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 2022 届第六次月考语 文 试 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022 年 2 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 答非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
2、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 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 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 坏的美学, 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 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 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 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 但这还不 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 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 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
3、文学的层面, 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 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 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 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 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 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 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 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 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 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 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 着力探索现
4、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 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 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 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 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 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 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人物 故事, 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 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5、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 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 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 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 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 从而使我们 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 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 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 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 崇尚主题
6、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 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 而且在突出 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 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 在于当代 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 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 是现场直击式的。譬 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 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 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 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
7、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 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 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 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都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 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 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 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 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 史的研究意愿, 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 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
8、会, 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 由 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 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 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 开始积极地 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 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 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 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 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 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 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 彰显的是创 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
9、入社会历史 之中, 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 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 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 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 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 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 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 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 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 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少有感性抒
10、情 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是因为它与既有文学 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 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 才对他们的虚构 性写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 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 的极大肯定。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
11、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 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 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 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 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4 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 分) 5 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1
12、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雪峰之树田 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 单的认领仪式, 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 不同, 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 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 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 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 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 也不会 忘记自己是一棵树, 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 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 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
13、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 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 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 再大的晴天 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 顶了, 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 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 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 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 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 伐,保住了森林。雪
14、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 树即人, 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 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 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 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 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 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 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 人杰地灵。无论土 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
15、上雪峰山的气, 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 多年前,屈原在观摩 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 尉, 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 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 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如今, 已经九旬高龄的他, 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 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 却硬要给雪峰山添 一抹翠色, 营造一
16、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 伏案写作, 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 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诸多树种, 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 熟悉到一眼能 认出它来, 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 它几乎 贯穿了我的童年, 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 也必有 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 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 菌子, 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
17、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 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 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 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 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 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 光明的源泉。然而, 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 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 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 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
18、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 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 荒者, 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 年 6 月 15 日 人民日报 海外版,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 感慨, 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B 认领雪峰山之树后, 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 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C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思 想,更体现出先进的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理念。D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
19、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 春来又发新枝, 象 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想不到, 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 又形成一定的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 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C“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 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也非常贴切。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 作者审
20、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8 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4 分)9 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4 题。唐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 命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 作两税法。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 浸坏, 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 所在赋敛, 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 相仍,不知纪极。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
21、旬输月送, 不胜困弊, 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 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 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贞元三年。时关东防秋兵大集, 国用不充。李泌奏:“自变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继以朱泚之乱,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 点募自防。泚既平,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 但令革正,自非于法 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 以示宽大。敢有隐没 者, 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 ”上喜曰:“卿策甚长,然立法太宽, 恐所得无几
22、。”对曰宽则获多而 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 而皆入于奸吏矣上曰:“善。”以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句勘两税钱帛使。四年二月, 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 惆怅而不敢言。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己必豫焉; 或 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注 大盈库:唐朝皇帝私有的仓库。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对曰/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
23、则竞为蔽匿/非推 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B 对曰/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 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C 对曰/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 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D 对曰/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 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第六次月考 语文 第6页(共 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4、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刺史,古官名,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 清时为知州的尊称。B 关东,有“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和“山海关以东”等说法, 文中属前者。C 藩镇,文中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其形成地方割据后常对抗朝廷。D 敕, 最初专指皇帝的诏书, 后来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也可以称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征收赋税的部门各自随意增加课税,设立各类税收名目, 贫困家庭难以承受苛捐杂税,纷纷逃徙。B 在国家供养防秋兵经费不足之时,李泌建议采取宽大之策,让地方官员在保留
25、合法的 数目后,将其余非法聚集的钱财全部上交。C 李泌将从淮南地区所得钱帛全部送入大盈库,但唐德宗仍屡次向地方索取财物,且不 让宰相知道,李泌听说此事,心里很懊恼。D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论认为,君主不应该将天下的财物据为私有,批评 了唐德宗贪财无度而大肆聚敛的短视行为。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4 分) (2) 敢有隐没者,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4 分) 14 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读放
26、翁先生剑南诗草散复古茶山衣钵放翁诗, 南渡百年无此奇。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李杜陈黄题不尽, 先生模写一无遗。注 “放翁”是陆游(1125 1210 年) 的号 , 曾在川、陕一代为官生活 ,其间的诗歌创作 结果为剑南诗稿。茶山: 指南宋大诗人曾几(1084 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 陆游曾替他作墓志铭,称他 “治经学道之余, 发于文章,雅正纯粹, 而诗尤工” 。李杜陈黄、 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 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理由,“先生”理解
27、为“老师”或是“尊称”,饱含对陆游的崇 敬之情。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师承陆游,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C“三春花柳天裁剪”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16 本诗对放翁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在屈原列传 中, 屈原因为谗邪的小人离间他, 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了, “_,_”,能不产生怨恨吗?(2) 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_,_”, 作者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长
28、情况的做法, 持批评态度。(3) 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被文学家雨果誉为“大艺术”,雕塑、绘画、音乐等曾经都依附于教堂; 东方可以称作“大艺术”的,非中国园林莫属。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 不同,( ),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与周围景致交融为和谐的整体。由建筑的小 空间进入自然的大空间, 中国园林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而非控制自然。虽然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阶段, 但
29、雅集却 ,出现在各 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园林的景致 ,先贤的风雅令人神往。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 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 “诗意的栖居”, 将饮酒、作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等生活升华为艺术。从而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 国园林。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 所有的答案早已 在中国园林中,等待着匆忙的现代人的 和发现。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一脉相承 美轮美奂 寄托 离开 B口耳相传 美轮美奂 寄寓 归来C一脉相承 引人入胜 寄寓 归来 D口耳相传 引人入胜 寄托
30、 离开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西方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中国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B西方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中国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C中国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西方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D中国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西方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生活场所,而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 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B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游览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
31、格 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C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游览场所,而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D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 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天, 全国各地健身热潮涌动, 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 常生活方式。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 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 ,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 值得大家重视。游泳、跳绳、跑步、打球、太极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
32、需求不同, 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 度也有所不同。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如果 ,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 反而 会 “伤身”。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 1,其他是后面的 0,没有 1,再多的 0 也没有意义。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个性化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 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等问题。所以每个人 , 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负责人。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 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 要
33、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 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莫过于整场开幕式就像一 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跃然其上的是文字、四大发明、戏曲、绘画、音乐、丝绸之路、太极拳 导演组煞费苦心地将这些带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不遗余 力地告诉世界我是谁,我骄傲。材料二 2022 年 2 月 4 日,在北京举行的第 24 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没有一个穿古装的 演员, 也不复密集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罗列和表达,然而, 从那体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 冰
34、瀑中,从那彰显“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新巧创意里,从那按照国名的汉字笔画排列的入场顺 序上, 我们又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智慧与激情。两次奥运会同在北京举行,两个开幕式的创意却大有不同。如果说, 用大量标志性的文化 符号密集地诉诸观者的视觉,告诉世界“我是谁”这种做法是“彰显于形”,那么冰瀑、汉字 笔画安排入场顺序等设计则“化形入神”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气息和魅力。这不禁令人发问: 这两种做法,究竟“彰显于形”更好,还是“化形入神”更好?请结合生活实际, 写一篇发言 稿,体现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不少于 800 字。第六次月考 语文 第10页(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