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测试)——高中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测试)——高中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训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O ”2 .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3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 的景象:,O4 .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免用温和i谦的而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 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5 .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6 .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
2、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7 .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8 .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 从“”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 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9 .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的目的。10 .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11 .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12 .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 , ”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 目标。13 .侍坐中,冉
3、有认为在“, ”的条件下,他 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14 .侍坐中,当孔子问曾哲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15 .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16 .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 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o17 .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密垂后,异怡然自乐” 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 句子是:, , ,18 .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19 .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 阐述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o20 .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情
4、况下,成年 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1 .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 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O22 .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 , ?23 .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 志向的句子是:!24 .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暂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25 .侍坐中,曾皙描绘了 “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这一反问句 表明孔子对公西华的才德给予了充分肯定。27 .子路、曾皙、冉有、公
5、西华侍坐中,“” 两个问句是曾皙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发出的,言外之意是说,难道冉有和公西华所谈的 就不是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吗?2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明确 提出了这次谈话的中心就是论志,也就是谈理想。29 .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 三年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是“,30 .从“,”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 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体现了冉有的谦虚和对礼制的推崇。3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 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3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6、坐中,听到老师的问话,曾皙“, ,”体现了曾皙回答师长问话时恭敬的态度,可见其温文有礼之o33 .谈话结束后,曾皙问孔子:?”想知道老师对各人志向的看法。 孔子回答说:,可见孔子尊重弟子们的志向,并不打算给出优劣 评价。齐桓晋文之事1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指出,君子会远离厨房是因为“,; , 2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举不起一支羽毛是因为不使力,看不见一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不 用视力,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因为不施恩德,即“, ;3 .齐桓晋文之事中,引用诗经小雅巧言中的句子,说明别人的心思能够揣测到,即“4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运用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和为长者按摩肢体来作喻,说明 君王不以王道
7、统一天下是不想做而不是不能做的句子是:“,5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认为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别人的小孩,“; , 便可以让天下在手掌中转动。6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7 .孟子认为推广恩德可以安定天下,否则难以保全自己的家庭,即8 .在孟子看来,古人能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是:“,9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称量才能知道重量,丈量才能知道长度的句子是“10 .孟子推测到齐国梁惠王最想要的东西是:11 .孟子用一个排比句,说明以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即“,“,以说 服梁惠王明白齐国若与天下为敌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回到发政施仁的根本上来。12 .在
8、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认为君王如果“发政施仁。便能够使”,从而没有人能够抵挡。13 .在孟子看来,没有固定的资产但是却依然能保持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 人才能做到,即“,14 .在孟子看来,人如果没看“恒心”,就会“,二15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是陷害后灰的做法。16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发问加弓虽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 说明仁爱的君主不应做陷害百姓的事情,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句子是:17 .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要做到:18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19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一个反问句来
9、说明百姓如果挣扎在死亡线上,将没 有空闲讲求礼义,即:,?20 .在孟子看来,,,五十岁的人便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七十岁的人便能一直有肉可吃;“,八口之家便不会再忍饥挨饿;“,”头发花白的人将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走路了。21 .文中孟子在说明了 “养民”的措施后,用“,”两 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22 .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即“,,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最终达到和谐社会。23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庖丁解牛1 .庖丁解牛一文对庖丁身体部位的几处描写,再庖解牛血动乱术化美蹈化,并用几个拟声词“,”表现了其解牛的声律皆合乎音律,呈现
10、了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2 .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解牛过程之中发出的响声合乎舞乐的节拍,也合乎乐曲的节 奏,即“,。3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面对梁惠王的询问,放下刀说出的一句代表他观点的句子是4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起初在解牛的时候目有全牛,即5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在解牛三年之后未见全牛,即6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自己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 句子是“,”。7 .庖丁说好的厨师每年换刀是因为割肉,即“,8 .庖丁说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是因为用刀砍骨头,即“,9 .庖丁的刀十九年而刀刃依然像从磨刀石上刚刚拿出来是因为“10 .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
11、保持谨慎态度的句子是11 .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12 .梁惠王在听完扇脑牛的故事Z后,便懂得了养生之道,即烛之武退秦师1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 a,2 .烛之武被求君出山时,说亍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3 .大敌当前,郑伯能够做到礼贤下士,从而虔心认错自责的句子是:4 .郑伯劝说烛之武见秦君,略含威胁之意的句子是:,5 .烛之武见秦伯,态度谦恭,承认郑将亡,以退为证,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6 .烛之武见秦伯,动之以情,设身为对方考虑,如果亡郑于秦有利,将不敢冒昧麻烦,即7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
12、兵的合理性,也由此 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即:,o8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 越晋据郑,将很难实现,即:, o9 .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心理,以利相诱,让其明白舍弃郑国不仅无害,还将于秦国有利, 即“。10 .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泉桥、忘恩负义之徒,即:1L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o12 .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13 .烛之武说退秦章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以,说依靠别人 的力量又去损害别人是不仁道的,即“,;失掉自
13、己的盟 友是不明智的,即“,;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不符合武 德,即 “,鸿门宴.1 .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2 .鸿门宴中,说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用于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 指的句子是:,o3 .鸿门宴中,用比喻手法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4 .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5 .鸿门宴中,樊哙义责项王时,表明刘邦特意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和意外的变故,即“O6 .鸿门宴上,范增“”来暗示项羽杀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默然不应二7 .鸿门宴中,刘邦率军进入函谷关后的态度和做法“,”,使范增认为其志向不小。8 .鸿门宴中,刘邦在入
14、关之后,实施了一些措施,其中在官吏、百姓以及兵甲方面的措 施,是“,”9 .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10 .司马迁书写史记时,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 即 “,。参考答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愿为小相焉其言不让。风乎舞雪咏而归。4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吾与点也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8 .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且知方也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如五六十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亦各言其志也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春服既成
15、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铿尔舍瑟而作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26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7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28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9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馍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0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1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32 .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33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齐桓晋文之事1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2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 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3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4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5 .老吾老以
16、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8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9 .权 然后知轻重 度 然后知长短10 .欲辟土地 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1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12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1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14.放辟邪侈无不为己1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1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7,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8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
17、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19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2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3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庖丁解牛1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是奇 善然向然奏刀晓然2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3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5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6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7 .良庖岁更刀割也8 .族庖月更刀折也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余游刃必有余地矣10.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18、1L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12.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烛之武退秦师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9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0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2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其意常在沛公也我为鱼肉刑人如恐不胜5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6 .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8 .籍吏民封府库9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0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