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分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分析以加快产业提质升级为核心,以产品技术高端化、产品制造服务 化、产业组织集群化、产业发展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培育核心企业、 强化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建设产业集群、打造拳头产品为主线, 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积极培育 装备制造新兴领域,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装备制造业集 群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 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 6%以上;培育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专精特 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 聚效应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着力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紧抓
2、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物流基础设施、能源基础 设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国家经济走廊建设等带来 的重大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新能源电池、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高原电力装备、高原农机装备、先进金属制品为重点,着力 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1)新能源电池发挥材料领域优势,重点依托曲靖经开区、玉溪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水富经开区等,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支持曲靖市 平台、组建联盟等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 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与互联网创 新融合。一、强化制造业规划实施保障(一)建立制造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
3、组统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发布重大战略规 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项 目布局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聚焦重点行业发展规划、重 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加强省级统筹布 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州、市和开发区协调配合,形成省、州市 上下联动,省直部门左右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落实制造业链提升工作职责完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统筹 协调各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 品及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加快推动先进装备 制造、绿色铝、绿色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
4、新材料、新能源电池、 电子信息、烟草、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遵循产业发展规 律,加大支持企业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促进产 业生态安全和更好发展。(三)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精准做好产业谋划和项目策划,引进一批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和 好项目。紧扣各州、市和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比较优势,细化优先 承接产业转移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创新招商模式,有选择、有针对 性地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工作。强化招大引强,加大先进制造业 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梯次发展布局。积极开展以商招商, 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本、资源条件、产业 优势,充分发挥现有项目和企业的示范效应
5、,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 目。(四)强化制造业规划落实考核评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 考核,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推动地区、行业、 园区提升亩均效益,推进制造业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开 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开 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强化对实施情况的过程 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评估。(五)强化制造业财税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根植性。精准政 策支持靶向,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统筹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制造业发展相关资
6、金,加大对制造 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以及智能 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支 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制造业领域国家、省重点 项目计划和重大专项。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遴选 机制,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 级专项支持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六)完善制造业金融扶持政策加快制定完善金融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健全完 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省制造业和金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 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 科技型制造业中小企
7、业的金融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 重。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保险等中介机构服务, 减少融资收费;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循环贷款、分期还款、无还本续贷 等方式,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七)建立制造业多元融资平台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 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 资,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 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对制造业技 改项目加大信贷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融资,为制造业中小 企业转贷提供短期资金服务。(A)加强工业用地供给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
8、点,进一步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利 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和供给,长远谋划保障工业 用地空间。依据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划定开 发区四至范围、工业用地保护线和产业保护区块,按照一次规划、滚 动实施方式,分批分步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 指标由省级统筹保障。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按照计划指标 跟着项目走的方式,向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给 配用地指标,精准投放工业用地增量。推进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创新, 建立开发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化规划开发、出让
9、运营、存 量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重大项 目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试点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允 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探索 适应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工业用地供应模式,积极运用 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 将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与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的处置相挂 钩。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 间。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鼓励通过厂房加层、 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10、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 土地价款。(九)完善制造业基础设施配套组织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开发区加快道路、给 水、用电、排水、热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完 善园区应急救援、污水及固体废物集中回收处理、安全环保等公用设 施,补齐园区消防、安全、环保、绿化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开发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 完善新一代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 础设施,实现园区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开发区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 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承
11、载能力和配套服务 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加快提升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各类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500 亿元以上。(十)强化制造业要素资源保障加强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与云南省十四五兴水 润滇工程规划和地方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建设项目 水资源论证,对取水许可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严格限制 耗水产业布局。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措施,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 控转变,加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管控,分类推进行业节能降耗工作。 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探索搭建全省统
12、一运营的综合 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将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各类适宜市场 化交易的要素纳入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流转,通过市场化手段解 决部分州、市要素指标不足的问题。(十一)强化制造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快专家智库建设,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对懂工业、熟悉开 发区工作的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组织实施百名精英企业家培 育计划、千名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等。(十二)完善制造业人才留用机制创新留才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完善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飞地人才、候鸟人才等柔性人才引进方 式。加大重点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
13、持力度,推动建立联合培养、 培训等制度,提速科技创新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及 企业管理人才社会荣誉。建立优秀企业家及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社会服务绿色优先通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的氛围。(十三)引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加大制造业招才引智,编制发布云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建 立人才需求信息库,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短 缺性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坚持招才引智 与招商引资并举,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 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兼职。(十四)培育制
14、造业高技能人才整合职教资源,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校企园联合培养人 才新机制,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 技能人才培训。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省产业需求结合程度, 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双导师制和双元制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打造职业工程师队伍。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技术高 管、产业教授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打造高技 能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订单式培养和联合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 型学徒制。(十五)深化制造业放管服改革探索试点一门办理、一章审批、园内办结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 力度,在有条件的园区加挂审批窗口,试行园内审批办结。推行区域
15、评估试点,由开发区管委会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雷击风 险评估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园区内投资项目共享或使用区域评估报 告。(十六)加强制造业惠企政策落实加强涉企部门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统一梳理、衔接、 汇总、发布、办理机制。加快构建完善惠企政策统一归集、发布、申 报、受理、兑现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政策发布、宣传贯彻、咨询、 申报、分送、兑现等,形成惠企政策申报及时接收、限时办结、统一 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享受惠企政 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政策落实评估督导,充分发挥工 商联对惠
16、企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作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分级开展政策落实评估工作,公开发布评估结果,督促各地、有关部门认 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十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吸引更多资 源要素集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打造市场 化营商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 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 治化水平。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 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十八)营造制造
17、业良好氛围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聚 焦企业管理、研发、创新、市场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 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意识,加强产品质 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高质量声誉和文化内涵。推动本地高等院校优 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强化 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 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公正公平、宽容失败的良好 氛围。、努力提升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 (一)完善制造业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 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加快构建
18、具有云南特色、重点突出、结 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绿色食品、 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 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费品等制造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开展 原材料、产品设计、关键工艺技术、流程控制、检验检测技术、最终 产品质量等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分行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全链 条的系列标准族,形成我省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 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 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推动开展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作, 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 业高质量发展
19、。(二)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业 链供应链质量水平。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 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在重点领域加快建立覆盖产品全生 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玉溪市建设高端储能材料和元 器件产业基地,昆明市、昭通市等州、市打造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 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推动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昭通市等州、 市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布局,实现产业集聚。重 点培育磷酸一碳酸锂一磷酸铁锂一储能或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 代表的磷酸
20、铁锂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支持电池级镒盐一三元 前驱体一三元正极材料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 的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磷酸铁锂等正 极材料生产企业扩产扩能,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电池集流体等生产供 应和配套能力,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短板。支持引进铝塑膜、电 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推进动力电 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有序布局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曲靖经开 区、大理经开区等,布局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 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
21、红河州、楚雄州等 州、市结合实际引进建设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 制造、检测、服务为一体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整车方面, 走差异化产品竞争路线,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原环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 管理融合,推动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创新。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 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设 计研发质量管理和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质量专业化 评价。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和诚信的新型市场 监管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动不合格产能出清,加大企业质 量违法成本。(三)加强
22、云南制造品牌建设以食品加工、烟草、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 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大 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遵循以大带小、协同 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 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 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 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 动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专业展会,开拓品牌 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云烟、云药、
23、云茶、云花、云酒等云南制造品牌 影响力。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指导,培养壮大品牌服务专业队伍,提高 企业品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 追溯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归集发布制度,依托云南知名品牌 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 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培育 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 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助推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发展达到全国
24、中等水平,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 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地培育形成大量市场前景好、成 长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 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持续涌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百亿级标志性企业。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普遍完成,绿色集约安全体系全面形成,企 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 材料、电子信息
25、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 费品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 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现代 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 域,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企业,建成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大批省 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前5位。四、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
26、药品等重 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 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
27、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 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
28、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
29、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 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30、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 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1、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
32、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 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
33、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五、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在线新经 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方式升级为切入点,以 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数据赋能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 要素数字化升级再造为着力点,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转型步伐。推动制造业营销互联网化一渠道互联网化一产品互联网化一运营互联网化 转型,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1、着力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广泛征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 广一批符合中
34、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通 过低成本、模块化、集成化、云化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提升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 推广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企业典型案例,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发展质量。2、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提升网络化协 同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运 用互联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 从制造向
35、制造+服务转型升级。3、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高效物流 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互联网深度融 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 台,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 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4、着力推进制造业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 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 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
36、体企业开发更多数 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业态模 式加快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二)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 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 业形态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分层次、分环节、 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普及。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 载体,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拓展数字李生、5G、人工智能、区块 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
37、机器换 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培育目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烟草、装备制造、 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智慧工厂、 无人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升级。开展智慧供应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 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加快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型 进程。(三)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型制造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 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
38、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 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 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 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境的纯电动轿车和SUV等乘用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 卫、市政等领域专用车;适时发展面向出口的高尔夫球车和观光车等 低速电动车产品;加快研
39、制燃料电池汽车,适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示范运行。在零部件方面,对标国六标准,积极发展高效内燃机及动 力总成;利用省内铝材料产业优势,向下游延伸布局铝合金轻量化零 部件。在动力电池方面,鼓励企业向电池总成拓展,支持动力电池梯 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高集成化电驱动 系统及零部件发展。依托国内首个高原机动车试验室优势基础,积极 开展汽车试验、检测认证等服务。(3)高原电力装备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嵩明杨林经开区、大理经开区、通海产业 园区等,布局发展高原电力装备产业,围绕云南及周边地区能源基础 设施建设需求,发展智能电网及配套设备,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高 端电力装备。持续巩固
40、提升大型节能高压电力变压器,大截面、大跨 距钢芯铝绞线,超高效铸铜转子电动机、高原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 高倍聚光光伏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面向新能 源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成套装备。积 极发展超高压电力变压器、特种电缆、发电逆变装置等超特高压交直 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推进高效节能高压电机、特种配套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 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 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 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 程和
41、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 端化创新设计服务。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 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 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 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 性
42、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一移交(B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BOO) 交钥匙工程 (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 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 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互 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 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
43、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 交通、安全、环境等城市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率先打造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示范 带动各类开发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部署应用5G、千兆光纤宽 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工业设施 信息化改造,建设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 制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升级企业 内网。(五)不断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工业软件研发创新,培育壮大传感器、控制器、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核心
44、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 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深入贯彻国家智能 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示范和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 贯标。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 发和推广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成熟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探索网络化服务模式。加大智能制造网络与数据安全公共 服务供给,提升智能制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管理体系标准在重 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六、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 54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 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 23
45、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8%,位列 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 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 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 9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 6%o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 7899. 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 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8. 4%o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 69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4548. 80亿元,年均增长8. 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 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 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 11836. 65亿元,
46、年均增长8. 9%o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 五末的465. 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 44亿元,年均增长16. 6%o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 91亿元增 长至十三五末的820. 86亿元,年均增长20. 5%o规模以上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 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 73 万元/人,年均增长9. 7%o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 年的211. 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 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下降4. 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
47、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 1 : 77, 8 : 14. 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5 : 80. 5 : 13. 0,制造业 占比提高2. 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从54. 2%提高到63. 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 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 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 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 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
48、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 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 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 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 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 43 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 31亿元,年均增长H%。其中,五华科 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 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
49、。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 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 81亿元、465. 03亿元,增至 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 71亿元、1008. 86亿元,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3. 9%、12%, 12%, 21. 4%0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 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 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