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55839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一、努力提升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一)完善制造业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 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重点突出、结 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绿色食品 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 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费品等制造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开展 原材料、产品设计、关键工艺技术、流程控制、检验检测技术、最终 产品质量等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分行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全链 条的系列标准族,形成我省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 制定满足多层次市

2、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 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推动开展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作, 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 业高质量发展。(二)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业 链供应链质量水平。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 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在重点领域加快建立覆盖产品全生 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普遍完成,绿色集约安全体系全面形成,企 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 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

3、、特色消 费品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 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现代 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 域,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企业,建成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大批省 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前5位。六、全力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加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发展步 伐为核心,以强基础、促融合、建链条、补短板、提质量为主线,以 增强农业

4、装备现代化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精细化综合加工水平、推 动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抓手,全力支撑打造绿色 食品牌。(一)增强农业装备现代化支撑能力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的 重要作用和意义。紧扣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迫切需要,聚焦绿色食 品牌重点产业方向及农机装备需求,推动滇中地区及产业基础较好的 州、市分工协作,加快建设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农机装备产业园, 着力引导现有农机企业进区入园,大力承接发达地区农机装备产业转 移,积极对接农机装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加快构建集农机装备 研发、生产、测试、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省 级农机装备技术

5、创新平台,以更有力、更精准、更有效的举措支持全 省农机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优先发展一批适宜我省丘陵山坡地特色经济 作物的高原山地农机装备,加快发展适宜我省高标准农田的水稻精准 育秧移栽与智能田间管理装备,重点研发适合我省的智能养殖生产装 备,积极开发智能农业作业机器人装备。加快构建全省农机装备重点 产品库,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全省绿色食品 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提升农产品精细化综合加工水平围绕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方向,统筹农产品产地、园区、销区和商贸物流节点等布局,着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等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

6、产地下沉,与 农户结合;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集中,与销区联动;加快形成 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产品与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持续 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1、积极拓展农产品初加工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及综合交通条件、物流节点布局,积 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 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养殖业发展优势区建设农产品 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农产品初加工产能。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 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减少农产品的运输环节、物流 成本和产后损失,延长农产品供应时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针 对果蔬类、菌类、奶类、畜

7、禽类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 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 实现减损增效。针对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 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针对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 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 场多样化需求。针对棉麻丝、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 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 用途。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农产品初加工产能布局,推动农 业大县牵头建立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着力引导周边农产品加工企业聚 集发展,强化原料、初加工、精深加工环节

8、的衔接。推动农产品加工 企业综合应用现代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加快提升农产品 精深加工水平,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物 美质优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企业 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 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 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 的系列化产品。支持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 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 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的加工制品。3、推进食品综合利用加工鼓励绿色食品加工和大型

9、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 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支持企业采取先进 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麦萩、油料饼粕、果蔬皮 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 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价值。(三)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提升载体能力、培优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集群、做优品牌体系为主线,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 标准化、品牌化发展。1、提升绿色食品产业载体能力推动各地加强绿色食品园区规划建设,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 废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

10、 打造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增长极。2、培优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以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载体,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支撑,以省级 专项支持政策为牵引,持续引进和培育一批省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鼓励企业围绕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投资建设种植(养殖) 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基地及相应的设备设施。按 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 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本土农业小巨人和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 持企业对上游农业生产和相关配套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同类企业强强 联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

11、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中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来滇投资,设立区域总部、生产加工基地、研发中心。通过持续引入新企业、带来新理念、 促进新发展,提升云南食品行业整体水平。3、做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围绕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方向,以特色产业链为主线、龙头企业 为引领、上下游配套企业及各类市场主体为支撑,打造一批综合效益 好、创新能力强、联农带农紧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牵 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跟进,科研、金融、互联网、 品牌创意机构参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联合体找准高成长 性、高关

12、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产业,建设标准 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 形成完整完备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 进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多主体分工协作、多要素投入保障、 多层次利益协调、多政策配套服务,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 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做强做大产业集群。4、做优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建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 创响一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扩大云品市场影响力。坚持以产品为主 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加快构建我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及有关标准综合体,提升按标生产水平。大力推进两个三

13、品一标,在产品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食用农产品 达标合格证制度;在生产方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 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从环境评估、品控管理、产品检验、包装 标识等全过程质量保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争做标准领跑者。引导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 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 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打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 牌组合拳。持续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 选。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线

14、上线下推广,不断提升云南名品的美誉 度和影响力。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扩大云南绿色食品牌网络市场 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资料整理来源: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 管理融合,推动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创新。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 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设 计研发质量管理和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质量专业化 评价。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和诚信的新型市场 监管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动不合格产能出清,加大企业质

15、量违法成本。(三)加强云南制造品牌建设以食品加工、烟草、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 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大 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遵循以大带小、协同 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 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 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 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 动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专业展会,开拓品牌传播渠道,

16、不断扩大云烟、云药、云茶、云花、云酒等云南制造品牌 影响力。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指导,培养壮大品牌服务专业队伍,提高 企业品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 追溯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归集发布制度,依托云南知名品牌 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 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培育 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 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助推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二、着力构建云南现代制造业体系深入贯彻

17、全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三张牌和大力推 进数字云南建设的战略规划,认真落实产业强省建设工作部署,在全 省统一构建万亿级、千亿级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找准制造业发展方 向和定位,通过持续壮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云南现代制造业体 系,不断增强全省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三、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

18、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 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

19、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

20、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

21、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

22、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 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

23、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 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 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

24、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四、高水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紧抓全球新一轮产业组织变革和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

25、速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及各类开放合作平台的作用,加 快推进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全面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 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区域的产业合作水平,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各地以更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以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园区在严守 生态保护底线,严防跨区域污染转移和落后产能转移的同时,综合考 量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加工贸易梯 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配套服务,着力构建区域良 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依托汕昆、广昆高速主

26、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至昆明高铁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至瑞丽、河口、磨憨、孟定(清水河)等通道建设,深 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无缝对接的物流 网络,合力推进中国一东盟信息港建设,合作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互补发 展,培育发展先进的生物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合作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协力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依托沪昆通道和长江水运通道建设和完善,加强滇沪、滇浙、滇 苏等合作,完善沪滇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深化产业转移与承接、园区 共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27、。(三)加强与成渝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合作依托渝昆、成昆通道建设,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在外向型经济上的 合作,共同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五、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 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地培育形成大量市场前景好、成 长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 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持续涌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百亿级标志性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