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3、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学难点:1、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论证方法的学习。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 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 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二、新课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 势和感情。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
3、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齐读全段。3 .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4 .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 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 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
4、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 别人的安危等。7 .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 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8 .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9 .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10 .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 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 “
5、义” (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 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 析,得出了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 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 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11、小结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 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 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 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 一书的文笔特点。12、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