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ppt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1页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诵节奏,并背诵这两首诗。2.审美目标: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表示技巧。第2页任务情境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诗作中表示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情感,体会作品表示技巧。第3页内容索引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阅读与鉴赏鉴赏贰壹XUE XI R
2、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整合与探究第4页壹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其一)短歌行短歌行第5页对酒 当歌,人生 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 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 杜康。青青 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 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 嘉宾,鼓瑟 吹笙。明明 如月,何时 可掇?忧从 中来,不可 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 相存。契阔 谈,心念 旧恩。月明 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 三匝,何枝 可
3、依?山不 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 吐哺,天下 归心。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了解大意(一)诵读诗韵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诵节奏;用“”标出这首诗韵脚,并说说这首诗押韵特点。短歌行/第6页【注】“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普通要处理为在中间断开。押韵特点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同韵,第三句不押。第7页(二)初步了解2.短歌行一诗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答案诗眼是“忧”。诗人忧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相关链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
4、感意味、精神内涵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能够在题目中,也能够在诗中。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大意。答案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第8页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1.短歌行一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理想,诗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来表示诗人决心。请找出诗中用典诗句,并分析其表示效果。相关链接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示作者思想感情,包含表明对现实
5、生活中一些问题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导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标是加深诗词中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依据用典目标,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有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有意相反);依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能够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第9页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表示一个姑娘对情人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示对贤才渴求,从而表示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一片真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表示了殿堂上嘉宾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互敬互融之情状。
6、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示了自己礼遇贤才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利用比喻手法说明不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第10页“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示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精神自励。
7、第11页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利用比兴手法诗句,并分析其表示效果。相关链接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愈加鲜明突出。有诗歌是个别地方采取比,而有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发所要歌咏内容。有“兴”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所以以后“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第12页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示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
8、恐贤才不来归附焦虑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第13页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情形。但小说中短歌行与书本所选在个别文字上有所不一样。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这些不一样字眼,在表示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第14页答案辍,停顿。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贤才思念,何时才能停顿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小说中展现是一个
9、豪情满怀、壮志凌云曹操,而书本所选表现得更多是曹操隐忧。“无”字,展现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个选择,而此时曹操恰似那谦虚山、博大海、求贤若渴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靠一枝。“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表达出曹操胸襟博大。第15页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索后面问题。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第16页(1)这两首诗主旨有何异同?答案
10、这两首诗均表示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短歌行表示诗人求贤若渴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宏伟理想;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豪迈气魄和主动进取精神。(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答案这两首诗都利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示了主动进取精神。第17页1.走近作者(1)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
11、魏武帝。曹操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理想,并反应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格调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学习资源第18页(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都是说曹操不是,罗列了大量罪证,并骂曹操祖宗三代。以后陈琳为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工作。对于檄文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官渡之战时,袁绍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奇袭许昌,却没有被袁绍采纳。以后许攸家人因为犯法而
12、被逮捕。袁绍外宽内忌,在审配谗言下总结各种事件后认为许攸是曹操奸细,于是便赶走了许攸。许攸左右人提议他去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星夜前往投靠曹操。曹操听见许攸来了,认为有了许攸所知道袁军情报就一定能打败袁绍,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帐外迎接许攸。第19页(3)作者延读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世人口中“奸雄”,京剧当中白脸,三国演义里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认可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
13、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表达他“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第20页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曹操有勇有谋吗?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能臣。然而当初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汉家天下。汉朝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
14、云,占据荆州蜀中丰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实只有曹操建立魏国含有统一天下能力。“汉贼”“乱臣”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愚民缰索。识得时务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第21页“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出色军事才能和高超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辽阔胸襟和浪漫情怀。以当今全方面发展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么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伎俩,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诗情,所以
15、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处罚制度,让李严延误军粮阻断了伐魏征途。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能力,横冲直闯勇气,抑强扶弱智慧。他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必定选择。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第22页【点评】这是一篇比较全方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文章。曹操有英雄和“奸雄”两个侧面,任何必定一个或否定一个观点,都是不全方面。文章正是从这一科学辩证角度出发,去对待、分析和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为了说明曹操不能仅是奸雄,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先从为政从军三件小事,以表现曹操基本性格;后从社会发展历史高度,来表现曹操高尚情怀。作者有理有据地推出结论:曹操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
16、史必定选择”。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楚,内容也相当丰富。第23页2.背景展示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快速壮大自己力量,方有取胜把握。南征战事迫在眉睫,曹操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形式将自己思虑公布于众。第24页3.文化常识(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诗文格调。汉献帝最终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所以
17、这一时期诗文格调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重视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上当初处于战乱动荡年代,思想感情经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特点,普遍采取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含有慷慨悲凉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建安风骨”。建安文学辉煌成就,对以后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重复推崇建安时期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诗句。第25页(2)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一个体裁,“行”是乐曲意思。因汉魏以前乐府诗题为“歌”和“行”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普通
18、比较自由,形式常采取五言、七言、杂言古体,亦称古诗、古风。4.名家点评(1)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唐代史学家吴兢(2)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南宋文学家、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3)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清代文学家陈沆(4)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靠。“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返 回第26页少无 适 俗韵,性本 爱 丘山。误落 尘网 中,一去 三十 年。羁鸟 恋 旧林,池鱼 思 故渊。垦荒 南野
19、际,守拙 归 园田。方宅 十余 亩,草屋 八九 间。榆柳 荫 后檐,桃李 罗 堂前。暧暧 远人 村,依依 墟里 烟。狗吠 深巷 中,鸡鸣 桑树 颠。户庭 无 尘杂,虚室 有 余闲。久在 樊笼 里,复得 返 自然。任务活动一诵读全文,了解大意(一)诵读诗韵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诵节奏;用“”标出这首诗韵脚,并说明这首诗押韵特点。归园田居(其一)/押韵特点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n韵)。第27页(二)初步了解2.题目中“归”字是这首诗诗眼。请用诗中原句回答:诗人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后怎样?答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垦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诗中“_”字表明了诗
20、人对自己出仕追悔之意,诗最终两句则表明了诗人对脱离官场_之情。误庆幸第28页任务活动二体悟情感,赏析技巧(一)体悟情感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污秽黑暗,从而表示了他对官场极大厌恶。(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人,是陶渊明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心志。第29页2.“守拙归园田”中“拙”指什么?为何陶渊明要“守拙”?答案(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意
21、思,与世俗技巧相对。(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时尚,要坚守自己纯真本性。3.“虚室有余闲”中“虚”是何意?这句诗作何了解?答案(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房子”。这句诗能够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房子里以为很清闲。(2)“室”还可解释为人内心,“虚室”则有“空明心境”之意。如此,这句诗就能够了解为:空明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情趣。第30页(二)赏析技巧4.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答案(1)诗人选取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景物。(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意境,使人深深
22、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生活追求。第31页5.诗人是怎样描写田园美景?请从写景次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答案(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含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舒缓、柔和。(2)动静结合。整体画面是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3
2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第32页相关链接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一个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个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笔墨,不加衬托,描绘出鲜明生动形象。第33页6.请从对色彩捕捉和炼字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答案(1)榆和柳青翠绿色,桃花鲜艳红色,李花柔和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生命气息。(2)“荫”和“罗”两个字非常含有表现力。“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阳光,带给人一室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竞相绽放。第34页
24、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阅读陶渊明乞食,思索后面问题。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漂母:在水边洗衣服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立誓日后报答此恩。以后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才能。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第35页(1)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困厄之时,诗人在诗中是怎样写自己叩门乞食
25、窘态?答案此诗写“乞食”之事,一个“驱”字写出了饥饿威胁,说明本能需求有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二字则将诗人茫然求食、不知所之情景写得宛然可见。“拙言辞”则写出了他窘困之态,面对开门相迎主人却口讷辞拙,不知怎样开口。“驱”“竟”“拙”三字将诗人乞食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第36页(2)陶渊明把归隐后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看法。答案世俗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东西。他
26、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很痛苦很压抑生活,所以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动荡、官场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反自己内心,这更表达出他人格上可贵之处。第37页(2)陶渊明把归隐后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看法。答案世俗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
27、居(其一)中所说“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很痛苦很压抑生活,所以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动荡、官场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反自己内心,这更表达出他人格上可贵之处。第38页2.阅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思索后面问题。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第39页(1)山海经记载:“女娃游于东
28、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陶渊明用典时对原文做了怎样加工?分析这么处理效果。答案陶诗强调了木之小,海之大。“微”“沧”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突显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突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在遣词炼字中可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第40页(2)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陶渊明在用这一典故时做了怎样加工?分析这么处理效果。答案陶渊明用“猛”形容刑天复仇之志,突出其勇猛凌厉;加入“固常在”,原来就一直存在而
29、不可磨灭,表达了刑天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决心。经过加工,突出了陶渊明勇敢坚毅,勇于反抗一面。第41页(3)归园田居(其一)和读山海经(其十)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陶渊明?两种性格是否矛盾?答案归园田居(其一)表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美好情操。而读山海经(其十)表示了他对精卫、刑天百折不挠坚强意志赞美,说明诗人本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寄托了自己悲愤和理想无法实现悲慨。两种性格并不矛盾,恰恰说明陶渊明是个立体人物,他归隐不但仅是对田园热爱,更是对无法实现理想绝望,其内心依然不忘世事,想有所作为。第42页1.走近作者(1)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
30、),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愿望,任江州祭酒。当初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而受人轻视,很快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学习资源第43页辞职回家很快,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愿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从
31、军。不过入幕很快,很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辞职隐居。义熙元年(405)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从军。同年三月,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之去职。当年八月,在叔父陶逵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噩耗。彼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归田。第44页(2)作者延读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
32、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确实生活得自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一样清闲与旷达!第45页可是,他真活得像世人所说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于世俗纷争、虚伪污浊官场中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时尚。既然这么,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志向竟被这浑浊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才华竟在这官场中不能
33、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在内心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菊花”情结,“菊花”人生。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抑郁和极度摆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拼搏中,给了世人一个惊世骇俗超然,一个出乎寻常、回归自然超越自我静美。第46页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便是外在豁达、潇洒;“入乎”,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经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怡然自得、情趣盎然“出乎其外”,却不知,他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入乎其内”。或许有些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些人说他超
34、傻,这些,相对于他而言都并不主要。在陶渊明眼中,主要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真爱,是他对超越日常人生与众不一样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菊花,“出”世与“入”世统一!第47页【点评】文章将陶渊明当初生活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对陶渊明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将陶渊明生活态度与诗句名言相结合,显得纵横捭阖。陶渊明归隐以及人们对他归隐评说,能够说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经有历史定论,有自己独特看法,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思索、独立分析,有着内蕴深厚语文功底才行。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表现不错。另外,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
35、醉幽菊素描,以后又刻意地描绘其洒脱身影,让陶渊明形象血肉丰满。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辩证色彩,融哲思于深情之中,颇能打感人心,感染人,含有较强表现力。第48页2.文体知识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主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主要代表作家。他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靠近口语,有近似歌谣;有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个清新、静谧、悠闲感受。3.名家点评(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北宋文学家苏轼(2)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
36、安命语。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第49页(3)归园田居只是把他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4)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友好最完美人物,他生活方式和格调是简单,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人自惭形秽。当代作家、学者林语堂返 回第50页贰XU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整合与探究第51页1.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主动入世,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是逃避仕途。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一样人生态度产生原因。答案(1)二人人生态度不一样,源于各自出身及地位。曹操
37、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权力和能量,他是曹魏政权缔造者,是创造历史英雄人物。处于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普通官宦家庭,家境普通,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社会、龌龊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表达。即使,他们选择不一样,但归根结底,他们“进”与“退”依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表达。第52页2.放弃了自己年轻时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怎样评价陶渊明选择?你还能为他提供怎样提议?答案(示例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38、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我以为坚守官员职责,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知识分子。(示例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官场当然应尽自己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努力改变官场昏暗情况,不过假如力量有限,不能做到,独善其身不失为一个很好选择。(示例三)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自己政治观点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从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使他思想得以发扬光大。陶渊明能够像孔子一样,退而从教,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让学生去完成他未竟事业。第53页3.先秦时代诗歌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步发展兴盛起来。请对比阅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并简明分析一下,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优势表达在什么地方。答案(1)五言诗因为增加了一个字,内容含量扩大,能够容纳更多句子成份,从而能更加好地叙事抒情。(2)四言诗朗诵时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诗朗诵节奏可为“二二一”式、“二一二”式,组合方式较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停变换,有灵动之美。(3)五言诗句子组合方式多样,能够与感情起伏转折对应。而四言诗句式较单调、板滞,其能适应多为庄重、舒缓感情,不能适应各种感情表示需要。返 回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