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赤壁赋知识点清单16赤壁赋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乘船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兴。举起酒杯,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5之间。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露6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纵一苇之所如J凌万顷之茫然I浩浩乎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就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
2、多么飘逸啊,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就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壬(0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举酒属(zhCi)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 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佗。)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斗(dbu件: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 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苇杭(航)之。”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 然,旷远
3、的样子。冯(pi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羽化:指飞升成仙。层解(第1段)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从正面突出一 个“乐”字。于是饮酒乐甚,扣舷11而 这时喝着酒,快乐极了,大家便敲着船边(打着节拍)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唱起歌来。歌词中说:“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明口兮溯流光 九 渺渺兮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予怀,望美人聚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得很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倚歌而和之匚其声呜呜然,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
4、声伴奏。箫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虫 不绝像哀怨,像思慕,像哭泣,像低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咒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11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12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13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14渺渺:悠远的样子。15美人:指所思慕的人。16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17和(脸)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18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9幽壑:深谷。20釐(K)妇:寡妇。层解(第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苏子愀然7正襟危坐22而问客日:苏子改变了容色,整理好衣裳端
5、坐着,问那客人说:“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25江陵,顺流而东也,的地方吗?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触胪26千里,旌旗蔽空,配酒27临江,首尾相接的船只长达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槊策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代豪杰,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子渔樵29于
6、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一叶3之扁舟,举匏樽31以相属。寄蜉蟒32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我们)像蜉蟒一样寄居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神仙一起遨游,与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及得,一起长存。我知道这些是不可能很轻易地得到的,托遗响“于悲风。”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21愀(qim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22危坐:端坐。2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曹操的诗短歌行。 24缪(昭o):同“缭”,盘绕、
7、围绕。25下:攻占。26触航(zhU: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 相接的船只。27酿(shT)酒:斟酒。28槊(shu6):长矛。29渔樵:捕鱼砍柴。30一叶:形容船小。31匏(p台。)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32蜉蟒(fUy6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 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33骤:一下子,很轻易地。34遗响:余音,指箫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苏子说:“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吧?流去的(水)如斯,而未尝往也;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盈虚35者如彼,而卒36莫消长37也。盖将38(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
8、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们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 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也不拿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得这些没有人禁止,用之不竭,是造物者39之无尽藏4也,享用这些也没有竭尽,这是自然界
9、无穷无尽的宝藏,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岫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35盈虚:圆缺。盈,满。虚,缺。36卒:终究。37消长:消减和增长。38将:这里表示假设。39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40无尽藏(z*ng):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 海之能包罗万物)。41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层解(第34段)主客问答,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 脱无谓的苦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42客人高兴地笑了,(大家)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工 相与枕藉M乎舟都已吃完,杯子和盘子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必。回睡在船中,连天明
10、了也不知道。42肴核:菜肴和果品。43狼籍:“狼藉,凌乱。44相与枕藉疑):互相枕着垫着。45既白:天 明。白,明亮。层解(第5段)主客对答结束,愁结解开后喜笑更酌。评点赏析紧扣题目,写月圆之夜与客泛舟游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亮以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移动的情景,又生 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状态。“横”在这里是“充溢,充满”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汽的浓重; “接在这里是“连接”的意思,波光连着天空,形象地写出了江面的广阔,也表现了作者心境的 疏朗、开阔。“纵”和“凌”两个动词用得格外传神,这两句
11、既是写景碧波万顷,水面如镜,一叶扁舟在 江面上自由自在地漂荡;又是抒情抒发了潇洒自如、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怨” “慕”泣诉缕等词从正面抓住了箫声的特点,“潜蛟舞、釜 妇”泣则是侧面烘托。作者借助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 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 骤然产生变化,由“乐入“悲”,文章也因之顿生波澜。承上启下,由悲怨之箫声,引出作者的发问,再引出客人的感慨。由此,文章便由情入理,即由 情感的抒发过渡到哲理的阐发。“破” 下” “东”等词连用,把曹操率军而来、横扫千里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为“客”之
12、言,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作者之心,写出了作者被贬谪而远离朝廷的遭遇。本段中,“客”由赤壁美景想到曹操的诗句,再联想到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极具声势 和气派,进而想到像曹操这样拥有文治武功的“一世之雄”,尚且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之中,更何况 自己这些等闲之辈呢?与曹操相比,更见自己的渺小,而长江悠悠,宇宙永恒,人生不过短短一瞬。 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才进一步幻想与仙人同游太空,与明月共存于世,但又清醒地看到现 实与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这是苏轼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中徐来的“清风”变成了 “悲风”,表现了作者情绪上的变化,这是融情于景的写法。口0本段主要写作
13、者反驳“客”的观点。作者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上文“客”的话,而 又何羡乎”直接反驳了 羡长江之无穷”。至此,作者找到了从“悲”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即享受 “清风”和“明月”,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表现 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表明作者进入了忘怀得失、 超然物外的境界。一、重点剖析1 .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答案:(1)本文以作者与客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即(主)“于是饮酒乐甚”一(客)“其声 呜呜然“一(主)“苏子愀然一(客)托遗
14、响于悲风”一(主)“而又何羡乎”一(客)“喜而笑”,也就 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文章一开头便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泛舟,把酒诵诗。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作者飘飘欲仙之乐油然而生。随后在饮酒放歌的欢乐中响起了缠绵悲凉的箫声,作者的心情由轻松 转为沉重,情感由欢乐转入悲凉。紧接着借“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作者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 人生的感触,又想到自己被贬谪到黄州,虚度光阴,不禁悲从中来。再接着作者以江水、明月作比, 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最后归于旷达乐观,完成了由悲转 喜的过渡,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2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
15、”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答案:对比。用“一世之雄”的曹操与“吾与子”的处境的对比写悲;用人生短暂(“吾生之须 臾”)与自然无穷(“天地” “长江之无穷”)的对比写悲;用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 可乎骤得”)的对比写悲。3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答案:(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从变的角度来说,虽然人生短暂,但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 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缺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说,作为个 体的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作为人
16、们的精神寄托。苏轼认为人 应该忘怀得失,使无穷无尽的自然宝藏为自己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 生态度。4 .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答案: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艺术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 的观点和感情是主人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苏轼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观察人与宇宙之后领悟 的哲理。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世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表现了与大自然合而为 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5 .赤壁赋中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谈谈本文的美。答案:(1)整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第一段中有整句,有散句,整
17、散相间,错落有致,体现了 句式的参差美。(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出,将抽象而难以描摹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 连用三个反问句,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极力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人的感慨自然引发了主人的议论。在“苏子”的这段议论性文字 中,作者巧妙运用了 “而”“则”苟”“虽”等关联词语,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由“饮酒乐甚”的“乐”到后面的怨“慕“泣”诉愀
18、然”“哀” “羡”,再到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全文描写的感情变化是连贯的。此 乃全文感情发展的线索,前后呼应,连续贯通。6 .苏轼的处世态度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能排解苦闷的道家思想使 得苏轼既能心怀天下苍生,又能在失意的情况下旷达自适。本文中的“主客问答”实际上也是儒、 道两家思想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请仿照下表中的示例,分别找出两处体现儒、道 两家思想的语句,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答案:儒家思想语句情思(示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示例)以美人比君王,表现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 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人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作者
19、借用曹操的诗,暗示自己希望遇到一个贤明的君王,抒 发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之情。方其破沸则1,下江陵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流露出作者对曹操建功立业的羡慕,也表达了作者对经世济 民、积极用世的渴望。(2)到家思想语句情思(示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示例)渴望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逍遥与超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抒发了作者在精神苦闷之时渴望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 的隐逸之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 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超然于物外, 融入了自然,在远离尘世与自
20、我宽慰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与精神的自由。二、写法赏析1 .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又运用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等 方面的束缚,兼具诗歌的深挚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与赋讲究句式整齐不同,本文抒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羽化而登仙”,散句整句交错使用,参差错落又有整饬之致;以下 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这就使本文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2 .写景、议论、抒情相融合本文无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了一种景、理、情相融合,充 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如第三段,在上文景物描写充分的基础上,从“客” 的
21、角度展开,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 短暂之“悲”,是议论;弓I出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本段中的景、理、情,在赤壁的历史与现实中自然地融为一 体。3 .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作者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 比比皆是:用“清”来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来描绘风的吹拂之柔,用“不兴”来说明水波 的平静,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用“徘徊”一词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中的“白”“横” “接”写
22、出了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和波光连着天空的情景;“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用“纵” “凌”二字来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随意漂荡的动态。 三、思维提升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 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 消极情绪。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是消极的。虽然苏轼“劝客”的话看起来很超脱,但是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 的无穷,希望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这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 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他所谓的随遇而安、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 我安慰。观点二 是积极的。赤壁赋中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悦,都是苏轼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 真实反映。苏轼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 “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 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 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