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674505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

2、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

3、料二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

4、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

5、一点生发上面。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

6、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

7、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经验。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木叶”中,作者认为与“木”暗示的疏朗形象不同,“树”这一概念的背后是枝叶繁茂,可以引起人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B.咬文嚼字中文字直指的意义其实就是字典里的意义,具有固定化、类型化的特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诗歌语言,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探究语言背后的艺术形象问题,材料二主要讨论文字

8、的联想意义问题。D.作为学术随笔,两文在论证上具有相似之处,都注重论述的形象生动,善于借助具体的文学现象来剖析问题,并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树叶”这个意象在诗歌中少见的原因,在于“树”“叶”两者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组合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新意,反而导致表达上不精简。B.文字联想的意义实际是使用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木叶”的联想意义也是经历代文人及其作品不断丰富、累积得到的结果。C.材料二“点铁成金”是说苏轼将原本确凿的“小龙团”茶替换成了“小团月”,又将水泡茶与泉映月系到一处,产生了丰富新奇的诗歌意蕴。D.人生来有惰性,语言和思想难免会滑向习惯,

9、而语言又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3.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材料二中对“套板反应”理解的一项是( )(3分)A.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中“落木”这一意象沿承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虽也传达了空阔的意境,但不免陷于“套板反应”。B.古诗中大量以“燕然”或“勒燕然”来表示想要或已经在边塞立功的诗句,如“燕然未勒归无计”“只今已勒燕然石”等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C.当今也有人在作诗填词,不过有些诗词意象老化,流于套板,如写重阳节,不管有没有见到实景,总会选择黄花、红叶、雁阵、茱萸等意象写入其中。D.“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

10、个字,捻断数茎须”,只要语言做到了发前人之未发、不落俗套,诗歌就能摆脱套板,脍炙人口。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表格内信息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诗句作者篇目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北朝)吴均答柳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宋)张先千秋岁A.吴均诗中的“高木”在概念上就是“高树”,但此处却让人有疏朗空阔的联想,“寒风扫高木”呈现的是叶子被寒风扫过后越来越少的萧瑟意境。B.刘禹锡诗中“万木春”道出经冬的树木在春天到来后蓬勃生长的景象,这里的“木”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

11、味,只是与“春”连用产生了奇妙的表达效果。C.“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字面上是写两种植物抽叶、开花时的形态,实际却要表达人的愁眉不展和心思郁结,若不能将两者联想到一处去读,就很难体会其妙趣。D.“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中“雪”不是指冬天的雪花,而是指在色泽及漫天飞舞上与雪花相似的柳树飞絮,此处文字的联想意义为词句增添了蕴藉之美。5.古人说:“诗无达诂。”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对同一首诗,不同的鉴赏者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_(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甲)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

12、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碾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这个夏天,母女两人一吃了晚饭,不到日黄昏,总常常过堡子里一个姓宋的熟人家去,陪一个行将远嫁的姑娘谈天,听一个从小寨来的人唱歌。有一天,照例又进堡子里去,却因谈到绣花,要三三回碾坊来取样子,三三就一个人赶忙跑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根竿子,好像要下钩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先说话的一个

13、人就笑了。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堡子里一个管事先生,另外是一个从不见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甚么钓竿。那管事先生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三三见是堡子里管事先生,甚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这女孩倒很聪明,很美。”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子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到这时,她猜测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

14、!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趁此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便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娘不在碾坊。”“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是的。”“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小气!”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甚么地方看见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三三已

15、不再怕人,就问:“这是你的家里吗?”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地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

16、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那小生说些甚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

17、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注红叶,方言,指媒人。(乙)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

18、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人?”“我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了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

19、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善于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写城里男人,

20、特别提到“白白的脸”,表现其秀气;写傩送,扣住其动作,“踹水”游近、“拍着水傍了码头”等,展现其生命活力。B.狗、鸡、鱼、白鸭等动物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两篇选文中的狗,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也是翠翠亲密的伙伴、尽职的保护者。C.两文有好几处写到“笑”,这些有关“笑”的文字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情、人性的美好。D.两文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更有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和翠翠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7.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借助“穿新衣”“过节”“看狮子龙灯”这三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通

21、过三次“几回”的反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交代了三三长大的事实。B.句子连续两个问句,写出对方听到三三说“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后的反应,包含了疑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非当地人的身份。C.句子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抿”这个动词“狠狠地”这个神态,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D.句子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后针锋相对的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她此时恼怒、赌气的神态,体现了其纯真的性格特征。8.甲文三三跟在管事先生两人身后听闲话的过程中,心绪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5分)9.校文学社组织开展“乡土作家”系列的现代作家作品研读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

22、特色”这一话题参与读书交流环节,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拟写发言要点。(6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林,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3、,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八。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

24、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楼缓闻之,入见于王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大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

25、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注释】讲:和解。相室:古代为卿大夫管理家务的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以其力A攻B其所不能C取D倦而归E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F攻G以资之H是助秦自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中“小”的用法相同。B.举:全,都,与阿房宫赋“函谷举”和鸿门宴“杀人如不

26、能举”中的“举”含义均不同。C.厚:优待,看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含义不同。D.对:回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对”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此举不仅使贿赂者国力亏损,也让没有贿赂的国家失去强大的盟友,贻害无穷。B.材料一把赂秦的土地比作“薪”,把秦国的贪欲比作“火”,“薪不尽,火不灭”生动表明,贿赂只会助长对方的侵略气焰。C.楼缓援引公甫文伯的典故,目的是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得赵国在与秦国打交道时立于不败之地。D.材料一

27、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行文气势充沛,颇具说服力;材料二人物语言生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很有可读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_(2)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_14.虞卿认为不能“以地事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忠武侯李觏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易为奇。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

28、公挟帝时。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蜀相首联“柏森森”三字既实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也展现了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有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崇敬之情。B.蜀相尾联表现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抱恨而殁的痛惜之情,其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既包括诗人,也包括一切致力于匡扶社稷的仁人志士。C.忠武侯首联引用管仲和乐毅让齐国称霸、燕国强盛的典故,表明他们的成功与两国原本雄厚的基础密不可分,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铺垫。D.忠武侯颔联“何如”二字有对照意味,指出诸葛亮出山时面对的形势比管、乐二人当年要艰难许

29、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褒贬之意。16.这两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用木材受墨变直和金属刀具磨后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打比方,目的在于说明“_,_”这一做人的道理。(2)扬州慢中的“_,_”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破败的景象,与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3)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小楼”这个意象,作者以此寄寓落寞、思念或闲适等情感,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当代文艺创

30、作中屡见不鲜的议题,近年来各类“返乡题材”作品更是 ,在“乡关何处”的感喟中抒发着种种乡愁与乡怨。不过与时下流行的“返乡剧”相比,我的阿勒泰更有一种文化乡愁的意味。它将风土人情编码为深沉的历史与记忆,表达着游牧民族的身份焦虑与群体认同。值得肯定的是,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我的阿勒泰体现出多元包容的立场。当苏力坦以传统为名拒绝托肯携子女改嫁时,李文秀反驳道:“没有什么是 ,只有一直变化才是不变的。”这句话可谓题眼。我的阿勒泰从自由、平等的生命观出发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表现出个体选择的尊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4分)_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31、请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_(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明月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魑魅的山

32、,歌声可是缭绕不散。(节选自茅盾风景谈)20.下列各句中的“给”与文中“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中“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茶馆)B.去年他曾寄给我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篇论文。(物种起源)C.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百合花)D.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我与地坛)21.文学作品讲究炼字之妙,请任选文中带点的“长”或“飘”,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_22.文中两处划线句意思相近,是不是可以互换位置?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5分)_四、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3、黑格尔说过:“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可以成为循例办公的人员,也可以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但人们,培养自己的精神,努力从事于高尚、神圣的事业,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我们可以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内心中应该激励起一种对于高尚、神圣事业的追求,而不应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读了上面的材料,作为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B【解析】B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表达有误。原文中说“文学的文字有时

34、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没有说直指的意义不适合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中使用。2. D【解析】D项“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话语过于绝对。原文中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并没有流露“一旦就”的主张倾向。3. C【解析】A项“不免陷入了套板反应”表达臆断,化用前人诗句不等于陷入“套板”。B.“燕然”“勒燕然”作为典故使用,只要恰当即可,“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失于片面。D.“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4. B【解析】B项“万木春”中的“木”是作为“树”的概念,“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味”“与春连用倒是产生了奇妙的表

35、达效果”理解有误。5.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使得诗歌形象丰富多彩、含蓄蕴藉,诗人把概念中的意义与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潜在力量组合在一处使用,不是显性呈现;诗歌语言具有联想意义,这使诗歌不只是客观精确、固定类化的书写,而具有更多游离、个性甚至模糊的表达,含混中又不乏丰富精妙;每个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个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对具有暗示性和联想意义的诗歌语言时候产生的体会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每点2分,满分6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 B【解析】B项“作为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理解不恰当,三三只是想象,而未实际奚落、作弄,那么狗也就不能说是“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

36、了。7. C【解析】C项理解成为“好感和亲近”不妥。8.先是因为没有被对方察觉自己跟在后面听到了谈话而觉得有趣、得意;接着又因听到妈妈被夸奖而心生高兴/骄傲愉悦;在听到管事先生说年青男人可以让总长当媒人说亲后,感到害羞;又对两人的谈话内容尤其是那个城里人还说些什么,怀有好奇;最后因管事先生设想年青男人说亲成功后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笑而羞恼/害羞、气恼(生气)。(每点1分,其他合理的也可加分。)9人物上,主人公均来源乡土社会。三三是碾坊的孤女、翠翠是渡船的孙女,两人身上都体现了十几岁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环境上,都反映了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不管是三三母女去堡里即将嫁女的人家里聊

37、天、听小寨来人唱歌,还是边城中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等细节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呈现了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情节上,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作为主要情节,不追求离奇。两文分别围绕三三与城里男子、翠翠和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主题上,旨在展现山野乡村、边陲小城即乡土社会中和谐友爱的人情之美、率真质朴的人性之美和恬静美好的风物之美。如三三中关于溪鱼的对话、边城二老的邀请等都体现了对主题的达成。语言上,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如“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方性特质;人物对话的语言直白口语,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每点2分,共6分;写出任意三点

38、即可。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0. DEH11. B【解析】B项“举以予人”中的“举”意为动词“拿”。12. C【解析】C项“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其在与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错误,楼缓想以此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秦国谋利。13.(1)六国因贿赂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相比较,那实际上也多达百倍。(关注“亡”和“其实”等词。)(2)如今秦国和赵国结怨,天下人都很高兴,所以还不如尽快割地向秦求和,而使天下产生疑虑,让秦国的贪心得到满足。(关注“构难”“亟”“疑”“慰”等词。)14.用土地贿赂秦国相当于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让其他诸侯更加产生疑虑,也不可能

39、满足秦国的贪欲;向天下人昭示赵国弱小,日后将难以立足。(一点1分。)15. D【解析】D项“褒贬之意”错误,诗歌并没有批评、贬抑管仲和乐毅。16.相同点:两首诗都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蜀相写到他为先主擘画天下之计,并称其为“英雄”;忠武侯认为他比著名的智谋之臣管仲和乐毅更了不起,并赞扬他的“八阵图”精妙无比;两首诗都对诸葛亮英年早逝,未能实现抱负而感到遗憾,这从蜀相尾联的“泪满襟”和忠武侯尾联的“无奈”等词中都能看出。不同点:蜀相不仅肯定了诸葛亮的才能,还高度赞扬了他的忠贞,“两朝开济老臣心”,他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功,又有维持之力,居功至伟,且能始终坚守臣道,忠心不二,令人感佩;忠武侯

40、认为诸葛亮虽然才高命短,但能够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比隐居隆中,才华不为世人所知要好,这样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相同点分析一点2分,共4分,不同点分析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18.风行一时(风靡一时)层出不穷一成不变(每空2分,共4分,其他意思接近的也可)19.我的阿勒泰以自由、平等的生命观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表现出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或者:我的阿勒泰在价值判断上从自由、平等的生命观出发,表现出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41、【解析】第一处语病“以作为基点”与“从出发”句式杂糅。第二处语病,成分残缺,在“个体选择”前要加介词“对”。每处2分,共4分。20. C【解析】C项和文中的“给”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意思是“替,为”,后面省略了“他们”。B项,介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D项,动词,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21.(示例一)“长”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动态之美,写出耕牛从山脊后转过来的过程;反映出种地人晚归情景与黄昏景色之协调,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示例二)“飘”字用得极好。写出歌声的嘹亮动听,把读者引入迷人的

42、境界中;化抽象为具象,把无形的歌声写得更加形象传神;写出唱歌人内心的轻松愉悦,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22.不能互换位置。理由:第一处是描述性文字,上下文是环境描写,连用三个偏正结构短语,相比较第二处,更加突出画面的色彩,使得背景富有诗意。第一处比第二处多用顿号,行文节奏更缓慢,与前面文人们“姗姗”而归的情境相协调。第二处把“黑魅魅的山”放到最后,紧跟着上下文的“山顶”和“山坳”,使之成为“歌声”的背景,语意贯通,浑然天成。(答出“不能互换”得1分,后面每点2分,如果没有理由,即使答出“不能互换”也不给分。如答“可以互换”,言之成理酌情给1-2分。)23.作文

43、【材料解读】黑格尔的这段话出自于他的小逻辑,材料概括起来有两对关系,即精神、事业和追求(或者理想、情怀)同知识、技能、职业,这段话强调了培养精神、追求高尚事业的重要性,和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技能、职业的获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术”与“道”的问题上,古往今来,许多贤哲都不满足于停留在前者的层面,而是竭力追求更高深、更有价值的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当然,马克思在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提到过:“技术的胜利,似乎是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人们在享受各种便捷的同时,很容易深陷知识与科技的泥潭,成为被外物所役使的“工具人”或

44、“空心人”,这个时候,树立高远目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显得尤为重要。做黑格尔说的“循例办公人员”或“专门技术人员”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没有崇高精神的引领,可能也会影响其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更有甚者,如果受到卑劣、邪恶思想的影响,那么越守“规矩”、技术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便会越大。写作时,可围绕“精神培养”、“高尚、神圣事业”和“外在知识技能”等关键词,选择合适的角度行文,能够从精神、事业同知识、技能之间加以辩证思考,肯定前者的重要性,肯定精神、事业对知识、技能的正面影响,属于符合题意;为鼓励批判性思维,如果考生对黑格尔的言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成为循例办公的人员”,或“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不应该被轻视,只要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逻辑自洽,同样可视为符合审题要求。如果抛开知识、技能,单纯讲理想、事业、情怀的,或者抛开理想、事业,只是讲知识和技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不考虑材料的关键词,只是对材料胡乱引申,或者有不正确的价值观,视为偏题和离题。与此同时,应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