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73650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 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

2、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 C15 .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 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 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 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

3、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 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 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 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

4、仲 淹可谓异代同心。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答案】12. C13.B14.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 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 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2022.天津卷)古代诗歌阅读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桃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

5、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案】B(2广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 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

6、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 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 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 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

7、象。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 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桃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 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 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 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 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

8、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 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 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 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 民百姓。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 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

9、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 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 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罗何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 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 情。(2023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0、。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15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4 . A15 .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 去观赏秀丽的春景。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

11、将远离的友人, 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 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 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

12、,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 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 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 情愫。(2023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 鹤山。16 .下列对这首诗的

13、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7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 A 16.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 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14、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 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 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 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

15、不可能体 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 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 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

16、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C16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歌 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 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

17、的投射。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 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 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 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 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 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18、“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这是“有我之境”。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 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 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

19、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 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 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 宁静的状态。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 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 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 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鹫,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2

20、021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渝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 讲经的集会。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

21、途依然很远大。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B16 .“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 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流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 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

22、既要对诗句 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 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 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2021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I,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

23、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5 . C16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 稷。【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 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

24、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 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 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 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

25、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 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 心怀国家。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

26、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

27、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2. A 13. D14 .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 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

28、“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惠州做官。B.“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主要表达了闲 适之情。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错误,原作中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 三十年”也不对仗,第二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 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也不对仗,结构上并不一致。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含义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 现出人只

29、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 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 其乐。2021年上海卷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

30、)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O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o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旬海内”“天涯初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 D(2) D(3)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

31、西山”和“清 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 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 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本题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 “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 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2)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

32、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 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 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J合“野”,“极目” 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3)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 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

33、望所见的“西山”和 “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 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 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

34、“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答案】14 . A15 .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 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 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

35、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 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 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 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 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

36、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 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 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 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 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2022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唐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

37、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 B16 .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 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

38、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 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 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 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 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39、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 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 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 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鹏鸨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

40、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 鸣鸦: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

41、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1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答案】11. C 12. B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鸥鹃三种意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排斥在外; 鸣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解析】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42、。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 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 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 怀。寄托不同。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 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43、。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 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鸣鹃三种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 ”干 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 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陇?于“王 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

44、,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 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 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排斥在外。“鸥鹃”:“鸥鹃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鸣鹃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 穴打洞,立身其中。鸣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 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鸣鹃。(202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14 .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5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