果、丝状菌检验等是关键考察方法。 (七) 生活污水处理,假如突发性地出现很多油(油成份不明确,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请问怎样去应付?这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影响? 我不知道你厂设施有没有除油设备。假如没有,排放水中石油类可能会超标。作为烃类物质,应该也能够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时间会长部分,能够话我提议你能够在曝气池出口加设一出水挡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气池中,在长时间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

10、解。不过,假如长久连续有大量含油废水进来,您可能要添加除油设备了。 油类现象显著时大约有20多mg/l,不是全部油全部能够被微生物降解吧?一点影响全部没有吗?我们曝气池出口处有曝气,设挡板应该不可行。 1.油类降解是需要比较长时间,当然,作为我们处理来讲,油类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时排除,一样是去除了油类物质。 2.曝气池出口有在曝气,能够将出口处曝气关小或关掉就行了,后段曝气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如此能够设置挡板啦 (八) 我想问问这个污泥龄是怎样确定?又是怎样用来控制?到底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它来确定排泥量?丝状菌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不是污泥浓度过大呢?大约在1000左右,或以下

11、,进水BOD50左右,这个污泥浓度适宜吗?望赐教!谢谢! 1.污泥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停留时间,她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关键控制参数,是相当关键控制参数,此参数不加以控制极难确保生物系统正常运转。2.计算公式:(MLSS*曝气池有效容积)/(二十四小时*每小时排泥流量*MLSS回流)3.此参数用来控制排泥量。4.首先经过运行,探索出自己水厂合理污泥龄控制值,此时即可指导排泥了。我经验是超出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当然各厂具体运行情况是不一样。需要自己总结和探索。任何现成参数,也只是参考而已。5.污泥浓度大不大,检验食微比吧,不要小于0.1!单看,MLSS=1000,BOD5=50,你污泥浓

12、度是高了。 (九) 二沉池有时出现跑泥现象是什么原因? 我想出现二沉池跑泥原因是很多。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能够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造成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混浊而带有跑泥现象。2.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本身氧化,解絮。一样会产生跑泥。3.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也会产生跑泥现象。4.另外,气温低、曝气过分、PH改变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5.我想,掌握这些原因,还得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才能灵活正确加以判定。6.当然。相关检

13、测方法也必不可少。它是你判定依据。 (十) 想问问氧化沟每个廊道MLSS应该是一样吧? 氧化沟各槽污泥浓度是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可比性。假如BOD太低了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还有上次你说氧化沟各廊道MLSS不一样,我也想明白是因为有机物逐步降低,是吗?但我用MLSS仪测了一下各廊道,发觉它们值差不多,这是这么回事呢? 1.我还是那句话吧,有多少有机物,就能产生多少微生物,所以,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浓度和之适应。刻意提升污泥浓度,就会造成泥龄延长。而使污泥老化。2.对于,低B/C比废水,应该尽可能经过物化段或水解酸化来提升,这么微生物运行时就轻松了。3.同时,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来降低微生物在生

14、物池中停留时间,能够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4.氧化沟工艺,应该说受侧池有沉淀功效影响,其浓度应该高于中间池浓度。5.你用MLSS仪测量对比,也没有太大必需,因为,运行中有廊道在沉淀,你怎样测MLSS呢,而不一样时间测量值,我想也没有对比性吧!6.各廊道微生物是动态发生着浓度改变,处理阶段不一样和进水影响,各时间段浓度也有区分。对于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而造成污泥浓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沟这个池体容积内还不会有显著反应 (十一)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和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废水。其污染物分解需要较长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2.显

15、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通常微生物对显色物质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3.脱色我认为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不易去除部分再经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很好一点。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十二) 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怎样?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怎样?中国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怎样?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一个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交替循环区,中国利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污水,含有节省能耗

16、,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确保稳定运行等优点。 (十三) 请教:氧化沟工艺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1.依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和生化系统进流水量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能够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2.经过控制回流比能够提升生物活性、提升处理效率作用。 (十四) 氧化沟表面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怎样处理此问题。 生化系统不管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1.对泡沫观察,关键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改变、其它操作指标改变是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2.浮泥产生,一

17、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需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3.经过以上关键观察手段和关键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原因,加以针对性处理,我想系统就能够回复正常运转了!(十五) 我们处理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仿佛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现象吧。我们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要求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标想改善微生物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假如微生物活性大那会不会引发其它反效果呢?如它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造成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具

18、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需。3.如此低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4.氧化沟曝气方法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5.处理低浓度污水,轻易造成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造成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6.我提议降低曝气量,确保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么能够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我想相对于你氧化沟容积,你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m

19、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升。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足,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十六)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时间内忽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现在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关键会是哪些方面原因造成?下面是我厂部分水质指标: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

20、我厂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分布为1-2-3,我们曾提升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1.我想首先检验您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定,试验数据是否有误。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定是否有改变。 3.曝气量增加我想时没有必需。 (十七) 采取流动床生物膜工艺,通常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填料上生物膜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微生物本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结果。所以在取来接种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活性污泥(预防游离态微生物和填料上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

21、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我不知你说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关键控制指标。 我采取流动床生物膜工艺,通常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怎样控制? 假如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开启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情况,是能够判定是否能够连续进水。 那么低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假如填料本身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

22、。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轻易。 (十八)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怎样控制污泥量? 1.排泥是总磷去除关键路径。2.污泥生长过快,我想排泥也会加大吧。这有利于总磷去除。 3.厌氧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有效去除。 4.进水有机物浓度对磷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我想跟进水含磷浓度改变,营养剂投加量改变,溶解氧控制,和上面讲排泥等情况相关,你能够检验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重大问题,我想总磷控制全部是可控。 (十九)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AAO工艺试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23、出水25 MLSS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生活污水水平),漏水遗漏了30%左右,请问保持日常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来运行水平? 可能要12周! (二十) 假如没有污泥回流,排放污泥全部进行脱水,怎样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怎样看待。 1.不回流,还能够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算式进行计算。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造成出水指标上升。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假如长久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二

24、十一)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怎样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适宜)?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设备,全部有那些,我首次接触该工艺,对所包含到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怎样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怎样能实现很高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很好? 1.CASS工艺,我曾参观和了解过,不过具体操作我没有包含,所以对你帮助可能有限,请见谅!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围。为了提升脱氮除磷效果并抑制丝状菌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3.设计中应该依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大小及百分比。 4.出水堰大多由泌

25、水器替换,确保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依据设定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5.所用到设备和SBR工艺靠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二十四小时闷曝,以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分)先少许排水少许进水,然后逐步提升进水即可。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时间;回流污泥量等。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确保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全部比很好,也极少发生堵塞。 (二十二) 低温条件下怎样进行生物培养开启,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

26、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开启方法及注意事项,谢谢! 1.选择处理水水质靠近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需。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工艺怎样,假如满负荷运行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4.培菌方法。部分教材和工具书上全部有,我不多讲了。5.应该注意,开启时连续曝气是必需,但长久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快速繁殖。尤其是你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情况。 6.依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控制需逐步提升。 (二十三) IC反应器在运行时

27、并没有颗粒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部分悬浮物质或比较难降解物质!假如颗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工艺呢?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帮助可能有限。1.IC反应器,包含其它类型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全部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这类反应器。3.厌氧段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很好去除率。4.污泥不外排,其肯定有部分污泥老化,经过内源呼吸和其它生物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显著了。5

28、.在出水流出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一个形式,我认为是有必需。只是大量产生污泥流出。应给和系统产生了故障相关。6.后续工艺话,如针对流出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需设沉淀池或过滤池吧! (二十四)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效。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极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升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怎样?回流不要太

29、大,不然极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3.当然,你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原因,全部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根本。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现在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时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升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提议?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可能降低

30、厌氧区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是大了。同时消化反消化效率是低,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二十五) 我厂现在碰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现在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淡红色水。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是氧化沟工艺。现在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于探索阶段。进水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bod/cod严重偏低!我们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份较低,PH改变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2.我想现在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关键了。3.提升

31、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需。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运行负荷为低,不过,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4.降低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不然,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本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乏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本身氧化。而不易培菌。6.其它部分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升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现在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污泥已经逐步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原来污泥就不多)。我们操作为:有符合要求原水(PH

32、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2.看了你描述,我认为你工艺仿佛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3.不管怎样工艺,我认为你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溶解氧吧!大于1.5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假如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4.注意营养剂合理投入。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6.活性污泥流出,和你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相关,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而且,流

33、出去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那一部分污泥。 (二十六) 我所处理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整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所以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境保护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没有愈加好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靠近达标,(因这是现在最明确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取絮凝剂用何种很好,(当然现在脱

34、泥房絮凝剂不是很急)。通常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取是聚铝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污染物质,对这类废水去除,各过程控制段全部应控制适当。不然处理水时有压力。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去除率。我提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去除率会提升。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冲击。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方法,降低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经过以上方法,提升污水在生物系统内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提升有益。4.假如能够话请通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

35、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很好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能够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PAM。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一样,还请自己经过杯瓶小试给予确定。二、1. 从你提供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BOD=400mg/L来看,进水中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开启很费时间,假如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开启时要掌握好水解池水力停

36、留时间、污泥回流等,能够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改变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3.假如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颗粒污泥可能开启得愈加快些。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开启,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5.可参考一下贺延龄写一本相关厌氧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三、能够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改变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1.我很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全部不会有太大改变。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环境保护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二十七) 我们现在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

37、,这个是经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不是去经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而言之是悬浮状,所以我们出水比较浑浊!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到底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操控,假如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问题,不过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2.假如你对各参数操控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管是经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还是去经过控制得来得!全部没相关系。但要和其它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最好控制点。3.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参数是

38、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不然应用显微镜检验丝状菌增殖情况。4.上清液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造成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造成。经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多量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快速游动型纤毛虫。这类生物能够直接利用游离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细菌增加,为这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造成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细菌和这类原生动物,造成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5.飘泥产生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起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验全部是要检验。少许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大量产生,将使

39、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降低。6.正常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坏,即使如此,在二沉池一样,在水切力小时候能够快速絮凝。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曝气要常常检测,必需给予确保,因为,吸附氧化关键位置就在前2/3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分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轻易粘附曝气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二十八) 请问:我企业食堂经隔油池出水后COD值为1200mg/l左右,水量2万t/月,要求出水COD300,怎样处理? 依据水量,成本及处理要求

40、,我想要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了。单单依靠物化可能达不到要求,费用也会较高。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C:N:P=100:5:1不过怎样计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氢二氨投加量。 2、我厂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镜检应该怎样监测? 3、请告诉我具体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具体操作! 1.其实不不过培菌,运行中,营养剂添加也可根据C:N:P=100:5:1来确定。但要注意,检测生物系统进水前,原水中氮磷含量,并给予抵扣掉。2.投加面粉来促进培菌,有点浪费吧!直接将面粉溶解在水中,检测BOD5,然后依据投加量及水量换算一下就能够了。3.尿素氮含量仿佛是46%,计算投加量时不要忘了。4.磷酸氢二氨你依据分子式自

41、己计算一下磷含量吧!5.比如!依据日实际处理水量(如1.5万吨),进水BOD5=200ppm,进水几乎不含氮磷(含则扣除),则,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5换成1,分母中0.46换成磷酸氢二氨中磷含量。6.丝状菌检测是轻易,但控制是比较困难。7.通常,我所见到丝状菌或类丝状菌,大凡以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状,细如发丝。粗细均匀,有体内带硫粒成黑点状,部分含有活动性,甚者菌体长出细小分枝以扩大吸收养分能力。光学镜600倍放大可见到,内部结构1000倍放大可见。8.藻类有形状也如丝状菌,但,大凡带绿色而可区分!9.培菌和驯

42、化有专门教材和工具书,你能够看一下,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还请原谅! (二十九) 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只要曝气二十几分钟,氧化沟上就有半米高白色泡沫。一个氧化沟有六个曝气机(30kw),曝气机关键作用为充氧和推流。DO基础上为8到9。所以我通常交替开启曝气机。印染废水除了白色泡沫外,还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杜绝? 2)进水时我们该开启几台曝气机?不进水又该怎样操作? 3)二沉池该开几台回流?一台还是三台回流泵(37kw)?才不造成出水带泥? 4)氧化沟MLSS有所增加。SVI(30)达成5,不过污泥比较细小,泥相还是比很好。可发觉菌种!接下来工作该怎样开展? 5)能够打剩下污泥吗? 1.我想

43、告诉你,白色泡沫产生和印染废水关系不是很大,应该是你生物数量少,相对进水浓度,负荷很高,由此,在底物较高情况下曝气,自然会产生白色不易破碎比较粘稠泡沫了。也所以生物培养很好多个池不产生泡沫原因吧。只要生物数量上去了,泡沫是会消失。2.假如你检测溶解氧时,每个断面测定值全部是89ppm,那么,是一定要降低曝气量,可能你会认为我已经开极少曝气机,怎么溶解氧还很高,我想这是因为微生物数量少,氧利用也就极少了。3.我认为你可开2台曝气机,并交替开启,但首端一定确保有一台进行充氧。4.印染废水浓度不高危害不是很大,浓度过高其不易降解物质将影响生物正常代谢,以至印染废水生物培菌比较慢缘故。同时前段物化控制

44、不好,对生物产生冲击,就会使出水色度上升,产生超标现象5.污泥回流按略大于正常回流比即可。100%回流也是可行。6.在相对负荷未降低情况下,我不提议你排泥。7.飘泥产生,跟你曝气过分是有很大关系。8.表曝气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调整充氧量,关闭设备来降低充氧又造成搅拌不足。 (三十) 我厂是A-A-O工艺,在缺氧段有两台搅拌器,中间用混凝土墙隔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觉,在走廊左右两侧全部有浮泥,浮泥没几天就变坚固、变干。清理后,过几天就恢复原样了,影响视觉。帮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搅拌设备搅拌不到位,存在死区! 2.或水力负荷不够。 3.浮泥产生并不会影响你处理效果。部分流出厌氧区也会在

45、好氧区被打坏。 4.有点感官不好看,但特意处理也无必需。 5.我想运行很好其它该工艺污水厂也多有这个现象。 (三十一) 我们A/O池今天产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带有很多污泥颗粒。这是为何呢?昨天晚上我们没给A/O池进水,但有加过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来了。有什么措施能够处理呢? 1.看来和您投加面粉相关。2.面粉含有大量淀粉物质,直链淀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3.产生泡沫多半是您在未进水时,反复曝气,未降解有机物过多时产生。 4.大凡您AO池产生过多泡沫浮渣会累及二沉池。 5.进水后,过几天应该会好转。 6.为提升底物浓度,投加面粉不是唯一,效果和费用也不合宜。

46、处理水量不大时,购置工业甲醇或许效价很好! (三十二)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有那些?哪一个工艺投资低,处理效果好?隔油混凝气浮似乎比较常见!我们现在工艺是水解酸化+CASS,设计最大负荷试进水COD1000,不过现在进水常常在1500左右,同时氨氮在150左右,PH值为9.5。现在现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处理效果很不好,同时污泥散碎,微生物个体小,SV在99%,出现了严重膨胀,我因该怎样调整运新参数。我们参数分为曝气、沉淀、滗水、间隔,在一个池子里面间隔进行。 1.进水PH9.5是肯定需要调整,不然对微生物不利。2.进水底物浓度超出设计标准,但处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负荷了呢?!假如处理水量只有设计处理水量70%话,应该还不会超出设计负荷。3.高负荷运行,通常认为不会造成丝状菌膨胀发生,假如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够确保,那,愈加不会有丝状菌膨胀发生了。4.还请检验曝气分布是否均匀,有没有死角,此也可能造成丝状菌膨胀原因。5.假如您处理是工业废水,成份单一话,产生丝状菌膨胀可能比较难避免。6.我想经过充足发挥水解池作用,阶段缺氧,应该抑制丝状菌有利。7.B/C比不知怎样,这可能是您出水超标一个原因,还请尽可能提升该值。8.氨氮去除还请依据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处考虑,因为我不知道您具体操作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