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代动力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代动力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毒代动力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23年9月储备液和工作液应当使用分析证书所标明的稳定期内(即有效期或早期开发前的重新标 定日期)的对照标准品制备。3.3实验动物要求至少可以产生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通常采用两种性别。数量和毒性研究与主试 验数量相当(每性别每种属至少有4只动物)。相关动物种属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受试物的代谢特征与人体的相似性,以及动物对受试物 的敏感性。一般要求采用1个动物种属进行。当不存在基于受试物机制或代谢的物种差别时, 通常采用大鼠进行化妆品原料的毒代动力学研究。4仪器和设备4.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4.2 放射性检测器4.3 液闪仪4.4
2、电子天平4.5 高速冷冻离心机4.6 涡旋混匀器4.7 超声仪4.8 移液器5 试验步骤5.1 预试验在正式试验开始以前进行预试验,其目的主要是确定正式试验的研究内容(剂量范围、 采集时间),以及为正式的试验设计提供依据。设计合适的剂量水平,以达到足够的暴露量,并参照毒理学对剂量设计的要求。低剂量 通常设计为无毒性反应剂量,其暴露水平最好高于人体的暴露水平。中剂量通常根据毒性研 究的目的设计成暴露是低剂量的一定倍数。高剂量通常取决于毒理学特点,根据暴露途径不 同,应设计成产生最大暴露量的最低给予剂量。设计合适的采样时间点,采样时间点应尽量达到所需的频度,但不可过于频繁,以至于 干扰正在进行的研
3、究并引起动物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采样时间点的设计应兼顾受试物的吸 收相、平衡相(峰浓度附近)和消除相。整个采样时间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 受试物浓度为Cmax的1/101/20。5.2 生物分析方法开发(色谱法)生物分析方法开发的目的是确定方法的设计、操作条件、局限性和适用性以达到预期目 的,并确保分析方法已被优化,可用于验证。在生物分析方法开发之前,应充分了解受试物(如确定新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体外和 体内代谢以及蛋白结合)。方法开发涉及优化受试物提取和检测的相关过程和条件,包括优化以下参数以确保该方 法适用于验证:标准品/对照品、关键试剂、校准曲线、质控样品、选择性和特异性、灵敏
4、度、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受试物基质稳定性、最低稀释度。方法开发一旦完成,需经过方法验证证明该优化的方法适用于试验样品分析。5.3 生物分析方法验证(色谱法)5.3.1 选择性选择性是分析方法在空白生物基质中存在潜在干扰物质(非特异性干扰)的情况下区分 和测定受试物的能力。应使用至少6个个体来源/批次(非溶血和非高脂)的空白基质(不含受试物或内标的 基质样品)证明选择性。在不同来源的基质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少来源的基质。 同时还应评估内标的选择性。选择性的评估应证明空白样品中受试物或内标的保留时间处没有干扰组分引起的显著 响应。干扰组分的响应应不高于受试物定量下限响应的20%,并且不
5、高于每个基质定量下 限样品中内标响应的5%o5.3.2 特异性特异性是生物分析方法检测和区分受试物与其他物质的能力,包括相关物质(如与受试 物结构相似的物质、代谢物、异构体、杂质、样品制备过程中形成的降解产物)。如果生物基质中预计存在相关物质,则应在方法验证期间或者在试验前评估其影响。当 采用LC-MS/MS方法时,特异性的考察包括比较受试物与潜在干扰相关物质的分子量以及 将相关物质与受试物色谱分离。5.3.3 基质效应基质效应是指由于生物基质中的干扰物质和经常未识别的成分引起的受试物响应的改 变。在方法验证过程中,需要考察不同来源/批次间的基质效应。基质效应应通过分析至少3个重复的低和高浓度
6、质控样品进行评估,每个重复使用至少6个不同来源/批次的基质制备。准确度应在标示浓度的15%以内,并且所有单个来源/批次 基质的精密度(变异系数百分比,%CV)不应大于15%。如果基质难以获得,可以允许使 用更少来源/批次的基质。5.3.4 校准曲线和范围校准曲线用于描述受试物的标示浓度与分析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空白基质中加入已 知浓度受试物制备校正标样,涵盖相应的浓度范围并组成校准曲线。配制校正标样的基质应 与试验样品基质相同。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由定量下限(LLOQ,校正标样的最低浓度)和 定量上限(ULOQ,校正标样的最高浓度)来决定。在方法验证和每一分析批中,每个受试 物都应随行一条校准
7、曲线。应使用空白样品、零浓度样品(仅添加内标的空白样品)和至少6个浓度水平的校正标 样(包括定量下限和定量上限)制备校准曲线。应使用简单的回归模型来充分描述浓度-响应关系。应在方法验证期间确定回归模型、 数据加权和转换方案。空白样品和零浓度样品不应该包含在校准曲线回归方程当中。校正标 样可以重复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可接受的重复数据都应纳入校准曲线回归分析。报告中应包括校准曲线参数(线性拟合时的斜率与截距)、校正标样的回算浓度和计算 的平均准确度。应提交在验证过程中所有可接受的校准曲线,其中包括不同天内考察的至少 3个独立批的校准曲线。校正标样的回算浓度应在定量下限标示浓度的20%以内,其他
8、水 平应在标示值的15%以内。至少有75%的校正标样且至少6个浓度水平应符合上述标准。在使用重复测定的情况下,对于每个浓度水平,至少50%的校正标样应满足接受标准 (LLOQ20%,其他浓度15%)。如果不符合接受标准,则应拒绝该校正标样,并重新拟 合去除该点后的校准曲线,包括回归分析。5.3.5 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应通过分析批内和批间的质控样品来确定。应使用同一批次的数据考察 准确度和精密度。在方法验证过程中,应制备在校准曲线范围内至少4个浓度水平的质控样品:LLOQ、 在LLOQ浓度三倍以内(低浓度质控)、约为校准曲线范围的3050% (中浓度质控)和 至少ULOQ的75% (高
9、浓度质控)。批内准确度和精密度应通过在每一分析批,对每个浓度水平的质控样品进行至少5样品 分析来评估。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需要通过对每个浓度水平质控在至少两天内考察的至少3 个分析批结果进行评价。除LLOQ外,每个浓度水平质控样品的总体准确度应在标示值的15%以内,LLOQ的 准确度应在标示值的20%以内。除LLOQ外,每个浓度水平质控样品的精密度(CV)不 应超过15%, LLOQ的精密度不应超过20%o5.3.6 残留残留是指前一个样品残留在分析仪器上的残留物而引起的测定浓度的变化。在方法开发过程中应当评估并尽量减少残留。在验证期间,通过在ULOQ样品之后分 析空白样品来考察残留。在ULOQ
10、之后的空白样品中的残留应不超过LLOQ样品中受试物 响应的20%和内标响应的5%。如果残留不可避免,则试验样品不能随机进样,应考虑具体 措施,在方法验证时检验并在试验样品分析时应用,以确保残留不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包 括在分析预期高浓度样品之后,下一个试验样品之前,进样空白样品。5.3.7 稀释完整性稀释完整性是在必要时对样品稀释过程的评估,以确保不会对受试物浓度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造成影响,应使用与质控样品来源相同的空白基质进行样品稀释。稀释质控样品的浓度应大于ULOQ,采用空白基质对样品进行稀释,每个稀释因子至 少5个测定值,以确保检测浓度在校准曲线范围内被准确测量。试验样品分析过程中所用稀
11、 释因子应该介于方法学验证的稀释因子范围内。稀释质控的平均准确度应在标示值的15% 之内,精密度(%CV)不应超过15%。5.3.8 稳定性应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保样品在制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采取的每一步操作以及使用 的储存条件不会影响受试物的浓度。用于稳定性试验的储存和分析条件,如样品储存时间和温度、样品基质、抗凝剂和容器 材料等,都应与实际试验样品相同。采用低浓度和高浓度稳定性质控样品考察试验基质中受试物的稳定性。低浓度和高浓度 稳定性质控样品应分别在零时和考察条件下放置后进行评价。每个浓度水平/储存条件/时间 点至少制备三个稳定性质控样品。由新鲜制备的校正标样获得校准曲线,根据校准曲线分
12、析稳定性质控样品,同批次随行 检测新鲜制备的质控样品或稳定性已被证明的质控样品。每一浓度的均值应在标示浓度的 15%范围内。通常应该进行下列稳定性考察:储备液和工作液稳定性、冻融稳定性、生物样品前处理 过程中的稳定性(短期稳定性)、处理后样品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全血稳定性。5.3.9 重进样重现性方法的重现性通过重复测定质控样品来考察,通常包含在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中。但如 果样品可以重新进样(如在仪器中断或其他原因如设备故障的情况下),应当考虑重进样重 现性并将其纳入方法验证报告。5.4 样品前处理5.4.1 样品均匀化液体生物样品在测定前用涡旋混匀器混匀,以达到均匀化的目的。粪便和组织等固体
13、样 品也需要进行匀浆处理。5.4.2 去蛋白处理常用的生物样品去蛋白处理方法有下列几种:(1)加入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及中性盐。常用的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 醇、乙月青和丙酮等,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镂、硫酸钠和氯化钠等。加入过量后,蛋白质沉淀, 离心即可获得含有受试物及其代谢物的上层澄清液。(2)加入酸性沉淀剂。常用的酸性沉淀剂有三氯醋酸、高氯酸、磷酸、水杨酸、苦味 酸和偏磷酸等。其沉淀蛋白的条件是pH值需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沉淀后离心可得 含有受试物及其代谢物的上层澄清液。5.4.3 受试物及其代谢物的萃取(1)液-液萃取。它基于被测组分在不相混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在萃取过程中
14、,水 相的pH是重要的参数;有时加入一些强离子的无机盐(如氯化钠),利用盐析作用,促进 组分进入有机相。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溶剂可提高选择性。液-液萃取可用于水为基质的样 品中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提取,离子型化合物则采用水溶液加热蒸发、减压蒸发、冷冻干 燥等方法除去溶剂,残渣用于色谱方法相适应的溶剂溶解后进样。根据碱性组分在碱性pH 介质中萃取,酸性组分在酸性pH介质中萃取的原则,一般只进行12次萃取。(2)固相萃取。利用液相与固定相之间对萃取化合物的选择分配系数不同,将被分析 的化合物从各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又可称为液-固萃取法;固相萃取法通常以柱 分离的方式进行操作,这类柱分为两类。
15、一类常使用亲水性填充物,采用一种与水相相混溶 的有机溶剂即可洗脱化合物;另一类柱常用疏水性或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填充物,可以吸附亲 脂性化合物,然后用有机溶剂将化合物洗脱分离。5.4.4 生物样品中受试物的浓集用尽量少的萃取液,使待测组分萃取到小体积溶剂中,然后直接吸取适量进行分析测定。 采用挥去溶剂的方法,但避免直接加热浓缩。对于热稳定的待测组分,为加速溶剂的挥发可 将样品置于一定温度的水浴中用氮气等惰性气体保护进行吹干;对于热不稳定或易随气流挥 发的待测组分,可采用减压法挥去溶剂或冰水浴用惰性气体氮气吹干。5.5 样品检测毒代样品检测通常是检测受试物原型,有时需要考虑原型的存在方式,比如高蛋白
16、结合 的化合物,需要测定游离的受试物浓度。在有些情况下检测受试物代谢产物的系统暴露量:(1)当代谢产物是首要的活性成分时。(2)当有1个或更多毒理作用的代谢产物,其对于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作用时。(3)当受试物被广泛地代谢,估计毒性研究中总的暴露量时测定血中或组织中主要代 谢产物浓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需方法验证完成之后再进行试验样品分析,部分验证内容可以在后续阶段完成(如长期 稳定性)。根据已验证的分析方法处理试验样品、质控样品和校正标样。一个分析批由空白 样品(不含受试物和内标的处理后样品)、零浓度样品(含内标的处理基质)、至少3个浓 度水平质控样品(低、中、高浓度双样品,或至少试验样品总数的
17、5%,两者中取数目更多 者)以及待分析的试验样品。质控样品应该分散到整个分析批中,以保证整个分析批的准确 度和精密度。确保质控样品始终能覆盖试验样品。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应使用单独配制的储备液分别制备,除非储备液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已得到验证。所有样品(校正标样、质控样品和试验样品)应按照拟分析顺序在同一处理批 中处理和提取。同一处理批试验样品和质控样品在固定时间段内由同一组分析人员在使用相 同试剂、保证相同条件的情况下统一处理。除LLOQ外,校正标样的回算浓度应在标示值的15%以内,LLOQ应在20%范围内。 至少75%且不少于6个浓度水平的校正标样应满足该标准。如果采用的校正标样浓度超过6 个
18、且其中一个不满足标准,则应拒绝该校正标样,重新计算不含该点的校准曲线并进行新的 回归分析。质控样品的准确度值应该在标示值的15%范围内。至少2/3且每一浓度水平至少50% 的质控样品应满足这一标准,若不满足,则应拒绝该分析批。相应的试验样品应该重新处理 和分析。含有稀释复测样品的分析批应包含稀释质控,以验证试验样品分析过程中稀释方法的准 确度和精密度。稀释质控的浓度应大于需稀释试验样品(或ULOQ)的浓度,并采用相同 的稀释因子进行稀释。稀释质控的批内接受标准仅影响稀释试验样品的接受情况,不影响分 析批的结果。报告中应包含接受批的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的回算浓度。对于所有接受分析批,应计算 每个浓
19、度水平质控样品的总体(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并在分析报告中提交。若总体平均 准确度或精密度不满足15%的接受标准,则应进行调查以确认出现偏差的原因。5.6 数据的统计毒代动力学参数通常包括AUG)一、Cmax、ax等。通常需要计算平均值(或中位数)和 标准差,有时动物个体数据比每组的统计数据更有意义。比较不同剂量之间的暴露量可评估 受试物剂量关系,通过多次暴露后的暴露量来评估是否存在蓄积现象。5.7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毒代动力学试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追踪受试物在生物 体内的代谢和分布。5.7.1 选择适当的同位素选择适合标记的放射性同位素,常用的有碳-14 (14
20、C)和乐-3 (3H) o选择同位素时要 考虑其放射性特性、标记稳定性和适用性。5.7.2 合成标记受试物将目标受试物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进行反应,合成标记化合物。标记化合物的选 择应确保其与目标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5.7.3 纯化和检测对标记受试物进行纯化,以除去未反应的杂质。使用适当的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纯化的受试物进行分析和检测,以确定其纯度和标记效率。5.7.4 采样和分析在给予标记受试物后,定期采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和组织样本。根据预试验结果 设计样本采集时间点。采集的样本经过前处理后,使用放射计数技术(液闪法或液体闪烁技 术)测定
21、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5.7.5 数据分析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毒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如吸收速率、分布体积、血浆半 衰期、代谢速率等。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受试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分布特性的信息。5.7.6 报告完整的方法学验证报告应包括所有分析批(包括失败批)和分析日期,所有精密度和准 确度可接受批校正标样浓度及响应函数结果(标准曲线参数),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 结果,有关选择性(基质效应)、专属性(干扰)、稀释线性和灵敏度、残留、回收率的数 据和室温、冻融、长期、处理、储备液稳定性结果等。样品分析报告应包括所有分析批、状态(接受和失败)、失败原因和分析日期,所有精 密度和准确度可接受批校正
22、标样浓度及响应函数结果(标准曲线参数),所有可接受批次的 质控测定结果及其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试验样品浓度测定结果以及计算分析得到的毒 代动力学参数(AUC0.t Cmax、Tmax等)。一、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基本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毒代动力学研究必要性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暴露量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毒代动力学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暴露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样品采集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分析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七)方法开发和验证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数据统计与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报告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参
23、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名词解释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概述毒代动力学是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量变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 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当化妆品原料经皮肤吸收后在体内有一定暴露时,或其在体内代 谢转化可能会对其潜在毒性、体内分布和排泄造成重要影响时,需要 进行化妆品原料的毒代动力学试验,定量地研究原料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探讨其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体 内的分布和靶器官。毒代动力学试验研究结果可用于阐述毒性试验中 化妆品原料的全身暴露及其与剂量和时间的关系,结合功效及毒性来 指导人体试验设
24、计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为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 的不确定因子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对其体内/体外 生物转化研究,以证明或排除某些不良反应。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化妆 品原料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以及当前科学认知水平下制定 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适时进行 调整。二、基本原则试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试验设计时应结合化妆品原料的特性、功效和使用人群等情况进 行综合评估,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应在遵循化妆品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结合原料特点,在阐明其试验方法或检测技术科学、合理的 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
25、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即开展伴随毒代动力学 试验。开展研究时还需考虑动物样本的差异性,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 表性的剂量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三、基本内容(一)毒代动力学研究必要性评估人体暴露于化妆品主要是通过皮肤。化妆品成分必须穿过皮肤的 许多细胞层,才能到达循环(血液和淋巴管)系统,其中决定速率的 层是角质层。对于无透皮吸收的化妆品原料,无需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但需 提供无透皮吸收的客观证明资料;对于透皮吸收且在人体体内有较高 暴露的化妆品原料,需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二)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
26、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根据化妆品的特性选择啮齿类动物和/或非啮齿类动物进行试验。通 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雌雄各半。暴露评估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血浆蛋白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 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化妆品原料透过皮肤在血浆中浓度较低时,应关注特殊的组织或器 官,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三)毒代动力学参数毒代动力学研究通过测定合适时间点的样品浓度来计算动力学 参数。暴露程度可用原型化合物和/或其代谢物的血浆(血清或全血) 浓度或AUC来表示。某些情况下,可选择测定组织中的受试物浓度。用于评估的毒代动力学参数主要有AUCo-t、Cmax、Tma
27、x、tl/2、蓄 积常数。(四)暴露方案毒代动力学试验的暴露方案设计应遵循毒性试验研究方案设计 原则,包括暴露剂量、途径、动物种属选择和暴露频率、周期等。毒性研究的剂量设置主要依据受试动物的毒性反应确定,通常设 置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 和/或阳性对照组。低剂量一般是无毒性反应剂量,最好等同或略高 于原料人体实际局部或全身暴露量。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 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又不引起动物死亡率过高,以保证试验结果得到有 意义的评价结论。在高、低剂量之间应再设至少一个中剂量组,组间 距一般按等比例计算。中剂量组一般应引起较轻的可观察到的毒性作 用,若设置多个中
28、剂量组,则各组的染毒剂量应引起不同程度毒性作 用。对于毒性较低的化妆品原料,如染毒浓度超过1000 mg/kg时仍 未产生可观察到的毒性效应,并且可根据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预期其毒 性时,可尽量采用一个最大染毒浓度或暴露量,并可以考虑不必进行 三个剂量水平的全面试验观察。当毒代动力学数据表明化合物的吸收 特性限制了母体化合物和/或代谢物暴露,且无其它剂量限制因素存 在时,该化合物能达到最大暴露的最低剂量将被认为是可采用的最高 剂量。此外,高剂量设计需考虑剂量限制性的受试物效应、吸收饱和、 最大的可行性暴露剂量。当吸收过程限制了化合物或其代谢物的暴露 水平,达到最大暴露的最小剂量可认为是高剂量。当增
29、加剂量导致非 线性动力学时,应特别注意其与毒性研究中毒性反应的关联性,非线 性动力学并不意味着剂量不可以递增,也不意味着不会有新毒性反应 出现。(五)样品采集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中,样品采集的时间点应尽量达到所需的频 度,但不可过于频繁,以至于干扰正常进行的研究并引起动物过度的 生理应激反应。每项研究中的时间点数量应满足暴露评价的要求,时 间点的确定应以早期毒性试验、预试验或剂量探索试验以及在相同动 物模型或可以合理外推的其它动物模型上获得的动力学数据为基础。应该考虑样品是从所有的试验动物采集,还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 的剂量组或卫星组动物来采集。通常情况下,在大动物的毒性试验中 毒代动力学数据从主
30、研究试验动物采集;而啮齿动物的毒性试验中毒 代动力学数据可从卫星组试验动物收集。采集血样的前提是受试物在血浆中的暴露量与作用靶点或毒性 靶点的受试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关系,并且受试物容易进入动物和人 的全身系统;否则,可能需要考虑采用尿液、其它体液、靶组织或器 官来测定受试物浓度。(六)分析方法毒代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应基于早期建立的分析物和生物基质的 分析方法,且要根据代谢和种属差异而定。毒代动力学研究使用的分 析方法对于受试物来说应该是特异性的,而且应有足够的精确度和精 密度,检测限应满足毒代动力学研究时预测的浓度范围。分析物和生 物基质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排除样本中内源性物质可能引起的干扰。通 常
31、选择血浆、血清或全血作为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基质。目前常用的分 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和放射性同位素标 记技术(Radiolabeling technique)等。(七)方法开发和验证在分析方法开发前,应充分了解受试物(例如确定受试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体外和体内代谢以及蛋白结合),并考虑可能适用的先前 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方法开发涉及优化受试物提取和检测的相关过程和条件,需要优 化的参数应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关键试剂、标准曲线、质控样品、 选择性和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受试物基质稳 定性、最低稀释度,以确保该方法适合于验证。为了对受试物进行定量,建立分
32、析方法时,应对其进行完整验证。 色谱法验证内容应包括选择性、特异性、基质效应、标准曲线和范围、 准确度和精密度、残留、稀释完整性、稳定性和重进样重现性。四、数据统计与评价暴露评价的数据应有代表性。由于动力学参数多存在个体差异, 且毒代动力学资料多来源于小样本的动物,因此,应注意求算平均值 或中位数并评估变异情况。某些情况下,个体动物的数据或许比经整 理、统计分析过的成组资料更为重要。在评估毒代动力学连续给药引起的受试物体内蓄积问题时,不仅 要观察是否出现蓄积现象,还要结合受试物半衰期长短、受试物暴露 对关键代谢酶或转运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注意种属差异。五、报告完整的毒代动力学资料应包括对
33、毒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自身评 价和对毒性反应的相关解释,并报告分析方法,说明测试中所选基质 和分析物的理由。毒代动力学的结果分析应比较分析受试物和/或其 代谢物的功效、毒性、代谢,采用暴露量来评价化妆品的安全范围。六、参考文献1. ICH Guideline S3B, Pharmacokinetics: repeated dose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ies, 1995.2. ICH Guideline S3A, Toxicokinetics: A guidance for assessing systemic exposure in toxicology studi
34、es, 1995.3.OECD Guidance 417: Toxicokinetics, 2010.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2015.12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 年版),2021.46. ICH Harmonised Guideline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M10, 2019.7. SCCS化妆品成分测试及其安全性评估指南(第12版),2023.5七、名词解释毒-时曲线下面积(AUCo-t)( area under the plasmaconcentration-t
35、ime curve):血浆受试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代 表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吸收的受试物的量。在线性条件下,受试物的 AUC (从时间零到无穷)与吸收量成比例,而与吸收速率无关。峰浓度(Cmax):指染毒后血浆或血清中受试物的最高浓度,或 在尿或粪便中的最大排泄量。达峰时间(Tmax):血中受试物浓度达到峰值(Cmax)的时间。生物半衰期(ti/2) (Biological half life):受试物在体内的量 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单位为h或min。毒代动力学试验方法毒代动力学试验Toxicokinetics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化妆品原料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本规范适用
36、于经皮肤吸收后可能产生全身暴露风险的化妆品原料的毒代动力学参数的 测定。2方法提要化妆品原料经皮肤暴露吸收入血,通过检测一系列时间点的血浆浓度,来定量受试物(原 型和/或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暴露量,是对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的研究,是解释种属、剂量、 性别间的毒性差异与受试物暴露量的关系。通常毒代动力学是伴随毒性研究进行的,有时也 会单独设计。通常用血浆(全血或血清)的毒-时曲线下面积(AUCo-t)和达峰浓度(Cmax) 评价受试物的暴露程度。目前进行毒代动力学检测的定量方法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和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技术(Radiolabeling technique),用来开展
37、毒代动力学检测的方法需要满足特异性 并具有足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非临床研究检测的受试物和基质最好与临床研究时相同,并 且需要按照有关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进行方法学验证。3试剂和材料3.1 受试物受试物的纯度及其杂质的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般受试物纯度不应低于98%,杂质 应低于2%;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受试物,其放化纯度不应低于95%。14c标记的受试物常用于物料平衡和代谢产物鉴定研究。如有可能,应将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在受试物分子的核心骨架上,这样的标记化合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将化合物分子的多个 部位或特定区域进行放射性标记有利于探讨该受试物的生物转化。3.2 对照标准品对照标准品的性质
38、至关重要,其质量会影响分析结果,从而影响研究数据,因此要确保 其质量(纯度、规格、鉴别)和内标的适用性。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对照 标准品的来源应可靠并可追溯,并且其化学形式应与受试物相同。如果无法获得与受试物相 同的对照标准品,也可以使用质量可控的其他化学形式的物质(例如盐或水含物)。适合的对照标准品包括药典标准品、商业化标准品或经充分验证的内部或外部非商业组 织制备的标准品。应提供分析证书(CoA)或同等的其他材料来证明对照标准品的质量,应 包括有关纯度、储存条件、重新标定/失效日期和批号的相关信息。内标不需要提供分析证书,只要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能够证明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 的任何杂质对于受试物的检测不会产生干扰。使用质谱进行检测时,建议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受试物作为内标。同位素内标必须具 有足够高的同位素纯度,并且不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应检测是否存在未标记受试物,如果 存在,则必须在方法验证期间评估其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