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75482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8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19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2、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14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0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 之情。(2分)11 .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

3、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答案】18 .思乡19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 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答案】(1 ) (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 (2分)答题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 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 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 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 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 (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 (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