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doc

上传人:yy****2 文档编号:97461846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 2、典论论文 3、文赋 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 7、性格 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 11、王骥德 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18、乐记19、阳刚 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

2、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

3、出来的意境和形象。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6、以己度物 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7、物我同一 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古人认

4、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 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9、知言养气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0、儒家中

5、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11、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

6、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1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苦由每人的自身的惑(贪、嗔、痴等烦恼)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13、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

7、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成为禅宗正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14、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万物有生、万物同情和神人以和。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15、直觉式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悟和禅。

8、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16、范畴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可见范畴一词的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从哲学上讲,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17、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

9、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18、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怀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19、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

10、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20、文质彬彬: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语出论语.雍也,其原意是说,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否则,“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反之,“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只有“文质彬彬”,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21、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

11、”。而“以意逆志”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22、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大音”,即道之音;“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23、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

12、个基本概念。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而以天籁为最。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庄子的“天籁”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素朴”。唯其“素朴”,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天籁”,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24、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

13、,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5、易传: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

14、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6、立象以尽意: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

15、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28、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作,称为“五经”,并由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广泛传播儒家经典。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即“经学”。“五经”之中,“诗经”实际上属于文学,汉代经师、经生对“诗经”的训诂、阐释,促进了诗经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并形成一门“诗经学”,立于官学的就有申培、辕固、韩婴三博士,属今文经学,其书仅存韩诗外传;属于私学的古文经学有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为汉代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它就是汉代经学影响于汉代文论的重大成果。29、经学

16、经,指儒家典籍;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大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汉代经书有不同的抄本,以汉代流行的隶字抄录成的经书被称为“今文经”,在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用古篆写成的先秦经卷被称为“古文经”。今古文经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文字,还在于学术观点和方法。要言之,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30、乐记乐记,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由乐本、

17、乐论、乐施、乐言、乐象、乐化等11篇文章组成,收在礼记中。乐记大约成书于荀子之后与汉武帝之前,它吸收了先秦人的音乐思想。乐记的意义不限于音乐,因为先秦之乐可看作艺术之总称,乐记之论亦与诗文书画理论相通,主要观点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音之道与政通、致乐以治心等。31情志说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32、诗大序: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

18、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33、六义说:诗大序提出的文论观点: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本来,风、雅、颂是诗之异体(体式、样式),赋、比、兴是诗之异辞(修辞,即语言表现方法)。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六义的政教功能:诗有六义,故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4、实诚说:王充论衡重要的文学观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的真实性价值,以实诚为尺度,确立新的衡文标准,肯定实诚而否定虚妄;二是指作家内在情感的真实性,所谓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19、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强调情感真实对于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35、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其基本内容是重新解读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为“三玄”),其中心问题是讨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本末有无”,其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嵇康、阮籍、郭象等。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意论、形神论和才性论等方面。36、三教合流三教指儒、道、释三种文化思想而不是指三种宗教形态。冯友兰说:“在中国历史中,从汉魏以来,逐渐出现了所谓儒释道三教。这里所谓教,是教育或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教育或教化之教是中国原有名词,宗教之教是从西方传来的外国名词。”东汉以后,印度佛教传

20、入中国;汉魏之际,老庄道家复兴。佛、道与作为传统文化之主流的儒学合流,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37、言意论又称“言意之辨”,主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既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庄子的“得意忘言”用于文学创作和鉴赏,追求文学的言外之意。38、才性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指作家的创作才能和气质个性及其二者的关系。魏晋玄学重人物品评,故有才性之辨。曹魏时钟会著才性四本论,讨论才性的四种关系(同、合、离、

21、异)。与此同时,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说”,指出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表现在其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揭示了作家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39、文本同而末异:曹丕的文体论观点。“本”与“末”,分别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末”相异。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大体上说,奏议书论属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有韵之文;而“末异”中的四类,“雅”和“丽”偏重于语言形式,“实”和“理”偏重于思想内容,而作为对不同文体的界定,这四类都属于风格体貌。可见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讨论的

22、是文体与风格的关系。40、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其要义有三: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41、文赋西晋时期的文学理论论文,作者陆机。文赋用赋体写成,正文前有“序”,说明写作文赋的原因是“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目的是“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文学创作

23、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缘情说”,讨论了创作主体之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创作主体的心理功能、灵感心理和想象心理等。42、缘情说语出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歌创作因情感而发生,二是诗歌作品因情感而绮靡(文辞华丽)。43、用心出自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窍有以得其用心。”从字面上理解,“用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心之所在”,二是“心之如何用”。陆机“得其用心”是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命题,它所要深入探讨并努力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的规律。后来刘勰受陆机“得其用心”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并用“文心”作书名。44、应

24、感之会是论灵感心理。陆机论灵感心理也是“动静”兼顾、“意辞”相联。一般来说,灵感与想象,均以“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灵感,可谓动之极致。45、心游万仞陆机文赋所提出的想象心理学术语,意即心理活动可以驰骋、飞翔于极高远之处。4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各25篇。 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 、创作论 、批评论4个部分。总论含上编的 原道至辨骚5篇 ,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19篇,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5篇 。最后一篇序志,叙

25、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 文心雕龙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同时,也受到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47、惟务折衷: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批评方法,刘勰在序志篇提出。“惟务折衷”的方法来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并有所扬弃。刘勰认为,在他之前的文学思想家,虽说在理论上各有建树且各具特色,但他们常常又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偏颇和局限。因此他在文心雕龙中创造性地将儒家中庸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之中,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许多命题、范畴和概念,通过剖析辨证,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

26、联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深刻的统一的看法。如对“才性”、“言意”、“心物”、“文质”、“奇正”、“情采”、“隐秀”等术语的讨论,都运用了这一思想方法。48、文之枢纽: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将全书五十篇分为三大部分: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所谓“文之枢纽”,就是指全书的关键。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正是对全书思想核心的总体论述,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观点,这也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的根本观点。49、割情析采: 文心雕龙“割情析采”部分主要讨论了文章内容

27、与形式的问题。作为专门术语,文心雕龙中“情”字基本上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引申为作品的内容。“采”字基本上指作品的文采、辞藻,有时引申指作品的艺术形式。刘勰既反对“务华弃实”,也不满于“有实无华”,而一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充实的内容和美好的形式,并以“衔华佩实”、“文质相称”为纲来建立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刘勰剖析情与采的根本原则。可以说,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贯穿文心雕龙全部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50、文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常将不同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不过区分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文心雕龙的“论文叙笔”部分,也将三十五种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刘勰所谓的“文”

28、,指重在抒情言志,讲求音韵文采的作品,如楚辞、诗、赋、乐府等;“笔”则主要指政治学术性的,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如史传、诸子百家之文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文”、“笔”之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从秦汉以前的文史哲不分,到魏晋以来文学创作的大发展,对文体辨析的越来越精,人们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区别逐步明确起来,“文”、“笔”之辨,可以说是这一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1、神与物游: 南朝梁刘勰论艺术构思的命题。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认为,构思之妙在于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艺术想象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它的特点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产生艺术的意象。刘勰的“神与物

29、游”,是对陆机文赋所讲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情感与物象相融合的艺术构思论的继承与发展。刘勰主张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作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相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构成文学作品。这一观点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古代形象思维论的基础。52、体性: 刘勰关于作品风格的论述。其文心雕龙有专篇体性。体,指文章的体貌,即作品的风格,性,即性情,指作者的个性。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个性决定的,且文如其面,“表里必符”。这里所讲的作家个性,包括先天的才能、气质和后天的学力工夫、习染兴趣,很全面。

30、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才气,甚至超过了后天陶染的作用,却是不科学的。53、六观: 刘勰关于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的方法。其文心雕龙.知音云:“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在这六观中,一三五项属作品的内容;二四六项属作品的形式。“位体”,即安排情志,提炼主题。“置辞”,即敷饰辞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使语言准确、简明而富有文采。“通变”,即通古变今,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创造。“奇正”,即“执正以驭奇”。正,就是思想内容纯正,风格典雅,符合儒家之正统;奇,就是有新颖的思想,运用幻想、夸张及瑰丽的辞采。两者结合,谓之奇正

31、。“事义”,即“据事以类义”,指选用恰当的题材表现思想。“宫商”,即调声协律。推而广之,亦指语调辞气。上述六观,就是从六个方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对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赏折和评价的方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54、诗品:南朝梁钟嵘著。书中品评了自汉至梁共 122 名作家的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每品又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一一予以品评,故名为诗品。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批

32、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诗话有深刻的影响。55、三品论诗:钟嵘诗品的论诗方法。诗品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每品中都对诗人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做了评论。这种分品论人的做法,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古代的文化学术传统,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就分九品论人,刘歆七略也是分流派来叙述过去学术;另一方面是时代风气,汉末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对文学艺术影响很大,如南齐谢赫有古画品录分画家为六品,梁庾肩吾有书品论分书法家为九品,沈约有棋品等。这些对钟嵘选择三品论诗都有一定影响。56、吟咏情性:此语最初见于毛诗序,钟嵘在诗品中借用其语,内涵有因有革。他认为,诗歌本

33、质就是“吟咏情性”,即抒情,并将这一观点贯穿了诗品论诗的发生论、创作论和其诗学理想的始终。在对“情性”的具体认识上,钟嵘强调要“情兼雅怨”,他特别重视诗歌中所表现的感慨、哀怨的情思,这种情思正是封建社会诗人们,在政治环境和生活境遇中受到压制和苦痛而发射出来的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同时,他也要求诗歌抒哀怨之情应不失雅正,具有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之风。57、直寻:钟嵘论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所谓“直寻”是强调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上,要在感物兴情的基础上,直书所见,以景寓情。“直寻”的真谛,就在于能自然地传达出真情实感。与倡导“直寻”相联系,钟嵘强烈反对竞相“用事”的流俗。在诗歌作品中堆砌典故,其要害

34、乃是窒息人的情性和灵感。有伤“自然英旨”。钟嵘重视“直寻”,体现了对诗经以来“感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正是从“感兴”、“直寻”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58、诗有三境: 唐代署名王昌龄著诗格中对诗歌三种不同境界的概括。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三曰意境。”诗格所言“物境”,指在外部景物境象与诗人主观心神沟通化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诗歌艺术境界。其涵义与后人理解的“意境”比较接近。诗格所言“情境”,指将真挚浓烈的情感加以直接抒发而以情动人的诗歌艺术境界。诗格所言“意境”,则指集中而又真切地表现某种意识或事理的诗歌艺术境界。这里最早将“意境”概念引入了

35、诗歌理论领域,然而其涵义与后人视为诗歌艺术极致的“意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诗格对“诗有三境”的阐释,总结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体现了唐代受佛家思想影响而以“境”言诗的风气,丰富了正趋于成熟的诗歌“意境”学说。 59、文以明道:唐古文运动的思想纲领。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文与道的关系。韩愈、柳宗元根据唐代儒学日衰的严峻现实,从拯扶儒学的立场出发,反复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内涵做出了新的判断。韩愈以儒家道统之传继者自居,以明道之义倡导古文运动,认为古道与古文合一,以文明道,以道贯文,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古文运动指明了方向。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重视文章

36、的明道作用,强调“文者以明道”。这种“道”的目的在于“利于人、备于事”切合现实需要。韩柳“明道”的主张,强调了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表现中唐人的文学观念与价值尺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60、妙悟:以禅喻诗的一种说法,指学诗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揣摩、体会,最后达到心领神会、豁然贯通的境界。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说把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特点提升到理论,要求诗人从古代最优秀的诗作中探求成功的创作经验,吸取其精神实质,而不是只求“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为目的,这在“江西”诗派形式主义诗风泛滥的情况下,对提高诗歌创作水平有积极意义。但“妙悟”说把“熟参”前人精华之作当作写出好诗

37、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这易导致堵塞诗歌创作中生活实践这一场主要的源泉,反映出它的局限件。三、简答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第一, 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第二, 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2、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第一, 文本样式,所谓文本样式也就是文体,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论有别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体的文学化。第二, 话语方式,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的诗性特征是全方位的:其主体是兼论者与诗人(文学家)于一身,其文本是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其话语也是诗意的审美的,具体包括比兴的、骈偶的方式和清虚含蕴与奇崛神怪的风格。第三, 范畴形式。就是说文论范畴具有很强的经验归

38、纳性质3、掌握先秦文论的主要特征和成就。(1) 文学观念的萌芽,先秦还没有明确的文学观念,但已有文学观念的萌芽。(2) 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形成。(3) 诗言志开山的纲领4、简述孔子的文论思想。孔子及儒家文论(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这就是说,好的文艺作品表达感情应该适度,欢乐而不放纵,哀怨而过于悲伤,总之是要求文艺作品表达感情要有节制。5、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1)“与民同乐

39、”的文艺思想(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3) 孟子“知言养气”说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6、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1)论“明道”、“言志”文学观的新内涵。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2)论人追求美的欲望与“以道制欲”的文艺观7、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1)崇尚自然,反对人

40、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汉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汉代经学的权威地位而使宗经成为西汉中期以来人们的基本思想准则,文论亦深受其

41、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经学促进了文论的发展。汉代很多经学家在论述自己的政治学术观点时,也涉及到对文学问题的论述或与文论问题相关。其二,经学的繁荣,对儒家经书阐释的加强,也带动了对文学阐释的发展和文论的发展。9、简述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一是对诗经的研究。汉代经学的兴盛,使诗经的地位大提高,诗经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二是对汉赋的评论。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亦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三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屈原评论是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10、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价值。“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

42、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11、简述礼记.乐记

43、中关于音乐的政治功用的论述1,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将音乐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状态联系起来,把音乐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儒家总是以社会政治的态度来对待艺术的思想。2,审乐以知政。由于音乐与政治相通,乐记把知音即精通音乐道理看作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3,致乐以治心。乐之所以有助治道,关键在于能治心。即它可以节制人的各种欲望,消除人的悖逆之心、伪诈之思,使人的思想归于礼。12、乐记论述了哪些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第一,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创作发生是最基础的文艺理论问题,乐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乐本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44、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第二,音乐的作用。其一,音乐的政治功用。其二,音乐的审美功用。第四, 论艺术本质。乐记对音乐本质作了深入探讨,认为音乐是人内在感情的表现。乐象云:乐者,心之动也。第五, 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13、诗大序的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志之所之、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第二,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第三,风化、教化-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第四,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14、简述诗大序如何深化了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先秦的诗言志是古人对诗歌本质提出的最早的纲领性命题,诗大序接受此观点并作了重大突破,既吸收了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述,认为诗歌既是志

45、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以情志说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既是抒情,又是言志。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但又有大量的言志诗。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符合古代诗歌实际,它表明诗歌既表现人的理性精神(志),也表现人的情感态度。15、王充的文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一,提倡实诚,反对虚妄的文学创作原则。第二,在文学功用上,提倡世用,反对空作第三,论内容与形式时提出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第四,认为作家应重胸臆、德盛、才力、学识16、魏晋南北朝文

46、论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作家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和系统的作家论专章(刘勰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和才略篇)。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以“才性之辨”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有新意有创见的理论观点。第二,创作论。与汉代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不再以取悦皇帝或巩固皇权为旨归,而以个体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愉悦为目的;不再看重政教伦理性之“言志”,而看重感性生命以及个性化之“缘情”。文学创作的新面貌新主题,直接酿成文学理论的新观念新思想。第三,鉴赏论。魏晋南北朝的鉴赏论受玄学清议(即人物品评)影响,将品人与品文融为一体。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鉴赏论专篇(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和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钟嵘诗品),还出现了各种艺术种类的识鉴与品藻(如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庾肩吾书品等)。概言之,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鉴赏理论有两大内容:鉴赏才性论与鉴赏方法论。17、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理论观点?典论.论文从针贬“文人相轻”、推崇“审己度人”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