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36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2022年2月目 录前 言1一、建设成就2(一)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健全2(二)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稳步推进2(三)防震减灾工程建设不断提升3(四)震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4(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化4二、机遇挑战5(一)发展机遇5(二)面临挑战6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规划目标8四、主要任务11(一)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11(二)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13(三)提高地震灾害防治水平14(四)提升防震减灾保障能力15(五)强化救援队伍响应能力17(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8(七)加大防震减灾科技支撑19(八)完善灾

2、后恢复工作机制20五、重点工程21(一)住房抗震加固工程21(二)抗震设防风险普查工程21(三)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22(四)抗震设防宣传教育基地22(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23(六)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工程24六、保障措施24(一)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24(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督查24(三)依靠信息化技术提高抗震水平25(四)完善防震减灾资金分配25(五)加强防震减灾人才培养26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

3、到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风险防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在如此关键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是加快推进睢宁县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做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局面,全县抗御地震灾害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还比较低、防震减灾科技支撑不足、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根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苏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以及徐州市“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县防震减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指导我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1一、建设成就(一)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健全1.落实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十三五”时期,我县全面落实中央推进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各项要求,主动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完成人员转隶、职能划转,调整充实我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体系、工作机构、运行机制得到不断

5、补充和完善,对组织领导、信息报送、应急响应、救援处理等程序进行规范。2.建立完善震情跟踪制度建立震情跟踪制度,及时上报异常情况并形成异常情况整改落实报告,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苏02、03井、岚山和岠山观测点以及宏观观测点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工作,及时落实前兆异常,做到落实异常不过夜。完善落实台站管理制度,完善台站维护维修记录台站值班日志,确保台网正常运行。保证监测资料的传输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至今未出现人为原因数据传输中断情况。(二)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稳步推进1.完善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20年底,我县完成睢宁苏03井、岚山观测点维修改造工作,已基本构建前兆、测震、强震、

6、宏观观测和台网分中心的立体台网布局,监测手段多样化、立体化,监测内容科学化。结合台站升级改造项目,修缮台站观测房,重新制作安装介绍宣传牌,升级改造避雷系统。对系统供电、UPS面板指示灯、强震仪工作状态、通讯线路以及与仪器连接等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管理,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隐患问题。2.积极落实监测预报工作截止2020年底,各监测点均有醒目的环境保护标志,设备运行良好;各宏观观测点制度健全,工作正常,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信息;台站管理、维护人员定期检查,跟随省地震工程院正常工作巡视和仪器标定,积极做好强震观测负责人培训。依法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悬挂标识标牌,书写墙体标语等多种形式,设立保护

7、标志。(三)防震减灾工程建设不断提升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成绩显著我县目前共有云河公园中心避难场所一处、人防应急疏散基地、睢宁公园固定避难场所两处。云河公园和人防应急疏散基地占地面积26万,有效避难面积达15万,灾时可避难人数5.65万;睢宁公园占地30万,有效疏散面积20万,灾时可避难人数10万。内设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区等相关应急场所,场所周边道路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灾害发生时可基本满足附近居民应急避难场所需求。2.积极开展农房加固工程我县积极开展农房维修加固工作,解决我县王集镇鲤鱼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魏集镇(东朱村)农民集中区工程项目建设,根据广大群众意愿,拆

8、除原有住房建设集中居住区,建设睢宁县洪山村鲤鱼山庄抗震安居示范项目,极大改善居民现有住房条件,提高房屋安全系数,增强抗震能力。(四)震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1.深入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力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完成江苏省睢宁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协助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数据库,简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批程序和办事流程,优化营商环境,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2.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实施危害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避让搬迁工程。按照灾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地方配套资金,结合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和

9、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睢宁县岚山镇寨山和项窝村西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化1.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活动主题,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手册、举办学习班和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抗震防灾方针政策。在多个社区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学校内部成立学生小记者团,配合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通过“睢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微信公众号,举办防震减灾知识有奖答题活动。投入使用应急科普体验馆,通过模拟地震设备、5D电影院,使居民全方位、更直观的感受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2.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组织学校

10、经常性开展应急疏散和避难演练活动,在演练中向学生讲解地震知识,提升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组织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教育引导居民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有效快速疏散到临时避难场所。二、机遇挑战(一)发展机遇1.法律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为我县地震台网的建设、运行、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的保障。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进地震台站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我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夯实地震台网基础提供指导。2.科技迅速发展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5G、人工智能、区块

11、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水平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提升,强震动观测能力和活断层探测水平迈上新的台阶,震害防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快防震减灾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二)面临挑战1.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环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地震部门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预警、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信息收集发布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2.防震减灾基础工作落实不力基层地震应急预案存在“上下一般粗”的

12、现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预案实战演练较少,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我县部分农村民房和乡镇老旧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差,主要集中于内城河以内、文学路南端、红叶路与八一路交口西北方向、睢河路与元府路交叉口等地段,容易出现“小震大灾,大震巨灾”的严重后果。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

13、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建设,以服务睢宁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夯实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基础,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范和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防、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处置、灾害救援、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谱写睢宁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做好防震减灾服务人民作为出发

14、点和落脚点,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率和自救互助技能。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红线,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2.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防震减灾应急机制,强化县政府在县区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并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形成省市县协同、部门协力、社会协作的工作“一盘棋”,实现抗震救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3.以防为主、防救结合。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

15、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积极采取综合措施,主动防御,将防震减灾工作“防、减、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结合,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防震减灾工作。加强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地震监测预警预报、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预防工作,不断提高全县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4.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的原则,加强党对抗震减灾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县、镇两级现有的防震减灾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安排防震减灾重点镇(街道)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促进各行业、各部门、各镇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

16、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地震监测预报业务进步,推动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5.依法行政、科学治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坚持法制思维,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规范镇(街道)、县级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防震减灾责任和义务,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能力建设为保障,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三)规划目标1.总目标到2025年,睢宁县建立起以地震预报监控、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体的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系统。争取地震监测能力明显进步,城乡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水平显著提高,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大幅增强,防震

17、减灾能力明显改善,使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著下降,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要求。2.具体目标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指挥部,明确防震减灾中的工作责任,形成统一领导、权责明确的灾害管理体制,形成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县、镇两级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形成法规齐备、制度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并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生态保护、城镇建设、资源开采、产业项目等规划中体现防震减灾的要求。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地震监测台网,保证台网完好率达95以上。改进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缩短地震初报时间。实现地震监测台设备设施齐全,功能相对完善,准确观测地下水动态,提高地震

18、监测能力。推进人员密集场所安装地震信息接受终端,实现对城市重要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的强震动观测管理,提高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提升防震减灾救助能力。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扩大消防站规模。结合我县实际,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合理建设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确保灾害发生时,15分钟内应急预案全面启动,2小时内首批救援力量抵达地震现场,12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24小时内第一批异地应急储备物资运抵灾害集结点。完善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协调有关部门以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增强

19、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防震减灾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向防震减灾聚集。推进防震减信息化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依托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资源,推进有线、无线、卫星的“三位一体”通信基础建设,为地震监测、应急救援和地震速报与预警服务工作提供可靠通信支撑。协助上级完善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汇集各类地震数据,整合信息资源。搭建防震减灾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有关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发布、浏览、查询等服务。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强化人民防震减灾意识,改善地震、宣传部门、社会媒体及公共团体

20、的宣传协作机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利用线上线下等途径,每年开展3次以上教育活动宣传防震防灾方针政策,提高我县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实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覆盖全面化,应急指挥效率达到优秀水平。3.“十四五”主要量化指标表1 睢宁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主要量化指标类别量化指标目标值地震预报监控地震监测井新建1座城内地震监测井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地震速报能力地震初报时间5分钟以内地震台网完好率台网完好率达95以上国家预警项目新建基本站睢宁睢城街道台站、一般站睢宁姚集镇台站共两处省级预警项目建设完成17个地震预警一般站地震应急救援新建应急避难场所数7处应

21、急救援时效15分钟内应急预案全面启动,2小时内首批救援力量抵达地震现场,12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24小时内,第一批异地应急储备物资运抵灾害集结点应急物资存储点新建应急物资存储仓库1处应急救援专项储备金100万元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县内不低于80%地震灾害预防年度宣讲教育活动次数每年开展3次以上应急指挥效率每年进行应急疏散演练2次,专家对演练结果评估为优秀防震减灾教育科普基地1处四、主要任务(一)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1.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充实防震减灾执法队伍,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立考评机制,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单位主要负责人

22、年度或任期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评估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形成在大应急新形势下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齐抓共管新局面。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原则,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规章制度,搭建相关学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协调县域抗震救灾工作机制,加强睢宁县域区域范围救灾资源协调关系,结合睢宁县救灾通道布局,形成水、陆、空三维县域综合救灾通道格局。2.完善基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现场指挥部及应急工作组的人员组成及工

23、作职责,明确了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日常管理、装备设备管理、应急值班、保障措施等内容。强化各镇、街道、园区部门沟通联系,做好综合协调衔接,提升应急预案的系统性。突出规范编制,深入细致开展风险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突出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提高应急预案的时效性。3.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烈度速报等预警信息服务,提供减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用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群众紧急避险等,充分发挥公共媒介作用,完善信息服务渠道,扩大公共服务受众面。(二)提高地震监测预警

24、水平1.夯实防震减灾监测基础切实加强台站维护运行管理,坚持完善巡检制度,及时处置各类仪器故障,发挥现有台站台网功效。强化观测手段抗干扰能力,升级地震台网中心、测震台站资料处理软、硬件系统,做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地震观测数据的处理与汇交共享。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推进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严格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杜绝发生单位或个人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及危害地震观测环境。2.优化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积极与省市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对地震预警信号接入控制终端调研,完善预警设施建设。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国家预警项目和省预警项目建设,完成

25、睢宁睢城街道台站、睢宁姚集镇台站以及17个省级预警台站建设。严格落实地震预警技术规范标准,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充分利用国家应急广播等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信息资源,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及时推送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到行业到村(社区)到户到个人,做到信息及时共享、同步应急联动。进一步提升12322地震灾情速报系统运行效率,收集备案全县地震灾情速报人员信息,辖区内每个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上报1名灾情速报员信息,确保灾情速报员工作岗位要相对固定,震后或收到地震应急灾情通知后,按照规范格式回复,准确收集各镇、街道、园区灾情信息。(三)提高地震灾害防治水平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建立突发

26、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精细的评价指标,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客观、全面的灾害评估体系,提高重特大地震灾害灾情综合分析评估能力。根据对风险的识别与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对地震隐患危害程度和预计产生的后果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评估、预防、控制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2.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积极融入“大安全”体制。按照职能任务积极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真配合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落实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断层、场地条件探测以及房屋、公共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开展

27、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调查评估,加强地震监测,充实地震应急数据,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确定不同区域承灾体抗御地震灾害的性能目标和控制目标,基于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救援救助能力、社会力量参与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估区域防震减灾能力,编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3.做好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整改工作开展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规范超限建设工程抗震审查工作,确保审查程序、审查条件、审查结果符合有关规定,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

28、程的抗震能力,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大工程的除险加固,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防范治理措施,将地质灾害易发区作为管制的特殊区域进行严格管理,责成项目实施单位加强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按“三同时”规定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置监测设备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四)提升防震减灾保障能力1.加大防震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公益性的基础地位,将防震减灾列入年度专项预算范围予以保障,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群策群防、地震监测台网和预警预报建设、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财政支撑,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

29、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保证防震减灾工作顺利进行。2.完善防震减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加固或新建一批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工程建设,并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环保经济减隔技术应用路径,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抗震能力。依托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建设可以满足长期过度性安置需求的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机制,探索应急避难场所运维和管理体制。多措并举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基层创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30、引导各社区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妥善解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等问题。3.创新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基础保障设施,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应急生命线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生命线系统,提高灾时运行和恢复能力,提高骨干系统的防震抗震能力,保障骨干系统到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供应通道。合理规划和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立与周边地区在灾害条件下的协作关系,联合建立苏北区域性备灾中心,制定地震紧急救援的物资供应制度。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遴选一批救灾物资应急保供企业,创新市场

31、化能力储备与协议储备为辅,政策性实物储备为基,社会性家庭储备为补的物资储备模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物资储备体系。(五)强化救援队伍响应能力1.增强管理队伍专业保障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提高防震减灾基层队伍在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依法引导和规范我县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贯,持续开展法治培训,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和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指挥调度能力。探索开展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和辖区内省级直属台站的合作共建,推进人才资源共享。2.强化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体功能,保

32、障人员、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持续稳定投入。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强化救援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及评估考核,完善抢险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大力开展通用技能培养,持续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协同演练和技能竞赛比武,提高应急响应保障反应能力。实现技术系统互联互通,确保对地震系统、地震现场工作队和社会参与机构的扁平化高效指挥。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震防治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加快推动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与灾害信息员融合,实现人员共建、资源共享,构建覆盖村组(社区)的多员合一、多灾共

33、防的基层监测信息队伍体系,积极发挥地震群测群防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工作管理办法,加强指导和培训,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风险防治等方面作用。(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增强基层防震减灾宣传保障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七进”、防灾减灾救灾日宣传等社会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各级党校、中小学校教育范畴,逐步推进开设防震减灾课程。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综合科普场馆体系,加大防震减灾科普

34、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力度。繁荣科普作品创作,产出适应不同对象的多元化作品,加大对作品原创的扶持,打造系列科普精品,大力提高科普作品供给能力。2.拓宽防震减灾教育宣传形式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统筹宣传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抗震防灾方针政策。举办短期训练班和开展抗震减灾管理和技术交流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广告等向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设立宣传栏,在公园、影剧院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地震、抗震防灾宣传橱窗、画廊等。利用互联网,建设防灾知识咨询网站,定期发布城市抗震防灾减灾的有关信息,大力提升公众防震减

35、灾意识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七)加大防震减灾科技支撑1.优化地震台网设计布局进一步健全地震信息网络,优化地震台网布局和功能设计,科学评估台网效能,构建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实时动态的多维监测网络。强化辖区郯庐断裂带等重点地区地震前兆观测,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对地震地质环境、活动规律和地震预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2.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地震预警技术支持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指挥系统,提升地震形势分析研判能力。完善防震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地震灾害发生后能快速、有序、高效启动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建立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技术系统和救灾

36、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省、市地震指挥技术系统数据信息共享。3.应用新技术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广泛应用防震减灾应急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减隔震、重大工程紧急处置、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及诊断等新技术。建立工程抗震能力评价技术体系,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水平,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八)完善灾后恢复工作机制1.加强政府引导支持确立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增强防震减灾经费保障,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建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实施城市间和跨地区的联防互助计划,分散灾害风险,增强城市抵御大地震和震后恢复重建的速度与能力。参与开展震后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参与

37、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避让图和抗震设防要求。及时落实有关条例、指导意见或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制定扶持我县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稳妥、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力求灾区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达到或超过灾前标准。2.引入和完善地震灾害保险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民生保障机制。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和居民住房保险工作。督促保险企业建立自然灾害理赔绿色通道,提升服务水平,缩短理赔时效。3.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创新救灾捐赠管理,健全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

38、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工作,提高救灾捐赠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化水平。五、重点工程(一)住房抗震加固工程根据省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要求,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学校、交通线以及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加固,持续改造不满足抗震要求的砖房和老旧房屋。对自行建盖安置房的,收集原有农居建设图纸完善县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库,指导农民进行民居建设和加固。对处于地震带上,但年久失修、抗震能力极差的住房,根据民众意愿,拆除原有房,建设抗震集中居住区。到2025年,基本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能力不足

39、的住宅、学校等重要设施的抗震加固,大幅提高农村民居抗震防灾能力。推进医院抗震设防工作,开展睢宁三院门诊楼、县人民医院门(急)诊楼抗震加固计划,提高抗震能力。(二)抗震设防风险普查工程根据省商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江苏省开发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苏商开发2019548号)要求,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对郯庐断裂带和废黄河断裂带附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断层、地震活动构造和场地条件进行探测。根据“一图一情景一应用服务”架构开展对供电、医疗、交通、通讯和消防系统的检查工作,协助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对规划区内老城区老旧房屋老化电路进行维修改造,更新

40、电力线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对大型商场、会展中心以及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城区建筑抗震能力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三)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江苏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苏发改投资发2021640号)要求,实施睢宁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加密和优化地震观测台网。开展岠山台和苏02井观测点的升级改造工作,协助上级建设地震大数据资源池,实现“一网一池一平台”的架构要求,做到监测手段多样化、立体化,监测内容科学化。确保地震监测台网(站)正常运行,开展并持续更新全县宏观观测点情况调查,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地震

41、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提高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水平。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国家预警项目和省预警项目建设,完成睢宁睢城街道台站、睢宁姚集镇台站以及17个省级预警台站建设,与本地应急广播部门合作推进地震预警信息终端接收系统建设,打通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扩大消防站规模,提高灾害预警后的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可能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四)抗震设防宣传教育基地积极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项目,创建我县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每年评选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突出的学校成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结合已建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全县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推进建设科普宣传云平台,拓展“互联网+地震科普”

42、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扩大宣传普及面。2022年县政府将投入80万元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升级改造现有应急科普体验馆,重点增设VR设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教育科普基地(场馆类)申报工作,新建一个省级防震减灾教育科普基地。城区街道、村阅览室、镇图书室、学校图书馆配备防震减灾有关资料,在全县中小学推广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全县防震减灾法规大众教育的普及率。(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我县积极融入“全灾种、大应急”体制,本着“一场多用、适当超前”的原则,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与美丽宜居城市规划项目有机结合,建设高质量应急避难场所。根据省市任务和我县地理位置及疏散要求,2021年投入150万元在睢宁县高

43、铁商务区公园(科技教育文化主体公园)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有效疏散面积8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人,场所内将配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区、应急厕所区、应急停车场、应急饮水区等相关应急场所。20222023年将陆续在睢梁河公园、花径公园、体育场、成侯广场、留侯广场、徐沙河公园等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城区高层建筑,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进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人民得到生命安全保障。(六)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救灾储备物资库存管理制度(试行)要求,我县预建设一处应急物

44、资储备中心,根据应急物资需求大、种类多、时限强的特点,分批次、有计划的订购应急救援物资,增加救灾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县政府将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震后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和供给,并可征用当地大型物流企业(如仓储式超市)的仓库作为临时物资储备点。六、保障措施(一)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县住建局协同经发局、应急局等部门成立抗震办公室,参与防震减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负责协调抗震减灾规划的实施,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防震减灾规划实施。进一步明确并压实我县各相关部门责任,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各个领域和环节的

45、执法主体和工作责任,形成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督查根据国家和住建部、江苏省有关城市建设和抗震减灾的要求,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推进防震减灾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和管理,严格要求规划实施部门定期向县政府有关职能机构汇报监督,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推进我县防震减灾主管部门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吸收国内外关于资金分配,物资接收、储存、分配等的规定和实施办法,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奖惩制度,对执行和实施抗震减灾规划、并积极做出贡献的单位和

46、个人给予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应给予惩罚。(三)依靠信息化技术提高抗震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城市抗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对接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协助完善国家地震大数据中心,汇集各类地震数据及各级产品。应用功能相对独立的现代先进技术系统,保证在大地震时,与国家和省地震局之间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监测预报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为省、市及兄弟县之间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科学研究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提供网络技术平台。加大对抗震减灾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专项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城市抗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地震服务信息传播体系,应用新媒体地震服务信息传播技术

47、,完善面向政府、行业、公众的综合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发展地震信息服务行业,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四)完善防震减灾资金分配合理调整抗震减灾经费在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比重,相关经费应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县政府安排财政部门建立抗震减灾专项资金,用于防灾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在城市抗震防灾经费方面,政府可以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政府建筑、政府负责的公共建筑以所在地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城市抗震防灾的基础建设(避震疏散、科学研究等)对于城市建成区以所在地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对于

48、新建区由建设单位负责,抗震加固改造建筑以产权所有者为主、政府给予政策鼓励和适当补贴,新建工程由各建设单位负责、政府应加强管理。对市政设施和其他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按先急后缓分年度纳入城建项目计划,统筹安排。(五)加强防震减灾人才培养各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部门内部可以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鼓励青年骨干实地参加科研工程项目,以便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所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出懂专业,善管理的防震减灾管理人才。对于台站基层技术人员,要有计划的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台站人员技术水平,实现一专多能。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人才队伍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道德水平,营造出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集体氛围。立足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为重点,积极稳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