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doc

上传人:yy****2 文档编号:97462231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

2、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

3、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

4、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5、、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

6、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

7、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

8、,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

9、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

10、公伐楚)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

11、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7然民虽

12、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

13、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

14、秦论)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

15、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

16、,连词。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

17、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

18、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9、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5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十二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

20、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

21、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

22、,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标点: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3、。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译文: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

24、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练习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

25、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

26、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

27、如中尉、将作少府等。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

28、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

29、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

30、年法。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五解释下列名词: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闰月:阴历一

31、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查

32、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

33、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 组 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 组 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

34、历,引申义。 (C) 组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

35、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孝文,即汉文帝。大中大夫,

36、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

37、是皇帝宫廷的事务。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译文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

38、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

39、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 巫 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

40、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

41、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

42、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43、”。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