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两 座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带领 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 派人帮愚公搬走了这两座大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 去认识一位外国的“愚公”。【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2、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运用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写法。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797
2、0),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马诺斯克市,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 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一一阿尔卑斯山和普罗 旺斯地区为背景。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 最佳动画短片奖。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 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 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 过名叫布菲的人,
3、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 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 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文体知识】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 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直接描写和间接 描与寺。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注: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读音释义】干涸(h玲):干枯,没有水。坍(ta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
4、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 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作动词,长庄稼。溜达:散步,闲走。包l(pd。)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整体把握】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 地变成绿洲的故事。2、请分别概括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明确:初遇牧羊人一一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一一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3、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明确: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地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4、“荒地”变成“绿洲”,这是什么表现
5、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对比手法。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执著坚 毅、勤勤恳恳的精神。5、理清文章脉络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精神的评价。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 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合作探究1、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明确: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赏析第2段的句子: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 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明确:
6、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植树环境 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和坚毅执着的形象,也为下文 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3、第5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现力?明确: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外貌描写)。写室内的环境, 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一丝不苟、干净利落的性格 特征。4、“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 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 去。”第7段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动作描写。“挑”“分开” “数” “拣”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老人 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5
7、、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 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 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牧羊人种树以 及沉默寡言的原因,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6、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 少年一样”。明确:比喻,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 树的鲜嫩、挺拔、生机勃勃,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表 达了作者内心的敬佩和感动。7、”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 水般的
8、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声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和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环境描写,比喻、对比修辞。把“风穿过树林的声音”比作“流 水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声的清脆柔和,与前文“像一只饥 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形成对比,暗示出昔日的荒原已变成绿洲。表达 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与钦佩之情。8、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议论、抒情。表达了对牧羊人毅力和无私奉献品质的敬佩和赞 美之情,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发人深思。9、归纳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明确: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不太爱说话、安静、忠厚、 不张扬、认真、仔细、生活严谨、沉默寡
9、言、坚持、坚毅执着、热情 大方、热爱生活、勤勤恳恳、不为名利、无私奉献。10、我们写人,怎么写才能凸显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 解。明确:(1)选取人物典型事件。(2)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精选动词,巧用修饰语。(3)运用环境描写进行侧面衬托。(4)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5)加上评价性的语句:抒情议论,凸显品质。11、归纳主旨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 地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说明: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坚持不懈,我们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12、题目植树的牧羊人有什么作用?明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故事的
10、主人公;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1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1)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展开情节的。(2)使故事真实可信。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见证人。(3)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 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拓展延伸】课文写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有很多真实 存在的默默“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 望和幸福。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明确:白方礼:蹬三轮近20年,35万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 的上学梦。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2)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4)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5)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答案:(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4)外貌描写 (5)环境描写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 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 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中的这些数字有 何作用?答案:通过这些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 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