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田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青田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10月目 录一、 基础背景.1 (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形势.4二、 主要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主要目标.7三、 重点任务.9(一)培育多元科技创新主体,全面提升创新能力.91.扶持一批企业研发机构.92.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93.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94.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9(二)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创新支撑作用.101.完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102.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113.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平台.12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创新创业动能.121.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1
2、22.助推技术成果交易.12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3 (四)优化创新要素集聚环境,激发创新创造能力.13 1.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132.加快科技金融有效结合.143.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154.探索创新收益激励机制.15 (五)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16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6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83.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04.促进科技惠民和可持续发展.215.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21四、 保障措施.22 (一)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22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22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3(四)深化科技体制机
3、制改革.24(五)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24青田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常态下创新竞争新挑战,未来五年青田县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提升青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青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一、基础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青田
4、县围绕“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的发展战略,突出“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创新机制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青田县通过了2010-2012年度全国县科技进步考核,两次获全省县(市、区)科技产出绩效考核奖励,先后被评为2010、2012、2014年度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第七批、第十批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丽水市第三批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理念,将建设科技强县列为青田决胜
5、未来的战略举措,出台并修订了青田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县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县的决定、青田县创新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田县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田县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青田县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青田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青田县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以及青田县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这些规划、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青田县科技事业发展搭建了较为扎实的制度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科技进步与创新。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强化。设立“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专项”资金和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开展优秀专
6、利发明人(设计人)评选,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引进了2名“千人计划”专家,列入市绿谷精英和创业创新团队引领计划7个,启动了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成立了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2015年,全县R&D活动人员数达到736人年,万人拥有R&D活动人员数21.32人年。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设立“创新强县专项”、“科技创业投资引导专项”和“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专项”共500万元以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政府风险金1000万元。2015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0.83亿元,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达4.95%;全社会R&D经费支出3.79亿元,占GDP的比例达1.97%,比2010
7、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县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75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级219项,市级29项;累计申请专利229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02件;累计授权专利160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件;全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级检测中心3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省科技型企业6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农业科技企业12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市高新技术企业8家。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32%;工业新产品产值2
8、47亿元。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明显。2014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担任乡镇副职制度,进一步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机制。“十二五”以来,累计实施各级科技特派员项目247项,推广新技术275项,建立示范基地287个,示范基地面积3.7万亩,培训2.5万人次,新增农民收入10527万元,有力地推进了青田县农业科技进步。依托油茶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将油茶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助推油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县有效期内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47家,201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1898元/人。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深化。更加注重协同创
9、新,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二五”期间,县政府分别与浙江工业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丽水学院等高校签订地校合作协议。此外,全县企业与全国数十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网上技术市场企业化运作,“十二五”期间,通过网上技术市场青田分市场发布企业技术难题190条,签约项目数123项,技术合同总成交额7038万元。“十二五”期间青田县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万元41937912全社会R&D经费支出亿元0.783.79R&D经费占GDP比例%0.681.97R&D活动人
10、员数人年577736工业新产品产值亿元44.652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3.2913.5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6.1917.32专利授权量件67454发明专利授权量件112技术合同总成交额万元15181618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690011898(二)面临形势未来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国际看,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的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
11、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从国内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从全省看,“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
12、”“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从全市看,“十三五”时期是丽水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1+9+5”新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目前,青田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新产业发展滞后、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能力仍需加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现实挑战,青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
13、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迈上新台阶,加快形成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互促的新格局。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主线,围绕“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够支撑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服务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为建设“两美”青田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首位战略。把科技创
14、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支撑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任务,以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各类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作用。坚持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改革红利,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技人员、
15、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让创新成果惠及大众,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重要路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汇聚融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网络,打造全方位开放创新新格局。鼓励地校多方力量联合攻关、自主创新,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青田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
16、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三)主要目标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到2020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县域创新体系,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益大幅提升,跨入科技强县行列,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2.2%;专利授权量达到116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90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机构达到17家;技术市场实现年交易额2000万元。高新产业发展强势推进。全县国家高新技术
17、企业达到33家、省科技型企业达到14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科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年R&D人员数达到1300人;“千人计划”专家达到6人;“市绿谷精英和创业创新团队”达到17个。县域科技产出增量提效。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10万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十三五”期间青田县科技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例%1.972.2专利授权量件4541160发明专利授权量件1290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机构家917技术市场年交易额万元2122000国家高新
18、技术企业家1333省科技型企业家6914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7.323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年R&D人员数人年7361300“千人计划”专家人26市绿谷精英和创业创新团队个717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年产值亿元247300科技进步贡献率%6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0三、重点任务(一)培育多元科技创新主体,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培育发展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1.扶持一批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
19、博士后工作站的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到2020年,力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达到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达到8家。加快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争取实现零的突破。2.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坚持以创业促创新,实施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制,通过孵化器孵化一批、高新企业派生一批、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到2020年,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力争达到140家。3.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
20、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和五年倍增计划,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力争达到33家。4.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不锈钢及深加工、鞋服、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规模优势、效益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二)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支撑、技术合作交流、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效能。1. 完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设立高新
21、技术产业园区。以侨乡工业园区为核心,聚合资源,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扶持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内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延长园区创新链,鼓励园区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享创新资源与优惠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发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培育创客空间、创新工场、青年驿站等新型孵化载体,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大力扶持鞋服产业众创空间和电子信息众创孵化园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
22、企业和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载体在农业和农村创新创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发展电子商务创业园。鼓励通过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县石雕产业孵化园开展网商培训、技术指导、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本土特色品牌营销等,促进社会青年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青田石雕小镇、华侨小镇、智能创新小镇、欧洲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强与“互联网+”、3D打印等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的嫁接,建立与现代经济相吻合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并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2.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支持政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
23、实体、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试点联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地校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工作力度,发展由产业需求拉动、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创新利益共同体,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组织。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产学研创新中心,以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青田企业与浙大、浙工大、浙江工商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举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会,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问题诊断、技术咨询、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24、、工艺优化等服务。吸引国内高校院所来青田合作创办科技企业,兴建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与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利用侨乡优势,努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突破。积极研究分析国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研究分析区域型科技合作的动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档次。3.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加强青田县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推进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培育集聚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科技成果
25、深度信息发布、交流平台,强化科技成果信息的有效供给和共享,发挥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一站式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创新创业动能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聚焦经济科技紧密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科技大市场一头向高校院所延伸,一头向企业覆盖,完善双向互动的技术供需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保障体系,形
26、成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等多种技术交易模式。2.助推技术成果交易。推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交易,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围绕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专利技术许可、专有技术许可、组合许可等,开展许可证贸易、有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技术协助等,促进技术知识产权在产学研用各方合理、快速地流动和转移,实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开展科技成果与创业资本对接服务,组织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银行、担保、券商等机构,与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对接,对处于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引导天使投资、种子基金注入和产业化金融支持及融资担保,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管理机制。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7、。在农业领域,推进粮食保障和食物有效供给、林业和农业特产、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安全生态种养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产业科技创新,实施基层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在工业领域,围绕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制造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社会发展领域,围绕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安全预警、无害化处理、提标改造和再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四)优化创新要素集聚环境,激发创新创造能力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创新要素的供给,加快科技体制改
28、革,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形成“激励人才、支持研发,加大成果奖励、保护、转化力度”的政策链,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有效支撑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1.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认真实施国家、省“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及市“绿谷精英和创业创新团队引领计划”,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5332计划”。完善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学科团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园等,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等高层次人才,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
29、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据实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应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创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比例可达70%以上。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捆绑落户。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实现借智借力发展。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特别注重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青商、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青田籍人才库。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完善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介机构和
30、技术经纪人,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服务。2. 推进科技金融有效结合。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服务。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财政资金与创业投资资金联动机制,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3.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凝聚知识产权发展资源。加强知识产权系统性政策建设,建立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完善专利
31、申请资助政策,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补助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大力支持企业以专利、著名商标、原产地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工作,积极发动和推进企业注册自有知识产权,并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联合执法和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代理、评估投资、推广应用、检索咨询、纠纷代理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市场对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4. 探索创新收益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
32、策,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探索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模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探索以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的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给予技术研发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化奖励的荣誉性与对人的激励。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积极引导、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五)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锈钢及深加工。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引导企业积极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不锈钢
33、原材料,加快不锈钢延伸产品开发,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高端不锈钢精品产业基地。专栏1 不锈钢及深加工重点领域不锈钢新型合金材料。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攻克高品质不锈钢锻轧材、高性能基础件、标准件等难题;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特种钢材料,重点发展国防设备、海工设备、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高性能不锈钢以及耐热不锈钢、耐腐蚀、抗菌等高功能型不锈钢;积极发展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包括特种切削刀具钢、超薄宽幅板材等新型合金材料。高端不锈钢深加工产品。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容器、汽车框架等工业不锈钢制品,积极发展电梯、装饰材料等建筑业不锈钢制品;充分发挥在不锈钢焊管和无缝钢管方面的优势地位,
34、提升钢管制造企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积极面向国防设备、海工设备、能源(石油、天然气、核电)、化工等行业,重点发展核电管、高温高压管(电站锅炉用)、油气井管、高耐蚀化工管、海水淡化管、耐蚀航空管等进口替代高端不锈钢深加工产品。不锈钢五金制品。加强不锈钢原材料和不锈钢五金制品业的对接,积极发展不锈钢厨具、卫浴、食品器具、医疗器械等民用不锈钢制品。时尚鞋服。积极发展高档皮革面料生产技术和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研发皮革制造业新的环保技术。着力提升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推动企业在物理、化学、人体生物力学等多领域进行深层次科研与实验,推动皮鞋行业新一轮技术革新;加快产业内环保新材料、人体工程、智能化应用等的开发
35、步伐,支持企业开展原材料、新产品、新模型、新设计等数据库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机器换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专栏2 时尚鞋服重点领域新产品开发。依托龙头企业意尔康、起步等省级技术研发设计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时尚产业高端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推动传统鞋服加工制造产业向设计创新引领的时尚产业转变。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深层次科研合作,紧跟绿色发展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快使用行业内成熟的环保新材料,积极应用人体工程学方面的新成果,积极开发以绿色纤维、功能性纤维、生态皮革、特殊效应革和特种革等为原料的新产品。智能制造工程。鼓励企业在针织、分拣包装、生产等环节应用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
36、备,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提高鞋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鞋服产业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生产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升级计划,支持起步股份以智能定位童鞋为切入点,试水智能可穿戴设备,抢占新的物联网商机,着力打造芯片及零部件生产移动开发鞋服制造工业设计智能鞋服产业链;支持企业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开展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型、新设计等数据库建设。高端装备制造。聚焦重要装备技术、先进专用设备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重点在机械电器、泵阀制造、五金制品和汽配业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专栏3 高端装备制造重点领域智能控制装备。强化发展智能化控制直流电源
37、,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在直流电源设备上的应用推广,提升县域机械电器行业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阀门精加工。致力发展新材料、新领域应用阀门,耐腐蚀和耐磨损阀门,电子控制阀门,拓展产品向特种金属阀门、大口径阀门、智能控制阀门等精深特方向发展,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特殊用途、特殊材料的特种泵和无泄漏密封泵。积极推广3D打印在产品模具制造中的应用示范,积极推广“机器换人”,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积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智能化技术,强化成套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五金制品和汽配。强化产业升级,充分运用灵活的产业发展科技调控政策,缔造具有规模效应的五金制品和汽配
38、产业集群。矿产资源深加工。重点开发矿物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二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矿物精加工技术,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与新设备,推动矿产业向高端、综合利用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矿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专栏4 矿产资源深加工重点领域钼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浮选柱选技术等采选先进技术在钼矿企业中的应用,提高采矿、选矿的回收率;加强钼矿废弃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包括矿产开采过程中共生、伴生矿和尾矿的回收与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钼稀有金属系列产品。叶腊石资源开发利用。通过湿法水磨、选择性絮凝、水力旋流器分离、化学漂白等工艺,提高叶腊石、产品细度、纯度和白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
39、性能。重点发展高纯超细叶腊石粉、叶腊石超细改性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叶腊石在农药载体、高档涂料、3D打印材料等行业的应用。石雕精加工技术。以“机器换人”为突破口,引进计算机设计和自动化雕刻机及相关技术,做到手工雕刻与机器生产相结合,逐步促进石雕产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型。推广智能制造方式,促进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设备在石雕产业生产线的规模应用。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针对青田石雕原材料的独特性质,联合研发专用雕刻机器人,提高雕刻工艺水平和加工效率。加快信息技术在石雕生产上的应用,推动建立石雕三维建模、CAM加工代码和快速雕刻成型的参数数据库和石雕名
40、品三维模型数据库。大力开发石雕产业链延伸产品,加强石雕创意产品研发,推进石雕工艺品机械化、批量化生产。2.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重点、重大项目带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加强能源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健康养生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研发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节能环保。专栏5 节能环保重点领域节能产品。开发高档、新型、节能的电光源产品,重点发展发光二极管(LED)、大功率灯具、无极荧光灯新型电光源产品。节能技术。重点突破
41、电机控制驱动软件设计、伺服节能电机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积极开发PID自适应控制技术、大温差低温送风技术。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水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环境监测监控设备和环保药剂材料等。推进环保装备产业链延伸,支持开发高效低能耗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成套设备;对接绿色生产要求,开发通风除尘、隔音降噪、脱硫脱硝等工业环保处理设备;对接传统优势产业的废弃物处理需求,加快发展废旧钢铁集中回收、再生技术和工模具材料及制品制造。新材料。专栏6 新材料重点领域积极开发电子信息基础元器件用新材料。协同发展高频器件芯片、方形晶闸管
42、芯片、高电压二极管芯片、IGBT、SIC器件及模块等电子信息基础元器件;电力半导体芯片、超大功率晶闸管和高频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元器件产品;推进新型标识、传感元器件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重点引进特种耐蚀合金、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镍基高温合金、核电用高品质特钢,以及铜铬锆合金、铜镍锰合金、无铅易切削环保铜合金、高品质铝箔;引进高端焊接材料及复合金属材料,以及镍基焊粉、焊膏铝基钎焊料、高密度封装用无铅焊膏等。研发应用炼钢炉外精炼技术(VD、LF)、电渣炉冶炼技术、高速线材先进轧制工艺技术和不锈钢盘条热处理及酸洗技术。积极发展高性能功能材料。研究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金
43、属基、陶瓷基、碳基复合材料以及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实现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新能源。专栏7 新能源重点领域引进和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形成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能源多元供给。注重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和大功率风力发电装置的研发,加快奇云山、古洞山、师姑湖等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推广光伏发电广泛应用,支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着重开发高转化率的太阳能电池,支持多晶硅太阳能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工艺及装备的研发。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帮助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健康养生。专栏8 健康养生重点领域中药材。依托青田良
44、好的中药材资源,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建立生态精品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以现代中药、天然提取物及保健食品产业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原料药材、植物源新药等生物医药产业。保健器材。鼓励浙江多迪斯泰保健器材有限公司做优做强,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导入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人体工程学等,努力形成相对完备的按摩器械等健康产业;积极寻求与小米、乐心等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尝试发展新型汗液传感器、使用银质纳米线监测电生理信号的可穿戴传感器,组装具有运动健身追踪功能、具有医疗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设备,发展具有智能监测功能的体育健身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实施信息化示范、数字化工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