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 9.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创作的。当时韩优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 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教学目标】1 .解典故,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和艺术手法;2 .吟词作,感受这首词的豪放词风;3 .赏名句,领会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教学重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一课时一、导入新课H61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
2、1岁的青年率领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 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 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 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二、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 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
3、西造口壁 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 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2.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倔tu。 胄zhb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 又受命担任镇江知
4、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 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 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 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件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 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 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 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三、解题永遇乐一一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北固亭:读史方舆
5、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 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 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怀古一一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四、深入研读1、古人如何言志?明确: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 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 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2、整体把握:文中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分别提到了谁?明确: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煮、廉颇3、千古江山,英
6、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译文:千百年来 的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去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演出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业 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消逝了。)资料:孙权,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 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作者用典目的是什么?明确: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 意为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译文: 夕阳斜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
7、过的地方。想当年,刘裕手持 长枪身跨战马,大举北伐,那气势像猛虎一样。)资料: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 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作者用典目的是什么?明确:用刘裕典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抗金决心5、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明确: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 原,他几次大举北伐。6、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
8、王事迹来讽刺南宋统治 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资料: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像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 山的功绩,结果落得个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件胄不能草率行事。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译文: 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回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抗金战乱场景。斗 争的岁月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一片。)作者用了一个望字,起到了什么效果?明确:一个望字,使得
9、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 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古今故事,一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 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资料: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煮的庙,佛狸为其小字。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 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 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词作由怀古转而伤今。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 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 臣民。更添词人之悲
10、叹。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 复中原的不满。9、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指望谁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 吗?)资料: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 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 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作者用意: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10
11、、词人用廉颇典故的用意是?明确:以廉颇自况,虽年届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 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n、作者写这些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何用意?(提示:结合文本和注释,抓住体现作 者情感态度的字词。)明确:古人古事情感m 用思孙权京口建都,雄踞一方景仰、惋惜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起兵北伐,建立政权仰慕、向往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不屑、讽刺劝执政者勿草率拓跋煮击败宋军,建立行宫耻辱、悲哀谏为国者勿忘耻廉颇一饭斗米,以示勇武同情、悲叹望为政者用人才五、艺术手法赏
12、析1 .本词的五个典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 疾的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 “用事多”,你怎么看呢?说出理由。明确:本词的前四个典故均和京口有关,廉颇的典故看似与京口无关,但和前四个典故 一样,都体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激情,这就是典故之间的结合点。如果脱离了结合点,与京口 无关的典故则会成为空想。用典贴切,恰到好处,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是辛词的一大特点。其实,这首词就是一 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 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为第一。2 .找出诗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思考有何作用。明确: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用以针硬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 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 国伤时的感慨。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作用: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 加鲜明生动。课堂小结: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 傅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 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也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辛弃疾在典故中借古抒情,由古及今,使得其爱国之情和难酬之志多了几分悲凉和苍劲,因 此也铸就了辛弃疾在爱国史上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