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名校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名校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上饶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 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 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
2、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 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 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 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 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
3、受不同。在感受活动 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 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 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 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 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 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
4、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 意宁从固守传统到开网络直播,再到与新生代线上竞技,这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王超的所见所感展开的。 王超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要人物思想转变的见证者。“王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 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王超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促使戴意宁做出改变,“一次直播结 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 报国那是绝配啊,王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 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录下师父视频传到网上使其迅速走红,推动了
5、情节的发展。“王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 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王超也是戴意宁的思想由保守转变为创新的见证人。侧面衬托戴意宁的形象,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 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王超主张对川剧进行改良,带着师兄弟 们另谋出路等,衬托出戴意宁热爱川剧艺术、坚守传统技艺的老一辈传统艺人形象,“从前我觉得只有老 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 川剧,那就
6、回来吧”,最后戴意宁承认原先的错误,认为传统技艺也需新活力,又让人感佩。揭示主题,引人深思。“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 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文章聚焦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徒弟王超几 次劝师父创新改良”,王超是传统艺术新一代传承者的典型代表,他热爱川剧,主张改良,“如果不创 新,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 吗”,戴意宁的孙女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强力量。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 技,用比赛结果表明“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说明传统艺术要与
7、时俱进,创新发展。揭示了 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 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 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鄙州嬴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瑁为布 衣交,瑁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 宰相张镐日:“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关辅饥,辄弃官去
8、,客秦州,负薪 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武卒,崔阡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 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 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 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相弱,情不 忘君。赞日: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 违。至甫,浑涵汪茫,千
9、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 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 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B.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C.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
10、拜/改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D.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B.天子,我国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陛下”等。C.右拾遗,谏官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D.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文中“开元”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一个年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
11、甫生活困顿,四处漂泊。他年轻时处境贫困不能有所作为,科考失利后困居在长安;安史之乱中逃 往三川,后来又漂泊于剑南、夔州、耒阳等地。B.杜甫直言进谏,招致疏远。房瑁因事被罢免宰相,杜甫为此上疏,肃宗下诏让三司审讯杜甫,后杜甫 虽免于责罚,然而皇帝不太接受他的进言了。C.杜甫忠君爱国,优国伤时。他喜好谈论天下大事,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经常登上吹台抒发怀古伤今 之情,在诗中寄托对国事的伤感,对国君的思念。D.杜甫精于诗歌,备受推崇。杜甫创作的诗歌一改陈、隋浮艳之风,诗风雄浑苍茫,兼具古今之长,对 后世影响极大,受到元稹和韩愈的推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
12、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14 .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 B 12. C13 . (1)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了十天弄不到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14 .宰相张镐向肃宗阐述了给杜甫治罪 结果,即必然导致天下无人再敢上言,会断了言路。【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甫奏赋三篇”是定语后置句,“三篇”是“赋”的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而且“帝”是“奇之”的 主语,
13、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C。“使待制集贤院”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使于集贤院待制”,“集贤院”是后 置状语,后置状语后断开,而且“命”的具体内容是“宰相试文章”,是皇帝下令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所 以“集贤院”和“命”之间要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错误,“天子”在商代已经存在,周朝时已经稳固,如周 天子。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错误,文中说“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意思是“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 阔而不切实际”;且
14、“经常登上吹台”不准确,文中说“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无法看出 他“经常登上”。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辄”前省略主语“杜甫”,“辄”,就;“去”,离开;“客”,名词作动词,客居;“自 给”,宾语前置,应为“给自”,满足自己的需要。(2) “遽”,突然;“涉旬”,过了十几天;“具”,准备;“乃”,才;“还”,回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帝怒,诏三司杂问”和“帝乃解”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主要与宰相张镐的进言有关。 如“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意思是“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据此可
15、以概括出原 因。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困不能依靠己力而有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考进士没有考中,困 居在长安。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杜甫进奏赋文三篇。玄宗读了太为惊奇,让他待制 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竟,提升他为河西尉,他没有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遭逢安禄山 叛乱,天子入蜀,杜甫逃往三川。肃宗即位,他衣衫破烂从哪州想要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被贼兵抓 住。至德二年,出逃来到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官右拾遗。杜甫和房瑁是贫贱之交,房瑁当时在陈涛斜战 败,又因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免宰相。杜甫上疏说:“所犯罪小,不宜罢免大臣。”肃宗大怒,下诏三 司会审他。宰相张
16、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肃宗这才消去怒意。但此后肃宗 不再怎么考虑采纳他的进言了。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 己的需要。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庐居住。适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严 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任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友 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严武去世,崔阡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瞿唐 峡,下江陵,沿沅水、湘水而上登临衡山,于是暂住在耒阳。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了十天弄不到 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县令曾送社甫烤
17、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 世,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阔而不切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 当时称为李杜。曾与李白和高适结伴经过汴州,喝酒到尽兴时登上吹台,慷慨抒发怀古之情。他多次经历 战乱,坚持节操不被玷污,创作诗歌,感伤国势削弱,念念不忘国君。赞日:唐朝兴起,诗人继承陈、隋 风格,以浮华而相炫耀。到开元年间,逐渐用雅正的意旨加以修饰,然而倚重浮华的违背质朴,喜好艳丽 的欠缺雄壮。到了杜甫,诗风雄浑苍茫,千姿万状,兼有了古今之长,使后人获益之处太多了。所以元稹 说:“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用诗歌陈喻时事,切合格律而意旨精深,写
18、 到上千言而毫无才力不足的迹象,世人称之为“诗史”。昌黎韩愈在文章上慎重地自我称许,至于诗歌, 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岑参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笳一曲未了而愁杀征戍将士,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赎武的厌倦。B.诗歌将哀怨的胡笳声与边地意象“北风”“山月”等相结合,情景相融。C.
19、诗人送别友人远去,以送别之地秦山遥望友人将往的陇山,满怀思念。D. “胡笳”二字多次出现,既强化诗题,又体现了古体诗语言的复沓之美。16 .诗歌最后以“谁喜闻”之间作结,蕴含了既悲且壮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 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 笳之声倍增其悲。诗人把胡笳之声与送别时依依难
20、舍之情结合在一起,同时“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 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 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 “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疑武的厌倦”说法错误。“楼兰征戍儿”的“愁杀”衬托胡笳声音之悲,以 戍边将士之愁表达对对朋友远行的担忧。故选A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 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首先,诗人将胡笳之声
21、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 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写出了战士的思乡之情,“君不闻” 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中间四句,写的是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 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 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 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
22、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 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 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 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 “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 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 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2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作者由现实进入梦境,并且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3)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的情况下,成年 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好和谐的社会里。【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莫春者 .春服既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渡、橘橹、莫、既。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赶大集办年货”是颇具仪式感的重要传统。一元复始,“黄河大集”春节季正在山东各地地
24、展开。到大集上逛一逛,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 声,共同汇聚成了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气,也为人们带来了最熟悉的年味儿。另外,时代在变,赶大集的 形式也在 o乘着互联网和数字化东风,山东适时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云端购物节、山东省非遗年货购物节等“黄河大集”春节季系列活动,“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新年货。近日,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 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 “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的“黄河大集”活动令人期待,也让“山东好品”的社会 认同度
25、、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火如荼推陈出新推荐五彩缤纷B.方兴未艾独辟蹊径推介五彩缤纷C.如火如荼推陈出新推介丰富多彩D.方兴未艾独辟蹊径推荐丰富多彩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 C 19.示例: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 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方兴未艾
26、”,事物正在发展, 尚未达到止境。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开展的比较热烈和旺盛,可以填入“如火如 荼”。第二空,“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 产)。“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语境指赶大集的传统形式有新 变化,应填“推陈出新”。第三空,“推荐”,指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推介”,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 绍,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有推广介绍之意。语境指春节季系列活动推广介绍新年货,应填“推介”。第四空,“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 的
27、样子。从前文“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可 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形式的多样和丰富,可以填入“丰富多彩”。故选C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出台进行长远规划”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 的出台”改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成分残缺。“探索”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融合”后添加“的模式”。正确表述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 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
28、(二)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 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因此 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 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 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 能
29、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 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 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 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 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21 .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B.他
30、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22.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答案】20.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21.C22 .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可知,这是就冷冻 和速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而言的,并且将冷冻和速
31、冻的影响进行比较。根据“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 的营养及口感”可知,冷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更明显,所以可填“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根据后文“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 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可知,速冻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所以可填“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 结构”。根据“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 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可知,冷冻食品 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就会滋生大量细菌,可填“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21题详解】本题考
32、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文中的“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A. “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B. “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C. “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D. “交叉”指事物或事情间隔穿插交替。故选C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一二两段是在说冷冻和速冻对于食品口感的影响,冷冻和速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但是速冻优于冷冻, 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的口感。三四两段是就食品污染而言的,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所以不要反复冷 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耍求写作。在生活中,人们往往
33、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 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 烈的形式” “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我们讨厌是“形式主义”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形式主义”可以休矣,而“形式”不能;脱离了虚 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更务实,
34、更高效,而脱离了 “形式”,则可谓“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任何事物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独立于“形式”之外的实体性存 在。看重生活的“仪式感”,表明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 若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真的叫机械的“过日子” 了,而“过日子”的我们又与“行尸走肉” 何异? “生活”,顾名思义,要有“生”,也要有“活”。“生”,代表着物质上的保障,这方面,人与大 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并无区别;“活,则指生活中的趣味,即在物质生存中“咂摸”出“诗情画意”,它能使 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的奴隶和苟且的仆役,并不时提醒我们要发掘自然风物的美好、平
35、凡生活的滋味,以及 人间真情的可贵。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我们需要仪式;十八岁成人礼,我们需要仪式;高考百日誓师,我 们同样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言语。有了这些仪式,我 们知道了使命之所系,也感受到重任在肩、前路坎坷,但我们必将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必要的“形式”,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精神的需要。但究竟哪些形式才是必要的,抑或说我们如何控制 好对形式追求的度,是个关键的问题。“形式”是否合度,检验的标准不应是人的主观意愿,因为“见仁见 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这个标准应是“内容”或是“情感”。有的内容或情感适 合“轰轰烈烈”的形式,赋予
36、“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有的则适合节制、含蓄的表达形式。黄某某与杨某某 的那场“世纪婚礼”,曾惊艳了世人,那山盟海誓本以为可以绵长到地老天荒,可结果却是草草收场,正应 了那句流行语“秀恩爱,死得快”。如今看来,过度的奢华、高调的恩爱更像是一场秀,时过境迁,凋零成 为近乎必然的归宿。重形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滑入“形式主义”的深渊。施工奠基,我们要备齐 三牲,三跪九叩,祭拜鬼神和天地,将工程质量寄望于神灵的庇佑。“创卫”“创城”,我们的城管工作人 员身临大街小巷,整治流动摊贩,彻查卫生死角,一时“街面明如镜,鸟雀路上行”。但活动过后呢?街巷 凌乱依旧,市声仍然喧哗。对于事关老百
37、姓切身利益的“食药”安全监察,我们的工作是否常态化、具体化? 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 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 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 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 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 后
38、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 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 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 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 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 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
39、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 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 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 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材料三: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 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
40、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 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 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 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 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 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 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
41、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 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 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 这些都是亟待反思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的作风已经危害到我们的社会治理,痼疾不除,和 谐难存,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使“形式”不至于沦为“形式主义”,关键还是在于“形式”之下的内容要切实有效。只有摆脱“形 式主义”的约束,我们才能真正养成务实的作风,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 是国家,一切
42、理想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对待“形式”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厌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 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的科学原理。做事中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 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这种“形式主义”是要 不得的。第二种观点是对生活中的仪式的期待和肯定,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如国家对外国来访领导人的欢迎仪式
43、,直接而热烈的表达了我们对外国领导人的欢迎和友好的态度;婚礼 仪式就很好的表达结婚时幸福愉悦之情,也能很好的表达结婚双方对彼此的爱意;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仪 式、清明节的祭祖仪式,这些生活中的仪式就必不可少,也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仪式感和意义。“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些合理的仪式。一些发自内心和必要的“形式”还是要有的,只要别过分 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反感,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增色。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生活需要仪式感”;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形 式主义要不得;接着论述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最后阐述“形式”的意义,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形 式”;最后回扣主题“生活需
44、要仪式感”,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 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古代的帝王登基仪式、清明祭祖仪式、纪念日仪式等来论证 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立意:1 . “形式主义”要不得,必要的“形式”是必需的。2 .生活需要仪式感。3 .我们需要恰当的“形式”。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 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 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 主旨,不能构成审美
45、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 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 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 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 解释审美体验。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 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
46、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 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 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 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 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 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 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
47、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 受。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 值。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C.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飞行。D.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都体现了 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上的结果。B.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 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中的自我情感。C.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此时 主体的情感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