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99278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 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 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 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

2、最终目的。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 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 “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 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 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第三,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 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

3、比 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材料二: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颠覆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 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当我们捧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得不为显赫一时的贾府由盛转衰、宝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众芳 飘零的命运悲剧而扼腕叹息,但在更深层次上,曹雪芹还探讨了人生没有出路的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气象、新精神, 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他对仕途之路非常反感,但无法抛弃对家族、尘世的依赖和眷念,而当他 摒弃了传

4、统的人生价值观、叛逆了封建秩序之后,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因而内心深处充满着痛苦、焦 虑、惆怅,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贾宝玉只是以一种痛苦去消解另一种痛苦,宗教的了,心安了些;“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路上 的电灯似乎特别昏暗,背后又仿佛有人追赶着的样子,惴惴地,歪斜的急步赶到了家便胡乱包在一 起,提着出门”,听说正安失守,内心慌乱,匆忙赶回家并收拾物什准备逃离正安;“明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再转一念, 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庆幸第二天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宽慰自己

5、的行为十分合 理,内心充满宽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本该挂在学校侧门的旗子,却挂在了潘 先生自己家门口用以保家,由此看出潘先生的虚伪自私和庸俗卑琐。“一枚红十字徽章早已跳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潘先生衣襟上的红十字徽章,闪耀着 慈善庄严的光,讽刺了潘先生因占便宜而得意的市伶心态。“其余几枚呢,潘先生重重包裹,藏在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 个是阿二的”等句子可知,潘先生要徽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家庭、妻子、孩子,从中可以看出 潘先生自私自利、精明算计、

6、庸俗卑琐的性格特征。“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着”,这样描写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一一旗子仿佛在说,你假公济私, 心口不一既写出了潘先生因得到暂时安定而心情舒展,又写出了对潘先生虚伪行为的嘲讽和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7、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材料二: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 诸蹇叔。蹇叔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

8、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 之日:“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日:“晋人御师必于靖,崂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 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晋原轸日:“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 秦师!“栾枝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先轸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

9、,可谓死君乎! ”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 师于靖,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蹇叔, 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日:“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奢掩大德。”(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北陵A文王之所B辟C风雨也D必死E是F间G余H收尔骨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B. “失其所与”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10、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C “天奉我也”与“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两句中的“奉”字含义相同。D.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 于灭亡。B.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放低姿态,坦言知亡,然后阐明得失,以利相诱,最后回顾历史,离间秦晋, 最终让秦君退兵。C.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告诉穆公他手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军队袭击,可以占领郑国都城。D.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后,秦伯在郊外迎接,并没有怪

11、罪三人,他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过失掩盖他们的大 功劳。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14 .宋代吕祖谦曾说“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一、二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0.ADG11. D 12. C13. (1)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样做得困难,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呢?(2)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为了死去的国君吗?(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 14.秦晋为了瓜分郑国的土地合围郑国,这是两国以利合;秦伯意识到保全郑国更利于自己,与晋意见

12、相左,撤兵而还,这是两国以利离;后来因为偷袭郑国而遭晋国设伏兵截击,这是两国以利离;晋国为 了不给后代留下祸患,乘着秦军长途奔袭郑国劳累而击败秦军,俘获秦将,这是两国以利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 尸骨。“其北陵”,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A处断开;“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判断句的谓语部分,单独成句,D处断开;“必死是间”,状语后置句,“是间”为后置状语,G处断开。故在ADG处断开。in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 “厌”都是“满足”的意思;句意:怎么

13、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残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B. “与”分别是“结交”和“赞同”的意思;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我赞同曾点的志向。C. “奉”都是“献上”的意思;句意: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大王郑重恭敬的让我为您献上白璧一 对。D. “含义不同”错误,“哀”都是“为哀伤”的意思;句意: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 的同盟国/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错误,原文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杞子并没有回来,而是派遣使者到秦 国报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14、 “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焉,哪里; “陪”,增加。(2) “报”,报答;“施”,恩惠;“伐”,攻打;“其乎”,反问句式,难道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分析出,秦晋为了瓜分郑 国的土地合围郑国,这是两国以利合;结合“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可分析出,秦伯意识到保全郑国更利于自己,与晋意见相

15、左,撤兵而还,这是两国以利离; 结合“秦师遂东”,先轸曰:“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遂发命。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靖,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 ”可分析出,晋国为了不给后代留下祸患,乘着秦 军长途奔袭郑国劳累而击败秦军,俘获秦将,这是两国以利离。(后来因为偷袭郑国而遭晋国设伏兵截 击,这是两国以利离。)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 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

16、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 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 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 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

17、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 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 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 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 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

18、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世。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 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 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 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 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 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 ”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

19、 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靖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靖 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 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 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 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 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

20、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 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 吧! ”于是发布命令,这一年夏季四月十八日这一天,晋军在靖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师孟明、西 乞、白乙而回。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晋襄公答应了她。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 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 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他的大 功劳。”(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登岳阳楼陈与义

2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 在岳阳。徙倚:徘徊。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诗人 逃难已有三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时洞庭湖无边无际,长江水浩浩荡荡,诗人在岳阳楼上看到如此景象不禁思绪翻涌。B.颔联实写登临的位置和时间,“吴蜀”历史感厚重,夕阳在湖山间徘徊,怅惘之情顿生。C.颈联“万里”“三年”笔力千钧,写诗人背井离乡之远,漂泊不定之

22、久,充满无尽的忧愤。D.尾联情景交融,“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16.明人胡应麟评论此诗“得杜调者也”,结合本诗和杜甫登岳阳楼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答案】15.B 16.语言上,两首诗多用雄壮之语,意境开阔宏伟,诗风沉郁雄浑。杜诗用“玩” “浮” 写出洞庭湖的浩渺无际;陈诗将“岳阳楼”和“帘旌”置于洞庭湖、长江和夕阳的宏大背景下,以“吴蜀横 分”的典故赋予眼前景物厚重的历史背景。情感上,两首诗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 忧国忧民之情。杜诗借“涕泗流”表达了国家时局动荡、自己处境孤危的哀伤忧苦,陈诗借“无限悲”抒发 了国家沦亡、自己沦落

23、的悲痛愁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B. “夕阳在湖山间徘徊”错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意思是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 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在洞庭湖与君山间,此时暮霭笼罩。不是夕阳在湖山间徘徊,而是诗人自己。 故选B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题目中胡应麟评论此诗“得杜调者也”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语言、情感等 方面加以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用“圻” “浮”写出洞庭湖 的浩渺无际,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24、,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 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为近景,“夕 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登临 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 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 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两首诗语言上,多用雄壮之语,意境开阔宏伟,诗风沉郁雄浑。杜诗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 自己晚年

25、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触景生情,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 民。陈诗登岳阳楼中“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凭 危” “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 者写诗感情相似,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忧国忧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 赏罚不公。(2)阿房宫赋中“, ”两句,用秦人对待宝鼎、黄金的态度表现了 他们生活用度的极度奢靡。(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词人感叹历史

26、像流水流逝, 未曾给人留下教训。【答案】.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谬”“滥”“鼎铛” “砾” “衰”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 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活”了起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 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再到论语,不仅一本本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J还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

27、面。由于中华典籍,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 台对话。在表现形式上,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 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感受典籍之伟大,品味历史之厚重,汲取精神之营养。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运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的叙事中 还原历史、吸引受众,通过淋漓尽致地表现,唤起年青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18 .请在文中带序号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28、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遥不可及卷帙浩繁引人入胜19 . 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20 .增文势:“感受”“品味” “汲取”等结构,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广文义:从“典籍”到“历史”再到“精神”,层层深入,突出强调新的节目形式的影响和意义,使内容 更充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中的“触手可得”可知,此处语境是指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与之意思相反,应用“

29、遥 不可及”。“遥不可及”,是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第二空,结合下句“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中华典籍很多,应用“卷帙浩 繁”。“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十分吸引人,使人沉醉的叙事,应用“引人入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 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不仅”放在“一本本典籍”后面;二是语序不当,“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和“是老祖

30、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递进关 系,先说“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再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增文势:“感受典籍之伟大”“品味历史之厚重”“汲取精神之营养”中“感受”品味”“汲 取”等结构,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 气势。广文义:“典籍之伟大”“历史之厚重”“精神之营养”,从“典籍”到“历史”再到“精神”,层层深 入,突出强调新的节目形式的影响和意义,使内容更充实。(二)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龙虾横扫各地餐桌和年轻人的朋友圈时,小龙虾里的生活气息就与人情味道息息相关。近年来,出 于常态化疫情防

31、控的需要,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小龙虾的社交优势也受到影响。, 一起吃小龙虾的机会自然也变少了。作为“网红美食”的小龙虾,身上一些附加标签 也逐渐剥落,好不好吃、值不值,重新成为更多食客的关注焦点。当初,小龙虾走红之后,, 一盘分量不算大的小龙虾动辄卖到百元以上,让人直呼“吃不起”。起 初出于图个新鲜、赶热闹的心理,消费者也许还乐意买账;随着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在消费者决策 中,性价比恢复主导地位,小龙虾走红的年头变长,价格高、壳多肉少的小龙虾吸引力减弱。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味蕾总是在寻觅新的刺激,人们探寻美食美味的道路可能没有止境。正因此,餐饮市场上的网 红美食好像一直处在“你

32、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似乎是所有网红食品都要经过的发 展历程。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员,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22 .现在,人们不再那么热衷食用小龙虾,请根据材料简述“失宠”的缘由。【答案】21.聚会的场景减少了 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火爆走向平淡22 .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小龙虾性价比不高;人们的味蕾发生变化, 不断寻找新的网红美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根据“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可知,聚餐机会减少是“一起吃小龙虾的机会自然也变少 了”原因,故可填入“聚会

33、的场景减少了”之类的语句。处,根据“一盘分量不算大的小龙虾动辄卖到百元以上”,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小龙虾走红之后价格也随 着变高,故可填入“小龙虾的价格水涨船高”。处,文段意在探究以“小龙虾”为代表的“网红美食”的发展历程,结合前文对“小龙虾”吸引力下降 的介绍,以及“你方唱罢我登场”可知本处是说网红美食往往从火爆走向平淡,可填入“从火爆走向平 淡”之类的语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根据“近年来,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小龙虾的社交优势也受到 影响”,可概括出“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根据“让人直呼吃不起”随着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

34、在消费者决策中,性价比恢复主导地位”等 表述,可概括出“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小龙虾性价比不高”。根据“小龙虾走红的年头变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味蕾总是在寻觅新的刺激”等表述,可概括出 “人们的味蕾发生变化,不断寻找新的网红美食”。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更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 们:人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那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35、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三部分,第一则引用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 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意在强调如果具备了高尚的品德,那么他自然会受到尊敬和爱戴。第二则引用北岛的诗句,意思是卑鄙的人可以拿着卑鄙的证件通行无阻,而高尚的人只能在死亡后有一个 高尚的墓志铭。这反映了社会的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卑鄙的人凭借卑鄙的手段在社会上赖以生存,而且往 往并不以为耻,而高尚的人一生都会珍视高尚的品德,至死不变,能够无愧地写在自己墓碑上。表明

36、社会 出世精神与生命意识是有着内在冲突的,他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他的悲剧是精神失落的悲剧。诸多评论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同时也暗示了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到了穷途末 路,然而曹雪芹所生活的“康乾盛世”不会让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他在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露更多侧 重于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人生意义虚空的哀叹。作者对贾宝玉及几十个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描述,是从广阔的视野展现了美的毁灭。当然,通过对 现实和传统精神中弊端的淋漓揭露,曹雪芹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滋生的新生事物,那就是由大观园中 这些青春儿女之真情所演绎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崭新的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作者的这 一观察思考具

37、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摘编自陈艳秋论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有删改)材料三: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悲欢离合的往复循环、生离死别的亲历旁观,宝玉一直感受着这个爱他、也被 他所爱的世界,不断感受着爱在这个复杂世界的纠结和无奈。在这个世界里,宝玉没有力量去帮助任何一 个人,也无法帮助自己。在绝望中,宝玉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觉悟到世界虚无本性的自己,这个自己充 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出来,不是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告别:觉悟到虚无的宝玉和贾府的告 别,和自己“宝玉”身份的告别。告别也是一种抗争,是选择另外一种人生,这也是宝玉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人生。在经历了世间的种 种纷扰之后,炽热而跃动的

38、心渐渐冷寂,宝玉只想在大荒山青城峰无稽崖下做一块无用的石头。人的伟大在于可以通过思想创造一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的世界。在虚无的废墟和荒漠之上,美好的 东西获得了一个更坚固的根基。这个坚固根基的核心是矛盾和紧张,在入世和离尘之间、在相信和怀疑之 间、在真假有无之间。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其中有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有更适合保证 这些美好事物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精神性的存在,人们深知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完美,悲 剧、残缺和遗憾无处不在,但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接受就足以让我们更加强大,也更有力量去追求那些值得 追求的东西。(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39、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无法摆脱封建儒家思想的中国古典悲剧不同,西方悲剧个体多充满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B.宝玉精神失落,源自背离传统价值观后的心理困境,体现生命意识与宗教出世精神的矛盾。C.曹雪芹以青春女性悲剧演绎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思想意识,其观察思考超越了时代。D.宝玉在绝望中发现了觉悟到世界虚无的自己,迸发出告别复杂世界、选择别样人生的力量。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存在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卑鄙者没有被高尚打败,反而逍遥自在。第三则强调人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意在表明人应该树立道德“高线”,守牢规

40、则“底线”。 “高线”是不断提升、发展自我的精神境界,需要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来接近它,是我们应有的精神追求; “底线”是做人不应该去轻易触碰建立在“假” “丑” “恶”基准点上的警戒线。综合看来,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提升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要有追求精神品格的“高线”和为人 处世的基本准则。虽然社会上存在一些是非颠倒的现象,卑鄙的人不择手段获得了名利,但会遭到唾弃, 高尚者虽然受到摧残,但拥有正义和良知,历史终究会有公正的评判,他们将会受到万世景仰。道德境界 的高低实质是价值观的不同,所以立意时可以考虑为人处世应建立怎样的道德准则。构思行文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高尚的道德修养永远拥有伟

41、大的人格魅力。然后展开论述,一是 有仁慈、善良的品质会受到尊敬和爱戴,二是善良的行为会让自己内心感到快乐和满足。三是如何拥有高 贵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立意:1 .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2 .品德高尚才能赢得尊重。3 .高尚的品德是文明进步的基础。A.窦娥冤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和贫民化倾向,在悲剧的主体中渗透着喜剧因素。B.王国维称誉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因为情节设置颠覆了 “悲欢离合”“大团圆”的传统。C.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和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让人叹息,而曹雪芹对社会失去信心令人感慨。D.世界总有悲剧、残缺和遗憾,理解和接受它们让人们更有力量

42、去追求爱情、亲情、友情等美好事物。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作品分析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特点的一项是()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自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对爱情坚定追求。C.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亲人。D.聊斋志异中面对压抑的社会环境,狐女灵怪,往往不惧世俗观念,勇敢追求自由爱情。4 .材料二、三分别剖析了贾宝玉的悲剧,但其分析角度和论证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 .红楼梦中穿插了许多曲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这段词曲在体现“贾宝玉”和“薛宝钗”人物悲

43、 剧性上的作用。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只那词藻中有一支 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 宝钗便念道:漫温英雄泪,相离处土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 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王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赘宝钗无书不知。【答案】1.C2. C 3. C4 .材料二侧重情节角度分析。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以宝玉为例引出小说中几十个青年女性的悲惨

44、 命运,意在论证红楼梦改变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具有颠覆意义。材料三侧重人物(心理)角度分析。剖析贾宝玉的悲剧意在论证红楼梦主人公充满主观意识,与贾府 的告别也是一种抗争,这种抗争正是人对美好的追求,说明悲剧于美好的价值意义。5 .贾宝玉:寄生草曲表现的是鲁智深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出家避世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映射出后文宝玉出家的结局。宝玉对仕途之路非常反感,他摒弃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叛逆了封建秩 序之后“碰壁”,无可奈何之下出家,映射出宝玉精神失落的悲剧。薛宝钗:一方面体现宝钗的博雅,另一方面寄生草曲中鲁智深的不羁、真我也是她所欣赏的,这种对 真情、自

45、由追求欣赏的崭新思想意识,最终以美的毁灭为结局,词曲深化人物悲剧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 “曹雪芹以青春女性悲剧演绎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思想意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 段“作者对贾宝玉及几十个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描述,是从广阔的视野展现了美的毁灭” “那就是由大 观园中这些青春儿女之真情所演绎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崭新的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作 者的这一观察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可知,作者认为曹雪芹是以贾宝玉和几十个青年女性的真情 和悲剧命运演绎思想意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46、能力。C. ”而曹雪芹对社会失去信心令人感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第四段“然而曹雪芹所生活的康乾 盛世不会让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可知,曹雪芹身处“康乾盛世”,并未表现出对整个社会失去信 心。故选C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中的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主要为无法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悲剧人物缺少个体自主意 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A.窦娥虽然身世凄惨但临刑前指斥天地,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发下誓言来证清白,体现出反抗精神。不 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的特点。B.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却坚定追求爱情,体现出林黛玉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不符合“中国古典悲

47、 剧美学品格”的特点。C.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被束缚在现存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缺少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 神。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特点。D.狐女灵怪,往往不惧世俗礼教,体现出反抗精神。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的特点。 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颠覆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 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当我们捧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得不为显赫一时的贾府由 盛转衰、宝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众芳飘零的命运悲剧而扼腕叹息”“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 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气象、新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可知 材料二是从红楼梦的某一情节分析贾宝玉的悲剧,内容侧重情节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 气象、新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和最后一段“作者对贾宝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