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934151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第五单元谏逐客书知识点清单11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面从戎得到由余,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3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4于秦,在东面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揽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是在秦国出生的,而缪公用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然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变旧的风俗民以殷盛习惯,以富强,百姓乐用7,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9地千里,

2、百姓因此而殷实,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于为用,诸侯亲附,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 里土地,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至今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之地,在西面吞并巴、蜀两国,在北面取得 上郡,南取汉中,包北九夷,制鄢、呈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在南面攻取汉中,吞并九夷之地,控制楚国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成皋这样的要隘,夺取肥沃的 土地,遂散六国之从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于是拆散六国结成的合纵,使六国向西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襄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 放逐华阳君,强公室,杜私门北 蚕食诸侯,使

3、秦成帝业。此四君者,加强王室的政权,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样侵吞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帝王基业。这四位君主,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样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的实力,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1缪(mU)公:秦穆公。2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3来:招致、招揽。4产:出生。5并: 兼并,吞并。6殷盛:殷实,富裕。7乐用:乐于为用。8亲服:亲附,归服。9举:攻克,占领。 10治强:安定强盛。治

4、,社会安定。11拔:攻取。12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13包:吞并、囊括。14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15从:同“纵16施(yi): 延续。17公室:王室。18杜私门: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 指权贵大臣之家。19向使:假使。段解 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 今陛下致昆山1之玉,有随、和之宝2,垂明月3之珠,服太阿之剑一乘纤离5之马,现在陛下得到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 驾驭的是纤离马,建6翠凤之旗,树灵量7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

5、焉,而陛下说之,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蒙着灵量之皮的鼓。这些珍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出产的,然 而陛下很喜欢它们,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为什么呢?假使必须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这夜光之璧就不会装饰在您的朝廷,用犀牛 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不为玩好关B、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夬马是不实外厩,就不会成为供您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填充您的后宫,而骏马马夬马是就不会充实 您宫外的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9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为您所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就不会作为您的彩饰。用来装饰后宫、填充下陈、使内心欢

6、乐、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使耳目愉悦的,假使都必须在秦国出产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这些点缀着宛珠的簪子、镶嵌着珠子 的耳饰、阿镐I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北佳冶】6窈窕赵女用东阿细绢做的衣服、用锦缎绣制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的 赵国女子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舞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也不会在您的身旁站立。那些敲击瓮、缶来奏乐,弹奏秦筝、拍着大腿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歌 唱使耳朵痛快的,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2,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是真正的秦国乐曲;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韶虞武象等古乐,是别的国家的乐曲。 如今陛下抛弃秦国

7、敲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击瓮、缶的乐曲,而取用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废弃弹奏秦筝而留取韶虞等古乐,像这 样是为什么呢?快意当前,适观22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因为它们能让人一时舒心,适于观听罢了。如今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无理还是有 理,不是秦人就让离开,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麦也。此非所以跨凡是客卿都要驱逐。那么这就表明陛下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玉等,所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 是用来统一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天下、控制诸侯的方法啊!1昆山:昆仑山,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2随、和之宝:随侯珠与和氏璧,传

8、说中春秋时随侯得 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3明月:宝珠名。4服太阿之剑:佩带太阿剑。服,佩带。太阿, 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5纤离:骏马名。6建:树立。7灵量(tu6): 扬子鳄,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8玩好:供玩赏的宝物。9西蜀丹青: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 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腹(hud),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10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 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11宛珠:宛地出产的宝珠。12傅:附着、加上。13机:不圆的珠子,这 里泛指珠子。14阿缩:古代齐国东阿所产的细绢。15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16佳冶: 娇美妖冶。17瓮:用来汲水的陶

9、器,口小而腹大。18缶(fbu):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19搏髀(bl): 唱歌时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搏,击打、拍打。髀,大腿。20郑卫桑间:指郑国、卫国 一带的乐曲。桑间,原是卫国濮水边的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南,相传卫国青年男女常在濮水上欢会 歌唱。21昭虞武象:都是传说中的古乐名,这里泛指古乐。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22适观:适于观听。23人民:和下文的“众庶”,都是百姓的意思。 段解 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我听说田地广粮食就多,国家大人口就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 成其大

10、;河海不择2细流,故能就3其深;王者不却4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显他的德 行。因此,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5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6之所以无敌也。土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分异国他乡,四季都丰裕美好,鬼神降赐福气,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 匹敌的原因。今乃弃黔首7以资8敌国,却宾客以业9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如今竟然抛弃平民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霸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 止步不敢进入秦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1让:推辞,拒

11、绝。2择:同释,舍弃。3就:成就。4却:推辞,拒绝。5充:丰裕,繁盛。6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zhu台nxii)、帝善(山)、唐尧、虞舜;三王,指 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7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 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8资:资助,供给。9业:使成就霸业。10藉:同“借11赍(:送 给、付与。段解 论述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不利于秦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土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的,值得珍视的却有很多;贤土不是在秦国出生的,而愿意效忠秦国的有很多。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如今

12、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助益仇敌,在国内削弱自己,在国外与诸侯结怨,想要国家 没有危难,不可得也。是不可能的啊。段解 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危及秦国安全。一、重点剖析1 .文章重在说理,在论及“逐客”的危害时,几个段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 分析。答案:(1)几个段落在论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逐步加深:第1段说如果没有客卿, 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第2段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上,比上段更切中要害;第3段说“弃黔首” “却宾客”,是 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即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

13、己,后果更为严重;最后一段指出“今逐客以 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即“逐客”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 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表述到极致。这种由轻到重、逐步推进的说理方式,避免了一开始就与秦王直接对立,产生相反的效果,更符 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2 .李斯的谏逐客书,既表现了自己的忠心和大局观,也达到了劝谏自救的目的。结合文本谈谈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答案: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源自李斯高超的写作技巧: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大臣包围,使宗室大臣权势过大,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大力驱逐客卿,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

14、题。招揽忠诚客卿的利益和国君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大臣无从反驳,让其他客 卿感谢自己,通篇没有直接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极力批评、讽刺秦宗室大臣,更没有谈论郑国修渠 之类的敏感事件,左右逢源,避免激化矛盾。李斯从逐客有害无益的角度立论,从天下形势、国家 利益等层面,晓之以理,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 秦王这一边。(2)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言明利害。“正反对比,说理透彻”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英主任用客卿而建功立业 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嬴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

15、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五帝三王“不却众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 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 益仇”则是反。正是在鲜明的正反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驱 逐客卿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有力证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 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二、写法赏析1 .铺张扬厉,气势磅礴本文在列举事实和阐明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如说到秦王嬴政取异国之物为己所用时,则一 气铺排了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量之鼓”

16、 等宝物,可谓铺陈中有排比,排比中见铺陈。这种铺陈和排比使文章气势磅礴,让人生出一种不可 辩驳之感。2 .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本文句式富于变化,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散句,时而用整句,长短句交织,整散句相 间。文辞滚滚如浪,有排山倒海之势;事理滔滔不绝,让人心服口服。3 .动词使用富于变化,丰富了语言表达如写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四面扩张,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制鄢、呈区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连用八个不同的动词写秦国扩充领土,用词灵活多变, 形象地写出了秦国的扩张态势。4 .曲折多变,严谨有序一方面,本文重在议论,但并不显得呆板滞涩、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

17、泼,富有吸引力。除了善用 修辞手法外,与文章写得有波澜、有起伏也密切相关。在论说秦王嬴政对珍宝、美女等的态度时, 虽然各层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一会儿正说,一会儿反说;一会儿直陈,一会儿反诘;或者更换事 例,或者改变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另一方面,本文论证“逐客之过”这一中心思想,主题鲜明,万变不离其宗。作者先从正面论述 秦国四代君主任用客卿的史实,说明客卿对于秦国富国强兵的功劳;接着以秦王嬴政所喜爱的“色、 乐、珠玉”等均不出于秦国的事实,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然后又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纳客”之 功与“逐客”之害;最后顺势得出结论,即“逐客”会使秦国内虚外怨,给秦国带来危机。严

18、谨周 密的逻辑性,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思维提升有人认为,秦王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取消了逐客令,这与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鲜明的 针对性有关。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观点一 针对具体事件而发,利国利民。谏逐客书,从内容上来说,是针对“逐客”这件事而发的,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荒 谬。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逐客的起因是韩国水工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以浩大的 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 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国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当时也在被逐之列,但他在奏

19、疏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牍的本质要求,公牍本质 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国不利来论说,正是为国计民生 着想的体现。观点二针对特定对象而发,有的放矢。谏逐客书是给秦王嬴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就很容易碰壁。当时 秦王嬴政雄心勃勃,统一天下之心迫切,李斯紧紧抓住秦王嬴政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统一大业作 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穿始终。先以秦王嬴政的先辈重用客卿取得“霸西戎 “治强”散六国之从”“使秦成帝业”等成就来说服秦王嬴政;然后把任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接着以 五帝三王“不却众庶”而无敌来打动秦王嬴政。总之,全文始终在强调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才能统一天下,“逐客”会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嬴政 的心理,击中其要害,使秦王嬴政顺理成章地接受劝谏,取消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