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宏大的友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宏大的友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 对革命导师得崇敬。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 正的友情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2、练习从课文所叙述的详细事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情是宏大的友情。2、练习从详细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打算:教学课件。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今日我们学习16课(齐读课题)宏大的友情。2、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学生说图意)3、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情
2、。(板书: 马克思恩格斯)那么,他们之间的友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称他们的友情是宏大的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 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打 开书,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最能概括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老师出示 段落)3、这是全文的过渡段,可以指导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过渡段还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这就告知我们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情的?(生活上和共产主义事业上)看来过渡段还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课文内容。4、你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能提
3、出什么问题来帮助我们理解 课文呢?(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是怎么 帮助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相互关 怀,相互帮助,密切地合作的?)提得好!我们就带着这些 问题来理解课文。三、讲读理解课文。1、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板书:生活上) (指名朗读其次节)(马克思当时的生活很窘况。窘况的意 思就是生活很穷苦,无法摆脱逆境。)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生活穷苦。(2)当一赊一借谁能连起来地说说马克思的生活怎么穷苦?(板书:当一赊一借)3、师:马克思为了集中精力进行理论探讨,放弃了有固定 收入的职业,只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
4、冬天,马克思当了 上衣,只能裹着被子在床上写作。可是他却(全班读) 毫不在意,还是坚毅地进行他的探讨工作和革命活动。4、谁能读出马克思生活上的窘况和你对他的钦佩之情呢? (学生自己练读其次节指名朗读)5、好挚友恩格斯是怎样帮助他的呢?(1)读课文。(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宁愿非常厌恶)6、师: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全心探讨革命理论,宁愿做自 己厌恶的商业整整二十年。真称得上是“全力以赴”(板书:全力以赴)7、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怎样相互帮助, 密切地合作的呢?(板书:事业上)请同学们接着默读下面的 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勾划下来。(学生默读勾划)同座 位说说自己的感受。8、全
5、班沟通。第五自然段:(1) “每天下午”:探讨的次数多(2) “各种政治事务和科学问题”:探讨的范围广(3) “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探讨的时间长,有共同话 题,谈得很投机。(4) “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的争辩”:对革命真理 很肃穆,没有半点马虎。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5) “漫步”:感情好,友情深。师:多好的一对挚友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第六自然段:“几乎每天通信”:两人不因分开而中断联系。第七自然段:(1) “无微不至”:说明没有一处地方没照看到。(2) “时时刻刻” “设法” “傲慢”:当成自己的亲人一 样。(3)三件事情。师: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探讨的成果,可是他只完成了
6、一卷就逝世了。资本论二三两卷的原稿很不清晰,有的 仅仅是缩写和速记符号,还有多数的空白,恩格斯就一丝不 苟地把原稿重新抄一遍,加上必要的增补。为了整理二三两 卷,恩格斯放下手中的工作,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同学 们,你们说这是一般的挚友能做到的吗? 第八自然段:“四十年”:时间长。“共同目标”:志同道合。9、同学们,你们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情是一般的深 厚吗?(不是的。是不寻常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是崇高 的,是宏大的。)10、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宏大友 情。四、总结。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好挚友,他们共同探讨学问,共 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 建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宏大的友情!2、让我们把书拿起来,一起读一读第一节和第八节。板书设计:16宏大的友情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上当一赊一借全力以赴事业上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