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简《诗经》文本性质蠡测 附安大简《诗经》要翟训释补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大简《诗经》文本性质蠡测 附安大简《诗经》要翟训释补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 要: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鄢魏六 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 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 明显的“有意为文”痕迹。联系战国初年魏国小霸初成的形势与魏文侯的文化抱负, 安大简诗经的编排或为魏国改制诗乐以强化其文化影响力的反映。经过 魏人改制的诗本,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楚国,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安大简诗 经抄本。关键词:安大简诗经魏国魏文侯2019年9月22日,载录诗经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新书发布 会召开。发布会召开当天,微信公众号“安青网”推送了一篇题为重大发现!诗 经,我们都可能背错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
2、屏时,我始终认为这 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说法,我坚信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传承下来的毛诗传本具有 不可颠覆的经典特征。这种信心缘自于多年来研究诗经所积累的认识与经验, 一部放置在周代礼乐制度的背景下能够得到圆融解读的文本的经典性,不可能被 凌空出现的一部不完整的抄本推翻。但是,无论如何,这批经过科学手段被鉴定 为战国早中期的竹简文字,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了解“简本 诗经各国风之排列顺序与毛诗不尽相同”,其中出现了不见于毛诗 的侯风,且“各国风内部所属诗篇排序和数量也与毛诗略有差异 ”多篇 诗的章次与毛诗不同,异文更是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对这批简的期待之情 也是与日俱增。一、对安大简诗经文
3、本的基本认识:有意为文拿到安大简诗经文本之后,才得以具体地了解这部诗经抄本的基本 特征:总共包括七国国风,其中周南10篇、召南14篇、秦10篇、侯 6篇、鄢9篇、魏10篇,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其中周 南召南篇次、篇数与毛诗完全相同;秦10篇篇数相同,篇次略有 不同,渭阳前移。秦后缺失第61至70号简,出现在第71号简上的是属 于汾沮珈的“公行”及最后一章,属“侯 六,故知在秦与侯之间另 有一风。侯6篇属毛诗魏风;廨9篇,不包括载驰;魏10篇, 除第一篇葛屣属毛诗魏风之外,其余9篇皆出自毛诗唐风,且魏 共10篇作品,而标注却为“魏九”。除葛屐之外的9篇诗歌,和毛诗唐风 相比,缺少秋杜葛
4、生采苓3篇,且各篇篇次也有较大的变动。除上述 篇目、篇数、篇次等与文本结相关的问题之外,每个部分当中都存在大量的异文 现象。作为一个不完整的抄本,出现文本缺失某风,或者某风缺失某篇,以及某篇 位置前后变动等现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在仅存六国国风,且周 南召南与毛诗篇次全同的情况下,秦仅有一篇位置与毛诗相异 的情况,以及鄢风缺失载驰一篇可以暂时忽略。相比较而言,其中最值 得关注的是侯魏这两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与毛诗较大的差异。因为 集中在这两个部分的和毛诗的差异,显然不是抄手误抄或漏抄带来的问题, 相反却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有意为文”的痕迹。首先来看侯况被归属于侯的6首作品,以汾沮流I为
5、首,依次是 陟帖园有桃伐檀硕鼠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后标记“侯六九这 6首诗在毛诗中均出自魏风。毛诗魏风共7篇:葛屣汾沮沏I园 有桃陟帖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相比较可知,除首篇葛履不见 于侯之外,侯的排序亦与毛诗不同。由葛屣见于后文的魏, 可知此处“侯六”的结构,并非抄手的漏抄,因而也就体现出了“有意为文”的可能。其次再来看魏。被标示为“魏九”的部分中,实际上共有10首诗歌:葛 屐蟋蟀扬之水山有枢椒聊绸缪有秋之杜羔裘无衣鸨 羽。这10首诗歌,和毛诗相比,除葛履属于魏风之外,其余9 首均属于唐风。在毛诗中,唐风的排序是:蟋蟀山有枢扬之 水椒聊绸缪秋杜羔裘鸨羽无衣有秋之杜葛生采苓。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魏中
6、不但缺少了杜枕葛生采苓3篇,而且诗 篇顺序亦与毛诗不同。这种不同,显然也不可能是抄手误置所致。而且,更 引人关注的是,明明10首诗,却被标示为“魏九”。这种数目上出现的明显的错 误,让魏通过“张冠李戴”而展现出来的不同于毛诗的文本结构,表现出 了更大的“有意为文”的迹象。二、安大简诗经与魏国的关联除了上述与魏国相关部分集中出现比较大的变动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 批竹简的时代。据整理者介绍,这批竹简经过两种方式的检测:在北京大学加速 度实验室的检测中,“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二千二百八十年左右”;在国家文物局荆 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化学检测中,“确认这批竹简时代为战国早中期就战国时代 的诸侯关系来说,这
7、是一个从前期的魏国称霸逐渐转移为齐秦、秦楚争霸的历史 阶段。在战国早中期,魏国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魏文侯的“好古”并以子 夏为师、“受子夏经艺、所造就的以魏国为中心的儒学文化圈的发展与壮大,是 战国早期闻名诸侯的大事。之后发生在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事件,也是 在魏国的主导下完成的。因此,当这部被测定产生于“战国早中期”的简本诗 经国风中,发生重大调整与变化的部分出现在与魏国关系最为密切的侯魏 两个部分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魏国与这部简本诗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之前已有多位学者撰文讨论安大简诗经与魏人、晋人之间的关 系。如夏大兆安大简诗经“侯六”考安大简诗经“侯六”续考、胡平 生安大
8、简诗经“侯”为“魏风”说、王化平安大简诗经“侯六”魏九 浅析、陈民镇安大简国风的次序及“侯风”试解等。其中胡平生先生认为:“安 大简诗经魏风有可能与魏文侯有关。这里所谓的,有关二是假设安大简诗 经的祖本为魏人所抄写,因此对其本国国风的称呼就直接写作,侯侯),即魏 文侯(或武侯)、“安大简本诗经先经魏人抄写初定型,后来想必又辗转经历 多次传抄讲授,才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楚文字简本。”如果安大简诗经的抄 写年代确实在公元前265年左右,那么,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公元前265年距 离魏武侯时代一百多年,一百年的时间,足以完成从魏人写本向楚人写本转移的 可能。鉴于此,再结合简本中与毛诗相比变动最大的两部分
9、均与魏有密切关 联的情况,我非常赞同胡先生所提出的“安大简诗经的祖本为魏人所抄写” 的观点。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部诗经文本,是否反映的就是当时魏 国流传的诗经的基本形态?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既然战国初年魏文侯以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那 么战国早期在魏国流行的诗储就不应该过多偏离当时流行于世的诗,和“自 谓子夏所传”的毛诗也不应相去太远。其次,从小的方面来说,韩诗外传 卷八记载了一则发生在魏文侯与太子击的老师赵苍唐的对话,在回答魏文侯“于 诗何好的问题时,赵苍唐举出的例子是黍离与晨风。晨风属于 秦风,也见于简本诗经,而黍离则属于王风。虽然整理者怀疑侯 就是王风,但是,
10、从诗篇的角度而言,侯所收录的并不是王风的作品, 而王风中的作品也不见于简本诗经。那么简本第61号以下所缺10支简 有没有可能是王风的诗篇呢?根据整理者的意见,这10支简“约容三百八十 字”,而王风10篇作品,共有650余字。从周南召南秦之篇目与 毛诗相同,庸K仅缺载驰一篇的情况下,很难让人相信王风会被 去掉近一半的内容。因此,这里缺失的“某风”,应该不是王风(至于可能是 何风,后文再作讨论)。由此而言,从这部简本诗经留存的形态来看,不可 能是春秋至战国时代流传于三晋之地的诗的基本形态。那么,更进一步的问 题就是,魏国人为何要在通行本之外,“造作”出这样一部不同于通行文本的诗文 本呢?如果我们把
11、这个文本的制作与诗在春秋战国特殊的文化地位以及战国 早期魏国的影响力结合起来,也许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三、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力以及魏国改制诗文本的可能性诗是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经过多次的整理与编辑才最后形 成的,它既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早在春 秋时代,诗就与书并立而被时人视为“义之府”。随着春秋末年礼乐制度 的彻底崩坏,作为周礼载体之一的诗储在失去了现实的政治功能之后,也被 迅速地扔进了故纸堆。其最为显性的表现,就是春秋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聘问歌咏 之风在鲁定公时代陡然回落,承载着春秋时代礼乐光辉的“赋诗言志”自此煞尾, 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战国
12、时代之后,诗的传承则逐渐进入了一个主要 依靠私学在民间传承的发展阶段。但是,就在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这个以诗 为代表的“古学”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魏文侯对诗书礼乐却表现出了 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史记魏世家云: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 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而礼记乐记更是详细地记载了魏文侯与子夏论乐的故事。从魏文侯一 连串的发问以及子夏的答语中,我们可以判定,魏文侯对于“古乐”“新乐”的效用、 “音”与“乐”的区别、以及何为“溺音”等问题都产生过疑惑。疑惑本身体现着他对 相关问题的关注。除了魏文侯之外,他的继位者
13、魏武侯也同样是诗的爱好者。 为什么在诗书礼乐逐渐被边缘化的战国初年,魏国的君主却对之保持着 持续的关注呢?这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魏文侯时期魏国在政治、经济诸多方面 所具有的突出的地位。我们知道,战国初年,魏文侯率先任用李悝变法,拉开了诸侯变法强国的序 幕。李悝在农业方面的“尽地力之教,经济政策上对“平汆法”的推行,以及政治 制度上法经的制定,让魏国迅速从分裂晋国而立的新建诸侯国变成为战国初 年的诸侯强国。出现在史记中的秦欲代魏而最终“未可图也、真正的原因并 非魏君的“贤人是礼,国人称仁”,而是“礼”“仁”的表象之下国富兵强的实力。这 从史记魏世家所载历史大事中可见一二:(文侯)六年,城少梁。十
14、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 筑临晋元里。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 阴、合阳。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翟败我于法。使吴起伐齐,至灵丘。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整立,是为惠王。除魏世家之外,孙子吴起列传有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的 事情。除此之外,战国策与史记田仲敬完世家还分别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日:“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不 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日:“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
15、而 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 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战国初年的魏国,不但具有使韩、赵“皆朝魏”的力量,而且还帮助篡取姜齐 政权的田齐获得了合法的诸侯之位。这里虽然说的是“周天子许之、但周天子的 许可仅具有符号的意义,田齐最终能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首先获得魏国的支持 才是根本原因。由此可知,被史记标榜为“贤人是礼,国人称仁”的魏文侯,实际上仍然 是依仗着能够击秦、伐齐、朝诸侯的实力才“得誉于诸侯”的。而从魏世家记 载可知,魏文侯之后,魏武侯时期的魏国仍然具有伐齐、伐楚的力量,保持着进 取的态势。而魏武侯之后,即进
16、入了战国诸侯中第一批称“王”的魏惠王时代。所谓“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当安大简诗经中发生重要改变的部分 集中出现在与魏国关系密切的唐风与魏风,而以楚简形式出现的安大简 诗经的抄写年代距离魏惠王不足百年时,我们有理由怀疑安大简诗经“有 意为文”的改制与魏国的文化取向以及战国初年魏国小霸的形势之间存在着关 联。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晋国率领诸侯之师伐郑,诸侯之 师陈兵于郑国都东门,郑国派王子伯骈代表郑国与诸侯议和,晋郑结盟后,郑简 公派人给晋悼公奉上了“厚礼”: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戟车淳十 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傅、磬;女乐二八。”从这份礼单可知,
17、 郑人送给晋侯的礼物,除了兵车装备之外,就是乐师、乐器与歌舞伎。而晋悼公 在收到这份礼物之后,因为魏绛的和戎之策成就晋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的霸 业,遂“以乐之半赐魏绛工按照周代的礼乐制度,“金石之乐”非大夫所能享受的 待遇,因此,魏绛的辞谢之辞有云:“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 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但是,在晋悼 公的坚持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工 这是魏文侯的祖先拥有“金石之乐”, 亦即王侯之乐的开始。晋悼公在赏赐魏绛时还说:“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 不可废也。”从魏绛论“乐”的一段话,可以看到他对“乐”之功能有深刻的认识。 作为魏
18、绛的七世孙,魏文侯对于诗乐的特殊爱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魏绛以来 家族文化的传承取向。因此,在位列诸侯之后,魏文侯才会表现出区别于其他诸 侯的“好古”的特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诗乐当中,虽然有“魏、 但此“魏”非彼“魏”,作为从晋国六卿而跃居诸侯之位的魏文侯,以及独好诗 的魏武侯,都未必能对这个诗感到满意。因此,在魏国形成小霸之势的战国 初年,有理想有抱负的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诗乐做出一 定的改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四、关于魏国改制诗经的几点推测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安大简诗经的实际状况,笔者对于可能存在的魏人对 诗经文本的改制,做出如下推测:(一)从安大简诗经仅存国
19、风部分,推测魏人的改制仅发生在“新乐”部分。 从礼记乐记可知,魏文侯独好“新乐”,但是“新乐”容易与“溺音”发生混淆, 存在改制的必要。(二)唐本来是三晋之地的传统音乐,通过把原属于唐的作品纳入魏 中,又以魏风葛屣作为首篇“张冠李戴”,并且把魏置于卷末最重要的 位置上,用以强化魏国与三晋之地正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彰显魏取代晋成为 三晋文化正宗传承者的意义。与此同时把原来属魏的6首作品置于“侯”名之 下,除了需要避免类名的重复之外,或者还潜含了类似于诗经王风的意义: 作为有别于“正风”的“变风”,东周王室的音乐在周南召南之外别有王 风,故经魏人改制的“新乐”,在强化魏继承三晋正统“唐”风文化之
20、外,别 有“侯魏之冒唐以及侯的出现,传达出来的很可能是小霸之后魏 国统治者的政治抱负。(三)根据战国初年的政治力量,对原有类目进行调整,在保存“正乐”周南 召南的基础上,去除或删减在战国初年已经不存在或影响力大不如从前的诸 侯国风,因此北B卫王郑豳陈桧等皆不见于安大简诗经。之所以不把齐列入被删减的行列,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春秋时代通 行的诗中本来就有齐储而战国初年的齐国国力仍然强大。魏人若要改制 诗经,无由删去“齐风,那么,为什么安大简诗经不见有“齐”呢?这就涉 及到了夹在“秦”与“侯”之间缺失的“某风”。按照整理者的推测,这个部分遗失的10支简(第61至第70号),大约容字380 字。由于
21、这部分内容完整遗失,因此整理者的结论是“难以判定为哪一国风:依 据上述推论,检查毛诗,齐风之后我们发现,除去小序、诗题以及每诗之后 的章句数目等之外,毛诗齐风共计623字,这远远超过了 10支竹简380余 字的容量。但是,参照“邮”不见载驰篇,而载驰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直接 相关的情况来看,改制中的删减,也可能发生在这一类具有明确诗本事的作品上。 而且,礼记乐记记载的子夏与文侯的讨论中,还出现过“郑音好滥淫志,宋 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的内容。 诗中本无“宋”,魏人在并册卜郑”“卫”之后,对“齐”作一定的删改也在合理的 范围。因此,齐风当中,假若去掉诗文中
22、直接出现“齐子”的南山敝笥 载驱这三首与齐襄、文姜乱伦事直接关联的诗歌,那么齐风则存字411 字。考虑到重文、虚字省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体量与380余字的竹简容字量相 去不远。基于上述理由,本文的第四点猜测就是:这个夹在“秦”与“侯”之间遗失的 部分,很可能就是经过改制的“齐风”。若以上述推测为基础,安大简诗经仅存七风,鄢能成为其中之一, 也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庸K从音乐属性而言,源于卫国。十五国风中 邢庸K卫三个部分虽然同属“卫诗”,但诗篇各具特色。与邺卫 相比,鄢风的政治讽喻意味更加突出。再联系战国初年,卫虽沦为魏国附庸, 但其国尚存,而且魏文侯“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庸E之留存,
23、或与此有 关。这个经过魏人改制的诗本,很可能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了楚国,于 是才有了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安大简诗经。但是由于魏国霸业的迅速终结, 这个承载着魏国文化理想的诗本,也跟着被带进了历史的坟墓。如果没有被 盗掘出土,它大概也就不会留下任何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了。安大简诗经“要翟”训释补议摘 要:徐在国“窈窕淑女”新解认为,安大简诗经中的“要翟”应释 作“细腰传世文献中的“窈窕”当作要翟工 杜泽逊将“要翟”与传世文献中音近 义同的连绵词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仍应归于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从异文、构 词与语境等角度,对该词的训释进行了考察,认为“要翟”应是“窈窕”的简帛异文; 它原始的构词理据与“
24、窈窕”基本一致;关雎的语境也要求将“要翟”视为连绵词。关键词:安大简诗经;“要翟”广窈窕”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下文简称“安大简”),其中,诗 经存简九十三支,包括国风五十七篇(含残篇)。在安大简关雎篇中, “窈窕淑女之“窈窕”作要翟”。徐在HI先生由此发表了“窈窕淑女,新解一文, 他以形训之法审视旧解,提出新的观点:“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之,窈窕, 当从安大简作要翟。汉代学者就是因为窈窕与要翟的读音相近,所以将,要翟 转写成,窈窕,进而训释,窈窕为,幽闲,深宫。,窈窕淑女,安大简作,要翟女。,要 翟,读为腰帽,即细腰,细而长的腰身。腰嫌淑女,即身材匀称美好的女子山 这一观
25、点在学术界引发一定的争议。杜泽逊先生在安大简诗经关雎要翟” 说一文中,将“要翟”与传世文献中音近义同的连绵词进行了比较,认为“要翟” 仍应归于连绵词,意思是姣好之貌2。杜文言简意赅,极具说服力。在这一基 础上,笔者从异文、构词与语境等角度,对“要翟”的语义再进行考释。一、要翟”应为窈窕”异文吴辛丑指出,“简帛典籍和传世典籍相比较,在字、词、句诸方面都存在不 少差异,构成了大量的异文。我们把简帛典籍与传世典籍以及简帛典籍与简帛典 籍之间存在的文辞差异,统称为,简帛异文。3我们认为,安大简诗经中的 “要翟L也应是传世典籍中“窈窕”在简帛典籍中的异文。首先,简帛异文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原因可以产生不同
26、形式的异文。“窈窕” 与“要翟”的区别应是由于地域的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差异体现的是地域间方音的 不同。黄德宽先生在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中指出:“根据地域和时 代明确的竹简判断,简上的文字体现了战国楚地的文字风格,简的形制等与战国 楚简也较为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批战国楚简。”4试想,先秦时期交通 尚不发达,书面材料的传播范围有限,那么,楚人如果在没有见到其他书面材料 的情况下,如何记录自己听到的内容?也许,他们就是以自己的方音为依据,写 下了有别于其他文献记载的字词,而由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异文实际上表示的是同 一个概念。再者,先秦时期的文字书写形式并无统一的规范,文字的纷繁复杂要 远远
27、超出现在的想象。除了安大简中的要翟”,窈窕”的异文亦见于其他出土文 献,如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引诗经云:“菱芍(淑 女,寤)昧(寐)求之。”可见,这些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异文具有声音相近、 文字异形、意义可通的特点,实是一词,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要翟”的出现,就否 认传世文献中“窈窕”的存在价值。其次,在安大简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除了“要翟。在简本诗经周南关 雎篇中,“关、雎、鸠、淑、逑、参、差、苻、寤、寐、得、服、辗、转、侧” 等字,与传世文献的书写形式皆有差异。一篇之中,异文就有如此之多,更何况 是一批竹简。如果说“窈窕”当从安大简改作“要翟”,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将传 世文献中
28、存在异文的的字词全都进行改动呢?我们认为,这既无可能,也没有必 要。其实,我们在研读出土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异文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字、 增减词语、变换句式等,它们确实“在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及版本校 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3,但是否予以改动,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 们认为,传世文献关雎篇中的“窈窕”仍可保留,而不必按照安大简中的“要 翟进行改动。二、“要翟,应视为连绵词徐在国先生认为,安大简中的“要翟”,当读为腰端”,是一个主谓型合成词, 意思是腰好,也就是身材匀称美好。其主要论据有二:一是简本“要”的字形为两 手叉腰,是“腰”的初文;二是采用了李家浩先生的观点,认为“翟”当读为
29、“帽、从 而将女翟”释为细腰貌。之后,杜泽逊先生将帛书等出土文献与楚辞文选 等传世文献相互参照,指出要翟”与”菱芍、窈窕、佻佻、罐罐、苕苕、要绍、 傻绍、要眇、要妙”等词,皆一声之转,为连绵词2。杜先生所言确为不刊之论。 除了文献材料所提供的依据外,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考察, 即通过发掘“要翟”与“窈窕”最原始的构词理据,来证明“要翟”的确是连绵词。首先,从构词理据来看,“窈窕”应属于连绵词,不过,其形成较为复杂一些。 说文解字穴部:“窈,深远也。从穴,幼声。”5 (P15文“窈”既然从穴表意, 那么其本义应是形容洞穴深邃。后来所指范围扩大,“窈”可用来形容一般事物甚 至抽象
30、意义上的深邃幽远。如老子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6 (P55)列子力命:“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7 (P214)再来看“窕:说文解字穴部:“窕,深肆极也。从穴,兆声。”5 (P150) 何为“深肆极”?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四云:“深肆极也,当作深也 肆也极也。肆极一义。此二训盖校者本尔雅释言加之。”8 (P57)不过, 我们查阅了尔雅释言后发现,其原文是:“窕,肆也。”9 (P16) “窕”“窕” 形近,盖校者“加之”时误将二字混同,又将其窜入说文,导致错上加错。因 此,“窕”本应训为“深。形容洞穴幽深宽闲。后来由物及人,“窕”在语义上发生 了概念隐
31、喻,可引申表示人的外貌、性格具有宽肆、美好的特点。如尔雅释 言:“窕,闲也。”9 (P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窕与窘为反对之辞凡 此皆可证窕之训宽肆方言:,美状为窕。言外之宽绰也。”10 (P346)“窈”“窕”合文,则始见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毛传:“窈窕, 幽闲也。”郑玄笺:“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孔颖达疏:“窈窕者,谓淑女所居 之宫形状窈窕然,故笺言幽闲深宫是也。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 宜为居处,故云幽闲,言其幽深而闲静也。”11 (P269)由此可见,由于女子 居处窈也、深也,女子性格窕也、宽也、闲也、好也,“窈”“窕”合文便可指称深 居闺房且专贞贤淑的女子。
32、后来,“窈”和“窕”的书写形式虽没有变化,但是它们 当初参与组合时的意义却很少用了,窈窕”便成为一个描写“美好”貌的连绵词, 不宜再分开解释。在对“窈窕”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后,笔者又对“要”和翟”的意羲进行了探 讨,结果发现,要翟与“窈窕”在原始的形成机制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清代王念 孙广雅疏证自序云:“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 体。”12 (P1)在造字之初,其意义往往是由声音这条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如 果两个字形体不同而声音相近,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就古音以求古义的方法去 寻求当时的语义。首先,“要”和“幽
33、”在上古汉语时期声音相近,在具体语境下还 可通用。尔雅释地:“燕曰幽州。9 (P54)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 引李巡云:“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13 (P1648)上 古音“幽”为影纽幽部,“要”为影纽宵部,两字声纽相同,韵部宵幽旁转,它们的 意义就可能相通,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李巡释“幽”为“要”的原因。又尚书康诰: “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王国维曰:“要囚即幽囚,古要幽 同音。14 (P83) “要囚”亦两见于尚书多方,分别为“要囚殄戮多罪”和“我 惟时其战要囚之”,这里的“要和幽皆相通。二字又可以互为异文,如马王堆 帛书六十四圭卜困初六:“辰(臀)困于
34、株木,入于要浴(谷)。”这段话在传 世文献周易困卦中为:“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由此可见,“要不幽”是可 以通用、换用的。其次,“窈”和“幽”在上古汉语时期声音相近,它们同为影纽幽 部字,“窈”又有“幽也、深也”之义。就此来说,“幽”就像枢纽一样,联系着“要” 和“窈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要和窈在上古时期是有可能相互通用的。李家浩先生指出,“翟”当读为“耀、我们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清代钱大听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云:“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 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5 (PU1) “翟”今读舌上音,“罐” 今读舌头音,根据钱氏的观点,贝广翟”“铲上古均为舌头音。
35、从韵部看,“翟”在 上古属药部,“婿在上古属宵部,宵药对转,则“翟”哪”上古音相近,“婿用“翟” 作声符也就有了音理上的依据。那么,“耀”是否只能解释为“细腰貌”呢?我们认 为,“维、窕、佻、烧”这些字具有同源关系,应是一组同源字。在上古汉语时期, “罐”“窕”同为定纽宵部,“佻”为透纽宵部,“烧”为日纽宵部。章太炎先生曾经提 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按照这一观点,“好与“婿“窕”“佻”在上古都属舌头 音,声母发音部位相同,韵部相同,在语音上已经具备了同源字的条件。说文 解字女部:“耀,直好貌。一日烧也。从女,翟声。”5 (P262)说文解字人 部:“佻,愉也。从人,兆声。”5 (P163)
36、“愉”的意思为“美好”。又诗经小 雅大东:雅K佻公子。”韩诗作“一娓君子”,魏都赋注云:“佻或作耀可见, “嫖、窕、佻、烧”的语义亦相通,都具有“美好”义,而且有时可以换用。因此, 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是同源字。综上所述,“要”和“窈”都与“幽”通,形容淑女闺房幽深;“翟”可读为女翟L “娓” 与“窕”为同源字,形容淑女性格美好。由此来看,“要”和翟”的组合机制与“窈” 和“窕”的组合机制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将“要翟”视为是具有“美好”义的连绵词。需要说明的是,学界通常认为,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 单纯词,其语素只有一个。我们认为,这是就连绵词形成后的特点来说的。就其 最原始的形
37、成过程而言,有些连绵词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先由两个语素组合,再由 社会约定俗成并逐渐固定的过程,固定后的连绵词只能从整体上理解,不能再分 开解释。三、将“要翟”释作“美好”更切合语境关于关雎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 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关雎旨在称美后妃之德。毛诗序云:“关雎,后 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 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广11 (P269-273)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古文经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 关雎是为刺康王所作。刘向列女传仁智传魏曲沃负云:“周之康王夫人 晏出朝,
38、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16 (P90)后汉书皇后纪上云: “故康王晚朝,关雎作讽。”17 (P397)第三种观点认为,关雎是一首爱 情诗,君子追求淑女,日夜思慕,辗转反侧,琴瑟钟鼓,取悦佳人。还有近年来 提出的一些新见解,如李山先生认为,关雎是“西周贵族结婚典礼上的乐歌”18 (P32)o抛开后人对关雎主题的争议不论,学界对这一点是达成基本共识的:文 本中的“窈窕淑女”是外有仪容、内有气质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说,这位处于深闺 的“淑女”不仅容貌姣好、仪表端庄、言谈得体、举止适宜,同时她还是人们按照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塑造出来的贤良美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不同 题旨的解读:或是彰显“
39、风天下”的后妃之德,或是达到讽喻康王的目的,或是满 足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想象,或是契合婚姻典礼庄重典雅的气氛.如果只是用 “腰身细长,身材匀称”来形容这位“淑女”,那么就会失去更加重要的内在核心, 显得未免单薄一些。因此,将“要翟”释作“美好L无疑是更加切合语境的。与此同时,把“要翟”释作细腰”也不符合先秦时期以高大修长为美的审美观 念。诗经卫风硕人开篇即用“硕人其颁”来摹写庄姜的形体。诗经齐风猗嗟 亦云:“猗嗟昌兮,顽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 描绘出英俊貌美、技艺高超的射手形象。可见,当时无论男女,均以身材高大、 形体修长为美。就此而言,与把“要翟”释作“细腰”相比
40、,将“要翟”释作“美好”也 更符合先秦时期的审美观念。参考文献:1徐在国.“窈窕淑女新解J.汉字汉语研究,2019, (1).杜泽逊,安大简诗经关雎“要翟”说J.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 (1).3吴辛丑.简帛异文的类型及其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4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J.文物,2017, (9).5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8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9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6.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1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4王国维,观堂集林MJ.北京:中华书局,1959.15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16汉刘向冽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8李山解读.诗经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