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已经成为了将来的必定趋势。文章结合近年来教化部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化的实践需求、心理健康学问的特别性、当前教化教学改革的趋向、从业老师的岗位要求四个方面阐述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必要性,并提出该学科的建立有助于从“学”和“教”的视角分析心理健康教化的深层次问题,发展完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心理健康教化老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化 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雷鸣,男,四川宜宾人,西南交通高校心理探讨与询问中心,副教授,博士,探讨方向为主动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化。李超,男,四川宜宾人
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公室,讲师,探讨方向为思想政治教化。陈华,女,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高校心理探讨与询问中心,教授,硕士,探讨方向为教化心理与职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4-3101509-0073-04 伴随着国内心理健康教化的发展,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化的主渠道之一,并日渐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开设心理健康教化课程,重视课堂教学的初衷自然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为此,应在把握“学”与“教”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教化教学的最大功能和主渠道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实践表明,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
3、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工作体系中,更应当凸显课堂教学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教学的最大影响力。 与其他学科不同,心理健康教化的目标详细体现在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清晰地相识到心理素养的特性。心理素养的最大特性就是内隐性和间接性,无法干脆塑造和培育,须要在学习和驾驭心理健康学问的基础上经个体内化而自我生成。同时,心理健康学问也有其特别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比拟的。有必要从教化心理学视野下探讨心理健康教化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提高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的“收益”和教学的“效益”,达到设置心理健康教化课程的初衷。鉴于此,雷
4、鸣领先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这一学科,探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化教学情境中学生与老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改变规律,以提升心理健康教化教学的实效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初步探讨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必要性及价值,以期推动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必要性 第一,探究心理健康教化课的“学”与“教”是心理健康教化实践发展的必定。从20世纪80年头高校领先开展心理健康教化以来,心理健康教化发展快速,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体系中颇具中国特色的探讨领域。党和国家也重视心理健康教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早在1101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一般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心理健康教化作为高
5、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日常思想教化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等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化。2001年,教化部明确提出,高校在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身体素养的同时,还要留意培育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也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化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2002年,教化部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宣扬普及心理科学基础学问和健康学问,强化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供应维护心理健康和心理素养的方法,相识和识别心理异样现象等。同年,教化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化指导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6、并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化的主要内容。2022年,教化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心共同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教化部不仅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依据心理健康教化的须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同年,特地就心理健康教化课程及其教学工作做出了说明和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等方面细化了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2022年,教化部提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化,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化课,并对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专职老师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等提出要求。 从一系列的文件内容可
7、以看到以下几点共识:心理健康教化课堂已经被视为培育良好心理素养的主渠道和主要途径;开展课程教学是大、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环节;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工作不断地被强化和细化,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从实践效果的反馈来看,心理健康教化的课程及教学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提高高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形成和铸就良好的心理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行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这就须要我们关注心理健康教化的每一个方面,特殊是要抓住教化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关注每一堂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关注课堂的“学”与“教”。 其次,重视和探讨心理健康教
8、化的“学”与“教”,是由心理健康学问自身的特别性以及心理健康学问、技能与心理素养的辩证关系所确定的。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是“本”与“标”的关系,心理素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素养健全的重要外显标记之一。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是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这既是素养教化的须要,也是社会发展、教化本身的使命使然。但是,我们无法通过教化教学活动干脆作用于心理素养,因为心理素养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形成具有基础性、衍生性、发展性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自身精神、实践活动亲密联系的心理品质,体现在认知品质、特性品质和适应性三个
9、方面。 心理素养本身的特点确定了其不能干脆通过教化教学实践活动获得提升、优化和健全,而须要通过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进行转化。从目前的探讨共识来看,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和技能是形成良好心理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良好心理素养的构建要素。反过来,良好的心理素养又会促进个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的教化教学是实施素养教化、维护和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问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就内容而言,学问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像;二是就性质来说,学问表现为一种主观的认知成果,以观点、理论等呈现出来。心理健康学问源自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现象以及维护心理健康规律的相识。这部分
10、学问在理解、驾驭和应用过程中除了遵守一般学问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别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学问是对人类心理健康现象及其心理健康活动规律的相识成果,但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心理探讨方法的局限性,只能获得靠近人类心理真实现象的相识,而不能获得与客观心理现象完全一样的映像。这使得心理健康学问在肯定程度上缺乏精确性。二是心理健康学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预料效度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无关因素、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因素、人类的发展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和表现呈现多种可能性。三是心理健康学问简单受到“学”与“教”主
11、体不自觉的防卫,甚至是反抗。因为心理健康学问揭示的是人类自身的内部心理过程,当这部分学问被应用到自己身上,或者自己正好遇到不情愿面对的心理健康现象时,学问的传授就简单受到学习主体、教学主体的影响,回避、歪曲、反抗等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出现。四是心理健康学问的生成与建构离不开“学”与“教”主体对心理健康教化的相识。学生、老师对心理健康教化的学问观、教学观影响着对心理健康学问的理解、驾驭和应用。正是由于心理健康学问自身的特别性,使得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规则教学,须要在了解心理健康学问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课程教学中“学”与“教”的规律。 第三,探讨心理健康教化课的“学”与“教”规律,是当前
12、学校教化教学改革和教学需求确定的。从近年来学校教化的教学改革趋势来看,教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的实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效益、质量。这都确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心理健康教化的课堂。 现在各类、各级学校都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化课程,开展了许多教学活动和改革尝试。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仅成为教化一线老师面对的问题,也是学者们思索的问题。同时,自2001年全球掀起学问共享热潮的开放式课程运动后,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为代表的开放式课程起先成为教化改革的新方向,同时,以网络课程形式呈现的“微课程”也成
13、为当前教学的新模式。这一发展趋势对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学吸引学生。 尽管我们关注到教学有效性问题,但是当前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在教学方面。为了改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不少学者尝试开展了相关的探讨和调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化课的教学探讨方面,心理健康教化课和学科渗透的“教”是探讨的焦点,详细体现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心理健康教化的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高校阶段的教学探讨方面,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支配、教学设计的提升策略、教学效果的评估是教学探讨的热点。当然,教学方
14、法和教学模式是探讨者们探讨的重点问题。 目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探讨相对比较薄弱。“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没有建立在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教学改革,是不行能获得胜利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化课的需求特别剧烈。比如,有调查表明,近75%的高校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化课程,而且随着年级上升,认为心理健康教化课应为必修课的人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化课“学”与“教”两个方面的探讨,归纳出心理健康教化课“学”与“教”的规律。 就探讨现状而言,“教”的探讨落脚在教学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而不是关注教学质量、效益的有效性;“学”的探讨聚焦于学生的需求,而不
15、是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学问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这离我们“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养”的初衷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须要关注在实施心理健康学问、技能的过程中,将目光聚焦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并探究这些心理现象及规律。 第四,探讨心理健康教化课的“学”与“教”规律,是从事心理健康教化老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教化部印发系列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化老师专职岗位,建立专业化的队伍。这既是当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化与询问示范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化特色学校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考核指标。
16、然而,从现实结果的反馈来看,我国大、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化老师的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不少专兼职老师还不能适应目前教学的须要。 心理健康教化的专兼职老师不仅要能开展心理询问、辅导、活动等,还要“站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就要求专兼职老师在具备基本教学学问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能够依据心理健康学问的特别性及学情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化教学,并自觉地从现实需求动身进行教学改革。避开将心理健康教化课沦为心理健康学问的理论教化,变成空洞的课堂。这对老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须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课的“学”与“教”探讨,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发挥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的最大效益。 提高
17、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提升老师的实力,尤其是老师的教学技能。心理健康教化课是一种源自生活、重视体验和学生自我生成性的课程,在客观上对老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不能将课堂演化成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雷鸣曾经在总结当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化“学”与“教”探讨现状的文献后指出,当前的探讨忽视对心理健康教化课老师教学胜任实力的探讨。因此,从提升专兼职老师专业水平的角度,应当加强对课程教化教学的探讨,须要在摸清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价值 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探讨,从教学的视角回答了“如何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养”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化
18、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但是这并非易事,须要我们从多种途径、采纳多种手段和技术,全方位地进行主动影响。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化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聚焦心理健康教化课的“学”与“教”,探究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教学规律,揭示了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理解、驾驭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的基本心理规律,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良好心理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从教学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心理健康教化根本任务的实现问题,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化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相关教学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建立,有助于深化探讨心理健康教化的更
19、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健康教化是素养教化的详细体现之一,其使命就是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众所周知,心理素养具有内隐性,在心理健康教化的实践中,师生干脆接触到的是心理健康学问和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实力。那么,心理健康学问、实力与心理素养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心理健康学问与其他类别的学问有什么区分?心理健康教化提倡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健全人格与心理素养又是什么关系?这些既是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须要解答的问题,也是当前须要解答的深层次理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反对心理健康教化教学学科化倾向的同时,应当注意心理健康教化学科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解决在理论和实践中遇
20、到的现实问题。 第三,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教化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化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学”与“教”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健康教化的课堂教学中,天经地义地应当运用教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谛视、指导心理健康教化课程的“学”与“教”现象。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将这个核心问题延长到心理健康教化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教化心理学在详细教化教学情境中的特别规律和心理现象,成为继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化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之后的又一个分支学科,以特地探讨在心理健康教化领域中学生、老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化主动作用的应用性学科。 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将教
21、化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整合起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化的理论与实践,既注意心理健康教化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化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又强调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养。这一学科的建立凸显了心理健康教化体系和课程教学中呈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文化,增加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效性和质量。这是实现构建具有“世界情怀、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心理健康教化体系的实践尝试和有力保障。 第四,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探讨成果可以干脆服务于一线的老师,提升教学效果。由于心理素养的内隐性和间接性特点,使得心理素养的培育不同于一般的学问、技能培育。到目前为止,如何培育学生的心理
22、素养尚未达成一样看法,不少老师在“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在主动探究。从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范畴的规定来看,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至少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与老师心理。这些基本探讨主题不仅能够指导一线心理健康教化专兼职老师的教化教学工作,还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充分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高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 2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 3林崇德.心理健康教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 4冯
23、刚.狠抓落实 扎实推动 深化实施“高校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安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化,2022. 5雷鸣.心理健康教化心理学的构建:内涵、探讨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 6李静,薛志华,沙良波.心理学教学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中的地位及作用一项关于心理学教学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中重要性的调查J.兰州教化学院学报,2004. 7刘海燕,李帆,郭兰,等.地质类高校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中国地质教化,2022. 8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化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 9宋铁莉,刘颖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活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34. 10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化老师的胜任特征探讨J.西南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