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实)有其特点,其间接性(虚)也有特点。如果前者的特点 在于引导后者,那么后者的特点就在于它不脱离前者。这样,审美认识才有别于 概念认识。概念认识是想象过渡于、归结于既定概念,是把想象放在确定的普泛 概念下,以形成一套脱离具体感性的道理或知识。这就是生活中的一般间接性, 其集中的形态就是科学。审美认识则是想象符合于、趋向于非既定的某种概念, 是把非确定的概念溶解在想象里,以得到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这 就是艺术特有的间接性。所以,它给人的是欣赏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不是说教。 领悟和说教虽也可说是一种认识,但不
2、是概念认识。相反,如果出现了概念认识, 则审美认识就反而要被阻抑,作品就常常因失去它的可以捉摸、可以玩味的艺术 效果,而使人索然败兴。语言文字本是概念认识的手段,但在艺术里却要求它不再被当作推理符号来做逻 辑论断,而要求利用它与感性经验的联系来唤起自由的生动表象与情感,如果“一 语道破”,就恰恰破坏了它的这一特性。所以,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最重要的 就在于求得形象感染力的明确。关键在于,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不能是抽象的思想、 理论、概念,而必须本身也是具体感性的;它与直接性必须彼此渗透相互依存, 而不能彼此割裂或外在拼凑。直接性与间接性形成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虚实关 系:实(直接性)里含虚(间接性
3、),虽实亦虚;虚不离实,虽虚亦实,就构成 艺术形象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虚实隐显之间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材料二: “虚”和“实,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优秀传统之一,又是 形成中国文艺含蓄蕴藉、简练深沉的艺术表现形态特征的重要基础。“虚”和“卖 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即造成艺术空间,从而调动欣赏者无限想象力和联想力的 独特创造功能的方法,曾广泛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本溯源,艺术中的“实”和“虚”的美学观,是哲学上的“有”与“无”的具体展现。它 来源于古老的老子思想“大音希(稀)声,大象无形”“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这些 观点,揭示出了文艺中的“虚”与“实”、“无”与“有”
4、的可贵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代的 文人作家自从受到老子的“有”与“无的关系思想影响之后,时时从审美的角度, 在艺术实践中长期进行着“虚”“实的运用和探索。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花宋吕声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业偏带晚烟苍。高枝已折都生注手,万斛奇芬贮锦囊。注郑生,指晋书邻诜传中邻诜举贤良对策第一。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这首咏桂诗,全文只有一个“桂”字,寓意却极其深刻,主要用直抒胸 臆的方式抒发了诗
5、人的思想感情。B.李诗写桂树虽然生长在无人问津之地,却绿叶繁茂,根柢芬芳,清阴怡人, 劝告后人在自家院子多种一些,C.吕诗首联“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 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D.吕诗尾联说桂花高枝已为郑生所折,是借郑生折枝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 仙物与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16 .这两首诗借桂花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 契合的两句是“,”。(2)陆游书愤中,“,”两句写诗人慨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 时收
6、复失地的雄心壮志。(3) “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 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 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 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 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介绍 巍然耸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这两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从地貌学 的角度而言,年龄差竞有240多万年。“在海枯石烂的漫
7、长岁月里,大王峰足足 等了玉女峰240万年之久,这是怎样的等待呢? ”这样的联想,将自然地理读出 了趣味、读出了情感。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甲 O在作者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地介绍几则 关于朱熹的逸闻,它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娓娓讲述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 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拭之间的“朱张会讲”,细 致钩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与朱熹的关联,以及朱熹晚年创建武夷精舍的缘 由.某种意义上,作者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
8、化代代 相传的历史场景。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所谓诗性山 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 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 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 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 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乙 。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真正懂得旅行、懂得山水还需要深入沉潜。风景不妨“看”, 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丙 o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18 .请在文中
9、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 表达效果。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 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文中几处加点句中的“的”,不可以删掉的一项是()A.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B.碎片化的信息时代C.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D.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休谟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
10、奔。奥维 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B2. C3. B4 .司空曙的诗句将雨景、黄叶树、昏灯、白头人等意象进行组合,产生了直 接性(实)画面之外的新的意义(间接性)。司空曙的诗句让人进行一种非既定的想象,间接地刻画了一位白头老人的形象, 形象具体,感染力强,与直接性的画面互相交织、融为一体。5 .以虚代实。在艺术创作中就是把实有的景物化为虚像的情感和思绪,从而 产生独特的审美魅
11、力。以实写虚。把作者的情思加以物化,就是要变无形为有形,把虚飘抽象的事物 用具体实在的、或直观感性的形态表现出来。虚实相生。“虚”与“实湘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从而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地。【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审美认识优于概念认识”分析错误,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并无优劣之分。C.“是古老的老子哲学有无相生等的源头”关系倒置,由材料二第二段“追本 溯源,艺术中的实和嘘的美学观,.”内容可知,老子思想是“实”和“虚”的美 学观的源头。D但对今天新文学创作的丰富和发展并无重大价值”无中生有。相关内容在材料 二最后一段“不愧为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12、可知,原文说“虚实论及 其艺术技巧是传统美学的基础之一,并无价值大小一说。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中国画中的空白虽然不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 内容可知,中国画中的空白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3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 .只提到何为实境和虚境。BJ一鳞一爪”,谓“实”;“龙之首尾”,指“虚,由“虚”而“实、虚中有实,实中藏虚, 即可达到“虚实相生工C.说的是文章有“隐”“秀”,并没有谈两者的关系。D.说的是填词要追求“隐”,即含蓄,反对“不留余地”。4 .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材料一提出艺术形象有直接
13、性(实)、间接性(虚);有审美认识、概念认识。 其次,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最重要的就在于求得形象感染力的明确;直接性与 间接性形成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虚实关系。结合司空曙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将“雨景、黄叶树、昏灯、白头人” 等意象进行组合,产生了直接性(实)画面之外的新的意义(间接性)。结合原文“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实)有其特点,其间接性(虚)也有特点。如果 前者的特点在于引导后者,那么后者的特点就在于它不脱离前者”“直接性与间接 性形成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虚实关系:实(直接性)里含虚(间接性),虽实 亦虚;虚不离实,虽虚亦实,就构成艺术形象的根本特征”和“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
14、”可知,司空曙的诗句让人进行一种非既定的想象,间接地刻画了一位白 头老人的形象,形象具体,感染力强,与直接性的画面互相交织、融为一体。5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理论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体现“虚实论具体内容的语句,首先锁定区间,分 别体现在材料二第三,四、五段。如第三段,“自然的实境往往都要经过作者主观心灵的过滤和情感化,从而使实 化为虚,表现出一种含蓄而丰富的艺术境界”可知,以虚代实。在艺术创作中就 是把实有的景物化为虚像的情感和思绪,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魅力。第四段,“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总是要把那些无形的、看不见捉不着的思想情绪、 心理趣味,有意识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明
15、生动的艺术形象”“就是要变无形为 有形,要把虚飘抽象的事物用具体实在的或直观感性的形态表现出来可知,以 实写虚。把作者的情思加以物化,就是要变无形为有形,把虚飘抽象的事物用具 体实在的、或直观感性的形态表现出来。第五段,“虚实相生(或称嘘实相成”),是指嘘与卖两者同时在一幅画、一 首诗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具体关系,要求在艺术上达到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含蓄浑厚、难以穷言的绝妙境地,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审美价值” 可知,虚实相生。“虚”与“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从而达到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的境地。6 . B7. C8 .西蒙讲述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
16、列昂尼达斯斯 迈雷,他却强行讲述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 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 喜剧效果。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他严肃认真,把讲故事当 成要紧事,而我”却毫无兴趣,只想逃离,使小说具有幽默感。9 .提高情节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 更具吸引力。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各小故事相对独立,便于展现其中角色 的性格,突出主故事的人物形象。增加讽刺效果。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故事, 加大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讽刺力度。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多个小故事的嵌套, 反映多元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和广泛。
17、【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B.“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错误,小说并无赞扬之意,吉姆斯迈雷的认 真执着正是其痴迷于赌博的表现,也是作者着力讽刺之处。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IT错误,这里的描写并非象征手 法,而是使用了夸张兼比喻的手法,暗示狗主人嗜赌的特点。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写作技巧的能力。由原文“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 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可知,西蒙讲述的“屎壳郎、小母马、小斗狗和蛤蟆”的 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
18、达斯斯迈雷,他却强行讲 述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由原文“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 变过可知,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 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由原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 一件要紧事来办”和“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 母牛,我就走了”可知,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要情节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可以从主题、情节、人物、艺术效果等维度思考和分析,分析时注意抓 住嵌套故事这一叙述特征。从情节上说,
19、故事相套,“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 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而西蒙讲述的“屎壳郎、小母马、小 斗狗和蛤蟆”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故事套故事,使情节更加复杂, 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人物表现上,小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各自得到展现,可以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 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情感表达,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共情; 从主题上说,大故事套小故事,主题的表现点增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 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主题呈多向多义性;从艺术效果上说,通过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可笑的故事,比如:在跳蛙比赛中, 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
20、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 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小说在讽刺社会、人性弱点的力度上得到增强,这种讽刺 效果可以增加读者的笑点和思考点,也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10 . BDG 11. D 12. C13 . (1)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2)朝廷内外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 许您现在停下来呢?14 .有的人功成名就后为了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有的人满足 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有的人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 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如果只知前
21、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 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贸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夫知进而不知退”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退”之后B处断开;“既得”“患失”结构相同的并列成分,表示完整的意思,在“患失”之后D处断开;“万万也中“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开。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第二个“贷”译为“推卸”。句意: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 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B.第二个“安”译为“安逸、安适”。句意:哪里能够得到一处悠闲之地。/心境的平 和自己感到安逸。C第二个“
22、已”译为“随后”。句意:是事理罢了。/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 砌成了墙。D.第二个“之”译为“向往、至IJ、喜爱”,两个“之”字意思不同。句意:由此看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止的含义专指”错误,原文是“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 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意思是止的含义不仅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 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唯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唯植竹与菊”,翻译为“只种竹和菊,燕”, 悠闲;“诚”,确实。(2) “属望”,抱以期望
23、之心;“方”,正;“膏泽”,造福;“容”,容许。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和归纳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可知,有的人功成 名就后为了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由原文“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可知,有的人满足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 虚而停止为官;有原文“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可知,有的人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 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参考译文:赵公管理九郡,追求简约清静。他的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他总是 以恻隐之心来处理,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因此他的声名没有不知道的。他常常 对同僚说:“近来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为为官)
24、要奔波万余里地,在外宦游 的日子我已经厌倦了!哪里能够得到一处悠闲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斋院,在院 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一天他又对 我说:“我已经想好斋名了。”他说出了自己想好的名字,说:“我已经六十岁了, 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用止斋这个名字可以吗?请你 为我的书斋名写一篇文章。”我辞谢说:“您的精力还未衰退,朝廷内外对您都抱 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在停下来呢?况且 我十分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 ”赵公笑着说:“你言过其实了,到现在才辞官, 对于我来说已是过错了,我怎敢还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
25、过错?还是不要 让我感到羞愧了。我于是不敢再说什么,尽力为这个名字写一篇文章。我说:“随时而止的含义很重要啊!止有两个含义: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 是指该进的时候,必须进;该退的时候,必须退。像遇到不顺、危险的时候停下 来,像遇到坎坷的时候退下来,这就是随时机而止。行而止,是说在做事的时候 要清楚明白,要明白的,是事理罢了。如身为父亲,要尽力做到慈爱;身为儿子, 要尽力做到孝道;身为国君,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力做到尊敬国君。 这就是要适得其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应当退的时候就退,可以不耽误 时机;做事要清楚道义,就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由此看来,止的含义,不仅仅专 指辞去禄位,
26、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历观前人 对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的;有满足现状讨厌 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的;有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 而停止为官的,像汉代的留侯张良和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 是这样的人啊。这种停止为官的做法固然让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只知前进而不 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贸 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圣人所说的止是什么样的? 想做官时就出来做官,不想为官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 快速辞官,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是孔子啊。
27、哎!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 大概只有圣人吧?孟子不说: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过像孔子一样的圣人。 他又说: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赵公如果想学习止的道义,希望把孔子作为学习的对象,那样也会让孟子感到满足。冒昧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止 斋记。”15. A 16.李诗通过秋桂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了秋桂清雅高洁的品性, 借以讽刺世人附庸权贵、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吕诗将桂花的形态和气味都进行了描绘,运用衬托、典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 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A.“主要用
28、直抒胸臆的方式”分析有误,主要用了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手法等,挖掘意象蕴含的情感,最 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李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两句歌咏的是南山桂,以南山之桂与上文“金张 门”之桃李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山中的桂树,“绿叶垂芳根”,意味着诗人有满腹才 华却不被人常识,南山之桂,常年绿叶垂阴,不仅给人带来清凉,还为人间播撒 芬芳。“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两句点明干谒之旨,以桂树植入“君园”之请求,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君”之赏识的愿望,由此可知,李诗通过秋桂与桃李 (趋势媚俗)的对比,赞
29、颂了秋桂清雅高洁的品性,借以讽刺世人附庸权贵、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吕诗:诗的开端便直接称颂桂花是非同寻常之花。“独占三秋压众芳,独”字突 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 “何夸桔绿与橙黄。”那一向以桔之绿橙之黄而夸口的,在桂花面前也要缄默不语 了。因为桔绿橙黄固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仍不能同桂花相 比。这里运用的是衬托之笔,突出桂花的非同寻常; 那么,冠压群芳的高妙之处究竟是什么呢?连桔绿橙黄都难以夸口的原因在哪里 呢?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就是一个回答和说明。原来这桂花不是 凡俗之物,乃
30、是天上月宫中仙物分种下界的,在点明桂花香压众芳、不以色取胜 之后,作者又转而描绘桂花的外在整体形象;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一联不同于上联流水对,而是以形象清 影”“秋露白”与“新丛”、“晚烟苍”相对。写出了秋露之中,傍晚之时,桂花清影显 中国古代诗文的创作传统,注重于表现。自然的“实境”往往都要经过作者主观心 灵的过滤和情感化,从而使实”化为“虚”,表现出一种含蓄而丰富的艺术境界。 清人王国维说:“要之,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 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皆情语,说明了对山川草木、造化自 然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抒写心灵所造之景,是“化实为
31、虚”“避实就虚”的“境, 所以,中国诗文创作,不喜欢直接地、纤毫逼真地描述每一具体细节,因为那样, 往往一览无余,枯燥乏味;而“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却能造就艺术上 的空间,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参与其间进行能动的艺术再创造,从而 产生出无比愉悦的审美效果。不仅抒情作品如此,中国大多数记叙和描写的艺术 作品无不贯穿着这一美学要求。与以上相反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总是要把那些无形的、看不见捉不着的思 想情绪、心理趣味,有意识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换句话 说,就是要变无形为有形,要把虚飘抽象的事物用具体实在的或直观感性的形态 表现出来。因为只有令人感受到的东西,
32、才是容易促发美感的事物。以实写虚, 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早在诗经中就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常 见者有“比”“兴”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其次,“通感也是“以实写虚”的重要艺术 手段。“以虚代实”“以实写虚”,都可以说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只是各自表现的侧重点有 所不同而已。而“虚实相生”(或称“虚实相成”),是指“虚”与“卖两者同时在一幅 画、一首诗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具体关系,要求在艺术上达到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含蓄浑厚、难以穷言的绝妙境地,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审美 价值。中国画特别重视虚实相生。譬如画中的空白,原系素纸之白,如果不去作 画,这素纸的空白便与艺术毫无关系;而
33、一旦入画,这空白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形成画的虚中之实。这种空白,在画家笔下,可以“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 断、作道路、作日光”,成为整体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美不胜收,造成虚实相 生。在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艺术实践也很成功,尤其重视“实中有虚”的虚实 相生。总之,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虚实论及其艺术技巧,是非常丰富、系统而又十分 高明的。它几乎渗透了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从绘画、书法到诗词、散文、小说, 从民间说唱到戏曲舞台表演乃至场景的设置等,都从始至终贯穿着“虚”与“实”的 统一。同时,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美”的栖身之所,因为它在具体的“实”中蓄 藏着一般的“虚”,在一件细事微物里包容着整
34、个宇宙。在这里,渺小与博大、有 形与无形、隐与显,含与露、有限与无穷、空间与时间、短暂与永恒,都完全有 机地融为一体;在美学理论上,它实际也涉及比兴、意境、对比、映衬、兴象、 神思、联想、含蓄、意趣、韵味等诸多方面,不愧为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石之O(摘编自朱靖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论及其艺术表现技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得神清气爽、郁郁苍苍的气韵,令人想见其形,与上联天际香相应,可谓形神兼 备,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尾“高枝已断都生手,万斛奇香贮锦囊”句意思是桂花高枝已被当代英才折在手, 而其花囊之中竟能贮有万斛之香。怪不得香飘天际,压众芳呢。都生
35、原指晋书郤 诜传中郤诜举贤良对策第一,自谓“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吕诗这里说 桂花高枝已被都生所折,是借那生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与人间英才相配, 堪称双美。桂花不以色彩取悦于人而以其香气浓郁沁人心脾。诗家咏桂立意也往 往从这点着眼,吕声之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赞美桂花之香,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 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7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顾、惟、那、 艰、尊、酹。18 .浮光掠影;来龙去脉;触手可及19 .运用拟人手法,将大地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巨
36、大变化,说成是“雕塑着自 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 的过程,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20 .作者沿着宋代以来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 景。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21 .甲:更在其文化底蕴乙: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丙:读却一定要推敲叩问22 . D【解析】18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根据语境“作品绝不是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和后文“它要捕捉的是 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的描述,可以推断不是肤浅的介绍,而是深入的理解,应 填的成语为“浮光掠影
37、,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 一样,一晃就消逝。也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处,根据后文“娓娓讲述的关联,以及的缘由”的描述,可以推断应该 是详细的介绍说明,应填的成语“来龙去脉”。来龙去脉: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 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处,根据语境“资讯看似”和后丈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 通道”的提示,可以推断看似容易得到的意思,应填的成语“触手可及”。触手可及: 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19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将地壳 运动变化比拟成人雕塑
38、自己的面容,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 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将地 理上的丹霞地貌比喻为“正常剧目、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 使所描绘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20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数量词“一条”应放在“重要”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21 .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甲处,
39、根据前文不仅在于险奇”和后文“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 文化莫属”等信息,可以推知迷人之处不仅在风景,更在文化,应填“更在其文化 底蕴, 乙处,根据前文“所谓诗性山水.的凝思和顿悟”“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等 信息,可以推知上文才是由山水诗进入到哲思的过程,应填“进入诗性山水的层 面,丙处,根据前文风景不妨看,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和后文“这部作 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等信息,可以推知 看完之后的读就要用心读,推敲智慧,应填“读却一定要推敲叩问,22 .本题考查运用词语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修饰中心语,可以省略结构助词“的”。D.“的”如果删
40、掉,语句不通,语意表达不明确。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休谟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奥维 德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围绕“争与不争”展开。休谟和奥维德的话主要阐释了“竞争” 的重要性。道德经的观点是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1、意即大智慧 者(圣人)只做事,不争夺名利地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说,只 做事而不争夺名利地位的人,别人无法与之相争。分析材料可知,休谟的话强调了高尚的竞争对培养和锻炼人的才能的重要作用; 奥维德用形象的语言从反面强调了竞争对事物、对社会进化发展的作用;而在老 子的眼中,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主张以淡然的态度对 待人生。可见,“争”与“不争”这一话题,具有思辨性。“争”具有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竞 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 不再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
42、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 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 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 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 达。当然,“争”也要注意度,要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 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 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 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 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
43、争并不排斥合作。 而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 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不是懦弱,不是认怂,而是懂取舍,明事理;不 争,是一种好心态,是一种大智慧,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 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 迷、不贪不念;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 心灵。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写作时首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 若强调竞争,可说“竞争”本身是没有错的,在竞争的过程中全力以赴,对竞争的 结果就可以坦然相对就是最好的选择。“竞争”本身无错,是人们忽略了竞
44、争的过 程,只试图得到竞争的结果,是人们对竞争的认识错误,价值观的错误,不能责 怪竞争本身。若要认同“不争”,则可从反面入手,通过揭露传统“竞争”观念与如 今“竞争”带来的一些弊端去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若选择结合二者思辨讨论, 则可围绕争什么不争什么等角度进行阐述 峥”与“不争”之间的关系,或相辅相成, 或相互对立。立意:1 .争是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助燃器。2 .不争,才能活得坦然,过得自在。3 .互助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4 .以争促事业进步,以不争获人生安宁。例文: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 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5、。”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生物必 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 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 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 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 怀,是一种博大包容。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 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 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
46、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土争 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 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 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 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 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 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 “争、关系到了生存。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
47、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 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棕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 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 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桂树, 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 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 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二使得 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
48、让于师”。A.审美认识优于概念认识,因此,如果出现了概念认识,则审美认识就反而要 被阻抑,作品常常失去可以玩味的艺术效果。B.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是具体感性的,它不能是抽象的思想、理论、概念,它与 直接性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形成虚实关系。C.艺术中的“实”和“虚”是古老的老子哲学“有无相生”等的源头,是我国文艺含蓄 蕴藉、简练深沉的表现形态的基础。D. “虚实,论基本渗透了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但对今天新文学创作的丰富和发展并无重大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了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材料二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 虚实论的运用及其艺术表现技巧。B. “虚境”能造就艺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