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53933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行动计划一、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 54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 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 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 8%,位列 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 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 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 9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 6%o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 7899. 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 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8. 4%o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

2、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 69亿元增长 至十三五末的14548. 80亿元,年均增长8. 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 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 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 11836. 65亿元,年均增长8. 9%o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 五末的465. 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 44亿元,年均增长 16. 6%o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 91亿元增 长至十三五末的820. 86亿元,年均增长20. 5%o规模以上制造业全3、实施制造业基础领域重点项目攻关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针对主导产业和优势基础产业的产业技 术基础、核心基础

3、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薄弱问题, 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领域攻关项目,开展工程化、产业化攻关。建 立完善省级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库,依托重点平台和骨干企业,组织实 施一批工业强基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促进制造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软件企业和整机产品同步研发,实现工 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协同突破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攻关成果 一条龙推广应用。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可靠性试验验证平台、新产品中试基地、检 验检测平台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 30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4、基础再造实 现重大突破。(四)制造业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制造业创新力量布局和能力建设, 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强化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需求,加强省级研发平台、省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 共建共享为重点,完善创新攻关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 服务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 性领域,研究建设若干省级研发平台。2、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

5、术攻关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推动绿色食品、生物 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坚, 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急 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 力突破我省制造业瓶颈制约。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 揭榜挂帅等引进技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 开展技术攻关。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大项目布局,瞄准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未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 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超强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强战 略性技术储备,强化源头技术供给。3、提升

6、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研仪 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 究实行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在创新全链条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制 造业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大企业建设研究院, 鼓励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 新示范企业申报工作,树立一批创新标杆。4、加速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云南技术市场,加 快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在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建 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 用和迭代升级。促进首

7、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 首版次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面 向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着力构建云南现代制造业体系深入贯彻全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三张牌和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的战略规划,认真落实产业强省建设工作部署,在全 省统一构建万亿级、千亿级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找准制造业发展方 向和定位,通过持续壮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云南现代制造业体 系,不断增强全省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六、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

8、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 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

9、系统 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 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

10、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

11、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 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

12、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 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

13、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

14、业协同利用,壮大资 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 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

15、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参考资料: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 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 73 万元/人,年均增长9. 7%o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 年的211. 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 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下降4. 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 1 : 77. 8 : 14. 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 5 : 80. 5 : 13. 0,制造业 占

16、比提高2. 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从54. 2%提高到63. 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 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 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 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 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 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 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

17、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 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 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 43 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 31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五华科 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 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

18、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 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 81亿元、465. 03亿元,增至 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 71亿元、1008. 86亿元,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3. 9%、12%、12%、21. 4%o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 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 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中国

19、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 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 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 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达到40. 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 7%,智能制造 就绪率达到4. 9%,企业智能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昆钢全流程智能 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 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

20、缸盖智能制造、 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年下降54. 5%o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 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 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 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错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昆明经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 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 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

21、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 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 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 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地培育形成大量市场前景好、成 长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 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持续涌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

22、、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百亿级标志性企业。 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普遍完成,绿色集约安全体系全面形成,企 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 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 费品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 域,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企业,建成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大批省 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关键

23、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前5位。三、增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紧跟全省关于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国家石油炼化基地、区域 国际能源枢纽两基地一枢纽的战略规划和关于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油 气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部署,紧扣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要 求,以重大项目和基础性、关键性、共性需求为牵引,以加强供需对 接和资源整合、加大项目支撑和技术保障、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为主线,加快提升全省制造业对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能力。聚焦装备制造(包括水利、电力、光伏、储能、测量仪器仪表、 过程控制系统等装备及零部件)、建材加工(包括水泥、钢结

24、构、大 型混凝土预制件、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等)两个领域,着力培育 和引进一批优秀企业、优质产品,积极构建全省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品库,引领全省企业加快提升对大型水电、风电、光优发电、 石油炼化基地及跨省跨国智能电网、输油管网等建设项目的支撑能力。四、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一)培育壮大制造业创新主体1、加快培育制造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大政策衔接,瞄准全省各地尚未取得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补 短板、强弱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占比, 提升全

25、省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着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从事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研发与设计的企业办 研发机构,提升全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水平。3、聚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大型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关 键共性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省制造业创新发展。(二)构建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产业功能互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互通,平台 及设施互用,人才和技术资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补为核心,推动构建

26、面向特色产业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 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大型科研 仪器和实验设施及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为企 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环境。组建面向重点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全产业链 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构建完善产业创新生 态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搭建 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 力,通过资源开放、任务众包、协同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制造业企 业开展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

27、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新型 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机构开展产研需求对接,加强 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工业 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深入推进制造业基础再造1、健全制造业技术基础体系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构建工业基础研究平台,长期稳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动力、结 构、环境等重大实验设施和试验基地建设,推动重大实验设施、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健全工业基础技术数据库和基础制造工艺 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检验

28、检测和高 端计量设备仪器,加大国产高端通用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研发应用力 度,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 试评价平台,提升计量测试、标准研制、检验试验、认证认可、知识 产权等公共服务能力。2、加快制造业基础产品和工艺攻关突破整体提升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加快通用型基础零部件 和高端装备专用型零部件技术攻关,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需求。 加快集成电路、微型片式元器件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创新发展。开展 工业系统软件国产化应用突破,加快基础性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健 全基础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关键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显 示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新型碳纳米、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研发和推广应用增材制造、 特种成形加工、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基础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