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1.古代诗歌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1.古代诗歌四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观沧海(一)原文与注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 (155-20),字孟德,沛国谯(qia。)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 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临:到达,登上。碣(ji6)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 桓时经过此地。澹(ddm)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ong zhi ):耸立。竦
2、、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 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补充注释】(1)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2)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3)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
3、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四)练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曲作者是 朝的 (姓名)。(2分)2 .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B.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D. “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3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2分)A. “柑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B. “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C.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4 .天净沙秋思作者是,本曲是
4、其创作的最为有名的散曲,被后人誉为“(2 分)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首散曲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表达游子漂泊他 乡的孤寂、凄苦之情B. “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秋思”是其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考工C.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D. “小桥流水人家”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似有不符,读来令人亲切,却增添了 “断 肠人”的愁绪。【答案】1. (2分)元马致远2. (2分)A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3. B4. (2分,每空一分)马致远“秋思之祖”5. (2 分)B(五)对比阅读次
5、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1)残夜:(2)天涯:2 .下面选项错误的是()。(3分)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颔联蕴含了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 哲理。B.“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题眼是“思”,“秋”是 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壮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 郑光祖称为“元曲四大家”。D.上面两篇作品
6、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答案】1 .(1)夜将尽未尽时(2)天边,指游子远离家乡的地方2 . A【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乙】中“天净沙”属于 o5 .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中两处加点的“龙标”所指内容相同,都是指王昌龄。B.【乙】中“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游子思念中的故乡。C.【甲】【乙】都通过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烘托秋天哀伤愁恻的气氛。D.【甲】【乙】分别通过“愁心”和“断肠人”,直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7、答案】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4.曲牌名 5. 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 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 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 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5题详解】A.有误。题目中的“龙标”是指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不是游子思念中的故乡,而是看到的景色;C. “烘托秋天”有误。【甲】诗都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
8、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乙】诗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烘托秋天哀伤愁恻的气氛。抒 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故选D。(二)作者介绍【作者】曹操(155年一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诗歌鉴赏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 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
9、“君临天下”的气势。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 辽阔壮观。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具体真实 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 滚的波涛,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 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 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
10、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 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 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 势雄浑,为历代读者所激赏。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L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 轮廓。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 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
11、骥伏杨,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 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 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主题】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四)练习1 .观沧海的作者是(155220),字 沛国谯郡人(年代)的政治家 o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2 .观沧海全诗以“”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 o属于实写,描
12、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o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 .中心思想【参考答案】L曹操孟德东汉末年军事家、诗人(文学家)2 .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4 .诗歌赏析(6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对这首诗的理解
13、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 “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诗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 “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 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3 .诗中“澹澹”的意思是 o4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
14、景象C.五、六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 乐观的进取精神。【答案】1.B 2.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3.水波荡漾的样子4.BX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原文与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 一约756),字 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15、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 的合称。与:给。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 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二)作者介绍【作者】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16、,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三)内容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遭遇贬官的好友王昌龄而作,以抒发感愤,寄 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 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 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表现了李白 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
17、托给月亮,希望它能一直 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景,对友人进 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 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四)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2分)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
18、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3 .诗题中“左迁”是 的意思。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有“谪仙人”之称。B.杨花落、子规啼营造了凄迷哀伤的环境氛围以抒发情感。C.本诗写暮春时节在龙标送别好友,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D.三四句写诗人将“愁心”寄给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远行。【答案】1.愁 2.B3.降职4. C (本诗写暮春时节送别好友,好友被贬到龙标,“在龙标送别好友理解错误)次北固山下(一)原文与注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19、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 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补充注释】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顺风。 悬:挂。【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
20、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二)作者介绍【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 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 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三)内容理解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偶发端,“客路”指作者前行的路。“青山”点明 题中的“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 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
21、雁”,遥相照应。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力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 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 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 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 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表 现出来了。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脍炙人口。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 升起;
22、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 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 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 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此联妙 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一群 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
23、人想起了 “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 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 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 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四)练习L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景色。2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 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 o4 .这首诗的哪些联都是对偶句。答案:1.长江2 .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3
24、.淡淡的思乡愁绪4 .首联、颔联、颈 联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题目中次的含义是(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了诗人出行的方式以及途径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 “客路青山外”中“客路”的意思是()(4)对这首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写潮水上涨与岸平,视线开阔,帆被大风刮下。B.颈联写水上旅行虽然快乐,但
25、转瞬即逝,让人流连。C.尾联写乡书不知到哪里投递,因为大雁都返回洛阳。D.诗歌绘景中蕴含哲理,虽有羁旅之情却有乐观情绪。【答案】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停泊。(2)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故选C)(3)作者要去的路。(4) DA.颔联“风正一帆悬”可见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题干“帆被大风刮下”错误;B.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蕴含着新事物终将 取代旧事物,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题干“虽然快乐,但转瞬即逝,让人流连”错误; C.尾联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
26、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选项 理解错误;天净沙秋思(一)原文与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 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补充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
27、瑟的秋 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二)作者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 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 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三)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最佳者。
28、题名“秋思”,但全篇却 无语提及“思、”的内容,仅用28字就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天涯飘零的“游子思归图”。被 赞誉为“秋思之祖”的成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 光秃秃的枝丫上。首句就展现出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小 桥流水人家”,画面转为明净: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这样生 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激起游子向往的情感,但向往之后更添悲凉一一因 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这便是以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古道西风瘦马”,荒郊古 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跣蹦而行。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 游子凄苦的神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J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 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 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匠 心独运,却仿佛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难怪被称为“秋思之祖”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