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326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9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5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振兴, 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的 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 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 四五”时期,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连云港市迈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赓续谱 写乡村振兴港城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本规划根据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 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 加强与连云港市乡村振 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 年)等规划相衔接。本规划确定了

2、未来五年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 务,确立以“四区” (农业高质高效示范区、农村宜居宜业样板区、 农民富裕富足引领区、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先行区) 建设为抓手,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导各地各部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1 第一篇 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赓续谱写乡村振兴港城新篇章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机遇挑战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按照“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体要 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 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特色产业培育、农民收入增收、脱贫攻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工

3、作稳步推进, 农业农 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整体呈现农业发展“强”、农民增收“快” 、 农村建设“美”的良好态势, 为“十四五”全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 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市发展形成优质稻麦、规模畜禽、特 色水产、绿色蔬菜、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业主导产业。粮食 生产连续8年超350万吨,灌南县、赣榆区获评国家级、省级粮食 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优质食味稻米占比提升至40.3%,工厂 化食用菌企业集聚度全国第一。生猪产能加快恢复,累计创建部 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51个, 赣榆区“1+12+N”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国推广。 培育国家级

4、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 2 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1个、亿元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 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东海县进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赣榆区入选全国“互联 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区。2016年颁布全国首个海洋牧场 管理条例,2020年国内首艘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已 建造完成并在我市举办首航仪式, 2020年起连续两年获批伏季休 渔期毛虾专项(特许) 捕捞试点,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外向农业成绩显著。2017年获批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农业对外 开放合作试验区,形成“一心四区两基地”开放

5、布局。成立“一带 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产业联盟,2018年被确定为江苏农业国际合 作洽谈会永久举办地, 并成功举办第18-22届省农洽会、中国(连 云港) 东盟农业经贸洽谈会、 2020中国江苏(连云港) 农产品 进出口对接会。建成蔬菜、泥鳅、 水果、食用菌等国家级食品农 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区) 16个, “连天 下”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入驻中国农产品美国展示中心,荣获 2019年全国十佳“优农品牌设计典范”奖。全市认证全国绿色食品 原料基地面积5.9万公顷,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62个,绿色食 品品牌200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5个,绿色生 资产品4个,种植业

6、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60%以上。“十三五” 期间,全市农产品进出口额由“十二五”的62.02亿美元增至79.52 亿美元,年均增长5.6%,其中农产品出口额由22.87亿美元增至 27.4亿美元, 年均增长4%;农产品进口额由39.2亿美元增至52.1 3 亿美元, 年均增长6.6%。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 务,制定和实施连云港市乡村清洁条例, 全市累计建成22 个市级整治示范镇、203个市级整治示范村,培树“美丽家园”示 范点19个,市级“庭院美化示范户”110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 普及率达到99.5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到100%,开展 农村生活垃

7、圾分类试点乡镇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 覆盖率达到65.4%,环境干净整洁有序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启 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组织编制行动方案, 加快培 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示范镇, 力争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 升示范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 累计安 排各类帮扶资金17.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955个,脱贫13.5 万户、 34.4万人、脱贫率100% ,14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31.6万元, 石梁河水库片区通过省级检查验 收,灌云县和灌南县提前一年整体退出省级重点帮扶县行列。整 市域推行精准防贫保,建立“12345”精

8、准防贫工作机制。建成乡 镇扶贫产业园37个、扶贫车间270个,招引帮扶企业197个, 新增 就业岗位8000余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1.5万户。形成 确权颁证扶贫资产1306个,资产规模达13亿元。涌现出马秀云、 郝大宝、王斌等一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我市获2020年全省 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 有效巩固,确权率、颁证率分别达98.4% 、98.7%。全面完成农 4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全市1495个村居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成 立挂牌、赋码登记全部完成。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百千万”工程, 流转土地面积达220.9万亩, 规模经营比重达

9、52.2%。农村集体产 权交易市场实现县区、乡镇全覆盖,“零交易村”全面消除,农村 集体产权交易金额达69.3亿元,赣榆区“三联四通”模式成为全省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标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制创新、农村 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等2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顺利通过 验收,赣榆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验任务取得初步成 效。 “十三五”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保持高于城镇居民,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由2015 年的2.01:1 缩小到2020 年的 1.91:1。第二节 机遇挑战站在全国看, 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

10、考 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 务上优先安排, 举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全 省看,江苏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时作出的重要讲话 指示精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 前列。站在全市看,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将充分发挥全省沿海农业 大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 进一步集聚资源、创新 5 机制、拓展空间, 为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 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十四五”时期, 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性加剧, 国内宏观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农村人口“

11、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短期难以 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推动全市农 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粮食稳产保供与持续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机制之间存在矛 盾。当前,玉米价补分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不同 程度地影响着谷物种植者的收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 形成前,从事谷物生产的农户要承受改革阵痛,粮食生产经营 者增收会遇到一些困难。二是农民“惜地”心理加重与扩大适度 规模经营规模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未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比 例依然较大,这部分群体主要是缺乏必要知识技能、长期务农 的难转移农村人口,加之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民拥有的土地权益 不断增

12、加,农民越来越不愿意转让土地经营权,制约了我市进 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小农户与 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与产业组织化水平之间不协调。很长一段时 间内,一家一户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全市农业经营必须面对的现 实。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提高组织化水平,把小农户 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路径不宽、办法不多,小农户的经营 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弱。四是农村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短板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不协调。农村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如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未完全建立, 6 污水治理未彻底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匮乏,村级公共 卫生管理组织仍不健全,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

13、建得起、养不起等, 阻碍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进展。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连云港 “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 代会精神,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加强党 对“三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走共同富 裕道路, 以农业高质高效示范区、农村宜居宜业样板区、农民 富裕富足引领区、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先行区“四区”建设为抓手, 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

14、乡村产业、人才、文 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 民全面发展,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全力打造乡村 振兴连云港样板。第二节 发展目标 7 到2025年,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村设施便利 化水平巩固提升,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全市 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高质高效。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水稻N种植模式”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 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上升一个台阶,“两品一标”数量明显增加, 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初步建立。农林牧渔 总产值年均实际增长5%以上, 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3

15、68.5吨, 劳 动生产率达到8万元/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培育市 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0家。加快建成优质稻麦、规模畜禽、 特 色林果、绿色蔬菜、海淡水产、 食用菌等六大百亿级特色产业。 农村宜居宜业。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建成省级绿 美村庄850个、省级卫生村950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 比达到70%。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5%。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 造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率提高到95%,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8%。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突 破1500万人次。乡风文明持续改善,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16、党建引领和 村民自治作用发挥明显, 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 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农民富裕富足。高素质农民培养制度逐渐健全,农民队 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平台逐渐完善、政策逐渐优 化,资源要素活力逐步释放。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脱贫机制,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收, 农 8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融合 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 城乡要素得到充分流动, 城镇产业带动 能力逐步增强, 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资产同 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问题明显改善,推 进乡村振兴

17、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1.9:1。专栏1:连云港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 基期值2025年 目标值指标 属性产 业 兴 旺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368.5368.5约束性2高标准农田保有量万亩360449约束性3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5.37预期性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3.3预期性5省级以上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个1921预期性6农产品出口总额亿元5.086预期性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1500预期性生 态 宜 居8村庄绿化覆盖率%38预期性9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100100约束性10对生活

18、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比%65预期性1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2.8395预期性12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8预期性 9 乡 风 文 明13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预期性14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70预期性15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 以上学历比例%90预期性16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8.920预期性治 理 有 效17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100预期性18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100预期性19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8预期性20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 村占比%65预期性21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7预期性2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20预期性23数字农业

19、农村发展水平%6570预期性生 活 富 裕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529预期性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1.82.35预期性26城乡居民收入比-1.961.9预期性27区域供水入户率%98约束性28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100约束性29农村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 现度%98预期性30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进度%100约束性 10 第二篇 发展地域特色产业建设农业高质高效示范区第三章 夯实农业综合生产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落实粮食 安全党政同责, 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粮食生产任务分解细 化下达到镇村,坚决

20、全面完成省下达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 坚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引导农民适度恢复扩大稻麦 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扩大旱杂粮种植面积。到2025年, 确保粮 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5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70亿斤。加大产粮大县镇户支持。用好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种粮农民补贴政策, 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 价政策, 综合运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收益预期。 突出粮食种植大县、大镇、大户, 统筹产粮大县奖励、粮食绿色 高质高效创建等省级以上专项资金, 协调财政部门提高土地出让 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稳步推进粮 食规模化生产。到2025年,全

21、市50亩以上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78万亩。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坚持绿色化、优质化、食味化发展 11 方向, 推进种植结构向高端发展, 推动粮食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 区集中, 以产粮大县、产粮大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 重 点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 备、新模式, 推广普及绿色生态技术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 械化、产业基地规模化、收储加工专业化、市场营销品牌化。专栏2:优质粮食稳产保供生产示范工程在东海、灌云等产粮大县(市、区),以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 品牌化为示范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稳产保供生产示范县、镇(乡)、 基地。第二节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

22、色水产养殖。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捕 捞向养殖、陆地向浅海、近海向远洋、粗放利用向绿色健康、养 殖为主向多产融合、劳动密集向信息智能”转变的现代渔业发展 新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 推动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稻渔 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绿色新型健康养殖模式的应 用。大力发展装备型渔业,加快深海抗风浪网箱、智能渔场、养 殖工船等现代装备建设, 以离岸型智能化设施技术升级远海养 殖,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向离岸深海区战略转移。加快建设水库 生态渔业,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水库大水面的渔业 生态功能,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将各水库打造成水质良好、 环境优美、生态宜人、功能明确

23、、生产规范、品牌独特的生态渔 12 业综合体。稳步开拓远洋渔业, 鼓励大型涉渔企业建设远洋渔业 船队,开展过洋性、大洋性捕捞作业,帮助企业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设综合性海外渔业基地。到2025年, 全市水产品总产 量稳定在70万吨左右,渔业一产产值超过200亿元,特色水产养殖占比达到90%。发展绿色设施蔬菜。合理划定蔬菜保有量目标和保供基地保 护范围。引导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支持共建绿色蔬菜产业基地, 构建稳定的产区销区对接关系。以 设施蔬菜为主导, 借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省市现代农业产 业示范园等载体为平台, 培育新型蔬菜生产经营主体, 建设一批 外向出口型

24、蔬菜基地。到2025年, 全市蔬菜累计播种面积稳定在 125万亩, 蔬菜产量350万吨,苏式日光温室比重达到40%,标准 钢架大棚比重达到30% ,“两网一灌”推广面积70万亩以上。建设 省级园艺标准园83个,引进筛选蔬菜新品种120个,集成创新推 广无土栽培、基质育苗、叶菜周年生产等30项重大技术与模式。发展精品食用菌菇。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 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 实施政府推动、龙头拉动、科技促动、项目带动等“四轮驱动” 战略, 推动食用菌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道路, 全力培 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新兴优势产业。到

25、2025年, 全市食用菌鲜菇年总产量达80万吨, 总产值80亿元,食 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发展生态规模畜禽。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生态化、科技化优化生产布局,围绕生猪、家禽、食草家畜、特 13 种动物四大畜禽, 持续推进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方式转变,进一提升全市畜牧业优势特色、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 力。引导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规模和方式, 因地制宜地改新建一批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立健全畜产品生 产技术规范体系和生产规程,培育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养殖基地,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到2025年,畜牧业总产值130亿 元, 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

26、比重达85%;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5%, 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100%。发展高效花卉林果。坚持专业化、区域化、集中连片生产的 原则, 重点建设东海、赣榆、灌南等地特色林果及花卉苗木基地。 到2025年,全市花卉林果面积发展到90万亩,其中果树面积55 万亩, 果品产量达到50万吨, 产值达到20亿元; 花卉面积达到15 万亩,花卉产值45亿元; 观赏苗木20万亩, 观赏苗木产值25亿元。专栏3: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按照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的总目标,围绕优质食味稻米、特色海淡水 产、绿色设施蔬菜、精品食用菌菇、高效花卉林果、生态规模畜禽等优势 特色产业,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建设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

27、势明显、抗风 险能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设施食 用菌等3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三节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动相关资金项目和支持政策向 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 引导目标作物种植。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 14 业带, 以产粮大县集中、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为重点, 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布局加工产能,完善仓储流通设施, 提升粮食产业链 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基地, 把二三产 业留在粮食主产区、就业岗位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优化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统筹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结合功能定位来划分确定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中部平原农业区

28、 位于东海中东部和灌云、灌南、赣榆中部,重点发展优质粮油、 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产业。都市农业区位于海州区、连云区、 赣榆区南部, 重点发展服务城市的蔬菜园艺、休闲观光农业。西 部丘陵农业区位于东海中西部和灌云、赣榆西部,及市区云台山, 重点发展花卉林果茶、畜禽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等。东部滩涂农 业区位于灌云东部、赣榆东部、连云区、徐圩新区等东部沿海地 区,重点发展海水育苗、海产品养殖、特色鱼虾等产业。第四节 加强农业安全管理保障耕地用途安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 “六严禁、八不准”要求, 建立健全耕地数量监测预警机制。明确 耕地利用优先序, 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

29、, 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每年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 禁止闲置、荒 芜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耕地占用审批, 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 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 要及时统计上报并按规定进行 15 修复或补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风险评估、智慧监测和应急响应, 夯实基层“网格化+精准监管”全程监管体系,严格实施从农田到 市场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实施农产品质量例行监 测和专项监测, 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管控,加大重点产品、重点 环节和重点区域监管。全面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 推 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全面实施农产品标准

30、化生产,积极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 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互衔 接、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质量追溯有机结合。到2025年,规模农 业生产主体追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产品合格证应用率100%, 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推动农业 企业建立完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专项 整治三年行动, 有效防范遏制渔业、农机、农药使用、畜禽屠宰 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构建渔业安全治理体系, 提升渔船 装备、渔民技能、渔港避风和风险保障能力。强化农机安全生产, 组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

31、。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与指导。推 进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保障畜牧防疫安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推动政府购买 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升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 制中心和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充实突发重 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科研力量和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 强制 16 免疫、监测评价、疫病净化、无疫小区建设等防控工作常态化, 努力确保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稳定控制;压实畜禽生产经营 主体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规模养殖场户全面先打后补、分级管理, 阻断传播途径,净化养殖环境,保障畜牧业健康平稳发展。第四章 强化现代科技支撑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一节

3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目标, 以建设“吨良田”为核心标 准,以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 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坚持集中连片建设和零散地块治理、 基础设施改善和耕地质量保护、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 坚 持统一组织实施和分区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强化管 理和注重创新相结合, 切实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 源利用效率, 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 全市规划 建设高标准农田152.3万亩, 其中新增

33、建设89.3万亩, 改造提升63 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万亩。灌溉设计保证率沿海地区 和丘陵地区达到80%以上、其余地区达到85%以上, 田间道路通 达度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不低于90%,亩均粮食产能1000 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达100%。 17 专栏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针对项目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状况,以“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 优良、田间道路畅通、农田生态良好、生产方式先进”为标准,以粮食安 全保障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建设、 农田生态保护建设为重点, 实施田、土、水、路、电、林、技、管综合治 理, 统筹协调, 因地制宜, 切实

34、打造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 田。前两年以新增建设为重点, 着力推进灌排设施完善、田间道路建设和 耕地质量提升, 满足项目区发展需要;后三年以改造提升为重点,补齐农 田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到2025年, 计划创建高标准农 田示范镇10个, 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村50个, 实现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的镇街和耕地全覆盖。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推广保护性耕作 模式,实施废沟呆塘整治、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治理措施, 示 范推广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利用、土壤改良、绿色种养循环等 绿色技术推广, 改善耕地质量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 动,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35、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推进受污 染耕地安全利用,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 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 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 严禁先 占后补、占优补劣,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专栏5: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按照“藏粮于地”战略,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综 合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实施秸秆还田,推广应用有机肥,开展轮作休耕, 实施东海、赣榆等县区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项目,进一步提升地力。 18 第二节 提升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 资源普查, 开展畜禽、蚕种和水产资源调查收集, 摸清资源底数

36、。 加大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加强珍贵、稀有、濒危、特 有资源抢救性收集,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加强 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创新种质资源保 护技术模式, 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应用,建立多元化保护与开 发利用体系。完善种质库资源到育种资源的转化机制, 推动种质 资源共享共用, 提升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能力,形成一批有 竞争力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到2025年, 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3家以上。提升种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强种业研发创新力量, 围绕优质 稻麦、绿色蔬菜、生态畜禽、特色水产四个百亿元级优势主导产 业,整合科研团队和科研资源, 集中科研力量,

37、 分产业建立产学 研结合的育种创新联盟。实施重大新特品种创制,聚焦重点产业、 优势品种,开展种子种苗“卡脖子”技术攻关, 有针对性、分步骤 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实现创新能力和品种技术双突破。 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快优质食 味稻、抗赤霉病小麦等优质品种选育, 积极推进生态畜禽、特色 水产主打产品的品种改良,提高海淡水产、食用菌等种子种苗自 给率。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推广工厂化育苗、海水养殖等优势技 术,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良种覆盖率。 19 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开展种子质量专项监督检查, 在春季、 秋季等关键种子市场销售期, 重点检查种子标签和种子质量, 在 冬季重

38、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抽查。加强植物新品 种权保护,严厉打击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严查劣 质种子,依法依规进行监督检查, 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到2025年,全市对本级发证种子种苗种畜禽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 达到50%以上。第三节 提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机新机具试验研发。坚持围绕服务地方农业生产需 求,针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 结合生产环境和条件,兼顾通用动 力机械和高适应性专用机械创制,加强产学研推联合攻关,研发、 升级、改造一批标准通用、特色适应的农机新机具新装备。依托 旋耕机产业优势, 按照智能化、精量化、一体化的研发设计思路, 加大各类农机科技项目

39、支持力度, 持续秸秆还田复式播种机、精 准智能化免耕覆秸施肥播种机等创新研发,进一步增强对各种土 壤情况、种植习惯的适应性。推动开展先进智能、绿色高效畜牧 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机具装备研发。探索黏土地、湿烂地等情况 下的秸秆还田、小麦施肥播种解决方案。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以东海、赣榆农业全程全 面机械化示范县试点为引领,加大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信息化、绿色化、宜机化和服务水平。补 20 齐小麦机播、水稻机种、玉米机收、油菜和花生机种与机收、 大豆机收、高效植保等短板环节,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 现全程机械化。按照“一业一机”要求,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 建设特色

40、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园,开展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 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几块推进农机装备技术智能化 和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实现农机作业服务管理“一图统 揽”“一网统管”。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加快 绿色清洁农机装备应用。加强机耕道、场库棚、烘干机塔等配 套设施建设,采用“改地适机”“引地适机”方式,加大设施大棚、 果茶桑园、农业园区等设施改造提升,提高农机进出、作业、 运输等便利程度。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 式新业态,培育特色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主体,推动农机服务 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 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特

41、色农业机械率达到70%,创建农业 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5个、特色机械化示范基地40个;智能农 机装备占比大幅提升,建设无人农场20个、智能农机装备入网 上云率80%。第四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创新。加强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 结合 区域农业生产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特点, 进一步加大试验示范条 件保障和技术服务设备设施建设, 加强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 21 量安全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提升防范应对重大疫情、 突发灾害等能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计划, 组织基 层农技人员开展重点班、骨干班等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培训。鼓 励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

42、精准化和个性化科 技服务。摸索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相匹配的内部激励措施,研究 农业科技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的前提下, 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提供有偿技术增值服务的途径。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搭建跨高校、科研院所和地区的资 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支持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开展农业 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加强各渠道项目资金对农业科技 社会化服务领域的支持,强化资金投入,改进项目组织管理方式, 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着力突破关 键核心技术瓶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 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

43、校) 地共建等创新服务模式, 形 成系列化、标准化、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成果包, 切实提高农业科 技创新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 队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 划,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区科技集聚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服务 特色产业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鼓励各类农业园区支持农 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建立长效稳定支持机制。推进农业科技 22 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 引导支持科技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强 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 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集成应用示 范工程,

44、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 业科技服务中的示范应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新手段, 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开展农业科技大数据 标准化体系建设, 推动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技能培 训,提升农户信息化应用科技能力和科技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专栏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集聚连云港农业科技资源,围绕优质稻麦、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 色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的育种、栽培、养殖等关键技术环节,系统开展协 同技术攻关、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及决策咨询等,动态保持25个以上现代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第五章 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重整乡村产业体系第

45、一节 推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 和生产基地,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加专用、优产优购优储优加 优价”要求,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基地。 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 链标准化基地、果菜菌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 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以及国家海洋渔业 23 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设施装备数字化建设,提升智能化生产管理 水平, 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生物防 治等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新技术。发展多元化综合加工。综合产品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差异化

46、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 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杀菌消毒、预冷保鲜、净菜鲜切、 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 实现减损增效。引导大型 农业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 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推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 升级, 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推进 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专栏7:农产品综合加工提升工程以食品化加工为主攻方向,按照多元化、高附加的发展原则,重点发 展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粮食加工业,稳步发展大豆、花生等油脂加工业, 着力促进酿酒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果蔬、水产品精深加工 业。建设体系化物流网络。鼓励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 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超低温贮运、气调贮藏库等设施, 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鼓励建设农产品产地市 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物流中心、直销配送中心、电商交 易中心, 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