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77198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识社会学 读书笔记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智识生活社会学读书笔记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自身角色、职位及生活场域的亲身体验,以演出者和书写 着的双重姿态,成就了这本最具他本人自我例证的作品。作者以关注与学术学科 相关的知识组织形式为靶向,从社会认识论角度出发,围绕智识活动的主要场所、 智识活动的主要内容、智识活动的主要人群和智识的即兴性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书中首先从笛卡尔把知识作为一个问题重新提出来着手,引出大学机制的建立及 发展历史,从而深入探讨了知识自身与大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流变,期间探 讨了知识问题的产生、传播、转让及两者在知识管理时代的社会作用,接下来作 者又向读者展开分析近百年来学术界一这里主要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学界 的特

2、定流派和文化思潮,通过分析大学、教学和科研之间还有大学教师、学者和 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 “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和其社会学意义。书中很多部分的分析和批判,放在当下的学界具有深刻的意义,下文我通过 深有感触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其一是作者谈到当今人们期待大学能够成为资历证书的分配器和经济发展 的引擎,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作者指出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大学仍然扮演着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主要 角色,是智识活动产生的重要场所。作为研究者、学者或从事科研的教师们用他 们独有的方式创造了社会资本,这里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创新,而新知识会进一步 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所以“知

3、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已经由洪堡认为的知 识的作用是实现个人智识的自由演变成为某部分人占据优势的“地位商品”。作 者指出,知识可以通过压制他者可能的行为,来扩展知识者行为的可能性。这些 “他者”,既可能是知识者的同僚,也可能是“无知”的自然实体及人造实体, 我把这里理解为,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人或非人组织,换句话说,就是知识的力 量让掌握它的人或者机构占据优势的社会地位,因此,知识变成了一种“地位商 品”,而大学机构就是这一态度的缩影。当知识作为一种“地位商品”被追逐时,那么被用来衡量和评价知识积累的 证书就具有了一定的掩饰作用,证书是否能成为评判知识拥有者唯一的标准呢, 文中从学生和老师双方都

4、进行分析。作者写道,追求证书的人越多,证书就越会 贬值。事实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士乃至硕士学位,都已不再享有从前那样的优 势。人们往往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地下,或是职业培训没有针 对性等。事实上,学位优势丧失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都拥有 相关的学位而已。因此盲目归责大学教育实属不妥。这里作者站在校方立场,将 学历贬值的原因归结为受教育人数的增加,而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降低。其实,关于学历贬值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 析,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莱纳兹认为,在开放的社会里,教育的任务不 是单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而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社会分层起

5、到积极干涉作 用。而学历是甄别受教育程度最直观的标准,但学历贬值的现实,并未阻止社会 成员对于学历的追求,反而导致高等教育学历的竞争更为激烈。拉尔夫H 特纳 认为,社会在竞争性流动这种制度中,精英地位是依据某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 中获得的奖品。这种竞争性流动引导社会成员朝更高的目标奋斗,有利于培养和 筛选高素质的人才,并将他们分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上。1依据这一理论,通过 学历而实现的社会流动是一种竞争性流动,通过学历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是个人在 社会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但是,较高的社会地位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只有英拉尔夫H 特纳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少数高素质的人才能获得。因而,对

6、于高学历的竞争,必然比低学历的竞争激烈得 多。但学历贬值引发更为激烈的学历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 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贬值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学校教育目的及其职能 发生蜕变,学校的独立性正在受到威胁。学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主要体现在 学校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种职能上,前者是学校固有的职能,后者则是学 校派生的职能即工具性职能。在现代社会,学校的这两种职能是缺一不可,不能相 互取代的。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固有的职能逐步减弱,难以得到发挥, 而工具性职能则被过分强化。这一情况可以通过两个事实来印证。一个事实是大 学遭受“功利化”和“平庸化”的侵蚀,知识使命难以完成

7、。从研究生培养过程 来看,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学生 能否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研究生毕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 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方面,用于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越来越短,学位论文 的质量越来越差,更谈不上创新。2另一个事实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标 准越来越倾向于是否与职业相关,而非发自内心的兴趣。如果与将来的职业相 关,学生就将努力学习;反之,则不愿意学习。学生的学习基本以职业为导向。 正如多尔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学校教育的情况时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在校学习是 为了 “获得工作 (learn- to- get- a- job),而非为“完善自

8、身” (learning- for- its- own- sake) 或 “做好工作” (learning- to- do- ajob) o 3单纯为了获得文凭、证书,知识完全成了一种手段。如果为大学培 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就业,最终将影响大学的生存。由此可见,大学自身的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这种知识己经失 去以前威力的情况下,作者认为理应号召人们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以便有效地 辨别当下学位持有者的良葬,或是设立更高的学位,在追求所谓证书的过程中, 产生和传递新的知识。我认为,这只是针对小部分把学术作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有 效,知识的全员普及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知识管理也成为一个

9、新 问题被提了出来。很明显,大学的建立扩张乃至于学历的普遍化,都直接导致知识的快速传播。 人类社会在传播旧知识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新知识。直到有人提出“知 识社会”这个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大学教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 1994年他在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社 会。书中作者把“知识社会”这个标签中的“知识”肢解成与“知识” 一词有着 相同语义群的三个词汇:专业知识或技能、资格证书和知识产权,并分别论述了 知识的可转让性,而这写讨论显然是基于社会和经济层面。作者认为,“知识社 会”这一说法的潜台词是社会结构是可以重建的,也就是大学教师已经代

10、替了家 庭和牧师,成为社会地位的首要决定者。不得不说,作者的说法深具社会学的洞察力,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追逐高学 历的原因。那么知识将如何重塑社会结构,而知识管理将如何实现呢?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知识的不断创新、累积、应用与分化,促 进产业的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与发展。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仅仅 崇尚精英的社会,知识社会的社会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流体特性,传统 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在“融化”。创新也不再是少数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群 独享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生活、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将真正拥2蔡金花韦永琼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社会学解析 &高教探索2007年第06期3

11、 3 Geoffrey Walford . ( 1998) . Is Thore a ( New- variant) Diploma Disease? J Oxford Review ofEducation, 24 ( 3) : 405- 409有创新的最终发言权和参与权。4每个人都穿梭在信息海洋里,受过良好教育 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财富的累积、经济的增长、个人的发展,这些均以知识 为基础,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创新的民主化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知识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组织已经出现,这种新型 组织所追求的是灵活性和应变性网络组织结构正在取代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目 前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

12、管理形式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德鲁克把知识管理 的出现看作是管理领域的新革命。德鲁克所说的知识管理革命一是组织结构的重 大转变,他认为现代组织既不同于“社区”或“社会”也不同于“家庭”,是有 专门目的的机构。组织成员作为知识的“主体”在组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不可 替代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知识结构。显然按照这种观点,知识构成了组 织的核心要素,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与传统的组织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更加强调 人的知识分工或人的素质。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知识管理所要求的管理者是善 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人。5要求最大限度地把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 织竞争力的关键。用维娜艾莉的话说就是:“知识管理者能

13、极大地帮助人们 对他们本身的知识处理有更深刻的自我反思。他们还能发展和完善支持技术和内 部结构。他们能起到导游和导航员的作用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并促进他们互 之间的交流。”事实上知识管理是是多视角的、多层面的,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 管理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或社会思想。作者在文中提到,大学教师们或学者们很容易据知识管理自傲,他们认为这 正是大学在社会上所起的主要作用。然而,作者以为,于此相反,社会才是名副 其实的知识生产的温床,大学从中享受不到任何特权或益。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 度来看,大学教师如果把知识当做知识而学知识这样的事情去追求并不现实,因 为大学要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这催

14、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学抑制 着科研的神秘趋向,科研扰乱着教学的常规化趋向,两种功能之间脆弱的平衡正 面临着失衡的危险。一方面,教学正在沦为发放资质证书的途径,另一方面,科 研则因就业市场和未来市场而私有化为知识财富。当然,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爱恨纠缠也已经成为我们的社会显而易见的问题, 那么是否应该像书中提到的把教研和教学分开来呢,我认为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简 单问题,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走向社会,在创造社会效 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科研是指在发现问题后,经过分析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 方案,两者都根植于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为科研队伍培养后继者,科研也 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两者

15、要相互统一。具体来说,从院校层面上,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 础,面对高校中“重研轻教”的情况,有人提出将二者相分离,但是“如果不再 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要么就变成了培训机构或者类似于中小学的一般 教育机构,要么就变成了纯粹的科研组织,要么就变成了二者简单的拼盘式的混 合体”,这是对19世纪德国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经典大学理念的回归, 现代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科研和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少了任何一个,大学都 不能再称之为大学。6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行为层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相 辅相成的。首先,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要反映科研 的前沿,科研成果要不

16、断地融入教学中去”;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 科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巩固、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也会在教学中4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5林聚任,李蕴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6钱莉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管理大学,2021年.34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探索出新的研究路径。在知识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大学存在的意义也越来越紧密的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捆绑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说,社会资本的创造性毁坏,使大学成为独创的企 业组织机构。当大学的物质安全成为问题,需要为存在考虑经济来源时,那知识 分子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如何保障,学界

17、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会变成空中楼阁?独立的学术职业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学术自由作为一种学术活动的方式在学 术职业中确立则是在19世纪德国的大学。洪堡在柏林大学创建期间就撰文倡导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思想。他认为,高等学术机构的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 博大之学术,每名成员如果能最大限度地认同于纯学术的观念,高等学术机构才 可望实现其目标。7所以在这一群体中,孤独和自由便是支配性原则。并且, 所谓高等学术机构,无非是具有闲暇或有志于学术和研究之辈的精神生活,与任 何政府机构无关。政府欲用固定的形式来规范这种非确定的甚至任意的活动, 就必须尊重其本来的面貌,就力求做到使这种活动保持最旺盛的生机。正是这

18、一 “孤独与自由”原则的确立,给世界学术职业的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如果说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其提倡和践行的科学观念紧密联系的话,那么 把学术自由与学术职业的职位安全联系在一起,则是在20世纪美国的大学中。 在其中,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开创性地从职位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崭新内 涵。传统上,学术自由赋予教师在研究和教学议程中相当大的自主权。8学术 自由是由这样一种信念驱动的,即当教授能够探索理论,扩展现有的知识领域, 并报告他们的发现而不用担心因内容而遭到报复时,学者就会勇于说出真理。在 这种学术自由的氛围下,在世界许多地方带来了这样一种现象:终身职位。但是 在商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聘用非终

19、身制教师可以被视为商业化的结果或大学治 理的管理方法,这是对学术自由的强大威胁。9作者指出,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分子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要想实现智识活 动的即兴创作,也就是实现学术的自由不仅需要尽力摆脱来自政治经济等外部的 因素,还需要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能够在其所处的具体条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当然,营造宽松的环境是实现学术自由的社会基础。一方面,需要有一个充 满自由空气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学术自由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社会环 境,不管学者们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学术自由。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 国,专制政治与专制思想都是学术自由的最大威胁。10其次,培养学术自由精 神是实

20、现学术自由的关键所在,学术自由的最终实现归根到底有赖于学术主体- 学者们的学术自由精神。这种学术自由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的学术独立 意识。换而言之,为了追求学术发展,学者们应该批判性地思维,以“不唯上、 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术创造,不迷信真理,不崇拜 权威。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 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11若果如此,学者 们将更容易养成一种学术独立意识。本书作者以学者的姿态论述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问题,也让我学会带着批判 和辩证的思维进一步思考知识和学术教育的问题。大学是一个产生和传播思想的 场所,也是一个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地方,学界有义务为创造性的智识活动提 供栖身之所,发挥其“教育引导公众思想”的使命责任。7宋旭红潘杰 学术自由与学术职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1期8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附录三197-1999杜诗蓉红豆教育西方商业化影响下的学术自由困境2021年29期10刘范美浅论大学学术自由实现的条件2012年3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第6卷第1期11蔡元培.蔡元培文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