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海门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海门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率先进军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提升工业发展质效、促进工业结构请 整的转型时期,是发展创新型工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突破时期。为了更 好地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推动“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特制订海门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海门工业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突破制约促发展,挖掘潜力创特色,在壮大园区经济、强化项目投入、提 升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上大做文章、狠下功夫,呈现出总量快速扩张、 结构不断优化、贡献日益突出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
2、时期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主体地位逐步显现2005年到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0.4:58.7:30.9调整7.5: 60.4:32.2,工业增加值从103.7亿元增加到247.1亿元,在地区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由48.8%提升到49.4%,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2005年到2010年,工业应税销售从160亿元上升到277.9亿元,年均递增18.8%,工业入库税金总额从8.4 亿元增加到19.8 亿元,年均递增18.7%,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进一步增强。(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2006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形成了 大上项目、上
3、大项目、上好项目的热潮。到2010年,全市共累计完成工 业投入866亿元,年均完成173.2亿元。总投资50亿元的海新重工、10 亿元的海隆重机、10亿元的赐宝薄板、10 亿元的联海生物、9.8 亿元的 广亿纺织、8000万美元的泰森食品、5亿元的中石油咸阳宝石钢管钢绳等 一批重特大项目的建设推进,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持续、 健康发展。(三)内部结构不断调优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纺织服装、轻工食品、106扫描全能王创建机械船舶、化工医药、电子信息、建材、冶金七大行业的工业产业体系。 同时,随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纷纷落户,全市工业经济已完成了从纺织、 食品等轻工业为
4、主,向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带动力的船舶制造、机 械制造等成套装备工业为主转变,全市轻重工业占比从2005年的47.4:52.6调整为2010年的31.9:68.1,产业结构呈现出调优调强的良好趋势。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0 年全市 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46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例提高至42.4%,比2005 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8家,高新 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2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例达38.6%,比2005年 提高了20.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加快,提升了全市工业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为工业转型发
5、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传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 年,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四大产 业实现产值896亿元,占规模工业比例提高至81.2%,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与主导。(四)集约集聚效应放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 耗下降到0.56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20%。实施一批循环经济、清洁 生产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得到提升。同时,积极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 整治,依法“关停一批、整改一批、提升一批、转产一批”,确保城区沿江化工生产企业搬迁进园。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从2006 年起,全市倾力打造“四大增长极”, 把“四大园区”作为推进
6、江海联动开发的主阵地,并对各类优势资源进行 优化重组,沿江沿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面貌日新月异,区域集聚 效应正加速呈现。2010年全市实施的86个超亿元项目中,有61个在四 大园区。2010年四大园区实现应税销售205.3亿元,占全市工业应税销 售的54%,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五)重点企业支撑明显一大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扩张能力 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大企业正在形成。2010年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达63家, 比2005年增加43家,累计实现应税销售213.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6.4%。 应税销售总量最大的金雪集团2010年达32亿元。
7、2010年全市工业入库107扫描全能王创建税金超200万元的骨干企业为174家,比2005年净增102家。其中,入 库税金超500万元的骨干企业93家,是2005年的近4倍。基本形成重点骨干企业为主导、规模企业和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次发展新格局。(六)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南通领先地位,培育形成 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一批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50%的企业相继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建 成江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江苏省技术中心4家,南通市级工 程中心73家,南通市级技术中心16家,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南
8、通市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3家。全市专利申请逐年增长,并被国家知识产 权局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工程县市。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坚 持品牌化带动,大力实施品牌、标准、知识产权带动战略,有效提升产业 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增国家级名牌2个,新认定省 级名牌38个,省著名商标13个。2011年3月12日,我国首个家纺成品 指数一 中国 叠石桥家纺指数在北京发布,官方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叠 石桥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是家纺行业发展 的风向标和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上市工作取得突破。中兴能源装备、通光电子信息、金轮科创、金呢工程织物等4家工业企业进入上市通道。尽管“
9、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着 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高端化不够。与先进 发达地区相比较,海门工业缺少产业和技术同步发展的高端化、集约型发 展模式,技术升级体系相对封闭,集约化程度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 济总量所占比重偏小,新兴产业发展步子不大。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 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缺少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企业多为规模扩张型,在其行业技术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 较弱。三是最具支撑力和爆发力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缺乏。工业大项目 少、优势大集团少,大企业集团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与带动作用不明显,也导致了行业抗风险
10、能力弱,发展基础尚不牢固。二、“十二五”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目标,重点实施“产扫描全能王创建业转型、项目带动、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四大战略,加快实现主导产业 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形成具有海门特色的现代工 业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海门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二)发展目标1.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到201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幅不低于30%。2.工业投入持续增加。工业投入累计超1500亿元,年均增幅20%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
11、年,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调 整到50%。轻重工业、内外资占比更趋合理。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加迅猛,具有海门特色的工业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4.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培育1000亿元产业集聚区1个,500亿元产业集聚区2个。5.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新创国家名牌2个,省级名牌10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10个。6.企业培育实现突破。培育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10家,上市企业8家。7.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三)基本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2、。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 力,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 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动两化融合,注重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施企业主导战略。加快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 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企业发展新格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 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 业大集团。同时,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技术溢出功能,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效对接产业109扫描全能王创建转移,促进工业
13、转型发展。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外大集团,着力引进- 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夯实工业发展后劲。 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工业内部发展,推进工业与其他行 业的联动发展。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动力。三、 产业布局积极转变空间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打造沿江- 沿海-沿河-沿路整体联动的可持续增长空间,形成“ 一城、四极、两沿”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城”。即重点建设海门中心城。规划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包括海门镇、三和镇、三厂镇和开发区中心区。此区域是海门经济
14、发展基 础最好、工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工业重镇的 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上海和苏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做大产 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的作用。 “四极”。分布于海门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个方位,将 开发区滨江工贸区、海门工业园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打造成为全国一 流、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区滨江工贸区。 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港口机械、大型物流和新能 源等重大临港型产业,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占用岸线短、科技含量高、 市场关联度大的项目落户,积极打造成为最具成长性、最具发展力的临港 产业基地和国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第
15、一平台。重点打造“三个区中园”:1.装备制造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东至大港路,西至新 江海河,南至长江,北至规划大庆路,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2.现代物流园。总规划10 平方公里,东至新江海河,西至南通苏通产业 园,南至长江,加快启动保税加工物流区,积极吸引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着力打造长江北岸一流的现代物流基地。3.高新技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 6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叠港公路以东、沿江公路以南、吉事达以北,加快 推进区域内“七通一平”,高标准完成园区规划,同时招引一批科技型企 业入驻,使沿江公路南侧尽快出形象。110扫描全能王创建海门工业园区。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
16、构优化升级,按 照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方向,做优家纺特色产业;以现有的 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重点发展家纺、机械、新材料、电子 通信产业;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发展,培育优势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改制 上市步伐,提高园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到“十二五”期末,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家纺生态工业园与特色经济区。重点打造家纺特色产业园。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以家纺产业集群 为载体,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创新力、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 促进家纺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家纺产业,并逐步形成纺织、纺机制造、 成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链,将园区打造成全国家纺产业航母,力争在“十二 五”期末,家纺产业实现
17、产值1000亿元。滨海新区。按照“一城四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新能源、 海工装备、飞机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加大规划、审批、招 商、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打造南通乃至江苏沿海产业最具特色,综 合资源最为丰富的现代化临港工业新城。重点打造临港型产业园。加快发展以“大进大出”为特点的大型船舶 修造、海工装备等产业,更多引进中船重工、中石油等基地型龙头企业, 在新区临港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建成一批百亿级沿海重 点产业项目。并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在现有基础上 做新产品、做大规模、做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超10亿以 上投资央企2-3个、世界
18、五百强企业和超亿美元外资项目2-3个、超亿元 科技型民营企业20-30个。新兴产业园。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现代物 流及服务外包、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新区经济的支柱 产业和主要增长点。引进及加快推进中建材、中粮油、中航重机等一批龙 头型、基地型产业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领军企业,鼓励引 导企业扩大市场、完善产业链,提升配套能力,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以1家销售超30亿级企业为龙头、2家超20 亿级企业为引领、3家超10亿级企业为支撑、30家亿级企业为基础的大 企业群体。促进领军企业主动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扩张、
19、 提升。111扫描全能王创建临江新区。 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理念,有效结合已 有的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 电子及科技创业园等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十二五”期末,建设成为上海 北翼集工业、商贸、研发、物流、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区。重点 打造三大产业园:1.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原有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基础上,加大与国内外 知名生物医药产业园、医药集团的合作,将在临江工业园 B 区规划1600 亩地,加快与上海聚科生物园的合作,努力打造并形成完善的研发、中试 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和产业集群;在现代制药东侧规划3000 亩土地,加强与国药集团合
20、作,打造从研发、生产原料药、生产成品药为 一体的产业基地;加大与国内重点院校、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生物医药 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园区内现有的现代制药、慧聚药业、英力科技、 瑞一医药等一批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低能耗、高产出、有竞争力的企 业加大投入,不断做大做强,做成活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形成 一批技术创新步伐快、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打造全国最具规模的特色原料药及特色制剂生产基地。 肇 架2.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将规划2平方公里,以园区现有的锂电材料企 业和生物质能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新型电池材料及生物质能,逐步推进 光伏产业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电产业。引进具有
21、核心技术的锂 电关键材料生产商,形成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和锂电材料集聚区,打造长三 角地区锂电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 生物质能产业。 鼓励联海整合现有生物 质能产业资源,进一步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加快下游关联企业的建设,重 点引进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物质新材料及绿色化学品的研发及生产类项 目,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开发多种原料资源及产品种类,实现技术创新, 打造一块技术超前、产品多样的绿色生物质能产业高地。光伏电产业。将 光伏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利用园区机械产业基 础吸引风电装备企业,努力引进技术领先、行业地位领先的光伏风电配套材料、装备制造类项目,使光伏风电产业有所突破。3.机械电
22、子产业园。将规划4平方公里,发展机械电子产业。产业园 将遵循“寻找一个龙头、发展二个基础、培植两个增长极”的发展战略,抓住上海、苏州电子产业转移,以及台商新一轮扩张的有利时机,积极融112扫描全能王创建入以上海为中心,苏州、昆山、吴江为腹地的电子制造产业链中,努力吸 引国内外龙头机电企业进驻,借助龙头大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吸引其配套 企业入驻,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原 有宝达电机、宝达机械为基础的精密冲压模具产业和哈默船用设备为主的 船用配套产业;培植以大型成品锂电池为基础的模具制造和汽车电子两大 新兴机电产业增长极。同时帮助园区内原有机针企业进行提档升级,使企 业
23、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从原有的低档机针升 级到高硬度、耐高温的高附加值机针,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由现在的 60%上升至80%,做到国内有亮点。同时发挥省道336 线南侧优越的交通优势,启动标准厂房建设,吸纳中小型机械电子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 “两沿”。即沿路、沿河经济带。“沿常久路经济带”。包括常乐、麒麟、悦来、三阳等乡镇,重点发 展机械制造、服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形成规模工业产值200亿元的沿路经济带。“沿通吕河经济带”。包括王浩、货隆、正余、包场等乡镇,是未来 滨海新城区向西辐射和扩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机电产业、橡胶、光通 讯、电碳、
24、不锈钢等产业,进一步发挥机电产业比较优势,优化机电产业 结构,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力争“十二五”期末,形成规模工业产值600亿元的沿河经济带。四、 产业发展导向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突出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实 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着力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 术及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构建创新体系,突破 关键技术,实施重点项目,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基地,以技术领先占 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集聚发展。到2015年
25、,新兴产业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成为海门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13扫描全能王创建产品。鼓励和引导我市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核聚合 方式实施跨国界、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延伸产业价值链,进入先进装备 造的高端领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抢占制高点。重点培育海隆重机、海新 重工、希能重工等企业。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新 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节能产品制造、核 装备、高科技动力型锂离子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中
26、兴能 源、亚洲新能源、白兔科创等企业。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新材料。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 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 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 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重点培育赐宝薄板、恒秀铝材等企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医药中间体、新型 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 产业水平,努力将我市建成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世界级原料药为主体
27、, 新型成品药为重点的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慧聚药业、英力科技、晨牌 药业、巴塞利亚药业等企业。到2015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促进精细化 工、家纺服装、建材电子三大传统产业扩容升级。到2015年,三大传统产业规模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 精细 化工。按照“ 一 体化、园区化、特色化和绿色化”的原则 构建上下游产业配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结构合 理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有机化工、新 品种农药等产品,进一步放大“永固紫”、 “颜料红”、“阿斯巴
28、甜”等 传统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应用环保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将灵甸化工园区和青龙化工园区建设成为高安全、无污染、超一流的省级精细11.扫描全能王创建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海迪化工、宝龙化工、争妍化工、龙翔化工等 企业。到2015年,化工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家纺服装。以品牌家纺与高附加值服装为龙头,形成专业化分工 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上下游密切关联,区域间相互协调的产业链, 加快我市家纺服装产业从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转变。“十二五”末,形 成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拥有核 心竞争优势和较完整产业链的家纺服装产业基地。重点培育金雪集团、
29、白 免纺织、凯盛家纺、明超家纺等企业。到2015年,家纺服装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建材电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新型墙体材料、暖 通设备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把建材工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培育海螺水泥、恒嘉厨具等企业。按照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电 子铝箔、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 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重点培育通光集团、三鑫电子、 东洲通信等企业。到2015年,建材电子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兀。五、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间,海门工业发展将更
30、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 升级,更加突出“科学规划、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企业培育、两化融合、 基地打造、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八大重点,走一条独具海门特色的工业 转型之路。(一)突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领转型升级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主导,研究把握好重点方向,加快产业 布局调整,加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高起点编制产业 发展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 从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点等方面编制全 市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使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制定重点工业行业
31、的发展 专项规划,重点在空间布局、建设配套条件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二是健 全完善、延伸强化产业链。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115扫描全能王创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补短,向研发设计、自主创造等高端环节攀升。重点在 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完善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配套发展 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更加注重集聚集约,加快沿江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实施一批技术水平 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品牌 产业群。同时,加快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联盟,增强规模优势,引领产业转型。(二)突出创新驱动,
32、强化主体支撑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更加注重提高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使自主创新成为工业经济发 展的主要驱动力。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是推进一批创新型项目。组 织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攀登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 果转化项目,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做强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和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 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同时,继续创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企业 的技术进步,实现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哦引进、消化、吸收、自
33、主开发并 重的转变,形成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提高工业 总体竞争能力。三是培育一批创新载体。积极推进海门市科技创业园建设, 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加快神州创业园、复旦复华科技创业园、江苏智 源科技创业园、南通纺都科技创业园等孵化器建设,有条件的要积极创建 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引导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原始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建设企业院士工作 站3-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三)突出项目带动,增量投入推进转型升级坚持以项目突破为抓手,依托增量投入带动总量增长。“十二五”期 间完成全社会工业
34、投资1500亿元以上,引进1-2个百亿元项目。 一是推 动招商快见效。按照“选商引资、选优引强”的思路,全面聚焦百亿级重 大项目,把招引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项目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投入量、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成116扫描全能王创建长性的旗舰项目和优质项目,努力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 锁效应。二是推动项目快建设切实发挥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对结构调整、转 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在放大增量的过程中实现存量的动态优化。重点 推进百项新开工、百项持续重点技改项目“双百”活动,加大组织实施力 度,健全完善项目推进八大机制,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继
35、续实 行市领导挂钩制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三是推动投入快产出。 全面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双控”标准,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同时,进一步强化 综合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推进开工项目快建设、建设 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快投运,使工业投入及时转化为产出,形成现实生产力。(四)突出企业培育,规模发展带动转型升级大企业大集团是特色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 相结合、规模扩张与做强做优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 引导协调,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更多规模 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
36、的行业排头兵。 一是培育旗舰型军团。全面 落实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资金、用地、技术、人才 等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向优质企业集中,加快形成大企业群体,重 点培植海新重工、海隆重机、联海生物、中兴能源、通光集团、金雪集团 等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成为 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军团”。“十二五”期末,全市力争销售超 百亿元企业2家。二是培育规模型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上规模”工 程,充分发挥广大中小企业面广量大的群体优势,以家纺服装、汽车配件、 精密机械、缝纫机针、电碳电刷等产品为主导,进一步向“专、精、特、 新”方向发展,在提升比较优
37、势的基础上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实现在错位 竞争中开辟大市场,在市场夹缝中谋求大发展,积极打造推动地方经济发 展的“第二梯队”。三是培育品牌型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企 业争创名牌的奖励力度,促使企业把发展的方向从扩大规模转到提升质 量、提高效益上来,做精做强主业,做优做响品牌,奋力抢占产品、市场 和价值链的高端。同时,加大对工业企业上市的培训和指导力度,重点加 快中兴能源、金轮科创、通光线缆、金呢织物等企业的上市进程,努力实117扫描全能王创建现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五)突出两化融合,信息应用助推转型升级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 级的“助推器”,要坚持
38、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一是推进示范试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拉动导向作 用,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制,为信息化与工业 化融合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加快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建设进程,大力培育 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组织开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工作。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流程自动化、装备 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扶持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 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力争纳入国家“两化融合” 试点工程和“倍增计划”项目
39、计划。到2015 年,确保80%的规模以上中 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 搭建市级电子商务通信平台开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信息化实践与创新,利用 融合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向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提 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培 育信息人才,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的紧密结合,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六)突出基地打造,彰显特色加速转型升级依托四大园区,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完善功能,加强规划引导 和政策调控,有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建 设水平,提高产出效益,提高
40、竞争实力。 一是强化规模优势。要突出抓好 家纺服装、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一批重点基地,实行支持政策向重点 基地倾斜,推动发展资源向重点基地集聚,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基地集中, 尽快形成千亿元级的产业规模,成为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参与区域竞争的 龙头。二是强化特色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选择最有基础、最 有潜力的产业重点突破、形成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更多 同行业中的“第一 ”、“唯一 ”。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紧实施一批重 大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一批 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三是强化竞争118扫描全能王创建优势
41、。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技术研发功能,提升发 展内涵,加快形成新型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在大规模集聚产业的同 时,更加注重提高产出效益和产业层次,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七)突出人才培养,素质提升力促转型升级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抢抓人才优先发展机遇,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加大人才投入,创新人才政策,营造人才发 展良好环境,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一是坚持人才优先投入、 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 才,做到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加 快制订中长期人才
42、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创业服务, 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到海门发展、更多创新成果到海门转化,形成海门长远 发展的战略优势。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 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大力度培养和引进 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团队,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加大 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 野、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群体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 乏的结构性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 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
43、点,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适应产业优化升 级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八)突出服务创新,优化环境保障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 技成果转化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 品、新工艺。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项目及专项资金支持,扩大政策持续 效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 及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多 方位、多层次开展融资洽谈活动,建立网上融资合作平台,积极拓宽企业 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共性技术创新、创业培训、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细化考核119扫描全能王创建措施。制定完善新型工业化年度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两化融合”、产业 集聚区及示范基地等评价体系,有重点地推动工业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加 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完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考核督查机制,强化 刚性约束力。120扫描全能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