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24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0年12月22日目 录一、发展现状1 (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1 (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2 (四)科技扶贫精准发力2 二、面临形势3 三、指导思想5四、基本原则5 1.坚持创新驱动,集聚资源原则62.坚持人才优先,开放包容原则6 3.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原则6 4.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原则6 五、总体目标6 六、主要举措71.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7 2.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7 3.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8 4.优化中小微科技企业培育机制95.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9 6.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9 7.强化科技引领绿色农业发展10

2、8.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10 9.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10七、保障举措111.加强组织领导112.加大财政投入113.营造浓厚氛围11淮安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淮安确立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期、抢做江苏高质量发展快班“特长生”的提升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淮安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切实解决短板问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发展,牢牢抓住重

3、点,奋力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大资金奖励力度,并保持逐年增长。2016-2020年,分别配套区级科技创新奖励106万元、175.17万元、182万元、396.87万元和658.4万元,促进了企业创新热情。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先后出台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聚力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区政府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区政府关于支持新型孵化器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强化扶持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培育创新型企业,围绕龙头骨干企业,为企业技术难题找出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2017年,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省创新型企

4、业百强榜单。加快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共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个,市级院士工作站1个。其中,井神和共创两家研发机构被认定为省级重点研发机构,井神获批我区首家省、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158”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2017-2020年共组织149家企业申报高企,截止2020年底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8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获批市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 (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帮助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创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教具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重要载体。20

5、19年,桐乐孵化器科技管理公司成功创建省级众创空间。2020年,联合中科院国科创新智库(国科创新智库(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科(淮安区)创新产业赋能平台”,推动淮安区人才高地的打造及海内外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淮阴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项,帮助奥斯忒、康乃馨等20多家企业引进科技副总14人。2018年,与淮阴工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运用双方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 (四)科技扶贫精准发力。近三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2项,投入资金432万元,其中苏北专项科技扶贫资金200万元;争取科技四位一体扶贫资金45万元。建立

6、定点帮扶基地9个,对3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科技帮扶,成功推广“莲藕与泥鳅的套养模式”、“苏嘴沙吉村西瓜模式”,其中苏嘴沙吉村新建成400亩西瓜优质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28个贫困户脱贫,实现村集体年经济增收65万元。 虽然在“十三五”期间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问题和挑战: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但高新产值偏低;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但潜力不够充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赋能平台持续引进,但空间建设严重不足;奖励资金逐年增加,但激励政策力度不够;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推进,但引进不易留住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但综合性指标在全省、全市位置相对靠后。二、面临形

7、势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加强部署,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淮安区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顺应国际国内创新发展趋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十四五”全局的发展赢

8、得新的更大空间。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和国内资源环境及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压力下,扩大开放程度、加快资源集聚、提升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经济进位争先,难度较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引擎。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确立淮安中心城市定位,为淮安区在新起点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淮安区只有抓住和用好这一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力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才能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9、以淮安东站高铁多条对南线路的开通为契机,紧密对接苏州都市圈,深化苏淮一体化步伐是推动淮安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苏州为适应全球科技竞争新趋势,立足国家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对于淮安区来说,既面临创新资源“虹吸效应”的挑战,也存在高端产业“溢出效应”的机遇。淮安区必须紧紧围绕自身产业创新需求,聚焦创新要素,释放淮安创新合作的“基地”、“腹地”潜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技、人才、教育等合作交流机制,更多运用苏州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合作示范区,引导科创服务机构落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研发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

10、展,在全球范围吸引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端制造产业在淮安区落户。淮安区相对于长三角其它区域而言,创新基础薄弱、人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当前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有效激活企业的创新潜力,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加快构筑层次更高、能级更大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汇集长三角地区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满足企业对创新要素的需求。将淮安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不仅可以通过资本投资和技术合作等模式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到淮安区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为本土企业发挥后发优势,

11、而且还能够弥补淮安区创新要素不足的缺陷。三、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总书记对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为路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焦“1+5”发展格局,紧扣“强富美高”美好蓝图,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任务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四、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集聚资源原则。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资源吸纳渠道,促进国内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谋求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化院(校)地合作、区域合作,大力引进

12、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2.坚持人才优先,开放包容原则。把人才作为聚焦“1+5”发展格局的第一资源。以开放眼光加快科技人才引进,用合作共赢理念推动科技人才聚集,加快建立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科技人才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努力把淮安区打造成近悦远来的科技人才高地。3.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原则。按照“大中优先,辐射小微”的思想,选择一批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整合资源,加强集成,突破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瓶颈。并通过技术嫁接,带动小微企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良性循环。4

13、.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五、总体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7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亿元,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达25人。申报省科技副总20人,新增校企联盟15个。科技创新型和工程技术性人才比例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5%,国际化、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占比有较大提高。全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

14、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科技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在全市处于先进水平。六、主要措施1.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办法,积极与高校院所举办人才对接洽谈会,确保在引才荐才方面真正取得实效。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丰富培养举措,通过资金奖补、科研资助、典型宣传、培训研修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手段,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提升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培训,通过强化项目支持、建立定向联系、搭建合作平台等途径,进行定制式培育和个性化扶持,培养一批既通科技又懂

15、市场的本土复合型管理人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2.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协助企业实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奖励等优惠,减轻自身负担,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帮助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未来5年,新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培育国家级研发机构

16、1家,技术合同成交登记额达到5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3.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一批传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开展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支持企业进行两化融合、装备改造和管理创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重优、扶强”的原则,对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不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遴选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产品结构相同的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

17、,发展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将施河现代教育体育高端装备产业园和开发区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为高新技术集群,引领全区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力争“十四五”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达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4.优化中小微科技企业培育机制。组织对各类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深入挖掘优质企业资源,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着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优质中小微企业。认真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到“应评尽评”,鼓励和引导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专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把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放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首要环节来抓紧抓好,支持创新基础好、有发

18、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有序发展成高新技术企业,夯实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力争“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累计达400家。5.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分行业、分领域的方法,努力把创新资源导入企业一线。着力推进各镇(街)、园区企业与中科院、淮阴工学院等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继续引进与淮安区产业相关结合度高的大院名校来淮设立赋能平台或共建研发机构。“十四五”期间,再建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2-3个。6.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

19、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优质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制定“量体裁衣”式的融资方案。鼓励创投、风投、天使投资等在淮安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主动对接、积极加入省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充分发挥“苏科贷”作用,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扩大放贷规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25年前,区政府与中科院成立1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企业创新发展。7.强化科技引领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配套技术、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创新和持续协同攻关,加快破解技术难题,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和实现农

20、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推进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市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人才、开发推广农业新品种等多种合作。“十四五”期间,为我区农业发展争取省苏北专项20个以上。8.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将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区“十四五”规划,规划建设340亩左右的翔宇国际科技广场和园区,搭建科技研发、展示、交流平台,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初创企业的加速器、科技企业的集中地、高校院所的研发地。各镇(街)、园区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新建或改造升级规划发展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理运营,打造具有淮安区特色的创业空间布局。未来五年,

21、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不少于5家。9.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推动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带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投资等机构参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有效通道。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各技术转移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引进转移转化成果的,按照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奖补;对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技专员)开展的技术转移活动,按照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补助。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重大成果转化4项。七、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到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定期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的制度。规划实施中,注重加强与省、市“十四

22、五”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强化本地区科技发展部署。加强政策研究制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确保国家、省、市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奖励资金及时兑现,切实提高受惠企业的获得感。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显著提升“引导性” 投入的比重,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投入机制。将科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坚持每年持续增长10%,科学设定资金用途,切实发挥资金效应。3.营造浓厚氛围。营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氛围,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敢闯敢试、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积极开展面向基层、形式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